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门》情节疑问的统一答复
大家好!我是作者陆无尘。
忙了这么多天,终于能坐下来跟大家聊聊了。谢谢大家这么关注我的文章,给了这么多评价。有的朋友还对文本进行精读,发表许多感想和建议,真是太棒了。感谢打五星的朋友,也感谢打一星的朋友,只要大家能给出优质的看法,都将成为我进步的阶梯。我今后奉上的作品,有您的一份儿功劳。
大家在阅读中,提出了一些情节方面的质疑,“天书奇谭”的回复是一个集中的代表,对于这些疑问,我统一解释一下,也是跟大家探讨。如果我的研究有纰漏,或者理念不完善,请大家回复我,咱们继续讨论。
一、显子如何知晓关安邦的计划?
关安识会告诉显子整个计划。按传统,武人负伤是机密,因为受伤处为软肋、是命门,将腰伤告知显子,就相当于性命托付。对于妻子,关安识毫无保留。我在文中用了一句话暗示,“江湖险恶,这事只能对显子说。男人在妻子面前,往往单纯如孩童。”关安识在爱人面前是纯真的,这是一种爱的表现。比武前夜,关安识连自己第二天的作战打算都告诉了妻子。
二、显子为何伤害关安识?
显子是女人,女性更追求情感。她对关安邦一见钟情,认为自己能为了爱做一切,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情,就不再顾及自己的任务了。人,归根到底是感情动物,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美。另外,显子隶属的“黑龙会”是民间组织,以情报为商品,作为它的雇员,与传统意义的间谍有所区别,无需肩负过多的国家责任。
三、大帅推广武术的真实意图。
首先声明,文中人物,有原型,但不能套用。大帅并不能当张作霖看。
中国社会,自宋以降,形成显隐之分。显社会由皇家、官绅、农民、商贾组成,即士农工商,隐社会则为游民组成。这个说起来是长篇大论,所以此处不展开,简单一句话,就是庙堂和江湖的二分世界。中国以文人治国,武人地位低,除了从军,社会上的过剩武人,往往得不到出人头地的机会,逐渐被逼向江湖社会。卖艺、走镖、护院,甚至啸聚山林。武人因为掌握暴力这个元规则,得以成为隐社会的无形领导者。明清之际,以漕帮为代表的帮会形成,才又出现隐社会的另一极力量。
民国成立,武人受到官方重视。一是为了借助国术,弘扬强国强种之精神;二是显社会通过武人管理约束隐社会,因为游民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大帅是东北的官方力量,他成立国术馆的目的,是想以此来插手江湖事务。这种介入,不能明目张胆,否则会遭到另一极力量的反弹,只能用掺沙子的办法,循序渐进。这样的事情,从袁世凯开始就在做,手段很多,本文根据需要,只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写。史实上,张之江将军在鲁成立山东国术馆,开馆后,当地武行上门挑战者无数,张之江选六合门高手杨奎山出面,来一个打一个,方才立住山东国术馆的声威。
四、日本人为什么支持关安邦?
日本人占领东三省后,扶植成立满洲国。他们不是推广日本武士道,而是推行满洲国的武道。东三省,实质为日本占领,但名义上是满人统治,这是建立殖民地的技术,也是侵略的遮羞布。关安邦本就是满人,所以很适合成为满洲武士代表。小恭王出面,授予他巴图鲁,也就是这个意思。
五、关于与《绣春刀》比较。
对于这点,我感觉“天书奇谭”很用心,能看出一个我想表达但无法通过文本说出的点。谢谢“天书奇谭”,你的苦心,我get到了。借此,我想多说几句。
关于电影美学的划分,世界上大体有好莱坞、欧洲、前苏联这几个流派。前苏联的电影制造,随着苏联解体,已经烟消云散了,但它的理论,仍对当代电影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电影,融合了前苏联诗电影和法国纪实主义的传统,虽然有误读,但还是在八十年代形成自己的美学风格。这样的风格,从第四代的作品,以及第五代的早期电影中都可以感受到。我个人是很喜欢的。总的来说,欧、苏、中的电影美学,都是反好莱坞的,有自己的特色。
但八十年代末之后,商业浪潮席卷全球,夹裹着好莱坞影片,在各国摧城拔寨。我们刚刚起步的电影艺术探索,就此止步。时至今日,银幕上所能看到的影片(除了一少部分),基本上都是以好莱坞为原则,以好莱坞为标准。
《绣春刀》我看了两遍,不错,是诚意之作,诚心诚意地模仿好莱坞商业片叙事原则的作品,胜在导演亲自编剧,不取巧、不偷招,踏踏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读者能看出我的《同门》与《绣春刀》不同,我很欣慰。《同门》的叙述原则,并不是遵循《绣春刀》那样的好莱坞方式。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铺垫、转折、发展、走向,都是有套路章法可循。好莱坞将动作电影的受众群体定位为青春期的孩子和辛苦工作一天的蓝领,所以叙事基本原则是——直白再直白。
我的《同门》,融入了电影的一些理念和剪辑技法,但不是好莱坞电影,而遵循的是中国八十年代形成的美学追求和欧洲电影的若干标准。我的本意是,通过场景的拼贴,段落的组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到情节中来,通过发掘情节的关联、事情的真相、文化的背景和脉络,来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趣味。我不想把任何转折和线索都表露得那么直白,赤裸裸地放在那里让人观看,而是想跟大家一起,寻找一种“哦,原来如此”的感觉。
总之,《同门》代表了我对叙事的一种追求。豆瓣这次比赛的主题是“讲一个好故事”,我觉得,重点不在于“故事”,而在于“讲”。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条追寻之路,我刚刚踏上,我知道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一路上,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再次谢谢大家啦。
忙了这么多天,终于能坐下来跟大家聊聊了。谢谢大家这么关注我的文章,给了这么多评价。有的朋友还对文本进行精读,发表许多感想和建议,真是太棒了。感谢打五星的朋友,也感谢打一星的朋友,只要大家能给出优质的看法,都将成为我进步的阶梯。我今后奉上的作品,有您的一份儿功劳。
大家在阅读中,提出了一些情节方面的质疑,“天书奇谭”的回复是一个集中的代表,对于这些疑问,我统一解释一下,也是跟大家探讨。如果我的研究有纰漏,或者理念不完善,请大家回复我,咱们继续讨论。
一、显子如何知晓关安邦的计划?
