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灯红酒绿”
“日新月异”是一个被“套话”用烂了的词,可是当我说起我家周遭的变化,还真找不到第二个词来替代呢!
一切都是从“新天地”开始的。听说是香港一些明星投资的,可这“新天地”究竟“新”在何处,我们这些“原住民”谁都说不清。只看到我们居住的这个天不亮就喧闹、大晴天也污水横流的“露天菜场”,拆的拆,改的改,挖的挖,盖的盖,就此“日新月异”了。建成以后才知道,所谓的“新”,就是翻新了石库门,造就了一个海派风情的时尚区。可是有好几年,这里似乎也进入了瓶颈期,除了多了点洋人以外,不温不火的。然而,就在我们认为“不过如此”的时候,前两年,“新天地”又发力了,进入了它第二个“日新月异”。先是在自忠路和复兴路之间建设了一个由天桥相连的商场,最近又竣工了别墅式的复兴广场,往西过了南北高架,是保留了西式小洋房特色的思南公馆。如果再和淮海路和复兴公园连成线,那么这儿就形成了一个上海最大的时尚游览区了,它的“法式”(原法租界)风情和文化历史的底蕴,在全国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了。
上面这些都是大企业集团和政府的联手行为,我们感受最真切的却是那些小马路的变化。马当路和淡水路已经成了当仁不让的“咖啡酒吧街”,晚上九点以后,人行道上是外国人的“洋排挡”。我住的这段自忠路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先有一个人家破了墙,城管来警告,说这儿的住宅不能变动;那家人又乘双休天再破墙,城管再贴“限改令”,就像拉锯战。不知是不是上面有什么指令,终于一次破墙以后,没有动静了一段日子,第一家店铺就此战战兢兢地诞生并且逐渐站稳脚跟扎下了根。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呀,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家照着办了。最近又有一家,上面下面打通,一个漂亮的咖啡馆(?)的雏形出来了,开张也是指日可待。大家预言,等我们这些不愿或不便搬迁的老居民都没有了,这儿肯定就成了新天地的外延了。这也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规律哟。
总以为自己是个很好静、很怀旧、很向往“小桥流水人家”这类田园风光的人,总以为自己最理想的境界就是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没想到,我竟然喜欢上了、而且越来越喜欢新天地了,喜欢它的热闹喧哗,喜欢它的异国情调,喜欢那些商铺出其不意的创意,喜欢广场逢年过节披上的盛装。虽然除了在那里的影城看过一场电影以外,我连一杯咖啡也没有消费过,我还是有事没事都去那里溜达一圈,说是散步,其实觉得是有一种什么东西吸引着、吸引着,欲罢不能;太多的烦恼也会在那里抛个干净,再大的压抑也会放松。妻子开玩笑说我是“乡下人”看不厌“大世界”。为什么?我也在想给自己找一个答案。
前几天刚好翻到了不久前去世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那又怎么样》,写的是一个养老院里发生的事,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老年观”,好像也回答了我对自己的疑问。
渡边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中的一些新鲜和刺激比什么都重要。适度的刺激会使他们身心保持年轻活力,如果长期住在缺乏刺激的安静的地方,那么他们的身体就会迅速衰弱,而且也不再喜欢动脑筋了。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建设了一座老人居住的理想之乡,可是十年后 ,那里的老人几乎都痴呆了。
其实渡边的话也不新鲜。农村里空气新鲜,风景优美,不乏世外桃源,可是那里的老人寿命并不比城市的老人长,即使那些高龄老人,他们呆板的动作和呆滞的目光无不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可悲和可怕。真正的“静”那是死一般的呀。可以说,新鲜的刺激比新鲜的空气更加重要,信息的不断抚摸那是最有效的“养身秘方”!
我想,当然有不少朋友不出门,一样能通过阅读等方式,保持信息的畅通和思想的活跃,但坐久了,还是想动动的吧。况且那种直观的刺激,它所产生的强烈的效果绝不是想出来,而是直接反映在你的感官,让人受到巨大刺激;这是无法替代的。
老人最好有几个年轻的朋友,那样可以减少自己的暮气;但这难做到,连自己的孩子都缺少沟通,何况别人的。那么去接触社会的时尚、享受我们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熏陶、享受网络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失为另一个获取正能量的好办法。就是走到大街上去看看那些意气风发的孩子、看看他们千姿百态的活法、看看他们创意的作品,看看车水马龙,看看行人如织,真的会让老人快乐起来。虽然有一点时不再来的惆怅,但更多地感受到的还是生命的美丽呀!母亲最爱做的事情便是站在窗前看世界,最恼火的是院子里蹿高的树杈挡住了她的视线。当一个老人逐渐丧失了下楼的能力,还想着开启面对世界的窗户哟!
