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奶奶
隔壁奶奶其实是我亲奶奶,的确也是住我家隔壁,而且从小与其不甚亲近,所以看她就像看隔壁家的奶奶。今夜,想起她的一二事。
“刮”一个对象
来到北京之后,奶奶偶尔打电话询问近况,从刚开始生活上的寒暄到后来支支吾吾提起“处对象”,最近,竟语气生猛的说起:有合适的就”刮一个“。其实这个”刮”可能有存在两个意思,一种类似于攫取,像摘果子一样,一种类似于刮彩票,是碰碰运气的意思。第一种意思可能更多一些,因为她对“刮”有特殊的经历。我们南京不是“鸭都”么,鸭子需求量很大,年轻时,她在鸭子厂刮鸭毛,那时都是手工操作,据说干活是出了名的慢,同村人说起还会耻笑一番。不过我还是能记得她在家用硬币刮茨菰皮时的那份麻利。吃饭也是,用筷子连续刮动饭碗,刮一下,最后舔一把,十分满意,并催促吃饭中的我们也”刮刮干净“。当年还有院子的时候,到处堆满了她从各处"刮"来的破旧玩意,远方亲戚从纺织厂里”刮“来的彩色棉线,她兴奋地装了一袋,急着和我妈分享。好东西在能力范围内“刮”到手里,且被刮掉的东西对他人不构成威胁,”刮态度“就是她的生活态度。
美味白面条
在看“三年自然灾害”背景电影《夹边沟记事》,里面村支书闷在办公室嗦白面条的神情,我才理解奶奶眼中的白面条有多好吃。这个食物比”阳春面“的用料还要简单,面条煮开,捞进碗里,挖一勺猪油,撒一点盐和味精,浇上面汤拌一拌,就这么吃了,阳春面还有酱油汤和葱花相应闪烁,而这种白面条就真的只有白面条了。无论当晚菜有多难吃,我和堂姐都不会接受她的邀约吃这种白面条的,而她却用”告诉你一个秘密“般的语气歪头赞叹道,”好吃欧!“,然后慢条斯理地嗦食两碗,完了会微微呼一口气,眼神放空的开始剔牙。
闷吃不长膘
直到现在,我若是一个人吃点东西,耳边总会响起一声遥远的”闷吃不长膘!“,感觉自己像个小偷。其实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奶奶。小时候,只要她发现一个人在吃什么东西时,就会呵斥道:”闷吃不长膘!“,这句话的教育意义是很好的:不要独食,要懂得分享。然而,我却发现她多次的”闷吃“。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下午,爷爷出去种地的时候,我在二楼看见她坐在小板凳在院子厨房的门口吃菱角,腿上放着一个装满菱角的小箩筐,牙一咬,手一掰,头一仰,能听见菱角壳和牙齿撞击的哐哐声,大约过了很长时间我又伸出脑袋看,她还是在吃。赶在爷爷从地里回来前,她一个人吃完了。与此类似的下午,她还坐在墙角或是房里,一个人吃过豌豆,蚕豆,饺子等,都是不着痕迹。我会把自己所见告诉妈妈,一方面是自己觉得好笑,一方面是觉得妈妈会喜欢我提供的这个见闻。
平行空间的听众
我不知道,爷爷对于奶奶来说就是”刮“来的吗?像挖了一勺猪油,使得这碗白面条产生质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相貌不佳,目不识丁的龅牙妹和”近城角“的,物资部工作的驼背青年的结合。爷爷吃饭总喝酒,一喝就声情并茂地狂说话,说悲惨童年,说日寇侵袭,说自己被太君抓了又放,说现今国家政策...因为值得说的内容有限,所以大概隔三天内容会重复一遍,那时在饭桌上的,是仍在上小学的我和堂姐,以及永远侧身朝他坐着的、咀嚼中的奶奶。她当了这个驼背男人一辈子的听众,从不搭话,即便是说的内容和她有关,只是会在这个驼背男人奚落她时”哼“一声,这是他俩在饭桌上唯一的互动。看电视也是一样,坐在一起,但很少说话,偶尔,奶奶会问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爷爷会耻笑她连常识都不知道。
院子里的"柏林墙"
”一定要争气“,这是我上大学全几乎每天都要从妈妈那里听到的话。与”争气“相伴的,是帮助我认识”为什么要争气“的往事佐证,最著名、我妈最常用的就是”柏林墙“的故事,每提及这堵墙,我妈必义愤填膺地用“严严实实”来形容。这不是东德西德间的那堵,而是建在我家院子中间的。墙那头是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墙这头是我们家。对这堵墙,我其实印象不是很深刻,虽然据说是“严严实实”,但是我清晰的记得和堂姐透过这堵墙的墙洞相互递过玩具。这堵墙是怎么建起来的已经说不清了,但它直接构成了我妈和我奶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现在墙已经没了,但是矛盾还是存在的。直到现在,我妈心中都有个议题:爷爷、奶奶,这两个人谁更坏?有时她的判断结果是奶奶更坏(在我小时候这个结论的频率较高),有时结果是爷爷更坏(近些年),碰上她心情不好,得出的结论是:两人都“坏得伤心”!
