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装x手册
“凡模棱两可、欲说还休的自我情感表达,都是在装x。”
——胡洲
装x的路有千万条,只要无所畏惧,每一条都能走出精彩,其中犹以写诗为甚。
情有口不能言者,而赋于诗。
旅行,很常见的一条装x路,如果再加上“独自”之类的标签,更不得了,逼格呈指数级上升。在独自旅行的过程中,仅仅发一些美颜自拍和定冠补堆砌的心情语录,未免有些太大路范了。怎么办?写诗!
去年冬,我一个人去了趟洛阳。自拍玩不来,定冠补打小也没怎么学好,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既来之,不装一把说不过去。但心情这东西吧,太直白拉仇恨,太文艺倒胃口。最好的方式就是写诗了,云里雾里那么一整,这玩意儿显得高深啊,一般人看了不敢说自己全懂,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完全不懂。模棱两可最容易被误读,不同理解的投射又正好掩饰了自己真实想表达的东西,于是逼格就出来了。
我本荆楚吊儿郎,三分斯文五分狂。听罢白马钟鸣晚,来对龙门赋词章。
经魏晋,流汉唐。神女翩迁舞曹王。未逢牡丹倾城色,何妨沽酒醉洛阳。
——《鹧鸪天~初到洛阳》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了洛阳之行所见所感的一首词作。人物、景观、心情,都有所体现。尤其最后两句,“未逢”之语,隐隐透出一点点不达目的的遗憾。“未逢”之后接“何妨”,咋一看是种豁达,实际上何曾不是无奈?
实际上当时是什么情况呢?下午才到的高铁龙门站,从关林出来差不多4点了,去白马寺又坐了很长时间的车,老实说里头也没啥看的。逛关林的时候遇到一个妹子,没有交谈,出来刚好又是同一趟车,后来在白马寺一路跟在姑娘后面思考要不要上去搭讪,还没想出结果呢,天都快黑了,只好赶紧奔往市中心解决食宿,晚上买点小酒小吃之类的,跑到洛水边自酌自饮,大风吹着,老特么冷了!第二天欣欣然杀往龙门石窟,一进去,卧槽这么多人好烦躁。蹭了好几个导游,无一例外,不讲佛教历史,不讲雕刻技艺,不讲魏碑神韵,尽讲一些武则天的故事,深感无趣。一路走走看看,逛完白园在那个桥上一边抽烟,一边凑了好几首诗。
好,那么怎样才能用有限的字数和固定的格式把这么一次毫无亮点的独自旅行写得文艺而又逼格十足呢?
首先,交代人物——我。
单纯的一个“我”构成的人物太单调,加上籍贯——“荆楚”人氏,这个实用性大于装x效果。加上属性——“吊儿郎”,这个不一样,纯装x需要(当然,还需要配合诗词的韵脚)。正所谓浪子的狂欢尽是孤独,婊子的欢颜更显落寞,吊儿郎当的这么一个我,配合后文遗憾和无奈的淡淡哀愁,逼格妥妥的。
至于“三分斯文五分狂”,进一步交代人物性格特点,三分加上五分才八分,还有两分是流氓。
人物两句说完,然后用大篇幅写景观。
白马寺进门左右有一座鼓楼和钟楼,鼓楼不开放,钟楼可以上。交10块钱可以敲三声钟,多了不行,少了…钱都给了,为毛要少敲?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的第一座寺庙,选择走马观花、焚香礼佛的角度来写不合适。晚寺听钟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营造出一种缥缈悠远的意境,逼格再上三个档次。
龙门石窟好多人,那么多人不是在拍照就是在自拍。这个地方稍有不慎,前头已然高高飞起的逼格可能瞬间毁于一旦。怎么办?吟诗!而且必须的现场吟!古人常有登临吟诵的高逼格行为,走到某个地方,看见某种景观,当时就能出口成诗。这个咱不怕,我也来:有相何曾同?(这特么啥意思)无心未必空。(这特么又是啥意思)穷通虚妄理,(不管了,凑完就算)佛笑万窟中。(呵呵呵)
接下来的三句,表面上还是写景,深层里已经有某种情绪的表达在其中了(后面再说)。洛水流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单选魏晋汉唐几个朝代呢?还是那句话,装x啊!魏晋风骨,汉唐文明,都不用讲太多,光提到就够唬人了。紧要关头,丢出曹植写给神女的《洛神赋》这一历史典故,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通通涵盖,逼格嗖嗖涨停板!