旅游记忆最深的一个画面是飞机穿过寂寥的夜空,沉闷的马达声让人昏昏欲睡,忽然看到前面亮起了灯光,先是一点一点,后是一片一片,终于连缀起万家灯火。满仓的乘客都兴奋了,趴到舷窗前看望。我心里升起了一个声音——
你好,我的“灯红酒绿”的家乡,我的基因里又怎么少得了那些闪亮的灯呢……
一切都是从“新天地”开始的。听说是香港一些明星投资的,可这“新天地”究竟“新”在何处,我们这些“原住民”谁都说不清。只看到我们居住的这个天不亮就喧闹、大晴天也污水横流的“露天菜场”,拆的拆,改的改,挖的挖,盖的盖,就此“日新月异”了。建成以后才知道,所谓的“新”,就是翻新了石库门,造就了一个海派风情的时尚区。可是有好几年,这里似乎也进入了瓶颈期,除了多了点洋人以外,不温不火的。然而,就在我们认为“不过如此”的时候,前两年,“新天地”又发力了,进入了它第二个“日新月异”。先是在自忠路和复兴路之间建设了一个由天桥相连的商场,最近又竣工了别墅式的复兴广场,往西过了南北高架,是保留了西式小洋房特色的思南公馆。如果再和淮海路和复兴公园连成线,那么这儿就形成了一个上海最大的时尚游览区了,它的“法式”(原法租界)风情和文化历史的底蕴,在全国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了。
上面这些都是大企业集团和政府的联手行为,我们感受最真切的却是那些小马路的变化。马当路和淡水路已经成了当仁不让的“咖啡酒吧街”,晚上九点以后,人行道上是外国人的“洋排挡”。我住的这段自忠路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先有一个人家破了墙,城管来警告,说这儿的住宅不能变动;那家人又乘双休天再破墙,城管再贴“限改令”,就像拉锯战。不知是不是上面有什么指令,终于一次破墙以后,没有动静了一段日子,第一家店铺就此战战兢兢地诞生并且逐渐站稳脚跟扎下了根。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呀,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家照着办了。最近又有一家,上面下面打通,一个漂亮的咖啡馆(?)的雏形出来了,开张也是指日可待。大家预言,等我们这些不愿或不便搬迁的老居民都没有了,这儿肯定就成了新天地的外延了。这也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规律哟。
总以为自己是个很好静、很怀旧、很向往“小桥流水人家”这类田园风光的人,总以为自己最理想的境界就是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没想到,我竟然喜欢上了、而且越来越喜欢新天地了,喜欢它的热闹喧哗,喜欢它的异国情调,喜欢那些商铺出其不意的创意,喜欢广场逢年过节披上的盛装。虽然除了在那里的影城看过一场电影以外,我连一杯咖啡也没有消费过,我还是有事没事都去那里溜达一圈,说是散步,其实觉得是有一种什么东西吸引着、吸引着,欲罢不能;太多的烦恼也会在那里抛个干净,再大的压抑也会放松。妻子开玩笑说我是“乡下人”看不厌“大世界”。为什么?我也在想给自己找一个答案。
前几天刚好翻到了不久前去世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那又怎么样》,写的是一个养老院里发生的事,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老年观”,好像也回答了我对自己的疑问。
渡边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中的一些新鲜和刺激比什么都重要。适度的刺激会使他们身心保持年轻活力,如果长期住在缺乏刺激的安静的地方,那么他们的身体就会迅速衰弱,而且也不再喜欢动脑筋了。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建设了一座老人居住的理想之乡,可是十年后 ,那里的老人几乎都痴呆了。
其实渡边的话也不新鲜。农村里空气新鲜,风景优美,不乏世外桃源,可是那里的老人寿命并不比城市的老人长,即使那些高龄老人,他们呆板的动作和呆滞的目光无不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可悲和可怕。真正的“静”那是死一般的呀。可以说,新鲜的刺激比新鲜的空气更加重要,信息的不断抚摸那是最有效的“养身秘方”!
我想,当然有不少朋友不出门,一样能通过阅读等方式,保持信息的畅通和思想的活跃,但坐久了,还是想动动的吧。况且那种直观的刺激,它所产生的强烈的效果绝不是想出来,而是直接反映在你的感官,让人受到巨大刺激;这是无法替代的。
老人最好有几个年轻的朋友,那样可以减少自己的暮气;但这难做到,连自己的孩子都缺少沟通,何况别人的。那么去接触社会的时尚、享受我们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熏陶、享受网络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失为另一个获取正能量的好办法。就是走到大街上去看看那些意气风发的孩子、看看他们千姿百态的活法、看看他们创意的作品,看看车水马龙,看看行人如织,真的会让老人快乐起来。虽然有一点时不再来的惆怅,但更多地感受到的还是生命的美丽呀!母亲最爱做的事情便是站在窗前看世界,最恼火的是院子里蹿高的树杈挡住了她的视线。当一个老人逐渐丧失了下楼的能力,还想着开启面对世界的窗户哟!
旅游记忆最深的一个画面是飞机穿过寂寥的夜空,沉闷的马达声让人昏昏欲睡,忽然看到前面亮起了灯光,先是一点一点,后是一片一片,终于连缀起万家灯火。满仓的乘客都兴奋了,趴到舷窗前看望。我心里升起了一个声音——
你好,我的“灯红酒绿”的家乡,我的基因里又怎么少得了那些闪亮的灯呢……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