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闲话——眼界 书法玩家俱乐部活动回顾
![]() |
8.29号晚上是“书法玩家俱乐部”首次活动日,在上海书画沙龙里挤得水泄不通,更为惊喜的是同门师兄陈建平先生及30年未见的老友解宇先生携韩天衡高足宋佺先生也不期而至。初次活动,同道中并未发布信息,只是想开学在即,众多学员及家长都想了解新学年的课程,学习内容等等,借活动之际,为一些初学者及家长以及有志学书但又入门无径的答疑解惑而已。至于同道交流、师长讲座等待以后再议。
![]() |
昨天的活动分四个环节:
一、书写斗方:"学书为乐“;
二、作品点评;
三、认碑识帖;
四、答疑解惑。
![]() |
![]() |
因为活动时间定在晚上六点半,有些人五点不到就赶来了,所以把书写斗方环节放在第一。不想人多地窄(百余平的大厅),舒展不开,只能轮流书写,一直延续到8点左右。书写时看了,除师兄陈建平、老友解宇先生及两个学书三四年以上的小朋友写的中规中矩,其余的笔法重心及结体重心都把握不住,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差异显露无疑。
![]() |
![]() |
认碑识帖环节也是临时起兴,自从活动信息公布后,一直在想活动时讲点啥。因为不知道参与者的情况,讲的太深奥,参与者不一定能听懂,讲的太浅显,活动缺乏内涵。鉴于当下的书法环境极其恶劣,无论是初学还是写了几十年但又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往往无所适从。
![]() |
![]() |
记得前人有云:学书天分第一,眼界第二,勤学第三。之前询问了几个年轻的书法老师,问他们家中收有几本碑帖,结果都少的可怜。少时我跟随任政先生学书时,每次去任先生处,先生都要开张书单,叫我去朵云轩或福州路旧书店去淘碑帖,虽然口袋里没几个钱,好在那时的物价也便宜。一般石刻本在几分钱到一二角,珂罗版的也只有7、8角,花去我最多银子的是九成宫的清拓本,是4元钱。
![]() |
那时我才十多岁,每个月的零花钱就是姐姐工作后给我的五毛钱。公交车我是绝对不舍得坐的,从横浜桥走到四川路桥下的革命大楼任先生的办公室大概半小时,任先生处出来后,走到朵云轩或福州路大概也就刻把钟,记得几年下来,各种各样的碑帖少说也有上百本。店里的老先生对我很照顾,看到我去,就会把藏在柜台后的碑帖拿出来给我挑选,有时银子不够,也会拿几本被任先生不看好的到门口买给黄牛。如此,几年下来也就积累颇多了。
学书天分第一,这我不多说。眼界第二,这很要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篡改下:熟读碑帖三百本,不会写字也会抹。五体书法,真草隶篆行,每种书体挑10本名帖就50本,熟读50本,只能说是入门级。昨天,我就按五体书法,各挑10本字帖,用投影播放,结果,篆体里面,完全无人辨识的是峄山碑和吴让之篆书;隶书则是鲜于璜碑、华山碑、衡方碑及西狭颂无人能辨识;楷书中王羲之的乐毅论,薛稷的无人能够辨识,颜字我选了本大唐中兴颂,虽然大部分人能辨识这是颜字,但无人能说出是何碑;十大行书名帖中李建中的土母帖不熟也就罢了,欧阳询的张翰帖也无人知道;草书中张芝的冠军贴,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傅山、张瑞图都不太熟悉。看来书法知识普及,书法环境的营造在传统文化破坏无遗的今天,尤为重要。
![]() |
说起书法环境的恶劣,我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印刷体电脑体横行,这是当今科技发达所致。
世人的审美意识,均以印刷体、电脑体为标准,为何学书动辄就是颜欧,更有甚者,干脆写起田欧。标准化,美术字体化影响了大部分学书者。如今的印刷体宋体,基本就是从颜字演化而来,仿宋体则与欧字特别接近。学书者必称二王,但二王的许多碑帖却无人知晓,就是学颜欧,结果是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欧阳询的张翰贴也不知道。如此看来也不能把这完全责怪科技发达、印刷体横行,这仅是表面现象。
二是传统文化破坏无遗,导致师资匮乏。
三是利欲熏心,担责无纲。
利欲熏心的原因也不能完全责怪书法大佬及小有成就的书家,国家把原本应该担负的教育、医疗责任全部推向了社会。书法界里,似我这等年龄的,有多少是40、50的下岗者,好不容易混出点名堂,不抓紧机会捞钱更待何时。此种风气延及各个领域、各种年龄层次。。。。
例一:学书一年半载的、读帖不足十本的就在外教起了小朋友;
例二,出版的各类教材滥竽充数,粗制滥造,日前一书法老师拿了本四川美术出版社的颜字教材问我有些点画的书写方法,这类教材我原本是不看的,勾画的行笔图录只是告诉你行笔的方向,而毛笔书写过程是多维的,有提按,速度,使转及用力的轻重等等,靠绘图根本说明不了问题,但一看教材,我大吃一惊,就是绘图,这本教材也把方向反转了,就是叫颜真卿再世,他也写不出如此的点画;
例三,少时学书时,大街小巷的店招全是名家书法,上海题字最多的当数任先生,其他如胡问遂、谢稚柳、蒋凤仪、胡铁生、张森、周慧君钱君匋等等,那时还经常去南京小住,因此对南京的书家如林散之、武中奇、胡小石、亚明等也耳熟能详。如今请个名家题字,估计每字3-5万也不为过,对于商店厂家而言,一块招牌要花上数十万元,也是笔不小的开销。因此也只能以电脑字凑合了。其他还有电影片名、书籍封面,那时也大多是名家书写,考虑经济的原因,现在也只能以印刷体取代了。如果仅是以电脑体、印刷体取代也就算了,最叫人恼火的是,有的请些”名人“题字,写的歪歪扭扭,甚至写错的也有。还有的请些附庸风雅的朋友题字,根本不懂书法,胡涂乱抹,更有自己不懂书法,听人忽悠,请些自称书法大家的江湖术士题字,贻害人间。。。80年代,单位装修,我请言公达先生题写招牌,随后寄去了200元现金。不料,没几天,他叫其兄言敏达先生退还了200元现金,还附了一封信件,言辞恳切。如今书家的公众责任全无,唯利是图,可悲。
社会书法环境的破坏,也无计可施。但家中的书法环境营造却不无可能。名家真迹难求,但科技带来的便利还是不少,高清的历代名家名帖唾手可得。年前我就在网上购得一套大象出版社的汉隶名碑,按原拓精印,煞是精神。
古人云:意在笔先。又云:书为心迹。你不看数百本碑帖,意何在?心迹何在?提升眼界,再辅以技巧,使心手眼统一,才为学书之正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