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离姜文只有一步之遥
我承认,我带着挑剔的眼光走进影院,每一个镜头都在审视电影的成败。当所有人都在苛责姜文是被观众宠坏的小孩,我却看到了一个渴望站着挣钱的电影人站着拍了一部电影,并且高傲的不肯低头。
从《一步之遥》点映以后各种批判之声接踵而至,大家纷纷呼吁大失所望。是的,我也失望了,因为我期待的是《让子弹飞》的续集,而不是《太阳再次照常升起》很遗憾,他的让子弹飞续集确实被毙了,这一次太阳还是照常升起了。
看了一些评论,普通观众说看不懂,二逼观众说太文艺,文艺观众说太庸俗。而我认为,说看不懂的,看的只是故事。说太文艺的看的只有结构。说太庸俗的眼中只有美腿。姜文根本就没拍故事,他在骂大街。从头到尾都在骂街,每个镜头都在骂街,台词都在骂街。请注意,他是在骂街而不是在讽刺。他上骂政治,下骂愚民,中间骂权贵,富豪,绿茶婊。他骂电视,骂电影,骂潜规则。说白了,他将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头到尾盘点了一遍。很多专业人士还说他致敬,向《教父》 致敬,说他已经到了情怀癌晚期。事实的确如此,他确实在致敬,但它并不是单独向某人致敬,他是在致敬历史,致敬电影的历史,他也在讽刺历史,讽刺我们正在创造的历史。就像那句台词“today is history”。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集齐了TVB、《中国好声音》、《中国好舞蹈》、《甲方乙方》、《私人定制》等等各种雷点。在我看来其实不止,他几乎囊括了姜文之前拍过的所有电影。比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火车,在《一步之遥》中最后周韵站子火车外看着远去的火车,是不是有一种回到《太阳照常升起》里那辆远去的火车,只是前者在狂喊,后者在沉默。再比如《鬼子来了》这里所有的法国人如果改成日本人,大家是什么感觉?又比如《让子弹飞》在土楼,从天上拍追车场景,想想如果嫁给他剪辑在《让子弹飞》是不是完全可以天衣无缝。其实他的杂糅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那轮月亮,有没有想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如追逐时的枪战,有没有想起周星驰的《功夫》。又比如黑白片中的演讲,有没有想到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还有《飞越疯人院》、《失恋33天》等等如此种种,他的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蕴藏着一部电影。如此看来这好像是一部混剪。
看着不影片很累,原因有二。其一,台词太长太多太内涵,长到没有时间反应,多到废话连篇,内涵到听不出那句是骂人那句是放屁。其二,思想太深太远太讽刺,深到没有人能理解,远到不着边际渴望只能在未来的视角辱骂现在正在创造的历史,讽刺到直接挖祖坟鞭尸上上下下无一幸免。先说其一,见闻台词多众所周知,甚至有人说这是姜文的老毛病。很多噱头看点全是在密集到让你心发慌的对白中产生的,在《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中都有体现,只不过因为电影的优秀而掩盖了所有的瑕疵。使得,总是我在欣赏这个有思想的导演,我不得不承认台词,这一姜文的标志是整部影片最大的败笔。台词躲到完全听不见了。你能理解这种感受吗?就是当一个人连续140多分钟不停地骂你时你的感觉。事实上大概一个人骂你几分钟你可能前面会忍再后来烦然后暴怒之后反驳甚至大打出手,但当一个人两个多小时不停变着法子的骂你,你的反应会使是么?对,是沉默,因为你已经听累了累到不想理他,放任他去吧。精神疲劳,观众累了。我们再来说说其二,这是姜文的有一个致命弱点。讽刺太内涵,不够直白。着着同样也像有人在骂你。当他一脸狰狞的用国骂问候你母亲时,估计你会拎起榔头一棒子闷死他。但当她微笑着用日语骂一个法国人效果是什么?此时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把榔头更需要一个翻译。
《一步之遥》这一步到底是什么?这一步差在哪?距离什么的一步之遥?是谁的一步之遥?这将永远无法解开。就像当初不论多少疑问,多少见解,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不管姜文拍都少部《让子弹飞》观众距离姜文还是一步之遥。
