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西方确指》1
我读《西方确指》1
孙玺龙
【内容简介】
《西方确指》是西方极乐世界觉明妙行菩萨,自1643年农历5月28日至1647年10月2日,降乩在苏州乩坛,通过扶鸾的方式所说的专弘净土法门的佛教正法(原始佛教十念法第一即念佛)。康熙八年(1669年)初版,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再版。是一部佛化的乩书,收录在《卍续藏经》中。有关语录另见于《净土圣贤录》等书中。《印光法师文钞》、弘一律师《晚晴集》等书,也多次引用此书语录。本次白话译本,依据莆田广化寺流通本,参照续藏经本,以及清凉书屋校对本,结合有关史料重新校对,对讹误处做了订正,并作为注释的内容,说明于后。
【觉明妙行菩萨简介】
菩萨初于晋明帝时代(司马绍,公元298~325年,在位二十七年),出生在贫苦家庭,受尽苦恼,而精进念佛七个昼夜,感得阿弥陀佛现身授记,后于75岁时坐化,并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授予祂“觉明妙行”称号,为极乐世界的摩诃萨菩萨。
从那以后,菩萨多次来到这个世界,显现不同身形,随顺不同根性,宣说佛法,教导各类众生。有时化身为比丘,有时是居士;有时是国王,有时是宰相;有时是女人;有时是屠户、乞丐;有时是在暗中,有时是在明处;有时是顺境,有时是逆境。
其中,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菩萨出家在北魏东都洛阳的净因寺,为大比丘僧。500年至508年,北魏与南朝发生战争,为了躲避战乱,菩萨渡江南下,住在南京鸡鸣山的山脚下,当时有八个人归依他修学佛法。这八个人即是后来明末清初时转世的吴城八友。大约548年,概因侯景叛乱发生兵变,师徒离散。二年后(约550年),菩萨在杭州的武林山示现圆寂。
唐僖宗李儇(-xuān 862~888)在位期间,菩萨化身为僖宗的长子李震,受封为清河建王。而非献王(正规乩坛扶鸾、唱字、记录各有其人,“献、建”谐音,不排除当时记录人误听误笔可能)。换言之,王与长子非种属(父子)关系,而是(同一)并列关系。《全唐文》记有《授建王震魏博节度使制》。885年年初,在随唐僖宗从四川成都返回长安途中,李震悄悄离队,投奔湖南霜华山的庆诸禅师。庆诸禅师一见到他,就很惊异地对他说:“你乘愿力而来,才生在帝王之家,就从红尘中脱身出来追随我,真是火中芙蓉啊!”于是剃度他出家,法名“普闻”。关于僖宗长子“建王”出家一事,从《盆溪李氏族谱》、《五灯会元》、《禅林僧宝传》等有关资料可以找到答案。其中《禅林僧宝传》的“邵武龙湖闻禅师”写的比较详细。
史书对于李震(普闻禅师)的生卒年月没有记载。从他881年八九岁封王,又据明代董其昌《佛祖纲目》关于“龙湖普闻禅师示寂”于五代后梁朱晃,贞明四年(戊寅)等史料考证,普闻禅师大约生于公元873年,卒于919年。世寿约为四十六岁,僧腊大约三十八年。
明代崇祯十六年(癸未),即1643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至清代顺治四年(丁亥),即1647年农历十月初二日,苏州的无朽等八人(吴城八友)扶乩问道,菩萨以法身大士降乩说法的形式随机降临,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他们舍伪归真,求生极乐。所说的都是修行的正确要领和佛法的微妙教义。前后共有二十四次扶乩法会,最后由八友之一的常摄编辑成书,取菩萨所说偈语中“确指正修路”这句话,命名为《西方确指》,意思是西方净土的正确指归。纵览全书精髓,可以浓缩为两句话,即: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序篇】
【序(金锷1669)】
【序文】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玄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于卒[zú]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因日事之,甚狎[xiá]熟。久之,忽劝以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从之。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
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圆僧相。和尚始难〔nàn〕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盖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
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
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chì]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
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于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也?”
