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去中山音乐堂听莫扎特
今天拿出暑假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买的速写本,感觉还是爱不释手,甚至不忍心往上画一笔。但我从这个本子上感觉到了买纪念品的意义所在——这里存放着记忆。由于懒惰与拖延,我的旅行游记总是停停歇歇,没有终了,甚至没了下文。但今天,一拿起这个精美的本子,所有那天的记忆就都会慢慢浮上来,如同昨天一样清晰,所以,有记,有念。
下午在国家博物馆一直待到闭馆,在大厅的台阶上稍事休息,我们就拖着僵硬的腿脚走出了国博的北门。刚出门,就被外面的热浪热烈拥抱,哦,还是夏天呢,在博物馆里却“已浑然不知有夏,无论热浪”了。好,暖和会吧,就又遥望着天安门广场欣赏了一会来自各地的美女,然后想起来看看手机,打开就有短信跳出来,全是NINA女士的,一直牵挂着我们,走哪条道路,怎样倒地铁.......慢着,最后一条是下午2点左右发的:晚上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有歌剧演出,票已定好,下午6点前取票。哦,太好了,可以欣赏高雅音乐,一定要去。
中山公园就在天安门的附近——我不知道在哪个方向。因为无论来北京几次,无论来天安门几次,无论我心里如何倍儿清天安门是面南背北的,我就是觉得它是回门朝西,对,我就是看着这座巍峨的古城堡,每天每刻都在全面迎着落日的余晖,无论是中午或者早晨。这就是没有方向感的人的悲哀吧,不过,倒是很应景的——这封建王朝的象征,就是日暮西山嘛,嗯嗯,好不好就是在找理由嘛!
离6点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我们慢慢穿过地下道来到广场,地下道里还是这样,卖水的,卖老冰棍的,卖帽伞的,在这个不见天日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年龄年纪各不相同的人,象螺蛳一样顽强地钉在这阴暗潮湿的地方,生存,活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则象鱼儿一样,花花绿绿穿梭着,游到地面就变成了人鱼。是的,我现在也像一条刚进化好的、每走一步就像在玻璃碴上走着的人鱼一样,走了一天的脚疼的厉害,太阳又晒,恨不得当街脱下鞋来,但实在害怕有碍观瞻,于是坚持着挪到了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从外面看并不气派,走进去还要买票,时近黄昏,不少人从里面陆陆续续走出来,让我一时间以为走错了地方,但当我说明来意后,管理人员立刻打开“笼门”,放我进去取票,大S先生则被挡在笼子外面,等我拿票来领。呵呵,这还真像进笼子呢,一票之隔,给人的感觉很不同呢,公园公园,能自由进出就感觉自在悠闲,要买票进出却就恰如参观,没有了闲庭信步的感觉了。
坚持着走过一大段路,我站在公园小路上,利用我可怜的数学知识,迅速判断了一条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直奔音乐堂而去。夕阳西下,黄色的光晕打在园子的矮墙上,我找了一个看不见远处高楼的轮廓的位置,猛拍了几张照片,试着假装外面不是雾霾京城,试着假装回到了过去,这是皇家的花园呢。
口袋里短信叮咚,低头,是大S先生,还在等我认领呢,我赶紧冲进了音乐堂的后面售票处,取出短信索要了门票。从售票处出来,得闲看了一眼音乐堂,其实看上去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拉房子,玻璃幕墙,因为还没有什么人来,静悄悄的,看上去很不起眼。当然,这也象一个音乐家,在人群中他是普通的,象小泽,也就是一个干瘪的老人;象马友友,甚至朗朗,离开舞台,离开音乐,他可能沉默、平凡地如同路人,但当到了他的舞台,和他的艺术在一起,就将是光芒万丈。是的,艺术,就是他们的光环。
我期待着夜幕拉下,华灯笼罩,音乐堂一定不是现在的沉默无光,一定是华丽辉煌。
