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子——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可能我中毒已深,但我深信,除非环境十分有利,否则,幸福或者任何成就的获得,都是必然以 冒险和努力为先决条件。
正常人在争论中能够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能够反驳别人没有根据的指责,冷嘲热讽,或过分要求,能够内在地或外在地抗议他人的忽视或欺骗,如果他不喜欢,并且如果当时情绪允许的话,他能够故意疏远别人活着让别人离开。他能够捍卫自己并主动出击,并且不会产生不相称的情绪紧张。同时他还能够在过分的自咎和过分的攻击性之间坚持中间路线,幸福的中庸之道,这些条件,相对地拜托了弥漫的无意识敌意,以及一种相对安全的自尊心。
佛洛依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看自己哪种本能夺胜。
骄傲是内心一种被宠着的感觉
文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自己变得通身透明,内心被层层拨开,局促不安,所有的一切有了合理的解释,自己愿意承认的,一直带着蔑视情绪躲藏的,都被娓娓道来。心是复杂的,难以成为一道有着合理求解的数学题,也可能某一情绪的出现只是出现而已,并未遵循因果关系。而神经症与常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只要这种情愫没有成为障碍,并且可以为正视并平等的接受,也就不是所谓的神经症人格了。那么既然如此,其实所有都不必太念于心,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走循什么样的路,与怎样的人格也可以是处于不同的轨迹。越来越相信世界因多元而精彩这句话,也相信在一个更大或者更小的样本中,某一种为人诟病的可能是被尊崇的神祗。就像萨皮尔所说,现代人类学的功绩之一,就在于不断地重新发现正常之人。但为了原“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我还是想要明白这些人格的运作原理。只是还需要提醒自己一句话,即使知道了运作原理与因果联系,也不必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本书作者是卡伦霍尼,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别于佛洛依德将诸般都归于力比多,卡伦更多地把“焦虑”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石,而有焦虑引发的防御机制导致种种人格的裂变。她的杰出贡献有将自我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三种形式。
关于为甚么神经症人格不好,首先,患者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常,可是却从心理认同自己的人格已经构成对于个人的阻碍。
焦虑,人皆有之,自己不愿意考研,也是不愿意经历类似于高考的一种折磨。而屈从社会风俗的认可,理智是生存的必备技能,所以自动把自己训练成了严格地服从理智支配的人, “一旦隐秘的感觉到被自己身上那些非理性异己力量吞灭之危险”,焦虑会自动生发。卡伦认为焦虑只是自己内心的隐藏的危险,是一种主观感受。以自己为例,保研之前焦虑研究生offer的取得,保研之后焦虑工作,人生的每一个缝隙都被不断地焦虑充斥,所以显得满满当当,洋溢着饱腹后的充实感。可是自己总觉得这种焦虑虽是无形,可是却是处于时间轴不同位置的客观存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若是一直被焦虑控制,那么其实也是自动放弃了享受生活的能力,也就是一种人没有福气的解释。
而日常的拖延其实就是一种拖延,是没有意识到的回避焦虑的行为。以为不去面对就可以了。但是也觉得自己将论文拖延到deadline未尝不是一种合理规划时间的方式,靠着末日的压力高效率的完成,不必要时时刻刻都被必须要做的事情牵引。
焦虑的直接引发后果若置于社会人际中,则是敌意,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压抑自己的敌意,基于“我必须压抑我的敌意,因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因为我害怕你”。而之所以产生害怕,爱与依赖等,则是源于内心的软弱干,个体需要将自己置于别人的隐蔽之下,所以寻求安全感成为耗费其绝大部分精力的方式。而这种压抑又导致自己情感的扭曲,怀着对别人的极端蔑视的心,口中确是真诚的过分的大肆夸誉。解决机制可以为内在方面通过独立,试图使自己脱离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自己或者使自己失望。也可能深陷于这样的泥潭,在恶性循环中将发泄的矛头指向与此无关的人或事物。或者淤结于内心的瘴气,消散在筋骨间 ,成为日后重症的埋伏。
