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语法→场原型
1 建筑语法探究的是形。 两类形:1几何体;2建筑构件。前者接近形态逻辑(只是不那么有机,显得比较硬),后者是工业生产的逻辑。这两种矛盾导致建筑没法做得很具象(真做得具象的话会很可笑,想想那些巨大的几何体建筑,比如康的达卡)。 场原型的两个方面:1社会功能,比如工厂,生产性空间;2地形名称,比如高原,喻指孤立而庞大的基座建筑。凯文林奇的五要素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地形名称(点线面附加了内容)。 一定的社会功能会有适合的地形形态,这种结合就是“原型”,比如康的“聚集的欲望”、“学习的欲望”等等。 康的“集会空间”和“纪念性空间”如何区分(都是中心式)?“学习空间”是同质并置(复制),“有用性空间”是异质并置(拼贴)。如果不涉及“质”,那建筑语法的“形”说到底其实也就是基本命令那么简单(比如“生成一个房间”“copy房间,array”等等)。 2 αβγ更像是建筑的认知逻辑(图纸逻辑),而非真实逻辑。 α是从平面上看,β是看着平面想象里面的动线(这种β正是α的内容),γ是在这个动线中看到的具体情景(这似乎是建筑师设计时的不同视角)。立剖面的精彩仅仅在于其与图纸的呈现方式一致(都是横在眼前的一张布)。 边庭,是不是一个“房间”?因为建筑必须有室内外的划分,所以边庭必须是“房间”,否则就变成了阳台。 中庭像是向下挖了个洞,大厅像是向上盖了个棚。而万神庙呢?非常模糊,像是彻底隔绝了外界。西方的砖石建筑从空间操作上看也是加法,但厚实程度像是挖洞。 很多想象中很复杂的空间,其实都是景观性质的。结构-建筑-景观(城市设计) 结构构造一端连接着建筑的形态逻辑(景观),一端连接着工业的生产逻辑(结构)。 公共建筑很多都是景观的思路,真正的景观设计只是在用曲线划分平面,于是立体的空间艺术就只好交给建筑和结构。 3 玻璃,是一种坚实的但却透明的材料。玻璃与镜子,相似却又不同,直线与射线的区别。 材料除非为了反映构成,否则没必要自主。当然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你宣称你不是做建筑,而是做卒姆托那样的工艺品。 材料有自己的生命,比如在一个大跨桁架下面,你很难进行一些私密的活动。 而通常图纸上展现的巨型构筑物,其实是一种欺骗,从材料上来说,一旦现实中开始建造,材料不可避免会被分格,会增加许多“无意义”的技术构件,最后会颠覆之前所谓的“效果”,所以,最好出发点就不是景观式的、工艺品式的、场景式的。 那是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活儿。 4 生产性建筑工厂架构空间 结构建筑高架桥停车场地铁站折叠空间(机械感高技派结构工程 上天入地) 商业建筑底层通用空间 景观建筑园林空间(板式罗列路径)(埃森曼库哈斯层叠) 办公建筑超高层多米诺空间 住宅单元型多米诺空间(单元复制集合体)(数据式生成) 科技文化建筑封闭型架构空间通用空间 公共功能建筑体量型聚落空间(体量游戏) 5 社会的方方面面: 教育 媒体 文化(文字)、科技 经济 环境、政府 法律 建筑的逻辑跟社会范畴的逻辑还是不一样的。建筑只管给个空间。所以做好限定,社会学能够在建筑中影响到哪一步? 6 双重功能的外观必是陌生化。 隔扇类似园林空间。 多面体类似拼贴、体量游戏。 街道与通道,街道与庭院,庭院与中庭,中庭与螺旋,通道与采光口。 7 墙,保温层;玻璃,空气隔热。 聚苯乙烯,耐热。(塑料) 屋面碎石,过滤用,阻隔大的物体。 构造最依赖金属,只有金属构件的变形尺度最大。 结构与构造设备一起充当“衣服”。 楼板为什么这么薄就可以?楼板与竖向承重之间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加固啊?答案就是,门和楼梯的大小决定了过大的东西不可能进入因而建筑的荷载不会太大…… 空间网架之上为何不能加楼板?因为空间网架牛逼就在于只承自重以及小小的风压。并且,不少的屋顶结构正是利用类似拱的抗压方式做成的,而楼板必须是平,受弯是难免的。 康在安妮婷的影响下设想了一系列空心结构,其实就类似于网架。 结构理性主义的想法是很难完全实现的,结构外面不得不包住一圈构造层,因为建筑不同于结构建筑(桥等等)。裸露只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当的装饰。不过装饰包在结构外面也是很无聊的,因为能够包在结构外面的多数是塑料金属板等轻质的材料,如果是石板则必须挂上去,这样就留下了分格的缝,无论如何,这类痕迹总是提醒观众眼前这幕剧并非真实。 技术后面是有一定的经验元素的,维特根斯坦不承认这一点,他拒绝直接接受任何经验主义的“给定”,他是个柏拉图式的理性主义者。但实际上,他内心还是采用了一种情感的、教育的或者说社会性的经验元素,去支撑他的技术观点(在《哲学研究》中,而在之前的《哲学语法》和《数学基础研究》中,他仅仅是做了一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