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留在心底
2014年12月26日,刚过完22岁的生日,也马上要大学毕业。这段时间,因为停课比较早,也还在等待工作复试,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虽然也为论文有点焦头烂额),终日过得有些荒废,心里也颇不宁静。终于把《岛》看完了,可不知为何在写读书笔记时一下童年的所有记忆都涌上心头。于是,决定把自己的童年回忆一遍。
小学三年级,2000年的10月份,家里添了一位新成员,弟弟出生了。妈妈是在家里生的弟弟,我不记得当时的妈妈有没有痛苦的喊叫,只记得“哇”的一声响起时,身旁的所有人都冲进房里,看到一个满身沾血的小小的身子,嗯,是个男孩。当时三年级的我只觉得,哇,这是我弟弟耶!忍不住在他有着细细发丝并沾着血粘着头皮的额头“小啄”,亲了一下。那时候的兴奋超乎一切,也不知生孩子的痛,不曾记得那个时候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后来,身边的亲戚问我,妈妈生了个弟弟,你开心吗?万一爸妈都比较爱弟弟你怎么办。我不以为意的说,我爸妈才不会,而且我也会很爱我的弟弟。事实也确如此,爸妈从未偏袒过谁,待弟弟和我一样。
有了弟弟之后,童年的记忆里总也少不了他。印象中,弟弟出生没多久,爸妈就开始了奋斗。那种奋斗的方式,如今无论如何恐怕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包括现在的自己。反正那时候身边的小伙伴中,应该没有人像我那般。
弟弟出生没多久,爸爸决定在山上承包很大一片土地,搞养殖。那地方好像是在弟弟出生前爸爸就已考察好的。总之,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爸妈的也是我和弟弟的水深火热的日子开始了。也是那个时候,我学会了洗衣做饭烧柴喂猪包括带弟弟等等一切家务活。最初我上学的时候,弟弟给外婆帮忙带着,而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就是做好饭菜等爸妈,很多时候没钱买菜,要等爸妈从山上带着菜回来煮好后才能吃饭,而通常爸妈到家天已黑了,不管冬天还是夏天皆如此。没多久,也许是爸一开始就打算好的,他决定在山上搭一座简易的房子,长期住着,便不用每天爬上爬下累得半死。那时候小不知事,觉得山上搭房子住挺好玩。老家伯伯和堂哥们过来帮忙(我有两个伯伯,5个堂哥,其中两个年纪稍大的过来帮忙,都是念完初中就开始步入社会,总之就是打我记事起,那两个堂哥就不再念书了)。假期的时候,我也会到山上去,帮不了什么忙,只觉得好玩,房子的所有架构都是由木头搭成。几根很粗的大木头成为顶梁柱,竖在百平米的空间里,所有的墙都是小小的杉木一根根的围起来,房里还设了一个小房间,当作居室,也是用一根根的杉木围成。居然还有小阁楼,因为房顶是三角的,所以爸就利用三角的空间搭成了一个小阁楼(其实没有这么浪漫,就是用来堆放收成的玉米的)。房顶也是一根根的杉木按照固定的距离排成一排,用钉子稳固,最后再铺上一层胶布(不是石棉瓦之类的,没钱买且重,真是胶布,还挺耐用,住了好几年偶有漏雨就再盖一层便好,不过至今我都未弄明白那叫什么胶布),就是这样一座极其简易的房子便搭好了。说起来好似小孩子办酒家家,可那确是真真存在的房子,爸爸一住便是好几年。
