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居——花木与身体
明代文徵明(1470-1559)曾为姑苏名园拙政园绘制过一套《拙政园图咏》册页,其中收录文徵明应园主人王氏之邀所绘的拙政园三十一处景致,并配以诗文书法,佐以其撰写的《王氏拙政园记》一篇。这三十一处景致通过组织一系列园居行为模式——或取松风谡谡之境,或结槐荫当庭之所;时而借山岗远眺重山,时而凭钓矶临水静思——勾勒出一幅幅起居山林泉壑间的生活图景。其中,更有十五景直接以植物点题:“倚玉轩”(竹子)、“芙蓉隈”(莲花和木芙蓉)、“槐幄”、“听松风处”、“嘉实亭”、“玫瑰柴”、“繁香坞”、“蔷薇径”、“桃花沜”、“潇湘坞”、“槐雨亭”、“芭蕉槛”、“竹涧”、“柳隩”、“待霜亭”,凡此种种,以示其隐于朝市的林居图式。
文氏的授业恩师沈周(1427-1509)也曾为园亭绘制过类似的册页——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东庄图》册。苏州东庄虽已不存,但根据遗留的《东园记》及相关史料,仍可以大致考据其当年景致,而《东庄图》恰按园记所述串成一系列完整的游园体验意象。根据顾凯在《明代江南园林研究》中的考据,可知沈周与文徵明师徒二人对园亭的各自描绘皆基于他们分别对这两处园林的实地游观,后者甚至曾直接参与了拙政园的经营。
比之于东庄对郊野地“平岗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的基地匹配,晚于东庄构筑的拙政园则力图在原本“不可园”的城市地中“闹处寻幽”。《拙政园图咏》中一系列林居行为模式的细致描摹,似乎为了调适唐宋以来山水游居的纯然景致与日常起居的身体惬意。同样,较之计成在《园冶》中对山林地“自成天然之趣,不妨人事之功”的乐观,原本对“城市地”持悲观态度的计成,则将更多的建议放在“栽花取势”一事上:“院广堪梧,堤湾宜柳”,“虚阁荫桐,清池涵月”,“芍药宜栏,蔷薇未架”,“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磅礴”。
当然,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身体惬意为目标的中国造园,对园芳的经营绝非始于计成《园冶》中寥寥数语,它或者可直追五代周文距《文苑图》中,被董豫赣老师描述为“被笼袖文士依凭如阑”的那棵孤松。而被后世画家所追捧的“抚松”之态,几乎标注了中国造园花木经营独树一帜的性格:既区别于意法园林中被高强度修建 的“绿墙”和“雕塑”,也迥异于英式景园中用植物点染的一幅幅“风景画”,而媾和了自然与人工的两可之境,回应着郭熙制定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居游图式。四个“可”字与海德格尔用以解释“可供性”的那座桥遥相呼应——那也是中国造园中一座经由“如画”之景通向“入画”之境的“桥”。
这种“抚松”之态所标注的“林居图式”也曾媾和司马光独乐园里的竹丛与亭子,成为颇受后世画家的青睐的一景:
“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独乐园记)
带山林意而感林木的“感物”之道,在明清众多造园实践中借由花木与身体的媾和,逐渐酝酿成各类园居行为模式——或可与董豫赣老师在《山居九式》中所梳理的几类叠山理石样式遥相呼应,为当下过分依赖视觉的“景观设计”带回丰富的游观体验。
![]() |
![]() |
![]() |
[明代] (高清)沉周 东庄图册 南京博物院 |
![]() |
[明代] (高清)沉周 东庄图册 南京博物院 |
文氏的授业恩师沈周(1427-1509)也曾为园亭绘制过类似的册页——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东庄图》册。苏州东庄虽已不存,但根据遗留的《东园记》及相关史料,仍可以大致考据其当年景致,而《东庄图》恰按园记所述串成一系列完整的游园体验意象。根据顾凯在《明代江南园林研究》中的考据,可知沈周与文徵明师徒二人对园亭的各自描绘皆基于他们分别对这两处园林的实地游观,后者甚至曾直接参与了拙政园的经营。
比之于东庄对郊野地“平岗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的基地匹配,晚于东庄构筑的拙政园则力图在原本“不可园”的城市地中“闹处寻幽”。《拙政园图咏》中一系列林居行为模式的细致描摹,似乎为了调适唐宋以来山水游居的纯然景致与日常起居的身体惬意。同样,较之计成在《园冶》中对山林地“自成天然之趣,不妨人事之功”的乐观,原本对“城市地”持悲观态度的计成,则将更多的建议放在“栽花取势”一事上:“院广堪梧,堤湾宜柳”,“虚阁荫桐,清池涵月”,“芍药宜栏,蔷薇未架”,“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磅礴”。
当然,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身体惬意为目标的中国造园,对园芳的经营绝非始于计成《园冶》中寥寥数语,它或者可直追五代周文距《文苑图》中,被董豫赣老师描述为“被笼袖文士依凭如阑”的那棵孤松。而被后世画家所追捧的“抚松”之态,几乎标注了中国造园花木经营独树一帜的性格:既区别于意法园林中被高强度修建 的“绿墙”和“雕塑”,也迥异于英式景园中用植物点染的一幅幅“风景画”,而媾和了自然与人工的两可之境,回应着郭熙制定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居游图式。四个“可”字与海德格尔用以解释“可供性”的那座桥遥相呼应——那也是中国造园中一座经由“如画”之景通向“入画”之境的“桥”。
![]() |
五代-周文矩 -文苑圖卷 |
这种“抚松”之态所标注的“林居图式”也曾媾和司马光独乐园里的竹丛与亭子,成为颇受后世画家的青睐的一景:
“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独乐园记)
![]() |
明 仇英 (款) 高士艺园图 镜心 |
![]() |
明 汪肇 观瀑图 |
![]() |
马麟 静听松风 |
带山林意而感林木的“感物”之道,在明清众多造园实践中借由花木与身体的媾和,逐渐酝酿成各类园居行为模式——或可与董豫赣老师在《山居九式》中所梳理的几类叠山理石样式遥相呼应,为当下过分依赖视觉的“景观设计”带回丰富的游观体验。
![]() |
明 仇英 四季仕女 |
![]() |
元 佚名 松泉高士圖页 24X27.3cm 遼寧省博物館 |
![]() |
![]() |
![]() |
![]() |
-
碧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2-06 20:23:22
-
biglulufis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4-10 01:41:03
-
李沧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7 09:37:17
-
東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6 00:24:54
-
lxscorr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5 21:51:47
-
慕鱼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5 19:20:35
-
女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5 18:35:11
-
ad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5 15:22:01
-
MathewCh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5 12:15:39
-
布拉格之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4 16:19:59
-
山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4 15:02:41
-
萌萌哒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4 10:52:02
-
86-3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14 10:01:22
-
yiru__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07 14:18:43
-
上官金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07 10:18:21
-
故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3-07 01:40:00
-
Flanu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2-23 1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