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亦无惧
![]() |
廖一梅写道: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前不久,终于向一段陈年往事郑重地道了别。虽说提笔写下那些字句时百感交集,甚至泪如雨下,但那些从前事仿佛也如眼泪般从身体里涌了出来,畅快淋漓,对自己说从此不再提遗憾。
大概在大半个月前有那么一小段日子,我断断续续地被一种可以说是绵柔的绝望包裹着,轻轻的,却密不透风。那几天里我感觉自己将孑然一生,然后终老。因为那几天里接触的人让我突然觉得,目前生活圈子的人不会有谁能被我珍而重之,更别提了解。这大概是诱因。
而现在,同样的孤独因多了一份向阳的感觉而倍感温暖。原本计划在2014岁末的最后一天奢侈地找家咖啡馆坐坐,然后晚上早早回到寝室看上一部电影再满足地睡去,不愿再像前两年那样了,一次是年轻地加入大众的狂欢,一次是和当时的男票放了一次心猿意马的天灯。今年,我就是如此迫切想要与自己独处,静静地走过这个仪式般的时刻。(我爱仪式,它能增添生活乐趣。)虽说最后的地点变成了上海,但那份交心于己的坦诚相对,不变。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今天脑海里老是回荡起这句话,而我享受这种“什么也没有”,至少这段时间是这样,姑且好好珍惜。
今天在大家上看到一篇触动很深的文章,作者说出了我脑海中萦绕的那团若隐若现的东西——阅读总是这么让人感动。
——穷是一种客观处境,而寒酸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四十岁、拖家带口的中国人,如你所知,几乎都把买房当成某种生活宗教。
——大师和圣人,是属例外的人群,他们得到异于常人的标准,寒酸也好,贫穷也好,都天然地拥有了美学价值。然而普通人的勇气,比如那群遥远的法国年轻人,比如身边的宋勇气,他们对物质的低欲,对寒酸的坦然,则更令人起敬,也更值得玩味。我能猜测他们的后盾:那是物质无法否定的其它追求。而这就是生而为人最奇妙的所在。在物质带来的匮乏感之外,他们早已有别的途径,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像加缪所说那样去“生活得最多”。这个途径,也许是艺术,也许是孔子说的 “道”,更可能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总之必定是人世间最有力量的事物——这些骄傲地寒酸着的人,他们拥有这种事物。
——“贫而乐”之所以被强调,正是因为多数时候贫穷容易不快乐。而贫而乐的可能性,无非来自两种,一种是,他们得到关于幸福的更好的想象力,独辟了另外的蹊径,轻巧地绕过了物质的关卡。另一种是,他们无感于约定俗成的标准,不恐惧尚未到来、或许永不到来的贫穷,不预支尚未到来、也或许永不到来的艰难。
这两种“可能”,大概就是我一直有所感受的、诚如三毛所言的“冥冥中的指引”;而在此时,则给予我了一种经得起验证的底气。
是的,他们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醒来迎接新的一天;他们没有宗教却持有信仰;他们早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以此共勉。
-
梭边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31 1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