取到票,就可以慢慢踱公园了。如果不走进来,真的无法想象在如此喧嚣的北京城,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还会有这么宝贵的、奢侈的一片园林。这里绿草茵茵,这里古树遒劲,这里花香鸟语,这里静谧安宁。任一个方向都是美的,任一个角落都是画面,前面的银杏树下,绿草地上,一个摄像者正支着摄像机在采访一位年轻的女子,我假装拍照,远远地听他们,女子撩发,进退,说着和“他”的故事,“他”对她的影响,黑色的衣装,赭色的卷发,还有,金黄的夕阳,美,真美。
但我真的很累啊,想想如何排了一上午的长蛇队,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又如何坚持着站了3个多小时参观博物馆,我实在无暇再欣赏,当看到小路边的长长的排椅时,我已经完全没有了抵抗力,立刻就直奔而去。完全抛弃“道貌岸然”的形象,完全不顾“有伤体面”的影响,不,别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别用“形象”这样的词提醒我,我很累了,我没有形象,我不要体面,再说了,对一个游者来讲,旅游就是要找没人认识我的地方放松的,我敢保证,在这里绝不会有人过来喊我一句“老师好”的,那就没事了,有什么影响?没有影响力的人,谈何影响?所以,我很快就说服了自己,并从半依半靠 ,很快发展到了完全躺在椅子上,并迅速进入了“半昏迷”状态。是的,仿借南派三叔一句话,如果你还考虑面子,犹豫不决,那你肯定还不够累。所幸这里人并不多,但虽说心里在说服自己,还是觉得不文明,所以就学鸵鸟,把脸严严实实蒙了起来。
一觉醒来,暮色已悄悄笼了上来,看看表,已近6点,脚也歇的差不多了,感谢这排椅!解下头套,收拾好衣服,带好相机,我重新“道貌岸然”地往音乐堂走去。
哦,音乐堂的灯光亮起来了,在灯光笼罩下的大楼果然有了风貌,显得更年轻而有活力。门口围着很多人,是在用门票领冰淇淋。嗯,是八喜——打开艺术之门,是八喜冰淇淋。我的肚子真的饿了呢,赶快领到,吃一口,啊,真是美味啊!饥饿之下全是美食,感觉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冰淇淋!只遗憾杯子是纸的,不能连杯子一起吃下去!旁边有几位看上去也是普普通通的老人边吃冰淇淋边在聊着孩子、孙子。也有几个小孩子跑来跑去,在这一刻,我不再同情北京人了!毕竟他们可以轻易地走出家门就能欣赏到音乐会,歌剧,钢琴,话剧。
吃过冰淇淋,我们步入音乐堂。音乐堂在灯光的辉映下更显华美。天花是6米见方的方形藻井配筒灯、光带、灯槽三种光源。因音乐堂特有的建筑声学的需要,墙面为高级木装饰套拼金花米黄大理石,局部镶嵌汉白玉浮雕, 整体感觉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暑期的打开艺术之门活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届了,童趣盎然的海报上罗列着暑期的节目,从歌剧到话剧到儿童剧;从钢琴到小提琴到二胡,从马友友、莫华伦到二胡宋飞,这些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名字都出现在海报上。作为一个“文艺伪青年”,我深深羡慕嫉妒着,北京人,并恨着,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羡慕”。
抖落掉杂乱的情绪,我们步入礼堂。 远远地舞台看上去不太大,其实是很大的——舞台宽23米,深14米,台口两根1.9米粗、13米高的金黄色的通天圆柱,气势宏伟,舞台后区设四层升降平台,每层升降平台长14米,宽1.8米,前区设有一个钢琴升降平台,后墙安装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顶部安装5道吊杆,设124个吊点,悬挂15块有机玻璃的反声板,具有良好的反射声和扩散声,置身其中的演奏者仿佛是流淌着的音乐长河中的一个音符。座椅为硬木质靠背上嵌红色软包织物,坐上去很是舒适。我们的座位在中间,可以清晰地看到舞台的演出。演出还没有开始,我很想拍一张照,但环顾左右,没有一人拍照,我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傻傻地面对镜头,背对舞台,摆出“2”的手势,显得很“乡土”啊,于是只好“恨恨”地坐下,静静地等待。身后全是大爷大妈,身边是玩手机的中学生,大家的淡定让我的期待显得有些土气,于是,就拉着大S先生寻美女看,嘿,别说,过道那边几个“大哥级”人物中间坐着一个黑衣美女,怎么美我就不说了,总之,就是“还真对得起咱这双眼”,无聊之下,在心里默默编了几个美女来历的不同版本,并为之想好了几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总结为:呸!关你啥事?恰好,掌声想起来了,观众席的灯光熄了,舞台灯光亮了,音乐会开始了。
