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何要“身体流浪”?
现代人为何要“身体流浪”?
BY陈不可
评判一个人、一件事时,脑海里不时想起陈寅恪的话来——“了解之同情”。
这句总是不停被学者引用的话,表达着一种较为宏大而充满温情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它要人足够睿智及勤奋,对所评价事物足够了解与理解;而另一方面,又要人充满善意的温情,能切身体悟到所评价事物的境遇与忧思,从而避免理论的粗暴与无情。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试图走进下面的这群人。
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也常常喜欢试图去理解故事中的人。当发现自己似乎理解了他们时,才会罢休。
带着调整心情和看看奇观的想法,我来到了七彩云南,这个无数人都视为旅行必到之处的地方。不可否认,我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响,但始终心底无过多期待,看看即好,要是能透视到更多以前不曾注意的生活方式,那就最好不过了。从昆明至大理,再到丽江,行程有些紧凑,匆匆略过,却也未曾觉遗憾,只是途中遇到的人,很多可能只有一面之缘,却让我始终牵挂,因为我的老毛病又犯了,觉得自己还没有理解,没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有的是旅行的梦想家,想去世界各处,看各种自然奇观。吃着最便宜的伙食,住着最便宜的青旅,这时他们说自己是自由的,而口中自由的名义或是梦想,或是静修。
这样的人,在路上,我们时常会遇到。
在大理,我认识了这样的叉哥和小苏。几乎相隔了整整一代人的他们,此刻选择了相似的生活方式。自己未与他们深交与长聊,从零星的对话中得知,接近不惑之年的叉哥离过婚,离婚的原因是长期不在老婆身边,感情转淡,“距离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每月给再多的钱也没用,距离能让所有的感情只记得曾经的不好,而忘记所有的幸福与甜蜜”。叉哥并不喜欢提自己的过去,住在一家廉价青旅中的他,每年喜欢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年轻们戏耍,带他们一起去环洱海,一起翻墙逃门票。说及此处时,叉哥有些得意,“我还带过两个外国人逃票呢!”似乎只有这时,叉哥才真正感受到了生存的意义——匆匆相识一群陌生人,而其中有很多依赖他,围绕着玩。如今,叉哥已游历各地,尽管和最初选择停留大理静修的初衷背道而驰,但叉哥还未离去。最后,叉哥说他可能会离开。
小苏是位80后末尾的人,留着一头不经常打理的长发,不和他交谈,我完全不看出的内心世界。我们一起乘坐电动车环海,我接了一个电话,他便猜出了我的职业,随后双方开始了真正的交流。他也曾经工作,但如今已辞职到处游荡。在他的话语中,最多的是走青藏线的经历,尤其是在沙漠中的奇遇,如立于风沙而不倒的胡杨,在沙漠中遭遇饿狼的生存挑战。他说,年轻人要有梦想,而不知为了房子、车子,所以他决定继续旅行,“中国逛完了,还要去国外,在意大利就有一个世界尽头的地方”。
同时,小苏还足够坦承,所有旅行中的人必然遇到一个经济问题,有人选择乞讨,有人选择打散工、摆摊等,但小苏说,这些太LOW了,他预见了未来这群职业旅行人的急剧扩张趋势,从而有了更大的野心,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自我营销,以此解决生存问题,比如旅行装备问题。得知我是一名新闻记者时,有些高傲的小苏表示,希望我们多呼吁下,甚至如果可以,给他们筹集一些旅行装备。但始终,我没有作声回答。
对于这群穷游的职业旅行人,当下的主流价值的态度有些暧昧,有时选择肯定,因为其中的勇气、毅力、冒险精神,代表了人类一种较为朴质的生存渴望,也是现代人对原始力量的崇拜;但另一方面也有诸多鄙夷,其选择即意味着叛离,多情的人很自然地联想至他们父母,似乎看到了母亲额头的牵挂与哀伤。毋庸置疑,选择在路上,放弃多数人原有的人生路线,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与坚持的。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恐怕还是,这种有些自虐式的旅行,真的是人生路途中的苦修吗?如果必要,那这种选择又是否过于刻意了呢?