因为如此,神经症人格对于爱有了一种偏执的感受,这体现在所有的感情其实都是围绕“对自己是否有利”这个中心建立,自己才是自己的真爱。对于别人,要求尽善尽美,而这种爱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可以依赖的情感。而如果太害怕失去,那么正如仓央嘉措的诗中所说,不如不见。所以要么不在乎,要么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在自己的纠结中终于走向毁灭。他们会生出对于诸如阅读,购物,进食等活动,他们需要利用这些活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成为自己的谈资。他们不太相信自己可能主动创造出永远属于自己而不被剥离的事物,他们却也不会停下探索的步伐。最悲哀的是,明明说不在乎,可是仍然感觉自己的存在,幸福以及安全,都取决于他们是否被人喜欢丝的,所以,就有了“我必须被人爱,为此我不惜任何代价”所以生活中有过萍水之交的人也会激发他去吸引对方的主意,并被对方的言语影响心情。而任何批评都被看做爱的收回。总希望凭空出现一个人,帮助自己改变现状。
所有的冷漠可能来源于受伤,也可能仅仅是几次被拒绝的痛楚。“我深深地爱着你,因此,你应该以爱我作为回报,并且为了我的爱放弃一切”“这是我为你做的,你将为我做些什么呢?”因为怕欠别人的情而拒绝别人,所以不会有对方反过来利用自己的担心,熟知,其实自己就是这样来施于别人恩惠,请求索取的。
最可笑的莫过于“你使我遭受痛苦,或者你伤害了我,因此,你有义务帮助我,、支持我、照顾我。
而对于异性的冷漠与排斥,对于同性的亲近。也是神经症人格在性欲方面的反映,因为对于异性只剩下性的幻想,而未曾将对方当作普通的个体交往,结果可想而知。他们通常也不会相信爱,并且十分的畏惧爱。
也只是对人际交往的失望,将神经症人格引向对权力、声望、财富的追求。他们内心有对人的强者与弱者的划分,总是畏惧强者,鄙视弱者。在与人的相处模式中,也要么处于领导地位,要么处于极端被动地位,缺乏和人平等相处的能力。在懦弱者面前,他们并不会希望自己从他人身上得到任何东西,会泰然自若。可是一旦他有所求,这种所求不一定是实体,也可能是性,也可能是信息,他就会变得不自然。他需要控制事情的走向,尽管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好奇心太重,可他最终是因为太过害怕失去控制。正如书里所说“用他的无助作为鞭子,抽打着他人,驱使他们服从他的意志,向他们索取无尽的关注与帮助。”因为鄙视软弱,又想要控制,所以生活中难以出现符合他心愿的伴侣。
而即使获得了所想,也可能更加促使他去侮辱别人,这种人的身上有着侮辱别人的欲望存在,并且通常认为别人所拥有的就是好的,这种自我欺骗的程度会非常深,以至于自己会相信,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可是真的很难再生活中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件件的无非都是生活认为好的,就是自己应该去追求的。
对于竞争,竞争是好的,我不认同书中关于对竞争的批判,所有人都应该有向上的能力与权力,即使某些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冠之以世俗的帽子。只是比较过分的是,神经症人格会认为竞争的目的,在于打败别人,只有我能成功。而害怕失败,害怕的是失败之后遭受他人的侮辱。 而且就是成功了,也不会承认自己是真的成功了,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某个偶然。但是在他那些古怪的自负之后,他感觉自己永远地排除在了一切使生活合乎心意的欢乐和享受之外,他知道即使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无力享受它。这种绝望的存在。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事物,在人际中,有着神经性罪恶感,人家是一日三省吾身,他是处处都归责于自己。所以经常会道歉,因为害怕遭人非难。可是要记住真正后悔的话,乃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要向他人表达这种感情则更加痛苦。并且害怕被人看穿,因为自己对自己的保护是身上最后一层保护伞,没有了这一层,就只剩下血肉模糊了。他希望自己永远正确,即使对于细枝末节的细节。
关于自尊,脆弱的像个气球,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权利,他的自尊就会一落千张。在自我评价中,把自己缩小为零,通过夸大自己的痛苦,通过使自己迷失在一种普通的痛苦感或无价值感中,所以这种痛苦成为了鸦片,使自己免去受苦。
