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不太冷中的另类问题
今天要说的是该影片中陌生的责任感、服饰和年龄。也许还会有某种含有爱的成分。
近景镜头非常多,因为看不清主人公的表情,看不清他的生活状态和情绪波动,这很神秘,愈想让人探究。一探究竟的同时就是无止境的未知和折磨。
莱昂身手利索,从不迟到,爱护植物,循规蹈矩换得一身安全。有这样一种人的安全感完全是自己给的,他们人性中可以找到的安全完全来自于一种规律,这种规律不同于寻常人结婚生子安稳固执,而是被迫行走下的随性和无知。他不识字,亦不在杀人过程中透露一丝业余。
生活总是如此,像童年般痛苦,看似没有尽头,他被潮涌打到思想,跟着自己做过的错误一直走了下去。
有些人就是这样碰不得、伤不得、惹不得、舍不得,一旦被碰被伤被惹甚至被舍弃,即会一蹶不振,毫无知觉的走下去,走一条没有根的路。这种规律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异常的平静,平静得让人想要凭空制造很多困难和波澜,为难他,触碰他。人就是这样自私,还没做好自己,却还要影响他人。
莱昂不害怕社会,不探讨内心,不寻找无聊的交流感,也从不理会被杀者惧怕的眼神。
而却在走廊里关注马蒂尔德的伤口,他天真的以为这是一个朋友间的询问,但要知道,一旦询问下去就没有静止的那一刻,也许心已经在召唤,我们都生活在彼此的周遭,也该见见面,好好谈谈了。
马蒂尔德生活的环境糟糕,她有一颗任性的心却偶尔给予生活某些关于年龄探讨的东西,确切地还有那些不为人所知的依赖感、责任感,与她的风格相得益彰,纽约城市不缺乏创意,这和欲望都市一样,她需要服饰告诉观众和生活,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是什么,我敢做什么,我经历了什么.......热裤搭配棉服,还有一条小小的环脖项链,总是一个蘑菇头,脸庞凹凸有致,清晰可人,脸上总有莫名的污渍和伤口。对于莱昂绿色的健康植物,她也照顾有加,而她也曾一身绿色打扮,像一枝复活的绿植,活泼的在莱昂身边跳跃,试图了解更多她不知道的东西,抛掉从前没有人爱的境遇,向上的力量咄咄逼人,看得出,她有爱,并爱的强烈且特别。
不得不提,娜塔莉娇小的身材衬托巴黎风格的服饰,给人看不够的情怀,一枚紧俏的洛丽塔,一朵盛开的巴黎之花,却在纽约街头暴走,开始新的生活,牛仔靴或许还有纽约的味道,但是看上去不太舒适的镂空外套,让法国人应该可以找到更爱她的理由。
莱昂与任何世界都格格不入,他是常见的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人,答非所问,不给他人想要的问题和答案,裤子总是有点短,鞋子总是很舒服才让他走得飞快,黑色墨镜挡住瞳孔和紫外线以及非凡的寂寞,这和纽约城市一样枯燥寂寥,五颜六色的从不是我们的生活,而是那些外套和鞋子,他的真实,他的童真,他的自然,在一件呢子风衣中暗藏杀机,原谅整个世界不曾给我们想要的结果,羞于回忆过去的点滴从不与他人分享。
他们的色彩在心中暗涌,在某一时刻奇迹地给予对方安全感,乃至死亡将至,也无人真正了解,他们追求的是什么。
马蒂尔德的年纪在某一时刻已经定格,死亡对她来说只是一句话,也是一种自我的状态,没有人甘心情愿接受不是如期而至的死亡,并心怀随她去吧的心情,她的年纪告诉她,生活如此痛苦,没有爱,就只有死亡。
极端的世界观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存在的,他爱我或者不爱我,他离开我或者和我相守一生,我或者去爱或者去死,爱与死亡成为了相反义词,在世人眼中也许狭隘,但对她来说已经够了。青春年少的逝去并不能带走这路上的重重定格,它们不会消失多少,因为事情往往就是不随你所想所盼,更平常的是他们往相反的方向走的义无反顾。20岁人们喜欢流行音乐,不喜欢贝多芬,不喜欢想残酷的东西,不在乎世人的目光和世界观、爱情观、价值观,喝咖啡,写作,绘画和做音乐,朝着某一个方向走去的时候,总是带着责任感和方向感,因为非黑即白。
30岁他们很少说话,可以交流的人愈发的少,可以微笑的人变得非常多,发自内心的忧郁和感动从不轻易流露,在十几岁的时候马蒂尔德愿意为莱昂买两杯牛奶,为他服务她很高兴甚至快乐,30岁时她早已逝去莱昂,40岁时她深深记得莱昂曾经给予她的不是爱,而是珍贵的呵护和责任,50岁她不再在任何人面前提起这件事,矢口否认她曾经认识这样一个人,即将到达的人生暮年充满恐惧,我到底是该想念还是早应该理解他,他的离去那么珍贵,不得到也不失去,美好的像20岁一样。