心底默想一番,对于叉哥和小苏的选择,我还是选择了理解。
环游世界、穷尽山河,这种梦想我们并不陌生,400多年前的徐霞客做过这样的梦,工业革命萌芽时期,欧洲也不乏这样的冒险家,正是这样一群人,开拓了世界的遍及,也让后世明白,原来同一个星球上,还有别样的存在。但这并不是我理解他们的理由,仔细想来,或许这是他们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们挖掘出了自身所残留的探险精神,以观世界奇观获得意义,这样也未尝不好。但我极其讨厌他们口中所谓的“行万里路”,这句小学墙壁上的名言,大家耳熟能详,而在他们的引用中,却极其浅薄。行万里路,无疑会增长见识与阅历,就连导游也直言,旅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谈资,但我无法接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简化成“人生行万里路就可以了”。
在古代,行万里路极其困难,也是读书人、富家子弟的专利,一般称之为“游学”。少年埋头苦读多年后,即要选择交游,或遇同为读书的雅士,附庸风雅,诗词唱和;或拜名家,聆听教导,继续苦读。这种出外交游乃是读书人口中“行万里路”的最初含义,如果按现代的功利主义去分析,这种交游有诸多好处,扩大人脉,结识各种达官贵人,甚至以此获得被推荐的机会,获得一官半职;而就算最失败的交游者,至少也获得了游历外地的谈资,具备吹嘘的资本。如此看来,如今的职业旅行人,似乎就是过去最为失败的交游者,其中最大的收获在于游历本身,在于谈资。当然,当事者绝不会承认,因为他们的内心还有震撼与新奇的体验。
另一群人我也选择了理解。在深夜的丽江,虽天气微寒,但聚集着大把的歌唱者,不少还是民谣爱好者。他们大多先在酒吧驻唱,及至凌晨时分,城管也进入睡眠时,便现身街头,成群献唱,不时引来晚归的醉酒人作短暂的停留。亲身体验过后,我理解了他们,理解了他们为何喜欢聚集在丽江。
在新认识的友人带领下,我走进了“大冰的小屋”。据说,它的老板是山东卫视的一位主持人,其所写的《亲,摸摸头》讲述了多个流浪的故事。这本更像小说的随笔文字,号称是来丽江的必读之书,不少人正是因为读过此书,才决定来丽江的。对于这本新书,有关它的“传说”已经开始流传。可惜,此前我一无所知,也一时没有阅读的欲望。
小屋不大,再怎么紧紧围坐,也只能拥下20多人左右。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间小屋,里面有书,有酒,还有歌唱,总之是我很少涉及的领域。后来,才得知这叫火塘,没有座位与舞台,早些年这些火塘流行于丽江,如今却是唯一的一家,而它的前世,是一处卖花圈的。当晚,有多位音乐爱好者来此献唱,分享他们的过去,而他们唯一的报酬可能是,聆听者用高价购买他们的唱片专辑。他们的歌声比较朴实,其感情表达多数系梦想与爱情。
小屋不停迎来路人,形形色色,均觉得在此听听也是不错的消遣。很快,狭窄的小屋,挤满了人,显得暖和而气氛融洽。一位名叫大军的歌手是当晚的主角,他年近不惑,留着长须,有点像明星梁家辉,而他出场似乎有些排场,待他上场时,仅调音就折腾了半天,但他的声音确实没辜负大家的期待,相比其他歌者,他的歌声更为自信而自如。同行的大哥时而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说他就喜欢这种环境下歌唱,曾有酒吧用3万请他去,他都不愿意去;而他现在所出售的专辑,就花了16万制成,因为那些都是自己的歌;而且,他还有一位美丽可人的妻子及两个可爱的儿子,他常常带着他们一起出现在街头献唱。
我不了解大冰的小屋,也不了解大军,作为丽江歌者圈里的优胜者,大军获得了更多的钦羡,从而也更具偶像的气质。
慢慢地,我理解了大军这样的一批歌手。他们为何聚集于此?只因为在这里,他们想唱就唱,有自己的听众,且能够为他们的歌声买单。在他处,我相信他们不会这么幸运,就算他们同样走上街头,或聚集于小店内,停下来路过的匆匆行人,不是被生活折磨过度的人,有着自己的忧思,根本无兴致耐心聆听他们的歌声,更无从谈起所谓的崇拜与赞美。但这里是丽江,一个号称艳遇与疗伤的地方,一群文青聚集的地方,他们来此散心或别具幻想,不用吝啬,用心和钱呵护着这群流浪的歌者。
在这里,歌者的一天可能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赖床,下午稍作休息,晚上前来献唱,获得掌声与支票,并带着不背弃梦想的名义。因此,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留下来,聚集在一起,甚至是抱团。
这群流浪歌者,我理解了他们。
但是另一帮人,我无法理解他们。
当晚的小屋,歌声四起,而谈话的唾沫也飞起四扬,但就是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位清秀的年轻姑娘,中间始终翻看着一本书,不时摸摸怀中的小狗,最后可能因为实在难以忍受,选择了抱狗离开。在整整约两个小时里,我不时留意她,未发现她抬头看过歌者,抬头看过身边的歌声聆听者,她的安静让我着迷,心底在深思:那是什么心态,能让她如此痴迷手中的书,而且非要选择在小屋这样的环境?
当然,聆听歌声者中,有位上海过来的姑娘也十分兴奋,她把大军当作了偶像,表示从《亲,摸摸头》中看过他的故事。其间,她多次强调,假如大军以后去上海,她一定会在最好的餐厅的请客,等待大军的光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追星,而我在想,这场痴爱与追逐,究竟是为了什么。
小时候,我也有崇拜偶像,偷偷收藏他们的磁带与海报,更是渴望了解他们的一切。可是,如今的我似乎过了那个年龄,就算遇到最爱的歌手、球星、作家,我也不一定非要去见见。留给签名、合张影、简单交流……这些为大家所热捧的方式,似乎已不适用我。后来想想也不对,假如那些逝去的灵魂导师可以复活,那些著书者出现在我面前,我想我一定也会痴迷,因为我对他们充满崇敬和敬畏。是他们的书与思想,让我拜读痴迷,或以理解他们的哲思作为了人生目标,所以他们至于我而言,是与众不同的;至于其他,我皆视为可有可无的消遣。由此推测,大概大军至于那位上海姑娘,就像我心中那些逝去的伟大灵魂。
停留一处,我喜欢去探索各种人的生活状态。比如,劳作的人们、文艺做作的女子、孤独的身影、纯净欢快的孩子……这些最能触动我的心弦,而我也喜欢把他们放置我的单反镜头里。但这次闲逛,让我迫切想知道,那群流浪在异地的年轻人,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大理,有和一位来自东莞的年轻姑娘、叉哥三人一起逛夜晚的大理古城,本不愿多聊,其间她一直和叉哥在聊,但我实在难以忍受她口中的这些话:“去年来大理,我收获了很多,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只有来这里,我的心才能平静”,“别人都说,我比同龄人懂得太多”,“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安静的读书”。
我问她,她自己这一辈子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但可惜她回答不出,最后也只给了一个短期的目标——做好手头的教育辅导工作,和孩子们好好相处。我又问她当下的焦虑是什么,出乎意外她也回答不出,甚至表示在东莞的现实生活中,除了比较宅,其他的和人交流并无障碍。她说她喜欢发呆,喜欢发现世界的不同侧面,比如哪棵银杏在路灯的照耀最特别、最美,我接不下她的话,心中始终认为,她所翻看一下午的书,不过是消遣的小作而言,而她所发现的自然之美,也并无值得惊叹之处,但这一切,她视为某种收获,某种所珍视的自我瑰宝。
当然,我理解不了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古城内的艳丽女子,化着并不淡的妆容,像街拍的明星,优雅地抽着烟。看上去,她们已在这里停留很多,或游荡,或也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但我实在难以理解,如此喜欢现代文明以及现代审美的,为何选择停留于此?慵懒中静静享用一个下午的阳光,发呆、看书逛逛小店,难道就能收获什么?
