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值这么多钱吗?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挖石头的故事。
很久以前,“美石王”和田玉的获取方法是很自然的,即“拾”和“捞”。在玉龙喀什河两岸,人们猫腰拾玉的情景如同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拾穗者》秋收拾穗一样生动细腻,简约迷人。
如今,即使用机械挖掘,和田玉也很难获得。然而,人类寻找珍宝的本能倔强地延续着,艾麦尔就是挖玉大军中最执着的一员。说到整个和田的挖玉探宝,这个看起来憨憨的中年人是最具发言权的。不是因为他的挖掘机数量最多,矿坑遍布最广,而是因为他对玉的追求以及为族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强烈。
艾麦尔承包的采矿点散落分布在和田市洛浦县境内。沿着216国道南行30多公里进入玉龙喀什河西岸的矿区,理应经过一片戈壁滩。如今,戈壁滩不再,只有工地。原本覆盖在地表的砾石已经由厚厚的面粉状浮土代替,一阵风过,甚嚣直上。车行处,卷起滚滚狼烟,恍若飞将军再战匈奴。
这里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依旧没有路。
艰难行至采矿现场,矿坑是巨型体育场般的存在。由坑口至下望,是许多台装载机和来回奔走的大型自卸卡车,它们节奏紧凑且井然有序的运行。
听到这里,你也许觉得奇怪:不是挖玉吗,怎么跟浮土在这儿纠缠不清?
别急,用这些大家伙搬运浮土只是挖玉工程的第一步。清理完浮土,出玉的卵石层才得以呈露。这时,几台大型挖掘机出动,牵手似地围成大圈,不断用挖斗向卵石层掘进。大小不同的卵石被掘起又散落,乱石穿空也不能纷扰艾麦尔的心神,他心心念念的玉或许就在其中。
无论你对挖玉的规模有着怎样大胆的想象,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整个矿坑中,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车辆呼啸着擦身而过,会车不减速,漂移不发憷,驾校、交规都是浮云,自学成才是硬道理。工人们在巨大的矿坑中不停奔忙,向自然展示着人力造就的奇观。
当我为这热火朝天的工作现场心潮澎湃时,艾麦尔操着新疆味浓厚的普通话说:
“我们有12个矿点,100多台机械,500多个工人。”
“那一天能挖多少玉啊?”我略带羡慕地问道。
“很难,说不好,有时候一块也没有。”艾麦尔摇摇头:“这几个月只挖到几块小的,质量也不太好。”
“可是这些工人工资、机械消耗和油钱一天都要很多吧。”
“20万。”
我目瞪口呆,心里微微有些同情,“你一天要亏损20万啊?”
“是。”
如果这番话不是亲耳听到,我无法想象挖玉人每天在辛苦劳作的同时所要承担的压力。可是,即使和田玉的储量越来越少,也抵挡不住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探宝队伍,将整个和田掘得尘土飞扬、翻天覆地。
经过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玉石开采几乎成了和田支柱性的产业之一。或许,今天有很多和艾麦尔一样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的挖玉人,但是没有人停下来,或许明天就挖到了呢?
可是,如果明天也挖不到呢?我感觉他们像是在老虎机前的人,不住地往里面丢钱,看着口袋里的币越来越少,停下来,前功尽弃一文不名;继续,又存在着诸多的未可知。而每个矿点都是一场豪赌,令人绝望而又充满希望,欲罢不能。
拽住身旁奔走的工人,我问道:“你们的工资大概是多少呢?”
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用脏脏的衣袖抹了抹头上和脸上的灰,“我们都还行,最高的能过万,最低的也有两三千。像我是开挖掘机的,跟着师傅没多久,现在四千多,我师傅就有六七千了。如果我们挖到玉石,还有奖励的。”
这仅仅是艾麦尔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我想机械购买和拆装费用也不会是小数目。有人要问了,机械拆装费是个什么情况?通过前面的描述,大家应该可以想象通往矿区的路况,大型机械到达矿区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催生了一份特殊的职业——有偿拆装机械。当机械开到没有路的地方,他们会将其拆除,收费一万元;所有零件运到目的地后,再组装,收费一万。
想来,要经营这样一个玉矿,不止需要任性,更需要真金白银。
尽管和田玉的稀缺导致经营玉矿的投入不断增加,艾麦尔却始终没想过放弃。在他心底有另外一笔账:自己现有500名工人,按每人2名直系亲属计算,共1500人,实际上每人的直系亲属大都超过2名,所以算成2000人也不夸张,而这些人都是依靠玉矿吃饭的。如
果不坚持,他们要怎么办?更何况,玉矿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和工人伙伴信赖、情感的凝聚。于情于理,他都必须的坚持下去。
以前,我只觉得玉是中国语境内的精神载体,是国人所崇尚的品性的集大成。我珍爱它,
也深深认同它的价值。但近几年,玉价涨得离谱,我不止一次怀疑: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吗?直至亲身到玉矿,见证挖玉人的奔忙、辛劳和一无所获,感受挖玉人的情感、责任和巨大压力。我才明白,如今的和田玉不仅仅是以前的和田玉,除了精神,除了贵重,它还凝结着挖玉人对安定的朴素追求,对圆满的热切渴望。
很久以前,“美石王”和田玉的获取方法是很自然的,即“拾”和“捞”。在玉龙喀什河两岸,人们猫腰拾玉的情景如同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油画《拾穗者》秋收拾穗一样生动细腻,简约迷人。
如今,即使用机械挖掘,和田玉也很难获得。然而,人类寻找珍宝的本能倔强地延续着,艾麦尔就是挖玉大军中最执着的一员。说到整个和田的挖玉探宝,这个看起来憨憨的中年人是最具发言权的。不是因为他的挖掘机数量最多,矿坑遍布最广,而是因为他对玉的追求以及为族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强烈。
艾麦尔承包的采矿点散落分布在和田市洛浦县境内。沿着216国道南行30多公里进入玉龙喀什河西岸的矿区,理应经过一片戈壁滩。如今,戈壁滩不再,只有工地。原本覆盖在地表的砾石已经由厚厚的面粉状浮土代替,一阵风过,甚嚣直上。车行处,卷起滚滚狼烟,恍若飞将军再战匈奴。
这里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依旧没有路。
艰难行至采矿现场,矿坑是巨型体育场般的存在。由坑口至下望,是许多台装载机和来回奔走的大型自卸卡车,它们节奏紧凑且井然有序的运行。
听到这里,你也许觉得奇怪:不是挖玉吗,怎么跟浮土在这儿纠缠不清?