果真是普及式的音乐会呢,有点象沙龙性质,不过是个大沙龙。主持是穿改良中山服的一个文质彬彬的“老师”,是的,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系主任,嗯,这就是京城,无论出来个什么人物,随便就会冠上“中央”俩字,透着骄矜。主持简单介绍了打开艺术之门的活动的意义之后,就着重介绍了今晚的主要演出——莫扎特的歌剧欣赏。
“说到莫扎特......”老师首先介绍了莫扎特的生平,“音乐神童”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是的,他就是神童,是上帝派下来的使者,和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一样,他们就是神,“去掉了翅膀”或者说“戴着隐形的翅膀”的神。别的,无从解释。对他们,我们只有静静地聆听,欣赏,甚至膜拜。因为,当他的音乐响起来时,从演唱家的嘴里演绎出来时,我只有感动。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曲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舞台上的艺术家生动地演唱着莫扎特的歌剧,老师也不时地穿插介绍,我几次都想举起相机拍下“有图有真相”的记录,但一直不忍心让咔嚓的声音打断静静的音乐会。但终于,在一声有力的咏叹调的结尾,演唱家铿锵有力的一声,终于“吓哭了孩子”——一个小婴孩哇哇哭起来,观众席传来轻轻地嘘声,但随后,年轻的妈妈赶紧抱孩子走出了大厅,音乐会继续。老师重新上场时,特意提到了这个小插曲——他说,我一直很反感带小孩子来音乐厅,孩子哭就会很烦,但今天我一点也不烦,因为,我刚刚有了一个小宝宝。观众们笑起来,是的,音乐会也在慢慢接地气,要走近普通民众,普通家庭,要走近孩子们的童年,这就是暑期安排音乐会的意义所在。气急败坏的批评首先就不是艺术。
艺术家们轮番上场,我也面对面地接触了真正的歌剧演唱。莫扎特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演员的歌唱加着表情,或深情款款或诙谐有趣,引得观众掌声阵阵。
再好的音乐会也要谢幕。再伟大的音乐家也要——离去。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与世长辞。当主持人说到这里,我宁愿相信,他又回到了神的身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音乐。我又想起了初次听《安魂曲》的时候,小朝在放这个曲子,我感觉熟悉却当时并不知道名字,我说,我感觉想听着这曲子死去,小朝很惊奇我的音乐感受,说,真的,是《安魂曲》呢。哦,是的,其实也不恐怖,好的音乐确实是无国界,无需解释的。
就像今晚,可能在这个大厅里,有来自各界的各行的各个年龄的人,大家在白天都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很多,可能都与艺术无关,但今夜,在这个大厅坐下,欣赏着莫扎特的歌剧,欣赏着这所谓的“高雅音乐”,所有人还是都在受着感染,感动。为200多年以前的音乐感动,并守到,夜 半。
音乐,无国界,无年限。
走出大厅,门口的工作人员在售纪念品,T恤、速写本。是多么精致的速写本啊!暗红的丝绒封皮,亚光的厚厚纸张,精美的封面设计,正是我想要的。想起前几天去内蒙在A4纸上画速写的窘迫,尽管不菲的价格——45大元呢!我还是徘徊又徘徊,想入手一本,大S先生看出了我的纠结与爱不释手,“豪爽”地替我付了钱,谢谢!走出中山公园,举目所见,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但我已无暇多看。带着心爱的本子,我心满意足的踏上了最后一班地铁,再见!莫扎特!再见!中山公园音乐堂!有机会还会来哦!