又比如,某些用现代工艺复制出来的小店,摆着各式的文艺物品,多是某些色彩鲜艳、线条分明的小物件,吸引着众多少男少女前来聚集,难道他们不会审美疲劳吗?又或者说他们从中发现了审美?
文艺、小资的情怀,究竟缘何而起?我没有答案,只知道它和过去的审美观背道而驰。
还有我在丽江住宿的青旅,它的主人是两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据说她们正是看了《亲,摸摸头》才决定来丽江的。(当然这是以讹传讹,老板开店时书尚未上市。)躺在青旅的暖色调被子里,我用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一口气看完这本书,里面简单而温婉抒情的文字中,讲述着多组人物故事,书中的不少人物让人着迷,会惊叹:那是怎样的男子、女子?竟选择如此别样的人生?
别样的人与故事是一种毒药,能让上瘾。但书中不免诉说着这样的声音:人生除了房子、车子以及世俗成功外,还有别样的选择,就算流浪,他们也可获得别样的人生意义。但很可惜,文字中我没读出答案,这种别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难道只是经历、体验本身?越不寻常、越夸张,就越有意义?
必须承认,我也被书中的人物打动,但内心也始终在纠结地想:这样的人生,和社会主流规划好的人生,究竟有何差别?
我永远接受不了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为了经历,体验即是意义。假如这样的话,为何我们还要做出选择,选择某一方生存方式而抛弃其他的生存方式呢?而由此,我大胆臆测,那样的话不过是为了抚慰弱小的灵魂而已。如果从这而言,确实也是必须,毕竟“高贵的谎言”是一切共同体的必须。
后面,我所住的青旅来了一位河南的大哥,粗壮的样子实际上比我还小2岁。他睡了一天后,在土鸡火锅的饭桌上告诉我,自己17岁独自出远门,先后两次开店创业,如今旅行半年,其实内心一直很迷茫,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在他的诉说中,难以割舍家庭责任,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承担,但又不甘心就这样接受世俗的安排,“妈妈说,回来吧,房子有了,后面给你买辆车,找个姑娘好好过日子”。
大冰在书中强调说,很反对所谓的辞职、休学旅行,这更多是一种逃避和不负责任,而且容易回不去,耽搁自己的前途,最好的方式是把工作与旅行平衡好,不少人就是这样的平衡者。而河南大哥表示,旅行途中并非那么有趣,不少人也是迷茫着;如今,独自旅行,说走就走,实际上老一辈的旅行者都不愿说了,才不诱骗孩子呢,“发帖的,说攻略的,都是一些俱乐部或卖家,纯商业目的”。最后,他反问道,“他碰到很多95后退学旅行,假如所有年轻人都这么做,谁来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他决定后面找个工作,明年回归正常生活,好好奋斗一回。但我对此深表怀疑,在我们一同居住的几天里,他几乎是在青旅暖色调的床上度过的。
友人告诉我,或许可用一种词去解释他们,那就是Kitsch(刻奇)。
蒋方舟曾这样论述刻奇——
1939年,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发表了一篇《前卫与刻奇》的文章,最早预言了刻奇将会是艺术的坟墓。根据格林伯格的理论:刻奇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此之前,穷人居住在乡下,富人住在城市,地理的差距让他们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而读写能力也是区别彼此趣味的工具。工业革命之后,穷人转移到城市,成为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并且为了更有效率地工作而学会了读写。于是,阶级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居住空间上的隔阂被打破,文化享受上的隔阂也被打破。然而,工人并没有贵族累积下来的审美体验,也没有那么多的闲暇,甚至没有那么多用来欣赏艺术的预算。于是,刻奇文化应运而生——为那些对真正的文化价值麻木、却又渴望得到审美体验的人设计。
看廉价的爱情小说,就可以获得的感动,何必去费劲读莎士比亚?看列宾的画就一目了然的情感与故事,何必去在毕加索的一堆颜料和线条当中猜测作者意图?这就是刻奇为艺术带来的伤害:观众用廉价的成本,获得廉价的眼泪,并且深深为此满足。格林伯格对于刻奇的批评,体现出艺术批评家的清高。他的清高当然是对的,这是自古艺术家的最高价值。然而真正的、严肃的艺术必然是高成本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时间上。无法阻止普罗大众有享受艺术的要求,也无法要求一个工人为一幅名画穷尽一生,要求一个家庭妇女精准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页里行间的绝望。于是,我们抱怨刻奇、嘲笑它,去无法逃避它如洪水一般的席卷。
格林伯格生活在一个真正的艺术与刻奇肉搏的年代,而如今,刻奇文化已经取得了世界性的压倒性的胜利。刻奇是人们找到的一条通往高雅的捷径,殊不知,就是这条小道毁了高雅。
在审美领域,刻奇一词指出了大众消费时代文艺作品的庸俗之路。这群小文青们,也要有自己的审美,所以刻奇的文艺生活,是必不可缺的,而由于这一群体实在过去庞大,从而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大众以群体性获得的胜利,是伴随主观主义兴盛以来的大众胜利。