于是,生活的苦算真正开始了。爸爸通常是在山上住,有时候真的是一月才见上一次。而妈妈,因为我还要上学,弟弟也还小,妈妈便每天5、6点起床到那座山上干活。为什么叫山,之前一直没详细阐述,之所以称为山,是因为真的是需要翻越过一座高山,一路向上大概平均都是45°,要徒步走上40分钟才会到达的地方。晚上,妈妈早的时候6点多从山上下来,回到家里也已经7点多了。每当收成的时候,爸妈每天都会从这座高高的山上挑一担担的菜回来,每一担菜都是百来斤,然后第二天一早爸爸会继续回到山上忙活,而妈妈则是把菜拿到集市上贩卖。妈妈每一次卖菜回来都会带回豆浆油条,那也是我和弟弟最乐意的时候。所以那时,常常期盼妈妈能每天都去卖菜。可现回想,每天早上妈妈带回的豆浆油条是用多少汗水换来的。直到现在自己仍深爱豆浆油条,每次吃的时候都会不由的想到爸妈的辛劳。那个时候,还要特别的感谢一个人,就是外婆。回想这一段,脑海里便会浮现外婆牵着我和弟弟在山下的家旁边远远的望着爸妈在的那个山头的画面。很多时候,都是入夜了,外婆眼睛很厉害,她只要一看到山上有一丝微弱的光,就知道是爸妈正在下山,那是爸妈下山打手电筒照的光(并不夸张,是真的可以看到的)。然后外婆就会对我们说,你爸妈快到了。那时候,若不是外婆的陪伴,我和弟弟不会这么好的成长。每每回忆起这些,眼眶总是忍不住红。心疼爸妈,感恩外婆。
每当寒暑假的时候,通常我和弟弟也要到山上住。现在回想,那时生活虽苦,却单纯美好。在山上住的日子,每天爸妈都会起很早干活,挖地除草种菜施肥等等一切农活。很大很大的一片地,能用亩来计算,只因我一直对亩这种大单位没什么概念,具体多少亩我也不记得,跟普通高中足球场作比较的话应该有10来个这么大,也许都不止。就是一般的山爬到顶后会有很大一块平地,那块平地的所有就都被父亲承包了。如此大的一片地的农活几乎是父母两人自己完成,只有农忙时才会请一些人来帮忙,请的人都是当地住在山的另一边的瑶族人,瑶族人既能吃苦干活又特给力,只要有酒喝有点肉吃就行。
每天我和弟弟起床后,爸妈早已去干活了,而我俩的任务就是做好饭菜等爸妈,不,应该说我的任务,因为弟弟才两岁多三岁不到。山上没有电,只有一台小小的录音机,更不用说手机电脑啥的。我和弟弟的娱乐就是周边养的鸡和猪,还有一口小小的井,偶尔会翻出几只螃蟹。每次喂鸡都会顺便看看有没有母鸡下蛋,有的话就要把那只母鸡赶走,把鸡蛋捡回来,这是爸教的,因为还不到孵小鸡的时候,鸡蛋就那样留着孵不出小鸡且会坏掉。有的母鸡较凶,去拿鸡蛋的时候一个劲的在旁边咯咯咯叫个不停,甚至想跑来啄你几下才甘心。这个时候自己必须很凶很凶的,拿上一根长长的竹藤条,它要跑过来就马上用竹藤条赶走,然后就会听到“咯咯咯”的鸡鸣声响彻整个山谷。养的猪是两头母猪,需要用来下很多的小猪崽,然后再把小猪崽卖出去,算是补贴家用。母猪要生的时候,爸妈通常会在旁边守着,可能是害怕有些小猪生来不顺利或是不小心被母猪压到。有时母猪是半夜生的,第二天早上起床爸妈就会说,看看,又多了几只小猪崽,我和弟弟会很兴奋的跑去看。刚生出来的小猪是真的很可爱,皮是嫩红嫩红的,毛发很短有点透亮色,闪闪的,很小,就跟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想去疼爱。每天喂猪我会忍不住看上很久,小猪不停的拱着猪妈妈找奶喝,真的十分像刚出生的婴儿找妈妈那般。喂鸡、喂猪都做完后,实在无聊会到那口有螃蟹的小水井翻螃蟹。