至于个性的发展,不敢鹤立鸡群,可能就像百川东流,消逝于大海,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形状这一画面中。事实上,大多数寻求湮没于放纵的文化趋势中,倾向于客服的正是这种个体的有限的孤独与放纵感。怪不得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自我的追求与个体的融合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可是如果百川皆要归于大海,那么之前,我还是想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正常人在争论中能够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能够反驳别人没有根据的指责,冷嘲热讽,或过分要求,能够内在地或外在地抗议他人的忽视或欺骗,如果他不喜欢,并且如果当时情绪允许的话,他能够故意疏远别人活着让别人离开。他能够捍卫自己并主动出击,并且不会产生不相称的情绪紧张。同时他还能够在过分的自咎和过分的攻击性之间坚持中间路线,幸福的中庸之道,这些条件,相对地拜托了弥漫的无意识敌意,以及一种相对安全的自尊心。
佛洛依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看自己哪种本能夺胜。
骄傲是内心一种被宠着的感觉
文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自己变得通身透明,内心被层层拨开,局促不安,所有的一切有了合理的解释,自己愿意承认的,一直带着蔑视情绪躲藏的,都被娓娓道来。心是复杂的,难以成为一道有着合理求解的数学题,也可能某一情绪的出现只是出现而已,并未遵循因果关系。而神经症与常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只要这种情愫没有成为障碍,并且可以为正视并平等的接受,也就不是所谓的神经症人格了。那么既然如此,其实所有都不必太念于心,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走循什么样的路,与怎样的人格也可以是处于不同的轨迹。越来越相信世界因多元而精彩这句话,也相信在一个更大或者更小的样本中,某一种为人诟病的可能是被尊崇的神祗。就像萨皮尔所说,现代人类学的功绩之一,就在于不断地重新发现正常之人。但为了原“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我还是想要明白这些人格的运作原理。只是还需要提醒自己一句话,即使知道了运作原理与因果联系,也不必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本书作者是卡伦霍尼,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别于佛洛依德将诸般都归于力比多,卡伦更多地把“焦虑”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石,而有焦虑引发的防御机制导致种种人格的裂变。她的杰出贡献有将自我分为“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三种形式。
关于为甚么神经症人格不好,首先,患者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常,可是却从心理认同自己的人格已经构成对于个人的阻碍。
焦虑,人皆有之,自己不愿意考研,也是不愿意经历类似于高考的一种折磨。而屈从社会风俗的认可,理智是生存的必备技能,所以自动把自己训练成了严格地服从理智支配的人, “一旦隐秘的感觉到被自己身上那些非理性异己力量吞灭之危险”,焦虑会自动生发。卡伦认为焦虑只是自己内心的隐藏的危险,是一种主观感受。以自己为例,保研之前焦虑研究生offer的取得,保研之后焦虑工作,人生的每一个缝隙都被不断地焦虑充斥,所以显得满满当当,洋溢着饱腹后的充实感。可是自己总觉得这种焦虑虽是无形,可是却是处于时间轴不同位置的客观存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若是一直被焦虑控制,那么其实也是自动放弃了享受生活的能力,也就是一种人没有福气的解释。
而日常的拖延其实就是一种拖延,是没有意识到的回避焦虑的行为。以为不去面对就可以了。但是也觉得自己将论文拖延到deadline未尝不是一种合理规划时间的方式,靠着末日的压力高效率的完成,不必要时时刻刻都被必须要做的事情牵引。
焦虑的直接引发后果若置于社会人际中,则是敌意,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压抑自己的敌意,基于“我必须压抑我的敌意,因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因为我害怕你”。而之所以产生害怕,爱与依赖等,则是源于内心的软弱干,个体需要将自己置于别人的隐蔽之下,所以寻求安全感成为耗费其绝大部分精力的方式。而这种压抑又导致自己情感的扭曲,怀着对别人的极端蔑视的心,口中确是真诚的过分的大肆夸誉。解决机制可以为内在方面通过独立,试图使自己脱离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自己或者使自己失望。也可能深陷于这样的泥潭,在恶性循环中将发泄的矛头指向与此无关的人或事物。或者淤结于内心的瘴气,消散在筋骨间 ,成为日后重症的埋伏。