友人说,以刻奇去理解他们,当他们沉溺其中时,所获得的不过是一种情怀,一种被夸大而虚假的意义。对此,米兰昆德拉也有论述,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使刻奇成为刻奇的,是那第二颗眼泪。
第一种刻奇,似乎是某种虚幻的自我感动,以为和存在本身获得某种沟通;而第二种刻奇,即更为高层次的刻奇,则是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独的存在,而似乎找到了一种群体性的共鸣。
在昆德拉的口中,刻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而是成为了一种情感——一种能够被分享的情感。这种情怀的逻辑在于,假如从中发现了崇高,那就是崇高,但问题就是,他们从未去追问,这种崇高究竟是什么。
在我的视野中,始终有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古人用选择告诉了我们他们的答案,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或建功立业、做一番事业;或著书言说,穷天下之言。倘若深究,不免发现,这一切都是少数人的事,和多数人无关。多数个体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无情岁河里,无人记起,几乎毫无痕迹。
至于今天,价值多元而混乱的时代,年轻人的选择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在对刻奇的批评中,有一种说法值得注意,其批评的出发点不过是精英者所谓的“精英意识”。坦白说,把精英的内心标准置于普罗大众而言,并不合适,也不现实。从中,也似乎容易得出如下的结论:那些普通人,就让他们在刻奇中获得虚假而夸张的崇高、情怀吧,除了一点可能的审美,已一无所有。
个人不满意这种回答,而是在想,不是精英的这群普通人,他们活着、存在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追求怎样人生的意义?
电影《超体》中,吕克贝松试图从宏观层面回答这一问题。在电影中假设,人的脑力不同程度开发,会有不同的潜能被开发出来,比如超强阅读理解力、记忆力,比如对身体、物体的控制。当LUCY机缘巧合获得此能力时,她也发现自己区别于其他人,从而陷入了生存的困境,那她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
摩根•弗里曼所扮演的教授同样给不出答案,他只根据生物细胞最基本的原则,分析认为基因在生命传承中传递信息,从而使得物种、生命得以进化、进步,也许LUCY也得遵循这项使命。而最后,LUCY也完成了这一使命,把她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储存留给了人类。如果依据这种立于现代进化论的角度来拷问生命,那么每个人确实得为物种的进化、进步努力,因为这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从而也不免理解,为何精英充满使命感,而且倍感意义。但是很可惜,它并无回答另一问题,作为普通人,一生庸碌,究竟是为了什么。似乎,作为个体的普通人就算穷极一生,也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足挂齿。
在过去,这一矛盾或许并无如此凸显,那时人们还有着传统的依恋——传宗接代,活着就是赡养父辈,养育子女。但如今,传统的力量正在消失,赡养、抚养的义务也在弱化,那么这群人,又得靠什么支撑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呢?
在民主、自由的时代,个体的主观主义获得了全面胜利,就算社会构建而言,只有不伤害他们的自由,一切的选择都应该被宽容,甚至被赋予意义。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放纵,及时享受、体验,以看不同风景、玩不同人生体验的生活方式,充实自我,并且在很多时候,还在吹嘘中获得了世人的钦羡及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这种所谓的诗意生活,往往带着反叛的特性,危害着传统、主流的价值。而还有很多人,选择了文艺范的刻奇之路,从个体的自我审美领域,由于缺乏强大的内心及追求,缺乏必要的审美知识与能力,在刻奇世界里虚构着属于自我或某一群体的意义。
我把这些的人把体验等同人生终极价值选择的人,视为“身体流浪”的一群人。他们试图用身体体验,去弥补灵魂的困惑及价值的缺乏,但终究不过虚构的幻影。可是,这世上许多价值、信仰,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味的解构、去魅,也未必是好事,除非真正给予他们更好的价值选择。
看好莱坞大片时,不免发现,其中多充斥着三种理念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家庭主义。尤其是涉及宏大叙事,为了避免生硬及说教,最好就是添加点家庭主义,比如爱情、亲人之爱。当统一的价值选择崩塌时,社会共同体遭遇着空前的危机,无政府主义、彻底的个人主义并非遥远的幻想,因而依旧需要向公众诉说某种最低价值,至少得守住人性与家庭,并把这塑造成毋庸争辩的主流价值。