从《一步之遥》点映以后各种批判之声接踵而至,大家纷纷呼吁大失所望。是的,我也失望了,因为我期待的是《让子弹飞》的续集,而不是《太阳再次照常升起》很遗憾,他的让子弹飞续集确实被毙了,这一次太阳还是照常升起了。
看了一些评论,普通观众说看不懂,二逼观众说太文艺,文艺观众说太庸俗。而我认为,说看不懂的,看的只是故事。说太文艺的看的只有结构。说太庸俗的眼中只有美腿。姜文根本就没拍故事,他在骂大街。从头到尾都在骂街,每个镜头都在骂街,台词都在骂街。请注意,他是在骂街而不是在讽刺。他上骂政治,下骂愚民,中间骂权贵,富豪,绿茶婊。他骂电视,骂电影,骂潜规则。说白了,他将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头到尾盘点了一遍。很多专业人士还说他致敬,向《教父》 致敬,说他已经到了情怀癌晚期。事实的确如此,他确实在致敬,但它并不是单独向某人致敬,他是在致敬历史,致敬电影的历史,他也在讽刺历史,讽刺我们正在创造的历史。就像那句台词“today is history”。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集齐了TVB、《中国好声音》、《中国好舞蹈》、《甲方乙方》、《私人定制》等等各种雷点。在我看来其实不止,他几乎囊括了姜文之前拍过的所有电影。比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火车,在《一步之遥》中最后周韵站子火车外看着远去的火车,是不是有一种回到《太阳照常升起》里那辆远去的火车,只是前者在狂喊,后者在沉默。再比如《鬼子来了》这里所有的法国人如果改成日本人,大家是什么感觉?又比如《让子弹飞》在土楼,从天上拍追车场景,想想如果嫁给他剪辑在《让子弹飞》是不是完全可以天衣无缝。其实他的杂糅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那轮月亮,有没有想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如追逐时的枪战,有没有想起周星驰的《功夫》。又比如黑白片中的演讲,有没有想到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还有《飞越疯人院》、《失恋33天》等等如此种种,他的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蕴藏着一部电影。如此看来这好像是一部混剪。
看着不影片很累,原因有二。其一,台词太长太多太内涵,长到没有时间反应,多到废话连篇,内涵到听不出那句是骂人那句是放屁。其二,思想太深太远太讽刺,深到没有人能理解,远到不着边际渴望只能在未来的视角辱骂现在正在创造的历史,讽刺到直接挖祖坟鞭尸上上下下无一幸免。先说其一,见闻台词多众所周知,甚至有人说这是姜文的老毛病。很多噱头看点全是在密集到让你心发慌的对白中产生的,在《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中都有体现,只不过因为电影的优秀而掩盖了所有的瑕疵。使得,总是我在欣赏这个有思想的导演,我不得不承认台词,这一姜文的标志是整部影片最大的败笔。台词躲到完全听不见了。你能理解这种感受吗?就是当一个人连续140多分钟不停地骂你时你的感觉。事实上大概一个人骂你几分钟你可能前面会忍再后来烦然后暴怒之后反驳甚至大打出手,但当一个人两个多小时不停变着法子的骂你,你的反应会使是么?对,是沉默,因为你已经听累了累到不想理他,放任他去吧。精神疲劳,观众累了。我们再来说说其二,这是姜文的有一个致命弱点。讽刺太内涵,不够直白。着着同样也像有人在骂你。当他一脸狰狞的用国骂问候你母亲时,估计你会拎起榔头一棒子闷死他。但当她微笑着用日语骂一个法国人效果是什么?此时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把榔头更需要一个翻译。
《一步之遥》这一步到底是什么?这一步差在哪?距离什么的一步之遥?是谁的一步之遥?这将永远无法解开。就像当初不论多少疑问,多少见解,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不管姜文拍都少部《让子弹飞》观众距离姜文还是一步之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