别急,用这些大家伙搬运浮土只是挖玉工程的第一步。清理完浮土,出玉的卵石层才得以呈露。这时,几台大型挖掘机出动,牵手似地围成大圈,不断用挖斗向卵石层掘进。大小不同的卵石被掘起又散落,乱石穿空也不能纷扰艾麦尔的心神,他心心念念的玉或许就在其中。
无论你对挖玉的规模有着怎样大胆的想象,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整个矿坑中,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车辆呼啸着擦身而过,会车不减速,漂移不发憷,驾校、交规都是浮云,自学成才是硬道理。工人们在巨大的矿坑中不停奔忙,向自然展示着人力造就的奇观。
当我为这热火朝天的工作现场心潮澎湃时,艾麦尔操着新疆味浓厚的普通话说:
“我们有12个矿点,100多台机械,500多个工人。”
“那一天能挖多少玉啊?”我略带羡慕地问道。
“很难,说不好,有时候一块也没有。”艾麦尔摇摇头:“这几个月只挖到几块小的,质量也不太好。”
“可是这些工人工资、机械消耗和油钱一天都要很多吧。”
“20万。”
我目瞪口呆,心里微微有些同情,“你一天要亏损20万啊?”
“是。”
如果这番话不是亲耳听到,我无法想象挖玉人每天在辛苦劳作的同时所要承担的压力。可是,即使和田玉的储量越来越少,也抵挡不住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探宝队伍,将整个和田掘得尘土飞扬、翻天覆地。
经过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玉石开采几乎成了和田支柱性的产业之一。或许,今天有很多和艾麦尔一样辛苦劳作却一无所获的挖玉人,但是没有人停下来,或许明天就挖到了呢?
可是,如果明天也挖不到呢?我感觉他们像是在老虎机前的人,不住地往里面丢钱,看着口袋里的币越来越少,停下来,前功尽弃一文不名;继续,又存在着诸多的未可知。而每个矿点都是一场豪赌,令人绝望而又充满希望,欲罢不能。
拽住身旁奔走的工人,我问道:“你们的工资大概是多少呢?”
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用脏脏的衣袖抹了抹头上和脸上的灰,“我们都还行,最高的能过万,最低的也有两三千。像我是开挖掘机的,跟着师傅没多久,现在四千多,我师傅就有六七千了。如果我们挖到玉石,还有奖励的。”
这仅仅是艾麦尔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我想机械购买和拆装费用也不会是小数目。有人要问了,机械拆装费是个什么情况?通过前面的描述,大家应该可以想象通往矿区的路况,大型机械到达矿区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催生了一份特殊的职业——有偿拆装机械。当机械开到没有路的地方,他们会将其拆除,收费一万元;所有零件运到目的地后,再组装,收费一万。
想来,要经营这样一个玉矿,不止需要任性,更需要真金白银。
尽管和田玉的稀缺导致经营玉矿的投入不断增加,艾麦尔却始终没想过放弃。在他心底有另外一笔账:自己现有500名工人,按每人2名直系亲属计算,共1500人,实际上每人的直系亲属大都超过2名,所以算成2000人也不夸张,而这些人都是依靠玉矿吃饭的。如
果不坚持,他们要怎么办?更何况,玉矿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和工人伙伴信赖、情感的凝聚。于情于理,他都必须的坚持下去。
以前,我只觉得玉是中国语境内的精神载体,是国人所崇尚的品性的集大成。我珍爱它,
也深深认同它的价值。但近几年,玉价涨得离谱,我不止一次怀疑: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吗?直至亲身到玉矿,见证挖玉人的奔忙、辛劳和一无所获,感受挖玉人的情感、责任和巨大压力。我才明白,如今的和田玉不仅仅是以前的和田玉,除了精神,除了贵重,它还凝结着挖玉人对安定的朴素追求,对圆满的热切渴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