友人说,自古至今,多数人能顺利赡养长辈、养育子女,就已经不错了。而这一目标,也内化为了某种生存价值,并伴有一定的竞争。所以,他们就算再辛苦,也知道好好劳作,好好工作,以求养家糊口。可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这很难成为他们的生存渴望,他们自信地认为,低层次的生存根本无问题,如果不打算追求世俗的成功,或在这条追求之路受阻,则很容易选择自我放逐。而当这种自我放逐被修饰成为某种人生价值时,某种可以值得炫耀的东西时,更多的人会选择效仿,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并非孤单地的存在,总有属于自己的听众与赞美。
这样的价值选择,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分析,无可非议。可是,我见过中刻奇毒最深的人,往往则抛弃了这种家庭主义的价值,因为他们的身体始终在流浪,甚至与之彻底割裂,而心灵之窗早已向主流价值的人们关闭。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刻奇应该被宽容,因为多数人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但若问我,普罗大众应该沉溺于刻奇吗?我也给不出答案。但我依然始终认为,人的心应该指向真正的崇高,而这是每个个体都应该有的渴望。
BY陈不可
评判一个人、一件事时,脑海里不时想起陈寅恪的话来——“了解之同情”。
这句总是不停被学者引用的话,表达着一种较为宏大而充满温情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它要人足够睿智及勤奋,对所评价事物足够了解与理解;而另一方面,又要人充满善意的温情,能切身体悟到所评价事物的境遇与忧思,从而避免理论的粗暴与无情。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试图走进下面的这群人。
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也常常喜欢试图去理解故事中的人。当发现自己似乎理解了他们时,才会罢休。
带着调整心情和看看奇观的想法,我来到了七彩云南,这个无数人都视为旅行必到之处的地方。不可否认,我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响,但始终心底无过多期待,看看即好,要是能透视到更多以前不曾注意的生活方式,那就最好不过了。从昆明至大理,再到丽江,行程有些紧凑,匆匆略过,却也未曾觉遗憾,只是途中遇到的人,很多可能只有一面之缘,却让我始终牵挂,因为我的老毛病又犯了,觉得自己还没有理解,没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有的是旅行的梦想家,想去世界各处,看各种自然奇观。吃着最便宜的伙食,住着最便宜的青旅,这时他们说自己是自由的,而口中自由的名义或是梦想,或是静修。
这样的人,在路上,我们时常会遇到。
在大理,我认识了这样的叉哥和小苏。几乎相隔了整整一代人的他们,此刻选择了相似的生活方式。自己未与他们深交与长聊,从零星的对话中得知,接近不惑之年的叉哥离过婚,离婚的原因是长期不在老婆身边,感情转淡,“距离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每月给再多的钱也没用,距离能让所有的感情只记得曾经的不好,而忘记所有的幸福与甜蜜”。叉哥并不喜欢提自己的过去,住在一家廉价青旅中的他,每年喜欢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年轻们戏耍,带他们一起去环洱海,一起翻墙逃门票。说及此处时,叉哥有些得意,“我还带过两个外国人逃票呢!”似乎只有这时,叉哥才真正感受到了生存的意义——匆匆相识一群陌生人,而其中有很多依赖他,围绕着玩。如今,叉哥已游历各地,尽管和最初选择停留大理静修的初衷背道而驰,但叉哥还未离去。最后,叉哥说他可能会离开。
小苏是位80后末尾的人,留着一头不经常打理的长发,不和他交谈,我完全不看出的内心世界。我们一起乘坐电动车环海,我接了一个电话,他便猜出了我的职业,随后双方开始了真正的交流。他也曾经工作,但如今已辞职到处游荡。在他的话语中,最多的是走青藏线的经历,尤其是在沙漠中的奇遇,如立于风沙而不倒的胡杨,在沙漠中遭遇饿狼的生存挑战。他说,年轻人要有梦想,而不知为了房子、车子,所以他决定继续旅行,“中国逛完了,还要去国外,在意大利就有一个世界尽头的地方”。
同时,小苏还足够坦承,所有旅行中的人必然遇到一个经济问题,有人选择乞讨,有人选择打散工、摆摊等,但小苏说,这些太LOW了,他预见了未来这群职业旅行人的急剧扩张趋势,从而有了更大的野心,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自我营销,以此解决生存问题,比如旅行装备问题。得知我是一名新闻记者时,有些高傲的小苏表示,希望我们多呼吁下,甚至如果可以,给他们筹集一些旅行装备。但始终,我没有作声回答。
对于这群穷游的职业旅行人,当下的主流价值的态度有些暧昧,有时选择肯定,因为其中的勇气、毅力、冒险精神,代表了人类一种较为朴质的生存渴望,也是现代人对原始力量的崇拜;但另一方面也有诸多鄙夷,其选择即意味着叛离,多情的人很自然地联想至他们父母,似乎看到了母亲额头的牵挂与哀伤。毋庸置疑,选择在路上,放弃多数人原有的人生路线,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与坚持的。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恐怕还是,这种有些自虐式的旅行,真的是人生路途中的苦修吗?如果必要,那这种选择又是否过于刻意了呢?