很神奇的,在那片都是泥土的地上突然就有一个出水口,水质特别的干净,顺着下去形成一条小小的溪,但不平坦,穿过很多杂草和山头,只有一两处开阔的地方可以被看到。我们住的简易的房子刚好就建在比较开阔的这两水源处。这一口小井是我们在这所山上赖以生存的基本,所有的水都来自这口小井,人喝的,煮饭的,喂猪的,喂鸡的…没有它爸爸就不可能在这个地方搭房子,更不可能在这耕作。有时我和弟弟会待在水边很久很久,弟弟在玩水翻螃蟹,而我则在观察蜘蛛,那是一种腿很长很细但身子很小,都没有十来岁的我的小拇指甲一半大的蜘蛛。它们在水面和泥土相接的地方织一张小小的网,那张网上还有很多小小的水珠,那就是它们的家。有时蜘蛛会在它们的家里,但很多时候它们是浮在那口小井的水面上。那时候的自己很调皮,会用棍子去挑逗在水面上的蜘蛛,待它们爬到棍子上后,马上把棍子深入水中,可似乎它们并不那么好调戏,因为太轻根本不会随着棍子深入水底,而我则不甘心便直接用棍子把它们摁入水中,没多久它们会再次浮上水面,我再接着摁,就这样来来回回,直到那只蜘蛛无法动弹,接着再用棍子把它们的家给毁灭。(现在忆起似乎有那么点残忍,如果现在再碰到不会那样〒_〒不过现在很少会看到那样的一口井和井上的蜘蛛了)。傍晚来临,又到了该做饭的时间,淘米而后烧柴生火。饭熟后,通常爸妈还未回来,我和弟弟会搬一张小凳子到门口的屋檐坐下,我抱着着弟弟,跟他玩游戏,教他数数、唱歌,跟他说很多他听不懂我自己也不知道的事,天色一点点越来越暗,四周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那些玉米都长得比那时候的自己高,在无人家无灯火的地方,10来岁的孩子难免会害怕。于是,我会抱着弟弟大声的喊“爸,妈”、“爸,妈”,弟弟也会跟着喊“爸,妈”,就那样一直喊一直喊,直到看到爸妈的身影。那时候的爸妈,就是生活的全部。10来岁的我和两三岁的弟弟,每天就那么待着,日复一日。
小学的记忆,就只有那座高高的山,不管烈日或寒冬,爸妈终日弯的腰低的头,妈妈背着弟弟劳作的背影,一家四口在玉米地里吃妈妈买的大芒果,我抱着弟弟坐在山上的那所房子的屋檐下叫喊爸妈,那所房子外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叽叽喳喳的环绕觅食,那只名叫小灰的狗狗深夜追赶老鼠“汪汪”的喊叫声,以及深夜一座山上一所极其简易的木房子隐约闪烁着的煤油灯光,还有爸爸抽的咕噜咕噜响的竹筒水烟。
上了初中后,我才比较少的到那座山上生活,只有假期偶尔会去住上几天。初中也正是青春的叛逆期,初一二的自己比较调皮,玩得都几乎忽略掉了爸妈的辛苦。直到初三,才慢慢转好,好好学习考高中。由于几年来的辛苦,也许是因为山上的水导致妈妈患了肾结石,一开始因为经济紧张一直没有好好检查,拖了好几年直到我上高二,那时候母亲几乎一大半的时间是躺在床上痛得哼哼唧唧,还伴着高烧,看着真不行了,才去市里动了手术把结石取出来。这件事之后,父亲终于从山上彻底的撤下来。也正是那几年,母亲从原来的130的体重一直下降瘦得百来斤都不到,因为生病整个人很枯黄。算起来,父亲在那座山上的生活也有7、8年。如今,时间一晃弟弟出生已14年过半,日子也不再那般苦了,仿佛那样的日子已过去很久很久,在这样的年代,再忆起那段岁月真觉着用苦不堪言形容也不为过。但,最苦的并不是作为孩子的我们,而是我的父亲母亲。至今,我仍不明白父亲那几年为什么选择那样的方式生活,而母亲则是用怎样的决心与毅力才跟着父亲熬过那样的苦日子。我敬重我的父亲,但更敬重我的母亲。
