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白居易作品集
元稹、白居易佩服杜甫的“三吏”、“三别”一类诗,尤其称赞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继承并发扬建安以来的文学精神,作乐府诗而能摆脱乐府古题,写当前的社会。在那个时代里许多作者如元结、顾况、张籍、王建、李绅等都有反应社会现实的诗,这些诗大都用乐府题目和形式。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宣传新乐府运动事实上是继承了汉乐府和建安诗人的传统,但同时又以《诗经》作为自己的旗帜。后人可以看得很远,做得很好,是因为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当然白居易的才华与其自身的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
白居易说他的诗“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秦中吟》、《新乐府》等“指言天下事”,有如《风》、《骚》“长于激”“直歌其事”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从写作方式来看,他继承了诗经、旧乐府的叙事传统。“直歌其事”他的讽喻诗往往故事性很强,娓娓道来,多用白描手法,例如其诗《宿紫阁山北村》,叙写的是诗人出游时夜宿在一个村民家中,主人请他喝酒,还未举杯,暴卒便携刀入门,夺去酒食,砍去村民院中老树的经过。在如《采地黄者》叙述的是干旱之年,穷人在地中夜以继日地采取地黄,只为了用地黄换取富家子弟的马粮来充饥度日的事情。《上阳白发人》叙写的是上阳人远离亲人,在宫中被杨妃嫉妒,孤独衰老的悲惨故事。其诗中有时间、空间的转移,从上阳人年幼入宫至其年老,从空房到庭院。其诗如《轻肥》、《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杂兴•楚王多内宠》等都具有叙事性,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因为其诗叙事性强,所以往往容易理解,易于记忆。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诗歌发扬《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叙写权贵骄奢淫逸的生活,并对其进行鞭笞,又有如《离骚》般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抒发内心苦闷的情感。《凶宅》叙写长安大宅荒废,残败之景,“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当时的长安有很多凶宅都是官僚名宦的宅子,因迷信“殃祸继相锺”而无人敢住。白居易对此直言相陈,说明是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大官僚位高权重、勾心斗角、荒淫腐朽所导致,“人凶非宅凶”!此诗便是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揭露和讽刺。《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人痛恨沉重的劳役赋税,同情困苦的劳动人民。从这方面来看白居易的新诗又有建安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的传统。
如果略去白居易的人格以及诗歌的战斗性,再来读白居易的诗歌,除了《长恨歌》、《琵琶行》等个别诗篇,我觉得白居易的诗虽然很有特点,可是不够优美。当然啦。诗人自己也说了“为事,不为文”。不过我还是想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除了语言的朴实,我还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赋比兴,对比,顶针等;二是他的诗歌往往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诗歌往往卒章显志。
赋,如其叙事诗,往往平铺直叙。其诗多用比喻,如《云居寺孤桐》中以孤桐自喻,力倡“直道”而行,《赠元稹》中“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用井水和竹子来比喻自己和有人“孤且直”的性格,《李都尉古剑》中用剑“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来比喻人的刚直。诗人使用赋和比的手法使得诗人的诗歌语言简单易懂,又具有可读性。兴,如《寄唐生》以“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起兴,隐喻诗人的不得志,引发人们的思考,便继续往下读。对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或者是突出的显示出讽刺意味,如《轻肥》中的“人食人”与官宦生活的对比,讽刺意味极重。顶针,如《上阳白发人》中,使得诗歌具有节奏感,易于诵读,同时也易于感情的抒发。
他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诗歌往往卒章显志。这与诗歌的讽喻性有关,其次,这也白居易的写作技巧有关。大部分诗歌中,白居易先是叙述故事,然后在发表议论或卒章显志,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感鹤》中的“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及《买花》的结尾句。
白居易说他的诗“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秦中吟》、《新乐府》等“指言天下事”,有如《风》、《骚》“长于激”“直歌其事”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从写作方式来看,他继承了诗经、旧乐府的叙事传统。“直歌其事”他的讽喻诗往往故事性很强,娓娓道来,多用白描手法,例如其诗《宿紫阁山北村》,叙写的是诗人出游时夜宿在一个村民家中,主人请他喝酒,还未举杯,暴卒便携刀入门,夺去酒食,砍去村民院中老树的经过。在如《采地黄者》叙述的是干旱之年,穷人在地中夜以继日地采取地黄,只为了用地黄换取富家子弟的马粮来充饥度日的事情。《上阳白发人》叙写的是上阳人远离亲人,在宫中被杨妃嫉妒,孤独衰老的悲惨故事。其诗中有时间、空间的转移,从上阳人年幼入宫至其年老,从空房到庭院。其诗如《轻肥》、《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杂兴•楚王多内宠》等都具有叙事性,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因为其诗叙事性强,所以往往容易理解,易于记忆。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诗歌发扬《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叙写权贵骄奢淫逸的生活,并对其进行鞭笞,又有如《离骚》般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抒发内心苦闷的情感。《凶宅》叙写长安大宅荒废,残败之景,“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当时的长安有很多凶宅都是官僚名宦的宅子,因迷信“殃祸继相锺”而无人敢住。白居易对此直言相陈,说明是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大官僚位高权重、勾心斗角、荒淫腐朽所导致,“人凶非宅凶”!此诗便是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揭露和讽刺。《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人痛恨沉重的劳役赋税,同情困苦的劳动人民。从这方面来看白居易的新诗又有建安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的传统。
如果略去白居易的人格以及诗歌的战斗性,再来读白居易的诗歌,除了《长恨歌》、《琵琶行》等个别诗篇,我觉得白居易的诗虽然很有特点,可是不够优美。当然啦。诗人自己也说了“为事,不为文”。不过我还是想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除了语言的朴实,我还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赋比兴,对比,顶针等;二是他的诗歌往往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诗歌往往卒章显志。
赋,如其叙事诗,往往平铺直叙。其诗多用比喻,如《云居寺孤桐》中以孤桐自喻,力倡“直道”而行,《赠元稹》中“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用井水和竹子来比喻自己和有人“孤且直”的性格,《李都尉古剑》中用剑“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来比喻人的刚直。诗人使用赋和比的手法使得诗人的诗歌语言简单易懂,又具有可读性。兴,如《寄唐生》以“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起兴,隐喻诗人的不得志,引发人们的思考,便继续往下读。对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更好的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或者是突出的显示出讽刺意味,如《轻肥》中的“人食人”与官宦生活的对比,讽刺意味极重。顶针,如《上阳白发人》中,使得诗歌具有节奏感,易于诵读,同时也易于感情的抒发。
他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诗歌往往卒章显志。这与诗歌的讽喻性有关,其次,这也白居易的写作技巧有关。大部分诗歌中,白居易先是叙述故事,然后在发表议论或卒章显志,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感鹤》中的“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时迁”及《买花》的结尾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