心底默想一番,对于叉哥和小苏的选择,我还是选择了理解。
环游世界、穷尽山河,这种梦想我们并不陌生,400多年前的徐霞客做过这样的梦,工业革命萌芽时期,欧洲也不乏这样的冒险家,正是这样一群人,开拓了世界的遍及,也让后世明白,原来同一个星球上,还有别样的存在。但这并不是我理解他们的理由,仔细想来,或许这是他们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们挖掘出了自身所残留的探险精神,以观世界奇观获得意义,这样也未尝不好。但我极其讨厌他们口中所谓的“行万里路”,这句小学墙壁上的名言,大家耳熟能详,而在他们的引用中,却极其浅薄。行万里路,无疑会增长见识与阅历,就连导游也直言,旅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谈资,但我无法接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简化成“人生行万里路就可以了”。
在古代,行万里路极其困难,也是读书人、富家子弟的专利,一般称之为“游学”。少年埋头苦读多年后,即要选择交游,或遇同为读书的雅士,附庸风雅,诗词唱和;或拜名家,聆听教导,继续苦读。这种出外交游乃是读书人口中“行万里路”的最初含义,如果按现代的功利主义去分析,这种交游有诸多好处,扩大人脉,结识各种达官贵人,甚至以此获得被推荐的机会,获得一官半职;而就算最失败的交游者,至少也获得了游历外地的谈资,具备吹嘘的资本。如此看来,如今的职业旅行人,似乎就是过去最为失败的交游者,其中最大的收获在于游历本身,在于谈资。当然,当事者绝不会承认,因为他们的内心还有震撼与新奇的体验。
另一群人我也选择了理解。在深夜的丽江,虽天气微寒,但聚集着大把的歌唱者,不少还是民谣爱好者。他们大多先在酒吧驻唱,及至凌晨时分,城管也进入睡眠时,便现身街头,成群献唱,不时引来晚归的醉酒人作短暂的停留。亲身体验过后,我理解了他们,理解了他们为何喜欢聚集在丽江。
在新认识的友人带领下,我走进了“大冰的小屋”。据说,它的老板是山东卫视的一位主持人,其所写的《亲,摸摸头》讲述了多个流浪的故事。这本更像小说的随笔文字,号称是来丽江的必读之书,不少人正是因为读过此书,才决定来丽江的。对于这本新书,有关它的“传说”已经开始流传。可惜,此前我一无所知,也一时没有阅读的欲望。
小屋不大,再怎么紧紧围坐,也只能拥下20多人左右。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间小屋,里面有书,有酒,还有歌唱,总之是我很少涉及的领域。后来,才得知这叫火塘,没有座位与舞台,早些年这些火塘流行于丽江,如今却是唯一的一家,而它的前世,是一处卖花圈的。当晚,有多位音乐爱好者来此献唱,分享他们的过去,而他们唯一的报酬可能是,聆听者用高价购买他们的唱片专辑。他们的歌声比较朴实,其感情表达多数系梦想与爱情。
小屋不停迎来路人,形形色色,均觉得在此听听也是不错的消遣。很快,狭窄的小屋,挤满了人,显得暖和而气氛融洽。一位名叫大军的歌手是当晚的主角,他年近不惑,留着长须,有点像明星梁家辉,而他出场似乎有些排场,待他上场时,仅调音就折腾了半天,但他的声音确实没辜负大家的期待,相比其他歌者,他的歌声更为自信而自如。同行的大哥时而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说他就喜欢这种环境下歌唱,曾有酒吧用3万请他去,他都不愿意去;而他现在所出售的专辑,就花了16万制成,因为那些都是自己的歌;而且,他还有一位美丽可人的妻子及两个可爱的儿子,他常常带着他们一起出现在街头献唱。
我不了解大冰的小屋,也不了解大军,作为丽江歌者圈里的优胜者,大军获得了更多的钦羡,从而也更具偶像的气质。
慢慢地,我理解了大军这样的一批歌手。他们为何聚集于此?只因为在这里,他们想唱就唱,有自己的听众,且能够为他们的歌声买单。在他处,我相信他们不会这么幸运,就算他们同样走上街头,或聚集于小店内,停下来路过的匆匆行人,不是被生活折磨过度的人,有着自己的忧思,根本无兴致耐心聆听他们的歌声,更无从谈起所谓的崇拜与赞美。但这里是丽江,一个号称艳遇与疗伤的地方,一群文青聚集的地方,他们来此散心或别具幻想,不用吝啬,用心和钱呵护着这群流浪的歌者。
在这里,歌者的一天可能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赖床,下午稍作休息,晚上前来献唱,获得掌声与支票,并带着不背弃梦想的名义。因此,他们有足够的理由留下来,聚集在一起,甚至是抱团。
这群流浪歌者,我理解了他们。
但是另一帮人,我无法理解他们。
当晚的小屋,歌声四起,而谈话的唾沫也飞起四扬,但就是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位清秀的年轻姑娘,中间始终翻看着一本书,不时摸摸怀中的小狗,最后可能因为实在难以忍受,选择了抱狗离开。在整整约两个小时里,我不时留意她,未发现她抬头看过歌者,抬头看过身边的歌声聆听者,她的安静让我着迷,心底在深思:那是什么心态,能让她如此痴迷手中的书,而且非要选择在小屋这样的环境?
当然,聆听歌声者中,有位上海过来的姑娘也十分兴奋,她把大军当作了偶像,表示从《亲,摸摸头》中看过他的故事。其间,她多次强调,假如大军以后去上海,她一定会在最好的餐厅的请客,等待大军的光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追星,而我在想,这场痴爱与追逐,究竟是为了什么。
小时候,我也有崇拜偶像,偷偷收藏他们的磁带与海报,更是渴望了解他们的一切。可是,如今的我似乎过了那个年龄,就算遇到最爱的歌手、球星、作家,我也不一定非要去见见。留给签名、合张影、简单交流……这些为大家所热捧的方式,似乎已不适用我。后来想想也不对,假如那些逝去的灵魂导师可以复活,那些著书者出现在我面前,我想我一定也会痴迷,因为我对他们充满崇敬和敬畏。是他们的书与思想,让我拜读痴迷,或以理解他们的哲思作为了人生目标,所以他们至于我而言,是与众不同的;至于其他,我皆视为可有可无的消遣。由此推测,大概大军至于那位上海姑娘,就像我心中那些逝去的伟大灵魂。
停留一处,我喜欢去探索各种人的生活状态。比如,劳作的人们、文艺做作的女子、孤独的身影、纯净欢快的孩子……这些最能触动我的心弦,而我也喜欢把他们放置我的单反镜头里。但这次闲逛,让我迫切想知道,那群流浪在异地的年轻人,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大理,有和一位来自东莞的年轻姑娘、叉哥三人一起逛夜晚的大理古城,本不愿多聊,其间她一直和叉哥在聊,但我实在难以忍受她口中的这些话:“去年来大理,我收获了很多,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只有来这里,我的心才能平静”,“别人都说,我比同龄人懂得太多”,“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安静的读书”。
我问她,她自己这一辈子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但可惜她回答不出,最后也只给了一个短期的目标——做好手头的教育辅导工作,和孩子们好好相处。我又问她当下的焦虑是什么,出乎意外她也回答不出,甚至表示在东莞的现实生活中,除了比较宅,其他的和人交流并无障碍。她说她喜欢发呆,喜欢发现世界的不同侧面,比如哪棵银杏在路灯的照耀最特别、最美,我接不下她的话,心中始终认为,她所翻看一下午的书,不过是消遣的小作而言,而她所发现的自然之美,也并无值得惊叹之处,但这一切,她视为某种收获,某种所珍视的自我瑰宝。
当然,我理解不了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古城内的艳丽女子,化着并不淡的妆容,像街拍的明星,优雅地抽着烟。看上去,她们已在这里停留很多,或游荡,或也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但我实在难以理解,如此喜欢现代文明以及现代审美的,为何选择停留于此?慵懒中静静享用一个下午的阳光,发呆、看书逛逛小店,难道就能收获什么?