下午在国家博物馆一直待到闭馆,在大厅的台阶上稍事休息,我们就拖着僵硬的腿脚走出了国博的北门。刚出门,就被外面的热浪热烈拥抱,哦,还是夏天呢,在博物馆里却“已浑然不知有夏,无论热浪”了。好,暖和会吧,就又遥望着天安门广场欣赏了一会来自各地的美女,然后想起来看看手机,打开就有短信跳出来,全是NINA女士的,一直牵挂着我们,走哪条道路,怎样倒地铁.......慢着,最后一条是下午2点左右发的:晚上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有歌剧演出,票已定好,下午6点前取票。哦,太好了,可以欣赏高雅音乐,一定要去。
中山公园就在天安门的附近——我不知道在哪个方向。因为无论来北京几次,无论来天安门几次,无论我心里如何倍儿清天安门是面南背北的,我就是觉得它是回门朝西,对,我就是看着这座巍峨的古城堡,每天每刻都在全面迎着落日的余晖,无论是中午或者早晨。这就是没有方向感的人的悲哀吧,不过,倒是很应景的——这封建王朝的象征,就是日暮西山嘛,嗯嗯,好不好就是在找理由嘛!
离6点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我们慢慢穿过地下道来到广场,地下道里还是这样,卖水的,卖老冰棍的,卖帽伞的,在这个不见天日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年龄年纪各不相同的人,象螺蛳一样顽强地钉在这阴暗潮湿的地方,生存,活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则象鱼儿一样,花花绿绿穿梭着,游到地面就变成了人鱼。是的,我现在也像一条刚进化好的、每走一步就像在玻璃碴上走着的人鱼一样,走了一天的脚疼的厉害,太阳又晒,恨不得当街脱下鞋来,但实在害怕有碍观瞻,于是坚持着挪到了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从外面看并不气派,走进去还要买票,时近黄昏,不少人从里面陆陆续续走出来,让我一时间以为走错了地方,但当我说明来意后,管理人员立刻打开“笼门”,放我进去取票,大S先生则被挡在笼子外面,等我拿票来领。呵呵,这还真像进笼子呢,一票之隔,给人的感觉很不同呢,公园公园,能自由进出就感觉自在悠闲,要买票进出却就恰如参观,没有了闲庭信步的感觉了。
坚持着走过一大段路,我站在公园小路上,利用我可怜的数学知识,迅速判断了一条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直奔音乐堂而去。夕阳西下,黄色的光晕打在园子的矮墙上,我找了一个看不见远处高楼的轮廓的位置,猛拍了几张照片,试着假装外面不是雾霾京城,试着假装回到了过去,这是皇家的花园呢。
口袋里短信叮咚,低头,是大S先生,还在等我认领呢,我赶紧冲进了音乐堂的后面售票处,取出短信索要了门票。从售票处出来,得闲看了一眼音乐堂,其实看上去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拉房子,玻璃幕墙,因为还没有什么人来,静悄悄的,看上去很不起眼。当然,这也象一个音乐家,在人群中他是普通的,象小泽,也就是一个干瘪的老人;象马友友,甚至朗朗,离开舞台,离开音乐,他可能沉默、平凡地如同路人,但当到了他的舞台,和他的艺术在一起,就将是光芒万丈。是的,艺术,就是他们的光环。
我期待着夜幕拉下,华灯笼罩,音乐堂一定不是现在的沉默无光,一定是华丽辉煌。
取到票,就可以慢慢踱公园了。如果不走进来,真的无法想象在如此喧嚣的北京城,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还会有这么宝贵的、奢侈的一片园林。这里绿草茵茵,这里古树遒劲,这里花香鸟语,这里静谧安宁。任一个方向都是美的,任一个角落都是画面,前面的银杏树下,绿草地上,一个摄像者正支着摄像机在采访一位年轻的女子,我假装拍照,远远地听他们,女子撩发,进退,说着和“他”的故事,“他”对她的影响,黑色的衣装,赭色的卷发,还有,金黄的夕阳,美,真美。
