理想生活的语境
这个平安夜过得很太平。
凌晨打烊,打车回家。烧壶热水,暖手,泡脚。
等到钻进被电热毯煨暖的被窝时,寒气已驱尽,心里头憋着的那口气也长长地舒了出来。
次日圣诞,正逢休息。
没有呼朋引伴,去赶那些大大小小的热闹场子。睡个懒觉起床,冲杯咖啡,烤两包吐司,沙拉酱一抹,做香蕉三明治。收到一只圣诞圣果——苹果,供奉一夜后,切块装碟。
坐下来,享用一份简单的早餐。手边一本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手机里放着刘东明的《老裁缝》,想起储物柜里蒙尘数月的吉他,思忖着饭后要把这首歌子的吉他谱找来。
冬季里,最好的职业是做个宅女。或许,这也是独自生活的真相。
周国平在书里写:人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如果说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的内心生活。
这年头,MS谈自我和内心生活都是一件让人感觉羞耻的事情。你看谁不是糙皮糙脸地活着,明明长得千娇百媚,依然自封女汉子。言行稍微细腻一些,一句似嗔似怪的“会不会好好说话”就飞了出来。
所以,能像模像样去谈论的,也只有在这种形似鸡汤文的随笔里了。
想说,如果肉身是现实,那么灵魂,就是理想了吧?
为了供养这具肉身的衣食住行,我们出外去讨生活。肉身挣得盆满钵满时,灵魂又嗷嗷喊饿。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过着理想中的生活?让灵魂与肉身无缝契合?
你看他做嬉皮多年,地为席天为盖,餐风露宿,行游各方。你觉得他悠哉游哉无挂碍,怎知他无日不在渴望有一处归乡。
你看他坐拥别墅豪车,娇妻爱子,怎知他心中还有你未曾探知的孤深奢望。
你看他名利双收,重权在握,人人投以艳羡目光,你怎么都无法理解,为何他会在某个深夜,将柔软的身躯掷向坚硬的水泥地。
还有,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乌托邦?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有一个小镇,住着一群阿米西人,至今仍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他们只穿深色的衣服,尽可能摒弃装饰物,衣服上甚至连纽扣都罕有。
他们不用电,也不买任何电器,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违心地让政府给马车钉上一块莹光牌子。
这是他们的理想生活,而他们能耐受这样的极简生活,是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为了维护这份信仰的纯粹,他们甚至拒绝让孩子接受传统教育。阿米西人相信,摒弃对物欲的追索,会让他们更接近上帝。
有些外面文明世界的人,听说了这个小镇,心向往之,将之臆想为遗世乌托邦,因而循着去了。最终,却都因为耐受不住这份极简,又重新逃回滚滚红尘。
他们的理想生活,是叶公好龙式的。
我们中有多少人,做着这种叶公好龙式的理想生活梦?
当你终于得偿所愿,租下一个小院开民宿。
你当初设想的是日后终于可以在种满花草的院子里晒太阳,逗猫咪。你想像不到还有刷马桶、通下水道、洗污渍斑斑的床单、为客人的吐槽而气绝这等鸟事在等着你。
你想要生意兴隆,得使尽百宝搞营销,甚至不惜营销自己。若生意不好,你便要发愁房租、水电与人工。
再回到当初,你肯定想象不到,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隔了那么长的一道沟渠。
或者你辞去工作,穷尽半生积蓄开了一间咖啡馆。
当初想的是从此君王不用再早朝,有生意时做生意,没生意时自娱。但实际上,现实会推翻你所有设想。
杯具的现实就像网上流传的金句: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许多人折戟于理想生活。当初豪迈地逃离现实生活,事后又灰溜溜地回去。
也有部分人勉力苦撑,为了不背叛自己当初的信望。
就像库切在《耻》里面写到的,昔日女嬉皮,为了追寻理想的生活,跑到南非乡下经营农场,结果被南非的黑人轮暴,还有了孩子。她不肯报警,也不愿就此离开,最终的妥协竟然是选择了与其中一名强奸犯结婚,成为他的第三个老婆。
小说里女嬉皮的父亲痛心疾首,劝女儿离开这噩梦般的农场,回到文明社会,过好的生活。
女儿却说,没有更高层次的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
后来,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陷入低谷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将它当成一帖灵药,疗人医己。
后来渐渐明白,其实不会有理想生活。若要使生活变得理想,惟靠自己内心美化。
譬如明人张岱,大雪三天后,独自“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文艺吧?唯美吧?有生活情趣吧?