又比如,某些用现代工艺复制出来的小店,摆着各式的文艺物品,多是某些色彩鲜艳、线条分明的小物件,吸引着众多少男少女前来聚集,难道他们不会审美疲劳吗?又或者说他们从中发现了审美?
文艺、小资的情怀,究竟缘何而起?我没有答案,只知道它和过去的审美观背道而驰。
还有我在丽江住宿的青旅,它的主人是两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据说她们正是看了《亲,摸摸头》才决定来丽江的。(当然这是以讹传讹,老板开店时书尚未上市。)躺在青旅的暖色调被子里,我用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一口气看完这本书,里面简单而温婉抒情的文字中,讲述着多组人物故事,书中的不少人物让人着迷,会惊叹:那是怎样的男子、女子?竟选择如此别样的人生?
别样的人与故事是一种毒药,能让上瘾。但书中不免诉说着这样的声音:人生除了房子、车子以及世俗成功外,还有别样的选择,就算流浪,他们也可获得别样的人生意义。但很可惜,文字中我没读出答案,这种别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难道只是经历、体验本身?越不寻常、越夸张,就越有意义?
必须承认,我也被书中的人物打动,但内心也始终在纠结地想:这样的人生,和社会主流规划好的人生,究竟有何差别?
我永远接受不了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为了经历,体验即是意义。假如这样的话,为何我们还要做出选择,选择某一方生存方式而抛弃其他的生存方式呢?而由此,我大胆臆测,那样的话不过是为了抚慰弱小的灵魂而已。如果从这而言,确实也是必须,毕竟“高贵的谎言”是一切共同体的必须。
后面,我所住的青旅来了一位河南的大哥,粗壮的样子实际上比我还小2岁。他睡了一天后,在土鸡火锅的饭桌上告诉我,自己17岁独自出远门,先后两次开店创业,如今旅行半年,其实内心一直很迷茫,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在他的诉说中,难以割舍家庭责任,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承担,但又不甘心就这样接受世俗的安排,“妈妈说,回来吧,房子有了,后面给你买辆车,找个姑娘好好过日子”。
大冰在书中强调说,很反对所谓的辞职、休学旅行,这更多是一种逃避和不负责任,而且容易回不去,耽搁自己的前途,最好的方式是把工作与旅行平衡好,不少人就是这样的平衡者。而河南大哥表示,旅行途中并非那么有趣,不少人也是迷茫着;如今,独自旅行,说走就走,实际上老一辈的旅行者都不愿说了,才不诱骗孩子呢,“发帖的,说攻略的,都是一些俱乐部或卖家,纯商业目的”。最后,他反问道,“他碰到很多95后退学旅行,假如所有年轻人都这么做,谁来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他决定后面找个工作,明年回归正常生活,好好奋斗一回。但我对此深表怀疑,在我们一同居住的几天里,他几乎是在青旅暖色调的床上度过的。
友人告诉我,或许可用一种词去解释他们,那就是Kitsch(刻奇)。
蒋方舟曾这样论述刻奇——
1939年,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发表了一篇《前卫与刻奇》的文章,最早预言了刻奇将会是艺术的坟墓。根据格林伯格的理论:刻奇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此之前,穷人居住在乡下,富人住在城市,地理的差距让他们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而读写能力也是区别彼此趣味的工具。工业革命之后,穷人转移到城市,成为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并且为了更有效率地工作而学会了读写。于是,阶级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居住空间上的隔阂被打破,文化享受上的隔阂也被打破。然而,工人并没有贵族累积下来的审美体验,也没有那么多的闲暇,甚至没有那么多用来欣赏艺术的预算。于是,刻奇文化应运而生——为那些对真正的文化价值麻木、却又渴望得到审美体验的人设计。
看廉价的爱情小说,就可以获得的感动,何必去费劲读莎士比亚?看列宾的画就一目了然的情感与故事,何必去在毕加索的一堆颜料和线条当中猜测作者意图?这就是刻奇为艺术带来的伤害:观众用廉价的成本,获得廉价的眼泪,并且深深为此满足。格林伯格对于刻奇的批评,体现出艺术批评家的清高。他的清高当然是对的,这是自古艺术家的最高价值。然而真正的、严肃的艺术必然是高成本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时间上。无法阻止普罗大众有享受艺术的要求,也无法要求一个工人为一幅名画穷尽一生,要求一个家庭妇女精准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页里行间的绝望。于是,我们抱怨刻奇、嘲笑它,去无法逃避它如洪水一般的席卷。
格林伯格生活在一个真正的艺术与刻奇肉搏的年代,而如今,刻奇文化已经取得了世界性的压倒性的胜利。刻奇是人们找到的一条通往高雅的捷径,殊不知,就是这条小道毁了高雅。
在审美领域,刻奇一词指出了大众消费时代文艺作品的庸俗之路。这群小文青们,也要有自己的审美,所以刻奇的文艺生活,是必不可缺的,而由于这一群体实在过去庞大,从而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大众以群体性获得的胜利,是伴随主观主义兴盛以来的大众胜利。
友人说,以刻奇去理解他们,当他们沉溺其中时,所获得的不过是一种情怀,一种被夸大而虚假的意义。对此,米兰昆德拉也有论述,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看到一个小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使刻奇成为刻奇的,是那第二颗眼泪。
第一种刻奇,似乎是某种虚幻的自我感动,以为和存在本身获得某种沟通;而第二种刻奇,即更为高层次的刻奇,则是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独的存在,而似乎找到了一种群体性的共鸣。