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助成。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遂与灵曦、慧楫[jí]二老师,谋付诸梓[zǐ]。梓成道其始末如此。时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锷撰。
【扩展阅读】
①船筏譬喻出自《阿含经》
佛言:“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阿含经》佛以筏喻法告诸比丘:“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其他如《金刚经》佛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说明正法教人体悟绝对本空,不黏住于一切妄想分别的假相。到达彼岸即见到清净自性时,就是再好的“船筏”也要放下,但有一法执着都不是究竟解脱。
②扶乩原本为鬼神所设
玄门,又称玄教,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教本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但是古代也称道教为玄教。如唐代李咸《吴处士寄香兼劝入道》诗:“空掛黄衣宁续寿,曾闻玄教在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出自《老子》。高亨正诂:“知常即知万物本性之自然也。”因为道门信奉神明,所以常用扶乩[jī],即“请乩仙”的方式,实现人与天地鬼神的沟通,许多道书据说就是扶乩所作。因此,鸾乩原本是为了鬼神有所依凭所设置的。《辞源》解释说:“扶鸾〔扶箕、扶乩〕:旧时迷信,假借神鬼名义,两人合作以箕插笔,在沙盘上划字,以卜吉凶,或与人唱和,籍以诈钱。因传说神仙来时均驾凤乘鸾,故名。起于唐代,明清盛行于士大夫间。”
民间扶乩,形式不尽相同。正规乩坛必备三才,多为十几岁的孩子。天才在木制的细沙盘上扶乩写字;地才把字念出来,然后用木耙子把沙盘抚平;人才负责记录。乩是用桃木和柳木合成的一支丁字型的鸾笔,桃木做丁字的一横,柳木做丁字的一竖,叫横桃直柳,柳木尖(斜叉)做笔尖。双人乩是由两名乩童各执桃木一端,将笔架在沙盘上,请来神灵附体写字。唱生、记录生也各为二人,合称三才六部。目前,在港台等地尚有传统意义的鸾堂存在,例如位于香港九龙苏屋一段呈祥道3738号的元清阁(山门名为:黄大仙祠),是一所供奉黄大仙的道教庙宇,内设扶乩房,给民众提供扶乩服务。再如台中圣贤堂,从1976年起,济公降乩“导游”,由杨赞儒扶鸾著作,并由圣贤杂志社分别于1978、1981年出版发行的善书《地狱游记》、《天堂游记》即其扶鸾著书的代表作。往前看1933年,诸葛武侯降乩在香港的粉岭;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正月初七,隋末在天台山出家修行的步虚大师降乩在燕京西山碧云寺旁的高静涵居士家,他们用鸾笔赋诗,分别对中国的百年大事做出了预言。即《诸葛武侯百年乩》(有些用语如《推背图》)、《步虚大师预言诗》等,也是扶乩的代表作。
除了多人乩、单人乩比较常见以外,还有独具魅力的“无人乩”。清代石成金《传家宝全集》记述,扬州有位觉道人,专喜念佛。康熙某年到苏州虎丘山游玩。在后天门有一静室,上供吕祖圣像,屋梁正中悬挂一枝用木条刻成的木笔,下边方几上有一面沙盘,旁边蒲团坐一练功老翁。就问这个木笔是做什么用的?老翁说:“世人但有疑事,只虔诚焚香跪拜,心内默祷,我用符咒代为启请祖师,即降乩亲自判断。”觉道人想要试试有何奇妙,心中又无疑难之事,转念一想:“何不以念佛请示?”就拿出所有六分银钱奉为香资,乞老翁代为召请。自己则虔诚叩首,心中默祝:“弟子愚昧,时常喜欢念佛,不知有无功效,特求大仙明白指示。”同去的两个朋友也不知他心中所问何事。呆了一会,只见悬空木笔自己就运动起来,先在沙盘内画个大圈,随即写了八句诗:“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闲。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纯阳子赠与扬州某人佩悟。”八句诗各以念字起首,说的正是觉道人的心事。木笔写诗不用人扶,即无人乩,最为奇特。其余,不论单人双人,均可造伪,令人真假难辨。一般人很难了解扶乩的实质,分不清乩文的真假,是真有神秘力量操纵,还是人为装神弄鬼骗人,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完全搞不懂却盲目相信,所以说扶乩是一种迷信活动。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些反动会道门利用扶乩行骗时,“天才”假借“仙佛”附体降临,手扶乩笔,闭目横书,将点传师事先编好的“坛训”写于沙盘,“人才”将所扶之字唱出,并用木条拨理沙盘,“地才”将所扶之字抄录下来,作为“神训”,信教群众不明其中骗术,被大量索取钱财。我国大陆在建国初期,取缔一贯道时,对扶乩迷信活动,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③念佛起源于原始佛教