但我真的很累啊,想想如何排了一上午的长蛇队,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又如何坚持着站了3个多小时参观博物馆,我实在无暇再欣赏,当看到小路边的长长的排椅时,我已经完全没有了抵抗力,立刻就直奔而去。完全抛弃“道貌岸然”的形象,完全不顾“有伤体面”的影响,不,别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别用“形象”这样的词提醒我,我很累了,我没有形象,我不要体面,再说了,对一个游者来讲,旅游就是要找没人认识我的地方放松的,我敢保证,在这里绝不会有人过来喊我一句“老师好”的,那就没事了,有什么影响?没有影响力的人,谈何影响?所以,我很快就说服了自己,并从半依半靠 ,很快发展到了完全躺在椅子上,并迅速进入了“半昏迷”状态。是的,仿借南派三叔一句话,如果你还考虑面子,犹豫不决,那你肯定还不够累。所幸这里人并不多,但虽说心里在说服自己,还是觉得不文明,所以就学鸵鸟,把脸严严实实蒙了起来。
一觉醒来,暮色已悄悄笼了上来,看看表,已近6点,脚也歇的差不多了,感谢这排椅!解下头套,收拾好衣服,带好相机,我重新“道貌岸然”地往音乐堂走去。
哦,音乐堂的灯光亮起来了,在灯光笼罩下的大楼果然有了风貌,显得更年轻而有活力。门口围着很多人,是在用门票领冰淇淋。嗯,是八喜——打开艺术之门,是八喜冰淇淋。我的肚子真的饿了呢,赶快领到,吃一口,啊,真是美味啊!饥饿之下全是美食,感觉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冰淇淋!只遗憾杯子是纸的,不能连杯子一起吃下去!旁边有几位看上去也是普普通通的老人边吃冰淇淋边在聊着孩子、孙子。也有几个小孩子跑来跑去,在这一刻,我不再同情北京人了!毕竟他们可以轻易地走出家门就能欣赏到音乐会,歌剧,钢琴,话剧。
吃过冰淇淋,我们步入音乐堂。音乐堂在灯光的辉映下更显华美。天花是6米见方的方形藻井配筒灯、光带、灯槽三种光源。因音乐堂特有的建筑声学的需要,墙面为高级木装饰套拼金花米黄大理石,局部镶嵌汉白玉浮雕, 整体感觉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暑期的打开艺术之门活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届了,童趣盎然的海报上罗列着暑期的节目,从歌剧到话剧到儿童剧;从钢琴到小提琴到二胡,从马友友、莫华伦到二胡宋飞,这些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名字都出现在海报上。作为一个“文艺伪青年”,我深深羡慕嫉妒着,北京人,并恨着,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羡慕”。
抖落掉杂乱的情绪,我们步入礼堂。 远远地舞台看上去不太大,其实是很大的——舞台宽23米,深14米,台口两根1.9米粗、13米高的金黄色的通天圆柱,气势宏伟,舞台后区设四层升降平台,每层升降平台长14米,宽1.8米,前区设有一个钢琴升降平台,后墙安装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顶部安装5道吊杆,设124个吊点,悬挂15块有机玻璃的反声板,具有良好的反射声和扩散声,置身其中的演奏者仿佛是流淌着的音乐长河中的一个音符。座椅为硬木质靠背上嵌红色软包织物,坐上去很是舒适。我们的座位在中间,可以清晰地看到舞台的演出。演出还没有开始,我很想拍一张照,但环顾左右,没有一人拍照,我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傻傻地面对镜头,背对舞台,摆出“2”的手势,显得很“乡土”啊,于是只好“恨恨”地坐下,静静地等待。身后全是大爷大妈,身边是玩手机的中学生,大家的淡定让我的期待显得有些土气,于是,就拉着大S先生寻美女看,嘿,别说,过道那边几个“大哥级”人物中间坐着一个黑衣美女,怎么美我就不说了,总之,就是“还真对得起咱这双眼”,无聊之下,在心里默默编了几个美女来历的不同版本,并为之想好了几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总结为:呸!关你啥事?恰好,掌声想起来了,观众席的灯光熄了,舞台灯光亮了,音乐会开始了。