曾经的苦难分娩了我如今的思想,经历过当时的同辈人都不曾有的经历才使我足以成为今天的我。也许苦难并不会成就更好的明天,但我相信它使我变深刻。
小学三年级,2000年的10月份,家里添了一位新成员,弟弟出生了。妈妈是在家里生的弟弟,我不记得当时的妈妈有没有痛苦的喊叫,只记得“哇”的一声响起时,身旁的所有人都冲进房里,看到一个满身沾血的小小的身子,嗯,是个男孩。当时三年级的我只觉得,哇,这是我弟弟耶!忍不住在他有着细细发丝并沾着血粘着头皮的额头“小啄”,亲了一下。那时候的兴奋超乎一切,也不知生孩子的痛,不曾记得那个时候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后来,身边的亲戚问我,妈妈生了个弟弟,你开心吗?万一爸妈都比较爱弟弟你怎么办。我不以为意的说,我爸妈才不会,而且我也会很爱我的弟弟。事实也确如此,爸妈从未偏袒过谁,待弟弟和我一样。
有了弟弟之后,童年的记忆里总也少不了他。印象中,弟弟出生没多久,爸妈就开始了奋斗。那种奋斗的方式,如今无论如何恐怕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包括现在的自己。反正那时候身边的小伙伴中,应该没有人像我那般。
弟弟出生没多久,爸爸决定在山上承包很大一片土地,搞养殖。那地方好像是在弟弟出生前爸爸就已考察好的。总之,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爸妈的也是我和弟弟的水深火热的日子开始了。也是那个时候,我学会了洗衣做饭烧柴喂猪包括带弟弟等等一切家务活。最初我上学的时候,弟弟给外婆帮忙带着,而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就是做好饭菜等爸妈,很多时候没钱买菜,要等爸妈从山上带着菜回来煮好后才能吃饭,而通常爸妈到家天已黑了,不管冬天还是夏天皆如此。没多久,也许是爸一开始就打算好的,他决定在山上搭一座简易的房子,长期住着,便不用每天爬上爬下累得半死。那时候小不知事,觉得山上搭房子住挺好玩。老家伯伯和堂哥们过来帮忙(我有两个伯伯,5个堂哥,其中两个年纪稍大的过来帮忙,都是念完初中就开始步入社会,总之就是打我记事起,那两个堂哥就不再念书了)。假期的时候,我也会到山上去,帮不了什么忙,只觉得好玩,房子的所有架构都是由木头搭成。几根很粗的大木头成为顶梁柱,竖在百平米的空间里,所有的墙都是小小的杉木一根根的围起来,房里还设了一个小房间,当作居室,也是用一根根的杉木围成。居然还有小阁楼,因为房顶是三角的,所以爸就利用三角的空间搭成了一个小阁楼(其实没有这么浪漫,就是用来堆放收成的玉米的)。房顶也是一根根的杉木按照固定的距离排成一排,用钉子稳固,最后再铺上一层胶布(不是石棉瓦之类的,没钱买且重,真是胶布,还挺耐用,住了好几年偶有漏雨就再盖一层便好,不过至今我都未弄明白那叫什么胶布),就是这样一座极其简易的房子便搭好了。说起来好似小孩子办酒家家,可那确是真真存在的房子,爸爸一住便是好几年。