因为如此,神经症人格对于爱有了一种偏执的感受,这体现在所有的感情其实都是围绕“对自己是否有利”这个中心建立,自己才是自己的真爱。对于别人,要求尽善尽美,而这种爱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可以依赖的情感。而如果太害怕失去,那么正如仓央嘉措的诗中所说,不如不见。所以要么不在乎,要么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在自己的纠结中终于走向毁灭。他们会生出对于诸如阅读,购物,进食等活动,他们需要利用这些活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成为自己的谈资。他们不太相信自己可能主动创造出永远属于自己而不被剥离的事物,他们却也不会停下探索的步伐。最悲哀的是,明明说不在乎,可是仍然感觉自己的存在,幸福以及安全,都取决于他们是否被人喜欢丝的,所以,就有了“我必须被人爱,为此我不惜任何代价”所以生活中有过萍水之交的人也会激发他去吸引对方的主意,并被对方的言语影响心情。而任何批评都被看做爱的收回。总希望凭空出现一个人,帮助自己改变现状。
所有的冷漠可能来源于受伤,也可能仅仅是几次被拒绝的痛楚。“我深深地爱着你,因此,你应该以爱我作为回报,并且为了我的爱放弃一切”“这是我为你做的,你将为我做些什么呢?”因为怕欠别人的情而拒绝别人,所以不会有对方反过来利用自己的担心,熟知,其实自己就是这样来施于别人恩惠,请求索取的。
最可笑的莫过于“你使我遭受痛苦,或者你伤害了我,因此,你有义务帮助我,、支持我、照顾我。
而对于异性的冷漠与排斥,对于同性的亲近。也是神经症人格在性欲方面的反映,因为对于异性只剩下性的幻想,而未曾将对方当作普通的个体交往,结果可想而知。他们通常也不会相信爱,并且十分的畏惧爱。
也只是对人际交往的失望,将神经症人格引向对权力、声望、财富的追求。他们内心有对人的强者与弱者的划分,总是畏惧强者,鄙视弱者。在与人的相处模式中,也要么处于领导地位,要么处于极端被动地位,缺乏和人平等相处的能力。在懦弱者面前,他们并不会希望自己从他人身上得到任何东西,会泰然自若。可是一旦他有所求,这种所求不一定是实体,也可能是性,也可能是信息,他就会变得不自然。他需要控制事情的走向,尽管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好奇心太重,可他最终是因为太过害怕失去控制。正如书里所说“用他的无助作为鞭子,抽打着他人,驱使他们服从他的意志,向他们索取无尽的关注与帮助。”因为鄙视软弱,又想要控制,所以生活中难以出现符合他心愿的伴侣。
而即使获得了所想,也可能更加促使他去侮辱别人,这种人的身上有着侮辱别人的欲望存在,并且通常认为别人所拥有的就是好的,这种自我欺骗的程度会非常深,以至于自己会相信,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可是真的很难再生活中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件件的无非都是生活认为好的,就是自己应该去追求的。
对于竞争,竞争是好的,我不认同书中关于对竞争的批判,所有人都应该有向上的能力与权力,即使某些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冠之以世俗的帽子。只是比较过分的是,神经症人格会认为竞争的目的,在于打败别人,只有我能成功。而害怕失败,害怕的是失败之后遭受他人的侮辱。 而且就是成功了,也不会承认自己是真的成功了,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某个偶然。但是在他那些古怪的自负之后,他感觉自己永远地排除在了一切使生活合乎心意的欢乐和享受之外,他知道即使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无力享受它。这种绝望的存在。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事物,在人际中,有着神经性罪恶感,人家是一日三省吾身,他是处处都归责于自己。所以经常会道歉,因为害怕遭人非难。可是要记住真正后悔的话,乃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要向他人表达这种感情则更加痛苦。并且害怕被人看穿,因为自己对自己的保护是身上最后一层保护伞,没有了这一层,就只剩下血肉模糊了。他希望自己永远正确,即使对于细枝末节的细节。
关于自尊,脆弱的像个气球,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权利,他的自尊就会一落千张。在自我评价中,把自己缩小为零,通过夸大自己的痛苦,通过使自己迷失在一种普通的痛苦感或无价值感中,所以这种痛苦成为了鸦片,使自己免去受苦。
至于个性的发展,不敢鹤立鸡群,可能就像百川东流,消逝于大海,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形状这一画面中。事实上,大多数寻求湮没于放纵的文化趋势中,倾向于客服的正是这种个体的有限的孤独与放纵感。怪不得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自我的追求与个体的融合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可是如果百川皆要归于大海,那么之前,我还是想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