关安识会告诉显子整个计划。按传统,武人负伤是机密,因为受伤处为软肋、是命门,将腰伤告知显子,就相当于性命托付。对于妻子,关安识毫无保留。我在文中用了一句话暗示,“江湖险恶,这事只能对显子说。男人在妻子面前,往往单纯如孩童。”关安识在爱人面前是纯真的,这是一种爱的表现。比武前夜,关安识连自己第二天的作战打算都告诉了妻子。
二、显子为何伤害关安识?
显子是女人,女性更追求情感。她对关安邦一见钟情,认为自己能为了爱做一切,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情,就不再顾及自己的任务了。人,归根到底是感情动物,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美。另外,显子隶属的“黑龙会”是民间组织,以情报为商品,作为它的雇员,与传统意义的间谍有所区别,无需肩负过多的国家责任。
三、大帅推广武术的真实意图。
首先声明,文中人物,有原型,但不能套用。大帅并不能当张作霖看。
中国社会,自宋以降,形成显隐之分。显社会由皇家、官绅、农民、商贾组成,即士农工商,隐社会则为游民组成。这个说起来是长篇大论,所以此处不展开,简单一句话,就是庙堂和江湖的二分世界。中国以文人治国,武人地位低,除了从军,社会上的过剩武人,往往得不到出人头地的机会,逐渐被逼向江湖社会。卖艺、走镖、护院,甚至啸聚山林。武人因为掌握暴力这个元规则,得以成为隐社会的无形领导者。明清之际,以漕帮为代表的帮会形成,才又出现隐社会的另一极力量。
民国成立,武人受到官方重视。一是为了借助国术,弘扬强国强种之精神;二是显社会通过武人管理约束隐社会,因为游民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大帅是东北的官方力量,他成立国术馆的目的,是想以此来插手江湖事务。这种介入,不能明目张胆,否则会遭到另一极力量的反弹,只能用掺沙子的办法,循序渐进。这样的事情,从袁世凯开始就在做,手段很多,本文根据需要,只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写。史实上,张之江将军在鲁成立山东国术馆,开馆后,当地武行上门挑战者无数,张之江选六合门高手杨奎山出面,来一个打一个,方才立住山东国术馆的声威。
四、日本人为什么支持关安邦?
日本人占领东三省后,扶植成立满洲国。他们不是推广日本武士道,而是推行满洲国的武道。东三省,实质为日本占领,但名义上是满人统治,这是建立殖民地的技术,也是侵略的遮羞布。关安邦本就是满人,所以很适合成为满洲武士代表。小恭王出面,授予他巴图鲁,也就是这个意思。
五、关于与《绣春刀》比较。
对于这点,我感觉“天书奇谭”很用心,能看出一个我想表达但无法通过文本说出的点。谢谢“天书奇谭”,你的苦心,我get到了。借此,我想多说几句。
关于电影美学的划分,世界上大体有好莱坞、欧洲、前苏联这几个流派。前苏联的电影制造,随着苏联解体,已经烟消云散了,但它的理论,仍对当代电影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电影,融合了前苏联诗电影和法国纪实主义的传统,虽然有误读,但还是在八十年代形成自己的美学风格。这样的风格,从第四代的作品,以及第五代的早期电影中都可以感受到。我个人是很喜欢的。总的来说,欧、苏、中的电影美学,都是反好莱坞的,有自己的特色。
但八十年代末之后,商业浪潮席卷全球,夹裹着好莱坞影片,在各国摧城拔寨。我们刚刚起步的电影艺术探索,就此止步。时至今日,银幕上所能看到的影片(除了一少部分),基本上都是以好莱坞为原则,以好莱坞为标准。
《绣春刀》我看了两遍,不错,是诚意之作,诚心诚意地模仿好莱坞商业片叙事原则的作品,胜在导演亲自编剧,不取巧、不偷招,踏踏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读者能看出我的《同门》与《绣春刀》不同,我很欣慰。《同门》的叙述原则,并不是遵循《绣春刀》那样的好莱坞方式。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铺垫、转折、发展、走向,都是有套路章法可循。好莱坞将动作电影的受众群体定位为青春期的孩子和辛苦工作一天的蓝领,所以叙事基本原则是——直白再直白。
我的《同门》,融入了电影的一些理念和剪辑技法,但不是好莱坞电影,而遵循的是中国八十年代形成的美学追求和欧洲电影的若干标准。我的本意是,通过场景的拼贴,段落的组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到情节中来,通过发掘情节的关联、事情的真相、文化的背景和脉络,来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趣味。我不想把任何转折和线索都表露得那么直白,赤裸裸地放在那里让人观看,而是想跟大家一起,寻找一种“哦,原来如此”的感觉。
总之,《同门》代表了我对叙事的一种追求。豆瓣这次比赛的主题是“讲一个好故事”,我觉得,重点不在于“故事”,而在于“讲”。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条追寻之路,我刚刚踏上,我知道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一路上,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再次谢谢大家啦。
-
Amul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7 21: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