虽然目测婆媳大和谐是不可企及的了,但柏林墙已倒,一切矛盾也都会消散。高血压高血糖的奶奶已不能再随心所欲的闷吃东西,寡淡的白面条必须是常吃了,但估计也没那么美味了吧。
“刮”一个对象
来到北京之后,奶奶偶尔打电话询问近况,从刚开始生活上的寒暄到后来支支吾吾提起“处对象”,最近,竟语气生猛的说起:有合适的就”刮一个“。其实这个”刮”可能有存在两个意思,一种类似于攫取,像摘果子一样,一种类似于刮彩票,是碰碰运气的意思。第一种意思可能更多一些,因为她对“刮”有特殊的经历。我们南京不是“鸭都”么,鸭子需求量很大,年轻时,她在鸭子厂刮鸭毛,那时都是手工操作,据说干活是出了名的慢,同村人说起还会耻笑一番。不过我还是能记得她在家用硬币刮茨菰皮时的那份麻利。吃饭也是,用筷子连续刮动饭碗,刮一下,最后舔一把,十分满意,并催促吃饭中的我们也”刮刮干净“。当年还有院子的时候,到处堆满了她从各处"刮"来的破旧玩意,远方亲戚从纺织厂里”刮“来的彩色棉线,她兴奋地装了一袋,急着和我妈分享。好东西在能力范围内“刮”到手里,且被刮掉的东西对他人不构成威胁,”刮态度“就是她的生活态度。
美味白面条
在看“三年自然灾害”背景电影《夹边沟记事》,里面村支书闷在办公室嗦白面条的神情,我才理解奶奶眼中的白面条有多好吃。这个食物比”阳春面“的用料还要简单,面条煮开,捞进碗里,挖一勺猪油,撒一点盐和味精,浇上面汤拌一拌,就这么吃了,阳春面还有酱油汤和葱花相应闪烁,而这种白面条就真的只有白面条了。无论当晚菜有多难吃,我和堂姐都不会接受她的邀约吃这种白面条的,而她却用”告诉你一个秘密“般的语气歪头赞叹道,”好吃欧!“,然后慢条斯理地嗦食两碗,完了会微微呼一口气,眼神放空的开始剔牙。
闷吃不长膘
直到现在,我若是一个人吃点东西,耳边总会响起一声遥远的”闷吃不长膘!“,感觉自己像个小偷。其实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奶奶。小时候,只要她发现一个人在吃什么东西时,就会呵斥道:”闷吃不长膘!“,这句话的教育意义是很好的:不要独食,要懂得分享。然而,我却发现她多次的”闷吃“。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下午,爷爷出去种地的时候,我在二楼看见她坐在小板凳在院子厨房的门口吃菱角,腿上放着一个装满菱角的小箩筐,牙一咬,手一掰,头一仰,能听见菱角壳和牙齿撞击的哐哐声,大约过了很长时间我又伸出脑袋看,她还是在吃。赶在爷爷从地里回来前,她一个人吃完了。与此类似的下午,她还坐在墙角或是房里,一个人吃过豌豆,蚕豆,饺子等,都是不着痕迹。我会把自己所见告诉妈妈,一方面是自己觉得好笑,一方面是觉得妈妈会喜欢我提供的这个见闻。
平行空间的听众
我不知道,爷爷对于奶奶来说就是”刮“来的吗?像挖了一勺猪油,使得这碗白面条产生质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来自农村,相貌不佳,目不识丁的龅牙妹和”近城角“的,物资部工作的驼背青年的结合。爷爷吃饭总喝酒,一喝就声情并茂地狂说话,说悲惨童年,说日寇侵袭,说自己被太君抓了又放,说现今国家政策...因为值得说的内容有限,所以大概隔三天内容会重复一遍,那时在饭桌上的,是仍在上小学的我和堂姐,以及永远侧身朝他坐着的、咀嚼中的奶奶。她当了这个驼背男人一辈子的听众,从不搭话,即便是说的内容和她有关,只是会在这个驼背男人奚落她时”哼“一声,这是他俩在饭桌上唯一的互动。看电视也是一样,坐在一起,但很少说话,偶尔,奶奶会问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爷爷会耻笑她连常识都不知道。
院子里的"柏林墙"
”一定要争气“,这是我上大学全几乎每天都要从妈妈那里听到的话。与”争气“相伴的,是帮助我认识”为什么要争气“的往事佐证,最著名、我妈最常用的就是”柏林墙“的故事,每提及这堵墙,我妈必义愤填膺地用“严严实实”来形容。这不是东德西德间的那堵,而是建在我家院子中间的。墙那头是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墙这头是我们家。对这堵墙,我其实印象不是很深刻,虽然据说是“严严实实”,但是我清晰的记得和堂姐透过这堵墙的墙洞相互递过玩具。这堵墙是怎么建起来的已经说不清了,但它直接构成了我妈和我奶之间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现在墙已经没了,但是矛盾还是存在的。直到现在,我妈心中都有个议题:爷爷、奶奶,这两个人谁更坏?有时她的判断结果是奶奶更坏(在我小时候这个结论的频率较高),有时结果是爷爷更坏(近些年),碰上她心情不好,得出的结论是:两人都“坏得伤心”!
虽然目测婆媳大和谐是不可企及的了,但柏林墙已倒,一切矛盾也都会消散。高血压高血糖的奶奶已不能再随心所欲的闷吃东西,寡淡的白面条必须是常吃了,但估计也没那么美味了吧。
-
137****2497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3 1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