莱昂不介意自己在什么时候死去,因为他早预料那天会突然到来,他能做的也许很少,对生命的理解在每一次开枪的时候都十分清晰。年龄对他来说是一种真正的资本,他爱他的年龄胜过爱任何事物,因为年龄让他安全,之后也让马蒂尔德安全了一阵子,甚至差点安全了一辈子。
影片中未提及两人真正的年纪差距,20岁?30岁亦或是更多,说明年龄在导演的心中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行为和眼神。大特写的眼神非常奇妙,人们猜测他人情绪多从眼神中获得,行为还是其次,因为它受更高级区域的大脑支配。
相爱与年龄无关,与行为无关,与眼神有关。不愿面对一个人时,眼神苍白而贫穷,毫无丰满可言,更无所谓的幸福与安稳、归属感,那是一种预兆,一种结束,接踵而来的就是谎言和无尽的伤害。
两人的关系也因为年龄产生了简单的变化,未成年的人生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男人,成熟的生活里从未有青涩和任性参与。
莱昂有幽默感,短暂的幽默感。拥有幽默感的人可以更好的判断生存的方向和内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的幽默感支撑着人类的生存,这珍贵的幽默感真的不能失去。
人与人之间有种陌生的责任感。马蒂尔德对看似冷酷的莱昂说,你从开门的那一刻就注定要对我负责,我不会走,哪里也不去。并且她和他下了一个赌注,手枪上膛,冲着太阳穴,是她赢还是他赢?理智不占上风,责任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这事情就变得纠缠在一起,难以找到源头。这种关于责任的规则起初是谁制定的?那一刻一定是全世界最可怕的时刻。
如今,我们不轻易要求他人给予我们责任,是因为什么?因为害怕还清责任,估计这样的责任毫无尽头,没有边缘法则,深不见底,负担不起。实则,陌生的责任感只在一瞬间因人而异的定格,它并不可怕,随性的走下去跟随他不知道会有什么结局,人类也在不断充实它的概念和内容,边缘的法则和义务也参与了进来。
你不敢于接受的是自己不曾被振作的心,寻找一个自己专注的点看下去,无尽头的放开其他任何事,从不后悔似的陌生和轻易,周遭总会退却对你的关照,他们残酷无法和你比较,因为你,还有我,实在是太渺小了。
近景镜头非常多,因为看不清主人公的表情,看不清他的生活状态和情绪波动,这很神秘,愈想让人探究。一探究竟的同时就是无止境的未知和折磨。
![]() |
莱昂身手利索,从不迟到,爱护植物,循规蹈矩换得一身安全。有这样一种人的安全感完全是自己给的,他们人性中可以找到的安全完全来自于一种规律,这种规律不同于寻常人结婚生子安稳固执,而是被迫行走下的随性和无知。他不识字,亦不在杀人过程中透露一丝业余。
生活总是如此,像童年般痛苦,看似没有尽头,他被潮涌打到思想,跟着自己做过的错误一直走了下去。
有些人就是这样碰不得、伤不得、惹不得、舍不得,一旦被碰被伤被惹甚至被舍弃,即会一蹶不振,毫无知觉的走下去,走一条没有根的路。这种规律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异常的平静,平静得让人想要凭空制造很多困难和波澜,为难他,触碰他。人就是这样自私,还没做好自己,却还要影响他人。
![]() |
莱昂不害怕社会,不探讨内心,不寻找无聊的交流感,也从不理会被杀者惧怕的眼神。
而却在走廊里关注马蒂尔德的伤口,他天真的以为这是一个朋友间的询问,但要知道,一旦询问下去就没有静止的那一刻,也许心已经在召唤,我们都生活在彼此的周遭,也该见见面,好好谈谈了。
马蒂尔德生活的环境糟糕,她有一颗任性的心却偶尔给予生活某些关于年龄探讨的东西,确切地还有那些不为人所知的依赖感、责任感,与她的风格相得益彰,纽约城市不缺乏创意,这和欲望都市一样,她需要服饰告诉观众和生活,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是什么,我敢做什么,我经历了什么.......热裤搭配棉服,还有一条小小的环脖项链,总是一个蘑菇头,脸庞凹凸有致,清晰可人,脸上总有莫名的污渍和伤口。对于莱昂绿色的健康植物,她也照顾有加,而她也曾一身绿色打扮,像一枝复活的绿植,活泼的在莱昂身边跳跃,试图了解更多她不知道的东西,抛掉从前没有人爱的境遇,向上的力量咄咄逼人,看得出,她有爱,并爱的强烈且特别。
不得不提,娜塔莉娇小的身材衬托巴黎风格的服饰,给人看不够的情怀,一枚紧俏的洛丽塔,一朵盛开的巴黎之花,却在纽约街头暴走,开始新的生活,牛仔靴或许还有纽约的味道,但是看上去不太舒适的镂空外套,让法国人应该可以找到更爱她的理由。