于是,生活的苦算真正开始了。爸爸通常是在山上住,有时候真的是一月才见上一次。而妈妈,因为我还要上学,弟弟也还小,妈妈便每天5、6点起床到那座山上干活。为什么叫山,之前一直没详细阐述,之所以称为山,是因为真的是需要翻越过一座高山,一路向上大概平均都是45°,要徒步走上40分钟才会到达的地方。晚上,妈妈早的时候6点多从山上下来,回到家里也已经7点多了。每当收成的时候,爸妈每天都会从这座高高的山上挑一担担的菜回来,每一担菜都是百来斤,然后第二天一早爸爸会继续回到山上忙活,而妈妈则是把菜拿到集市上贩卖。妈妈每一次卖菜回来都会带回豆浆油条,那也是我和弟弟最乐意的时候。所以那时,常常期盼妈妈能每天都去卖菜。可现回想,每天早上妈妈带回的豆浆油条是用多少汗水换来的。直到现在自己仍深爱豆浆油条,每次吃的时候都会不由的想到爸妈的辛劳。那个时候,还要特别的感谢一个人,就是外婆。回想这一段,脑海里便会浮现外婆牵着我和弟弟在山下的家旁边远远的望着爸妈在的那个山头的画面。很多时候,都是入夜了,外婆眼睛很厉害,她只要一看到山上有一丝微弱的光,就知道是爸妈正在下山,那是爸妈下山打手电筒照的光(并不夸张,是真的可以看到的)。然后外婆就会对我们说,你爸妈快到了。那时候,若不是外婆的陪伴,我和弟弟不会这么好的成长。每每回忆起这些,眼眶总是忍不住红。心疼爸妈,感恩外婆。
每当寒暑假的时候,通常我和弟弟也要到山上住。现在回想,那时生活虽苦,却单纯美好。在山上住的日子,每天爸妈都会起很早干活,挖地除草种菜施肥等等一切农活。很大很大的一片地,能用亩来计算,只因我一直对亩这种大单位没什么概念,具体多少亩我也不记得,跟普通高中足球场作比较的话应该有10来个这么大,也许都不止。就是一般的山爬到顶后会有很大一块平地,那块平地的所有就都被父亲承包了。如此大的一片地的农活几乎是父母两人自己完成,只有农忙时才会请一些人来帮忙,请的人都是当地住在山的另一边的瑶族人,瑶族人既能吃苦干活又特给力,只要有酒喝有点肉吃就行。
每天我和弟弟起床后,爸妈早已去干活了,而我俩的任务就是做好饭菜等爸妈,不,应该说我的任务,因为弟弟才两岁多三岁不到。山上没有电,只有一台小小的录音机,更不用说手机电脑啥的。我和弟弟的娱乐就是周边养的鸡和猪,还有一口小小的井,偶尔会翻出几只螃蟹。每次喂鸡都会顺便看看有没有母鸡下蛋,有的话就要把那只母鸡赶走,把鸡蛋捡回来,这是爸教的,因为还不到孵小鸡的时候,鸡蛋就那样留着孵不出小鸡且会坏掉。有的母鸡较凶,去拿鸡蛋的时候一个劲的在旁边咯咯咯叫个不停,甚至想跑来啄你几下才甘心。这个时候自己必须很凶很凶的,拿上一根长长的竹藤条,它要跑过来就马上用竹藤条赶走,然后就会听到“咯咯咯”的鸡鸣声响彻整个山谷。养的猪是两头母猪,需要用来下很多的小猪崽,然后再把小猪崽卖出去,算是补贴家用。母猪要生的时候,爸妈通常会在旁边守着,可能是害怕有些小猪生来不顺利或是不小心被母猪压到。有时母猪是半夜生的,第二天早上起床爸妈就会说,看看,又多了几只小猪崽,我和弟弟会很兴奋的跑去看。刚生出来的小猪是真的很可爱,皮是嫩红嫩红的,毛发很短有点透亮色,闪闪的,很小,就跟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让人忍不住想去抚摸想去疼爱。每天喂猪我会忍不住看上很久,小猪不停的拱着猪妈妈找奶喝,真的十分像刚出生的婴儿找妈妈那般。喂鸡、喂猪都做完后,实在无聊会到那口有螃蟹的小水井翻螃蟹。很神奇的,在那片都是泥土的地上突然就有一个出水口,水质特别的干净,顺着下去形成一条小小的溪,但不平坦,穿过很多杂草和山头,只有一两处开阔的地方可以被看到。我们住的简易的房子刚好就建在比较开阔的这两水源处。这一口小井是我们在这所山上赖以生存的基本,所有的水都来自这口小井,人喝的,煮饭的,喂猪的,喂鸡的…没有它爸爸就不可能在这个地方搭房子,更不可能在这耕作。