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与和平》
断断续续坚持看完了四本,感想如下:
第一,野心太大就容易导致失败,这一点我觉得在男性作家身上尤其明显。写小说不好好写小说,老想讨论哲学问题,又不肯老实写一部哲学著作来讨论。托尔斯泰写这部书,还专门加上一个序言,声称以此引导读者要以他希望的方式来理解这本书,意即他写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为了表达他独特的历史观。但是作为一个对宏达叙事和在小说里看道理没兴趣的读者,我一看到他洋洋洒洒讲述历史观的部分就要绕行,对于尾声交代完人物情节后,把最后一章专门用来论述总结历史观这一点尤其不能忍。微观描写和宏观场景以及议论三块脱节,如果托尔斯泰能满足于好好地感性地写一部历史作品,结果也许会好得多。
第二,托尔斯泰真正有观察力和笔力的部分,仍然是具体的人,是他创造出来,并在其中寄予了自己的感情以及自己对人性幽微之处的观察的人物。只有这些人物才是他创作的亮点。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比如这部里面的娜塔莎。他也试图像写普通人那样去描述拿破仑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但是因为那并不是他真正懂得、真正感兴趣的人物,即便他花费了大量笔墨,塑造的依然是个干巴巴的形象。而娜塔莎、皮埃尔、玛利雅伯爵夫人、安德烈公爵等等,在这些人身上,他不仅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全部戏剧性以及力量,还在他们身上安置了自己的困惑以及探索,这些人物成为这部书中唯一打动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但是在尾声里,他安排了一个貌似大团圆的结局,使娜塔莎从充满生命力、领悟力的形象堕落为无知的主妇,只一心看到丈夫和孩子;使皮埃尔在经历了那么多重大蜕变后,仅仅变成一个顺从老婆的平庸男人,让我很失望,也许他自己也无法想象,如果达到了他一直以来所憧憬的内心和谐,之后的场景该是怎样的吧?
第三,一个玻璃心的人不适合写战争题材。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根本不具备真正的残酷性,死去的大多是无名者,只要被他命名的人物他都格外珍惜,仿佛子弹都绕着贵族们飞,即便他们受伤也不会致死,通篇四册,只有三个角色死去,其中两个都是次要角色,只有安德烈公爵是主要角色,而他的死也是留待最后,并经过了漫长的时日,在获得了一切和解和领悟之后才最终逝去。参战的贵族只有很少时间参加前线战役,而后方的人们则大部分都随着皇帝一同迁徙,除了搬家引起的辛劳和财物损失之外,战争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是遥远的战报和对前线亲人毫无必要的担心——因为他们都是死不了的……托尔斯泰虽然看到了生死一线的残酷,看到了巨大盲目的人群带来的可怕的力量,但他缺乏这种最真实的感受,而他对笔下活生生的人物的爱,远胜于对大场景的感受力。
总的来说,看完以后,我的感受就是,托尔斯泰也许不愿承认,或者说并非他的初衷,但他最大的能力依然是塑造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发掘人性的光辉和深度,尤其是女性,他应该像索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写小说,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宏大叙事上。他把历史的动因归于某些偶然因素,认为所谓的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并无多大贡献,这些在今天听来也毫无新意,同时显得没有分量。
第一,野心太大就容易导致失败,这一点我觉得在男性作家身上尤其明显。写小说不好好写小说,老想讨论哲学问题,又不肯老实写一部哲学著作来讨论。托尔斯泰写这部书,还专门加上一个序言,声称以此引导读者要以他希望的方式来理解这本书,意即他写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为了表达他独特的历史观。但是作为一个对宏达叙事和在小说里看道理没兴趣的读者,我一看到他洋洋洒洒讲述历史观的部分就要绕行,对于尾声交代完人物情节后,把最后一章专门用来论述总结历史观这一点尤其不能忍。微观描写和宏观场景以及议论三块脱节,如果托尔斯泰能满足于好好地感性地写一部历史作品,结果也许会好得多。
第二,托尔斯泰真正有观察力和笔力的部分,仍然是具体的人,是他创造出来,并在其中寄予了自己的感情以及自己对人性幽微之处的观察的人物。只有这些人物才是他创作的亮点。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比如这部里面的娜塔莎。他也试图像写普通人那样去描述拿破仑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但是因为那并不是他真正懂得、真正感兴趣的人物,即便他花费了大量笔墨,塑造的依然是个干巴巴的形象。而娜塔莎、皮埃尔、玛利雅伯爵夫人、安德烈公爵等等,在这些人身上,他不仅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全部戏剧性以及力量,还在他们身上安置了自己的困惑以及探索,这些人物成为这部书中唯一打动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但是在尾声里,他安排了一个貌似大团圆的结局,使娜塔莎从充满生命力、领悟力的形象堕落为无知的主妇,只一心看到丈夫和孩子;使皮埃尔在经历了那么多重大蜕变后,仅仅变成一个顺从老婆的平庸男人,让我很失望,也许他自己也无法想象,如果达到了他一直以来所憧憬的内心和谐,之后的场景该是怎样的吧?
第三,一个玻璃心的人不适合写战争题材。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根本不具备真正的残酷性,死去的大多是无名者,只要被他命名的人物他都格外珍惜,仿佛子弹都绕着贵族们飞,即便他们受伤也不会致死,通篇四册,只有三个角色死去,其中两个都是次要角色,只有安德烈公爵是主要角色,而他的死也是留待最后,并经过了漫长的时日,在获得了一切和解和领悟之后才最终逝去。参战的贵族只有很少时间参加前线战役,而后方的人们则大部分都随着皇帝一同迁徙,除了搬家引起的辛劳和财物损失之外,战争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是遥远的战报和对前线亲人毫无必要的担心——因为他们都是死不了的……托尔斯泰虽然看到了生死一线的残酷,看到了巨大盲目的人群带来的可怕的力量,但他缺乏这种最真实的感受,而他对笔下活生生的人物的爱,远胜于对大场景的感受力。
总的来说,看完以后,我的感受就是,托尔斯泰也许不愿承认,或者说并非他的初衷,但他最大的能力依然是塑造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发掘人性的光辉和深度,尤其是女性,他应该像索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写小说,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宏大叙事上。他把历史的动因归于某些偶然因素,认为所谓的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并无多大贡献,这些在今天听来也毫无新意,同时显得没有分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rachel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夜晚的动物 (24人喜欢)
- 翻译小练习:节录,一个女人的斗争和脱变 (4人喜欢)
- 练狗的奖励机制也适用于人吗? (3人喜欢)
- 狗为什么会攻击?咬人的狗是恶犬吗? (112人喜欢)
- 关于圣诞节的有趣知识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