果真是普及式的音乐会呢,有点象沙龙性质,不过是个大沙龙。主持是穿改良中山服的一个文质彬彬的“老师”,是的,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系主任,嗯,这就是京城,无论出来个什么人物,随便就会冠上“中央”俩字,透着骄矜。主持简单介绍了打开艺术之门的活动的意义之后,就着重介绍了今晚的主要演出——莫扎特的歌剧欣赏。
“说到莫扎特......”老师首先介绍了莫扎特的生平,“音乐神童”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是的,他就是神童,是上帝派下来的使者,和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一样,他们就是神,“去掉了翅膀”或者说“戴着隐形的翅膀”的神。别的,无从解释。对他们,我们只有静静地聆听,欣赏,甚至膜拜。因为,当他的音乐响起来时,从演唱家的嘴里演绎出来时,我只有感动。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曲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舞台上的艺术家生动地演唱着莫扎特的歌剧,老师也不时地穿插介绍,我几次都想举起相机拍下“有图有真相”的记录,但一直不忍心让咔嚓的声音打断静静的音乐会。但终于,在一声有力的咏叹调的结尾,演唱家铿锵有力的一声,终于“吓哭了孩子”——一个小婴孩哇哇哭起来,观众席传来轻轻地嘘声,但随后,年轻的妈妈赶紧抱孩子走出了大厅,音乐会继续。老师重新上场时,特意提到了这个小插曲——他说,我一直很反感带小孩子来音乐厅,孩子哭就会很烦,但今天我一点也不烦,因为,我刚刚有了一个小宝宝。观众们笑起来,是的,音乐会也在慢慢接地气,要走近普通民众,普通家庭,要走近孩子们的童年,这就是暑期安排音乐会的意义所在。气急败坏的批评首先就不是艺术。
艺术家们轮番上场,我也面对面地接触了真正的歌剧演唱。莫扎特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演员的歌唱加着表情,或深情款款或诙谐有趣,引得观众掌声阵阵。
再好的音乐会也要谢幕。再伟大的音乐家也要——离去。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与世长辞。当主持人说到这里,我宁愿相信,他又回到了神的身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音乐。我又想起了初次听《安魂曲》的时候,小朝在放这个曲子,我感觉熟悉却当时并不知道名字,我说,我感觉想听着这曲子死去,小朝很惊奇我的音乐感受,说,真的,是《安魂曲》呢。哦,是的,其实也不恐怖,好的音乐确实是无国界,无需解释的。
就像今晚,可能在这个大厅里,有来自各界的各行的各个年龄的人,大家在白天都从事着不同的行业,很多,可能都与艺术无关,但今夜,在这个大厅坐下,欣赏着莫扎特的歌剧,欣赏着这所谓的“高雅音乐”,所有人还是都在受着感染,感动。为200多年以前的音乐感动,并守到,夜 半。
音乐,无国界,无年限。
走出大厅,门口的工作人员在售纪念品,T恤、速写本。是多么精致的速写本啊!暗红的丝绒封皮,亚光的厚厚纸张,精美的封面设计,正是我想要的。想起前几天去内蒙在A4纸上画速写的窘迫,尽管不菲的价格——45大元呢!我还是徘徊又徘徊,想入手一本,大S先生看出了我的纠结与爱不释手,“豪爽”地替我付了钱,谢谢!走出中山公园,举目所见,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但我已无暇多看。带着心爱的本子,我心满意足的踏上了最后一班地铁,再见!莫扎特!再见!中山公园音乐堂!有机会还会来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