可是如果我们检索一下关键词,便可以发现“冷,萧瑟,寂寞”等同义词。
原本是件干巴巴的装B文艺行为,可人张岱,楞是品出了遗世清欢的况味。
所以台湾的晃游达人舒国治会说,理想的生活,不在别处,在自己的想象里,在内心的认同里。
回想几年前一个晚上,一帮人陪着舒哥在月湖边的茶楼喝茶。
席间有个姑娘说,她很向往北京,希望能去北京生活。我与在座另一姑娘齐声呼:切。。。。。。
声下之意,当然是不屑。
北京有什么好?市区高楼密集,道路拥堵,地铁口出站的人潮看得人会起鸡皮疙瘩。郊区大而荒凉,入了冬,满目萧瑟。人情冷漠,打拼艰难。。。。。。
而这姑娘因为没有去过,心里热切地存满了关于北京的诸多美好念想。文化、志趣、氛围、机会。。。。。。
在她的内心认同里,这是她要过的理想的生活。或许在她亲身涉足了之后,也会唱出一曲汪峰《北京,北京》那样的慷慨悲歌。
这则小插曲,被舒哥在次日的沙龙上引用,因为在座有位自称迷惘的大学生,为不知道如何过“理想的生活”而向舒哥发问。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能获得标准答案。
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同一份感情,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同一种生活,你安之若素,他形同炼狱。
怎么看,全赖你自己的心境,心待足时一切足。
凌晨打烊,打车回家。烧壶热水,暖手,泡脚。
等到钻进被电热毯煨暖的被窝时,寒气已驱尽,心里头憋着的那口气也长长地舒了出来。
次日圣诞,正逢休息。
没有呼朋引伴,去赶那些大大小小的热闹场子。睡个懒觉起床,冲杯咖啡,烤两包吐司,沙拉酱一抹,做香蕉三明治。收到一只圣诞圣果——苹果,供奉一夜后,切块装碟。
坐下来,享用一份简单的早餐。手边一本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手机里放着刘东明的《老裁缝》,想起储物柜里蒙尘数月的吉他,思忖着饭后要把这首歌子的吉他谱找来。
冬季里,最好的职业是做个宅女。或许,这也是独自生活的真相。
周国平在书里写:人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如果说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的内心生活。
这年头,MS谈自我和内心生活都是一件让人感觉羞耻的事情。你看谁不是糙皮糙脸地活着,明明长得千娇百媚,依然自封女汉子。言行稍微细腻一些,一句似嗔似怪的“会不会好好说话”就飞了出来。
所以,能像模像样去谈论的,也只有在这种形似鸡汤文的随笔里了。
想说,如果肉身是现实,那么灵魂,就是理想了吧?
为了供养这具肉身的衣食住行,我们出外去讨生活。肉身挣得盆满钵满时,灵魂又嗷嗷喊饿。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过着理想中的生活?让灵魂与肉身无缝契合?