在昆德拉的口中,刻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而是成为了一种情感——一种能够被分享的情感。这种情怀的逻辑在于,假如从中发现了崇高,那就是崇高,但问题就是,他们从未去追问,这种崇高究竟是什么。
在我的视野中,始终有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古人用选择告诉了我们他们的答案,或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或建功立业、做一番事业;或著书言说,穷天下之言。倘若深究,不免发现,这一切都是少数人的事,和多数人无关。多数个体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无情岁河里,无人记起,几乎毫无痕迹。
至于今天,价值多元而混乱的时代,年轻人的选择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在对刻奇的批评中,有一种说法值得注意,其批评的出发点不过是精英者所谓的“精英意识”。坦白说,把精英的内心标准置于普罗大众而言,并不合适,也不现实。从中,也似乎容易得出如下的结论:那些普通人,就让他们在刻奇中获得虚假而夸张的崇高、情怀吧,除了一点可能的审美,已一无所有。
个人不满意这种回答,而是在想,不是精英的这群普通人,他们活着、存在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追求怎样人生的意义?
电影《超体》中,吕克贝松试图从宏观层面回答这一问题。在电影中假设,人的脑力不同程度开发,会有不同的潜能被开发出来,比如超强阅读理解力、记忆力,比如对身体、物体的控制。当LUCY机缘巧合获得此能力时,她也发现自己区别于其他人,从而陷入了生存的困境,那她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
摩根•弗里曼所扮演的教授同样给不出答案,他只根据生物细胞最基本的原则,分析认为基因在生命传承中传递信息,从而使得物种、生命得以进化、进步,也许LUCY也得遵循这项使命。而最后,LUCY也完成了这一使命,把她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储存留给了人类。如果依据这种立于现代进化论的角度来拷问生命,那么每个人确实得为物种的进化、进步努力,因为这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从而也不免理解,为何精英充满使命感,而且倍感意义。但是很可惜,它并无回答另一问题,作为普通人,一生庸碌,究竟是为了什么。似乎,作为个体的普通人就算穷极一生,也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足挂齿。
在过去,这一矛盾或许并无如此凸显,那时人们还有着传统的依恋——传宗接代,活着就是赡养父辈,养育子女。但如今,传统的力量正在消失,赡养、抚养的义务也在弱化,那么这群人,又得靠什么支撑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呢?
在民主、自由的时代,个体的主观主义获得了全面胜利,就算社会构建而言,只有不伤害他们的自由,一切的选择都应该被宽容,甚至被赋予意义。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放纵,及时享受、体验,以看不同风景、玩不同人生体验的生活方式,充实自我,并且在很多时候,还在吹嘘中获得了世人的钦羡及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这种所谓的诗意生活,往往带着反叛的特性,危害着传统、主流的价值。而还有很多人,选择了文艺范的刻奇之路,从个体的自我审美领域,由于缺乏强大的内心及追求,缺乏必要的审美知识与能力,在刻奇世界里虚构着属于自我或某一群体的意义。
我把这些的人把体验等同人生终极价值选择的人,视为“身体流浪”的一群人。他们试图用身体体验,去弥补灵魂的困惑及价值的缺乏,但终究不过虚构的幻影。可是,这世上许多价值、信仰,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味的解构、去魅,也未必是好事,除非真正给予他们更好的价值选择。
看好莱坞大片时,不免发现,其中多充斥着三种理念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家庭主义。尤其是涉及宏大叙事,为了避免生硬及说教,最好就是添加点家庭主义,比如爱情、亲人之爱。当统一的价值选择崩塌时,社会共同体遭遇着空前的危机,无政府主义、彻底的个人主义并非遥远的幻想,因而依旧需要向公众诉说某种最低价值,至少得守住人性与家庭,并把这塑造成毋庸争辩的主流价值。
友人说,自古至今,多数人能顺利赡养长辈、养育子女,就已经不错了。而这一目标,也内化为了某种生存价值,并伴有一定的竞争。所以,他们就算再辛苦,也知道好好劳作,好好工作,以求养家糊口。可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这很难成为他们的生存渴望,他们自信地认为,低层次的生存根本无问题,如果不打算追求世俗的成功,或在这条追求之路受阻,则很容易选择自我放逐。而当这种自我放逐被修饰成为某种人生价值时,某种可以值得炫耀的东西时,更多的人会选择效仿,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并非孤单地的存在,总有属于自己的听众与赞美。
这样的价值选择,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分析,无可非议。可是,我见过中刻奇毒最深的人,往往则抛弃了这种家庭主义的价值,因为他们的身体始终在流浪,甚至与之彻底割裂,而心灵之窗早已向主流价值的人们关闭。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刻奇应该被宽容,因为多数人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但若问我,普罗大众应该沉溺于刻奇吗?我也给不出答案。但我依然始终认为,人的心应该指向真正的崇高,而这是每个个体都应该有的渴望。
-
Port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5 14: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