前面提到这里已经开始情绪表达了,当然不是直接的方式,而是通过《洛神赋》的故事,借古人之口诉自身情绪,欲说偏又就此打住,进而引出结尾两句。
个人情感的表达不宜过长,寥寥数语营造出气氛,剩下的交给读的人去揣摩。说的是这又像那,讲的是我又像你,反正不说破。稳稳将逼格停在哀而不怨,忧而不伤,作而不死的状态。
——胡洲
装x的路有千万条,只要无所畏惧,每一条都能走出精彩,其中犹以写诗为甚。
情有口不能言者,而赋于诗。
旅行,很常见的一条装x路,如果再加上“独自”之类的标签,更不得了,逼格呈指数级上升。在独自旅行的过程中,仅仅发一些美颜自拍和定冠补堆砌的心情语录,未免有些太大路范了。怎么办?写诗!
去年冬,我一个人去了趟洛阳。自拍玩不来,定冠补打小也没怎么学好,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既来之,不装一把说不过去。但心情这东西吧,太直白拉仇恨,太文艺倒胃口。最好的方式就是写诗了,云里雾里那么一整,这玩意儿显得高深啊,一般人看了不敢说自己全懂,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完全不懂。模棱两可最容易被误读,不同理解的投射又正好掩饰了自己真实想表达的东西,于是逼格就出来了。
我本荆楚吊儿郎,三分斯文五分狂。听罢白马钟鸣晚,来对龙门赋词章。
经魏晋,流汉唐。神女翩迁舞曹王。未逢牡丹倾城色,何妨沽酒醉洛阳。
——《鹧鸪天~初到洛阳》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了洛阳之行所见所感的一首词作。人物、景观、心情,都有所体现。尤其最后两句,“未逢”之语,隐隐透出一点点不达目的的遗憾。“未逢”之后接“何妨”,咋一看是种豁达,实际上何曾不是无奈?
实际上当时是什么情况呢?下午才到的高铁龙门站,从关林出来差不多4点了,去白马寺又坐了很长时间的车,老实说里头也没啥看的。逛关林的时候遇到一个妹子,没有交谈,出来刚好又是同一趟车,后来在白马寺一路跟在姑娘后面思考要不要上去搭讪,还没想出结果呢,天都快黑了,只好赶紧奔往市中心解决食宿,晚上买点小酒小吃之类的,跑到洛水边自酌自饮,大风吹着,老特么冷了!第二天欣欣然杀往龙门石窟,一进去,卧槽这么多人好烦躁。蹭了好几个导游,无一例外,不讲佛教历史,不讲雕刻技艺,不讲魏碑神韵,尽讲一些武则天的故事,深感无趣。一路走走看看,逛完白园在那个桥上一边抽烟,一边凑了好几首诗。
好,那么怎样才能用有限的字数和固定的格式把这么一次毫无亮点的独自旅行写得文艺而又逼格十足呢?
首先,交代人物——我。
单纯的一个“我”构成的人物太单调,加上籍贯——“荆楚”人氏,这个实用性大于装x效果。加上属性——“吊儿郎”,这个不一样,纯装x需要(当然,还需要配合诗词的韵脚)。正所谓浪子的狂欢尽是孤独,婊子的欢颜更显落寞,吊儿郎当的这么一个我,配合后文遗憾和无奈的淡淡哀愁,逼格妥妥的。
至于“三分斯文五分狂”,进一步交代人物性格特点,三分加上五分才八分,还有两分是流氓。
人物两句说完,然后用大篇幅写景观。
白马寺进门左右有一座鼓楼和钟楼,鼓楼不开放,钟楼可以上。交10块钱可以敲三声钟,多了不行,少了…钱都给了,为毛要少敲?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的第一座寺庙,选择走马观花、焚香礼佛的角度来写不合适。晚寺听钟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营造出一种缥缈悠远的意境,逼格再上三个档次。
龙门石窟好多人,那么多人不是在拍照就是在自拍。这个地方稍有不慎,前头已然高高飞起的逼格可能瞬间毁于一旦。怎么办?吟诗!而且必须的现场吟!古人常有登临吟诵的高逼格行为,走到某个地方,看见某种景观,当时就能出口成诗。这个咱不怕,我也来:有相何曾同?(这特么啥意思)无心未必空。(这特么又是啥意思)穷通虚妄理,(不管了,凑完就算)佛笑万窟中。(呵呵呵)
接下来的三句,表面上还是写景,深层里已经有某种情绪的表达在其中了(后面再说)。洛水流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单选魏晋汉唐几个朝代呢?还是那句话,装x啊!魏晋风骨,汉唐文明,都不用讲太多,光提到就够唬人了。紧要关头,丢出曹植写给神女的《洛神赋》这一历史典故,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通通涵盖,逼格嗖嗖涨停板!
前面提到这里已经开始情绪表达了,当然不是直接的方式,而是通过《洛神赋》的故事,借古人之口诉自身情绪,欲说偏又就此打住,进而引出结尾两句。
个人情感的表达不宜过长,寥寥数语营造出气氛,剩下的交给读的人去揣摩。说的是这又像那,讲的是我又像你,反正不说破。稳稳将逼格停在哀而不怨,忧而不伤,作而不死的状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