合掌至心是双关语。外至心,是合掌至胸,不是至鼻、至额。如偈语有“合掌当胸如捧水”的说法,尊者虚云老和尚解释为“合掌两手不空心”及密教称虚心合掌,应“十指齐等,头相合,掌心微开”。心指心藏部位,即胸膛正中。内至心是至心念佛,当胸合十,用意即发自内心,表示用心最真诚。早在佛教最原始、最基本的教科书《阿含经》里,佛就常教人修行念佛。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十念(《增含》十念;余含六念)法门中,念佛居首,可谓念中之王。《阿含经》记载,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一林中时,有天神依彼林者见佛行迹,低头谛观修于佛念。有优楼鸟住于道中行,欲蹈佛足迹。天神即说偈言:汝今优楼鸟,团目栖树间。莫乱如来迹,坏我念佛境。彼天神说此偈已,默然念佛。
早期的念佛法门,没有方位要求,只是教人“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念如来功德”。念佛向佛都是行者自觉行为。如《阿含经》记载:梵志向佛所住处合掌赞叹“南无南无佛”;波斯匿王处楼阁上,向佛住处合掌恭敬,右膝着地,三说是言:“南无敬礼世尊”;婆罗豆婆遮种姓婆罗门,每至左右所为作时,有小得失,即称南无佛,向如来所住方面,随方合掌,三说是言:“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如是等等。
向西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主要出自大乘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一佛土即一佛刹,《阿含经》佛言:“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是为小千世界…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可知十万亿佛土,即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虽然如此,向西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根本依据还在《阿含经》的随方念佛。
求生极乐,在《阿含经》中称作往生“安乐之处”或“无罪(之)乐世间”。经中记载,世尊的叔父释氏摩诃男,担心自己在意外死亡时会“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死后不知会往生何处,于是请教世尊。佛告诉他不用怕,你命终之后绝不会转生于恶道,也终究不会有恶报的。这是因为你已经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就像一棵大树始终朝着一个方向生长,树身必然朝着一个方向倾斜,如果从树的根部砍断,当然也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倒下去。“汝亦如是。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漂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薰,戒、施、闻、慧所薰,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长久熏修念佛法门,命终以后神识上升,会往生到“安乐之处”。这与后来大乘佛教主张的“念佛求生极乐”如出一辙。极乐国也是“安乐处”,或“无罪乐世间”!
④三昧和尚与明代律宗
三昧和尚(1580~1645)是江苏人,俗姓钱,21岁出家,法号寂光,字三昧。明代律宗千华派创始人。1615年,在庐山东林寺讲法时,早自晋代以来就已干枯的莲花池,忽然从旱地里钻出一十八朵千叶白莲花。从前慧远大师临灭度时曾说:“若有白莲重开,吾当再来教化矣。”因此被当时的人视为远公再来。1640年,在南京宝华山创立戒坛,结千华莲社,建立南山律宗道场,并圆寂在此。1644年,被福王朱由崧封为国师,在南京大报恩寺、绍兴能仁寺、嘉兴三塔寺、杭州昭庆寺传戒。无朽受戒应该在此期间。
⑤谁是永恒不变的真我