你看他做嬉皮多年,地为席天为盖,餐风露宿,行游各方。你觉得他悠哉游哉无挂碍,怎知他无日不在渴望有一处归乡。
你看他坐拥别墅豪车,娇妻爱子,怎知他心中还有你未曾探知的孤深奢望。
你看他名利双收,重权在握,人人投以艳羡目光,你怎么都无法理解,为何他会在某个深夜,将柔软的身躯掷向坚硬的水泥地。
还有,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乌托邦?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有一个小镇,住着一群阿米西人,至今仍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
他们只穿深色的衣服,尽可能摒弃装饰物,衣服上甚至连纽扣都罕有。
他们不用电,也不买任何电器,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违心地让政府给马车钉上一块莹光牌子。
这是他们的理想生活,而他们能耐受这样的极简生活,是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为了维护这份信仰的纯粹,他们甚至拒绝让孩子接受传统教育。阿米西人相信,摒弃对物欲的追索,会让他们更接近上帝。
有些外面文明世界的人,听说了这个小镇,心向往之,将之臆想为遗世乌托邦,因而循着去了。最终,却都因为耐受不住这份极简,又重新逃回滚滚红尘。
他们的理想生活,是叶公好龙式的。
我们中有多少人,做着这种叶公好龙式的理想生活梦?
当你终于得偿所愿,租下一个小院开民宿。
你当初设想的是日后终于可以在种满花草的院子里晒太阳,逗猫咪。你想像不到还有刷马桶、通下水道、洗污渍斑斑的床单、为客人的吐槽而气绝这等鸟事在等着你。
你想要生意兴隆,得使尽百宝搞营销,甚至不惜营销自己。若生意不好,你便要发愁房租、水电与人工。
再回到当初,你肯定想象不到,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隔了那么长的一道沟渠。
或者你辞去工作,穷尽半生积蓄开了一间咖啡馆。
当初想的是从此君王不用再早朝,有生意时做生意,没生意时自娱。但实际上,现实会推翻你所有设想。
杯具的现实就像网上流传的金句: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许多人折戟于理想生活。当初豪迈地逃离现实生活,事后又灰溜溜地回去。
也有部分人勉力苦撑,为了不背叛自己当初的信望。
就像库切在《耻》里面写到的,昔日女嬉皮,为了追寻理想的生活,跑到南非乡下经营农场,结果被南非的黑人轮暴,还有了孩子。她不肯报警,也不愿就此离开,最终的妥协竟然是选择了与其中一名强奸犯结婚,成为他的第三个老婆。
小说里女嬉皮的父亲痛心疾首,劝女儿离开这噩梦般的农场,回到文明社会,过好的生活。
女儿却说,没有更高层次的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
后来,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陷入低谷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将它当成一帖灵药,疗人医己。
后来渐渐明白,其实不会有理想生活。若要使生活变得理想,惟靠自己内心美化。
譬如明人张岱,大雪三天后,独自“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文艺吧?唯美吧?有生活情趣吧?
可是如果我们检索一下关键词,便可以发现“冷,萧瑟,寂寞”等同义词。
原本是件干巴巴的装B文艺行为,可人张岱,楞是品出了遗世清欢的况味。
所以台湾的晃游达人舒国治会说,理想的生活,不在别处,在自己的想象里,在内心的认同里。
回想几年前一个晚上,一帮人陪着舒哥在月湖边的茶楼喝茶。
席间有个姑娘说,她很向往北京,希望能去北京生活。我与在座另一姑娘齐声呼:切。。。。。。
声下之意,当然是不屑。
北京有什么好?市区高楼密集,道路拥堵,地铁口出站的人潮看得人会起鸡皮疙瘩。郊区大而荒凉,入了冬,满目萧瑟。人情冷漠,打拼艰难。。。。。。
而这姑娘因为没有去过,心里热切地存满了关于北京的诸多美好念想。文化、志趣、氛围、机会。。。。。。
在她的内心认同里,这是她要过的理想的生活。或许在她亲身涉足了之后,也会唱出一曲汪峰《北京,北京》那样的慷慨悲歌。
这则小插曲,被舒哥在次日的沙龙上引用,因为在座有位自称迷惘的大学生,为不知道如何过“理想的生活”而向舒哥发问。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能获得标准答案。
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同一份感情,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同一种生活,你安之若素,他形同炼狱。
怎么看,全赖你自己的心境,心待足时一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