有时我和弟弟会待在水边很久很久,弟弟在玩水翻螃蟹,而我则在观察蜘蛛,那是一种腿很长很细但身子很小,都没有十来岁的我的小拇指甲一半大的蜘蛛。它们在水面和泥土相接的地方织一张小小的网,那张网上还有很多小小的水珠,那就是它们的家。有时蜘蛛会在它们的家里,但很多时候它们是浮在那口小井的水面上。那时候的自己很调皮,会用棍子去挑逗在水面上的蜘蛛,待它们爬到棍子上后,马上把棍子深入水中,可似乎它们并不那么好调戏,因为太轻根本不会随着棍子深入水底,而我则不甘心便直接用棍子把它们摁入水中,没多久它们会再次浮上水面,我再接着摁,就这样来来回回,直到那只蜘蛛无法动弹,接着再用棍子把它们的家给毁灭。(现在忆起似乎有那么点残忍,如果现在再碰到不会那样〒_〒不过现在很少会看到那样的一口井和井上的蜘蛛了)。傍晚来临,又到了该做饭的时间,淘米而后烧柴生火。饭熟后,通常爸妈还未回来,我和弟弟会搬一张小凳子到门口的屋檐坐下,我抱着着弟弟,跟他玩游戏,教他数数、唱歌,跟他说很多他听不懂我自己也不知道的事,天色一点点越来越暗,四周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那些玉米都长得比那时候的自己高,在无人家无灯火的地方,10来岁的孩子难免会害怕。于是,我会抱着弟弟大声的喊“爸,妈”、“爸,妈”,弟弟也会跟着喊“爸,妈”,就那样一直喊一直喊,直到看到爸妈的身影。那时候的爸妈,就是生活的全部。10来岁的我和两三岁的弟弟,每天就那么待着,日复一日。
小学的记忆,就只有那座高高的山,不管烈日或寒冬,爸妈终日弯的腰低的头,妈妈背着弟弟劳作的背影,一家四口在玉米地里吃妈妈买的大芒果,我抱着弟弟坐在山上的那所房子的屋檐下叫喊爸妈,那所房子外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叽叽喳喳的环绕觅食,那只名叫小灰的狗狗深夜追赶老鼠“汪汪”的喊叫声,以及深夜一座山上一所极其简易的木房子隐约闪烁着的煤油灯光,还有爸爸抽的咕噜咕噜响的竹筒水烟。
上了初中后,我才比较少的到那座山上生活,只有假期偶尔会去住上几天。初中也正是青春的叛逆期,初一二的自己比较调皮,玩得都几乎忽略掉了爸妈的辛苦。直到初三,才慢慢转好,好好学习考高中。由于几年来的辛苦,也许是因为山上的水导致妈妈患了肾结石,一开始因为经济紧张一直没有好好检查,拖了好几年直到我上高二,那时候母亲几乎一大半的时间是躺在床上痛得哼哼唧唧,还伴着高烧,看着真不行了,才去市里动了手术把结石取出来。这件事之后,父亲终于从山上彻底的撤下来。也正是那几年,母亲从原来的130的体重一直下降瘦得百来斤都不到,因为生病整个人很枯黄。算起来,父亲在那座山上的生活也有7、8年。如今,时间一晃弟弟出生已14年过半,日子也不再那般苦了,仿佛那样的日子已过去很久很久,在这样的年代,再忆起那段岁月真觉着用苦不堪言形容也不为过。但,最苦的并不是作为孩子的我们,而是我的父亲母亲。至今,我仍不明白父亲那几年为什么选择那样的方式生活,而母亲则是用怎样的决心与毅力才跟着父亲熬过那样的苦日子。我敬重我的父亲,但更敬重我的母亲。
曾经的苦难分娩了我如今的思想,经历过当时的同辈人都不曾有的经历才使我足以成为今天的我。也许苦难并不会成就更好的明天,但我相信它使我变深刻。
-
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1 16: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