因缘的因,是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等于说“缘分”。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两句合起来,讲的是佛性的本体和功德作用。本体是一个,即“一月”,代表法身(如来藏、佛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代表万有。法身以真空寂灭为体相,故能含摄一切,包括“色身,外洎[jì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法身又以妙明觉照为用,故能分身无量。
群迷,即众生。从一投胎有了生理意义上的“我”之后,慢慢长大了就有了心理上的“受、想、行、识” ——“我所有的”。执着“我和我所有的”不放,就迷失了本性是空,就成了一群迷惑颠倒的众生。本来也没有个“我”,在父母未生我时,我是那个等待投胎的神识(俗语灵魂)。要是不投胎,那个受精卵(色身)跟我也没有关系。可是一投胎就认他是我,因此,这个“我”是无中生有的,“四大、五蕴、六根”等等,都是因缘假合的,还有什么是“我”和“我所有的”呢?全是幻觉。普通人认为肉体是“我”,身死如灯灭,一死百了,也没有什么灵魂(范缜著《神灭论》阐述如此断见,与佛教的毕竟空性质不同);一般信教的人则说,肉体会老会死,不是真我。灵魂才是永恒不变的真我(常见)。还有的人既否定灵魂不灭,又否定存在真我,信三世因果,却无法自圆其说是谁在轮回受报。
其实灵魂的可塑性很大,也会变,也会灭,当然不是真我。灵魂投什么胎,就执着什么形,肉体死了,心理上还固执那个身形,所以叫阴魂不散。灵魂是意识分别和妄想执著于假相的产物。佛言:“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肉身与神识就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泡儿”,众生把身、心(指意识)当做生命的本体,就像把浮在海面上的一个泡泡儿当做整个大海一样。真正悟到空灵觉性以后,灵魂的“泡泡儿”就破灭了。到哪里去了呢?转识成智了、转智成空了。灵魂中(破除了坚固我执、法执之后)的灵觉性即佛性,祂是永恒不变的真我。大彻大悟的圣者,在他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他的灵魂随着我法二执的星散而破灭,化为寂照朗朗的真如本空。那时,就是魔王亲自寻觅他的神识,也无从找到他的踪迹了。得道者不往生,道理在此。
佛言:“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得道者不生不灭,往生是对常人说的。佛教我们看穿假我,目的在于认识真我,就是让人知道自己有佛性,能成佛,从而明心见性,超越生死。涅槃四德中“常、乐、我、净”就包含了真我。没有真我,谁来享受极乐之乐呢?真我是虽然有我,不过不觉得有我。就像虚空不觉得自己是虚空一样,这才是无我的本义。
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引申和说明。祖云:“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月光万道,本体还是一个。用“月亮”比喻真如佛性,是“妙湛总持不动尊”。不动尊虽然不动,但祂又以变化为庄严(装饰美化),随时可以从本起用。灵活而不死板,是祂的机制,机即灵活。
关于分身无量,《大法鼓经》说过:“彼佛记此童子……百年寿终生安乐国,得大神力,住第八地,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乐国,复化一身问阿逸多佛。”阿逸多与弥勒本来是两个人,大乘经论弄混了。所以此阿逸多佛,实质应为弥勒佛。
法身可分无量身。一童子化现三身,分别住于兜率、极乐、弥勒佛等处,不算稀奇。佛世时,连最笨的佛弟子尊者周利槃特比丘,也“能化形体,作若干变”。现代阿罗汉虚云老和尚也曾示现分身术。在云门事件中,七八个人换着打老和尚,打了两天两夜!打人的走了,体光法师说,他去看虚老和尚,“老和尚在那床上睡着了,他一看见我呀,就说:‘你赶快走吧,公安局要看见会打你呀,你不要在这里。’他说到这里,他说:‘我这骨头都断了!’我看着老和尚鼻子往外流血,嘴也往外流血,老和尚说:‘你走吧,你走吧,你赶快走!’我一出他那个门口啊,老和尚在外边呢!他在那边招呼工人修房子、开窗户,你说这是怎么回事?那就是他在屋里打的要死,流了多少血,骨头也断了,我一出门口,他又在那招呼工人这房子怎么搞怎么搞,这我亲眼在那儿看到的嘛!这一点儿都不假呀!我们这个思想不要分析他,你也分析不到,这叫不可思议!要相信这个,这不是假的!”这是说分身无量,乃是佛家的家常便饭,也是佛弟子修行的一个目标。
⑥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