![]() |
莱昂与任何世界都格格不入,他是常见的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人,答非所问,不给他人想要的问题和答案,裤子总是有点短,鞋子总是很舒服才让他走得飞快,黑色墨镜挡住瞳孔和紫外线以及非凡的寂寞,这和纽约城市一样枯燥寂寥,五颜六色的从不是我们的生活,而是那些外套和鞋子,他的真实,他的童真,他的自然,在一件呢子风衣中暗藏杀机,原谅整个世界不曾给我们想要的结果,羞于回忆过去的点滴从不与他人分享。
他们的色彩在心中暗涌,在某一时刻奇迹地给予对方安全感,乃至死亡将至,也无人真正了解,他们追求的是什么。
马蒂尔德的年纪在某一时刻已经定格,死亡对她来说只是一句话,也是一种自我的状态,没有人甘心情愿接受不是如期而至的死亡,并心怀随她去吧的心情,她的年纪告诉她,生活如此痛苦,没有爱,就只有死亡。
极端的世界观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存在的,他爱我或者不爱我,他离开我或者和我相守一生,我或者去爱或者去死,爱与死亡成为了相反义词,在世人眼中也许狭隘,但对她来说已经够了。青春年少的逝去并不能带走这路上的重重定格,它们不会消失多少,因为事情往往就是不随你所想所盼,更平常的是他们往相反的方向走的义无反顾。20岁人们喜欢流行音乐,不喜欢贝多芬,不喜欢想残酷的东西,不在乎世人的目光和世界观、爱情观、价值观,喝咖啡,写作,绘画和做音乐,朝着某一个方向走去的时候,总是带着责任感和方向感,因为非黑即白。
30岁他们很少说话,可以交流的人愈发的少,可以微笑的人变得非常多,发自内心的忧郁和感动从不轻易流露,在十几岁的时候马蒂尔德愿意为莱昂买两杯牛奶,为他服务她很高兴甚至快乐,30岁时她早已逝去莱昂,40岁时她深深记得莱昂曾经给予她的不是爱,而是珍贵的呵护和责任,50岁她不再在任何人面前提起这件事,矢口否认她曾经认识这样一个人,即将到达的人生暮年充满恐惧,我到底是该想念还是早应该理解他,他的离去那么珍贵,不得到也不失去,美好的像20岁一样。
莱昂不介意自己在什么时候死去,因为他早预料那天会突然到来,他能做的也许很少,对生命的理解在每一次开枪的时候都十分清晰。年龄对他来说是一种真正的资本,他爱他的年龄胜过爱任何事物,因为年龄让他安全,之后也让马蒂尔德安全了一阵子,甚至差点安全了一辈子。
![]() |
影片中未提及两人真正的年纪差距,20岁?30岁亦或是更多,说明年龄在导演的心中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行为和眼神。大特写的眼神非常奇妙,人们猜测他人情绪多从眼神中获得,行为还是其次,因为它受更高级区域的大脑支配。
相爱与年龄无关,与行为无关,与眼神有关。不愿面对一个人时,眼神苍白而贫穷,毫无丰满可言,更无所谓的幸福与安稳、归属感,那是一种预兆,一种结束,接踵而来的就是谎言和无尽的伤害。
两人的关系也因为年龄产生了简单的变化,未成年的人生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男人,成熟的生活里从未有青涩和任性参与。
莱昂有幽默感,短暂的幽默感。拥有幽默感的人可以更好的判断生存的方向和内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的幽默感支撑着人类的生存,这珍贵的幽默感真的不能失去。
![]() |
人与人之间有种陌生的责任感。马蒂尔德对看似冷酷的莱昂说,你从开门的那一刻就注定要对我负责,我不会走,哪里也不去。并且她和他下了一个赌注,手枪上膛,冲着太阳穴,是她赢还是他赢?理智不占上风,责任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这事情就变得纠缠在一起,难以找到源头。这种关于责任的规则起初是谁制定的?那一刻一定是全世界最可怕的时刻。
如今,我们不轻易要求他人给予我们责任,是因为什么?因为害怕还清责任,估计这样的责任毫无尽头,没有边缘法则,深不见底,负担不起。实则,陌生的责任感只在一瞬间因人而异的定格,它并不可怕,随性的走下去跟随他不知道会有什么结局,人类也在不断充实它的概念和内容,边缘的法则和义务也参与了进来。
你不敢于接受的是自己不曾被振作的心,寻找一个自己专注的点看下去,无尽头的放开其他任何事,从不后悔似的陌生和轻易,周遭总会退却对你的关照,他们残酷无法和你比较,因为你,还有我,实在是太渺小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