菩萨降乩在明代崇祯十六年(癸未),即1643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截止至清代顺治四年(丁亥),即1647年农历十月初二日。这期间,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略说一说,就是1643年农历五月初一,张献忠攻陷了汉阳;三十,攻陷了武昌,并在武昌自称“大西王”。1644年更不得了。4月份,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崇祯死了,史称甲申之变。6月份,多尔衮把李自成打出了北京城。 9月份,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满清入主中原。10月份,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国。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大明、大顺、大清、大西把整个中国搞得天翻地覆。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神秘失踪。1647年1月份,张献忠在四川被清靖远大将军豪格率部射中面门俘获,死于寸磔[zhé](凌迟碎剐)。当年十月初二日,随着扶乩的结束,《西方确指》完成。
从1643年至1647年,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改朝换代是其时代背景。值此变乱,时人求问神明以排遣苦闷与迷惘,大约古今莫外。如《王凤仪言行录》载:“1900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人心惶惶,没有救国的办法,就都聚集在寺庙里烧香扶乩,恳请神佛指示迷津。经神坛指示,设立宣讲堂代天宣化,劝人学好并飞鸾显像。”又如1945年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在重庆组织扶乩,请得济公临坛,预言了抗战胜利后的“萧墙祸又起(内战)”以及六十年后的“小康小康”,即今天的小康社会建设。无朽等人所处时代,又与净宗九祖,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1599~1655),字蕅益,大约同时。醍醐,是高级的乳制品。做法是先用乳汁做成半凝固食品,叫作酪[lào];酪上边有一层凝结物,叫酥;酥上冒出的油状物就是醍醐。佛教常把佛法比作醍醐,又称法乳,意思是佛法能以无上微妙的教义,哺育利益众生。权巧,即权宜善巧。意思是在度化众生时,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合乎对方的根机与时机。包括此时、此地、此人,用此法最适宜、最妥善、最能利益众生。
⑦扶乩道实有真仙降临
印光法师在《文钞》中说:“扶乩一道,实有真仙降临。”未可一概而论。真仙如吕真人降“无人乩”的故事。正神降乩如民国七年(1918),谛闲法师应徐蔚如居士之邀到北平去讲经说法。当时北平的乩坛很兴盛。有位白城隍降鸾,自称曾去谛闲法师处听经,偶有不懂之处想请谛老亲自到乩坛中为祂解说。谛老应邀前往讲法以后,白城隍和关圣帝君都很称许。关圣离去后,谛老也返回寓所,这时候乩还没有停下的意思。白城隍说:“有许多鬼魂身带刑具来听高僧说法,现在法师已去,鬼们都不肯走,不让停乩。”大家慌了,都请白城隍带他们走。结果带也不走,劝也不走,赶也不走。时已夜深,无计可施。后来大家同持大悲咒,度了这些鬼,这才使乩停下来。
近代有黄德炜[wěi]居士作《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事迹》,印光法师评价说:“此事与觉明妙行菩萨降化吴地相同,是宜约撮两事,附之书后,以见菩萨宏扬净土之悲心。而扶乩者多为灵鬼假托,不可语于佛法也。”
黄文(摘要)称:有友人在本港供奉黄赤松大仙,公余扶乩问事及治病,无一不灵验异常。尝邀弟子前往参观。迨莅坛,见各人求病问事,均默禀坛前,大仙无一毫错答,各如所求而退,心觉奇异。后遇小儿因往学堂上课,雨大途滑,跌伤左手,数月未愈,中西医束手。一日,携之前往求方,嘱其跪下默禀。由大仙乩示,写出“用某堂跌打丸一敷即愈”字样。遂照购丸调治,果一敷即痊,因此心渐信仰。不及一月,适港永利威伙伴某,于腊月底,肚痛甚剧。中医束手,西医则谓肚内横肠患病,非用手术开腹割去必死。研究半旬,并延数西医会商,亦均主张施以手术,乃可救治,否则必死。初询病者愿割否?病者答以不愿。继念病者数代单传,且是遗腹孤子,更不敢造次从事。但见病者形状,日危一日,已在最危急之期。弟子因忆大仙灵验,求方一试,冀免割腹。果得一方,用艾草煎隔夜茶浓饮,以渣敷患处。未几已愈过半,竟脱离危险。翌日,再求得一方,用黑芝麻为糊,食一次已愈八九。第三次所开之药,为最寻常者而已,竟获全愈。弟子由此遂笃信大仙。
又细察各同人或问病问事,无一不应验如神,历次不爽。斯时尚以为扶乩未亲历也,遂发愿若得自行扶乩,更深信仰。岂知提乩而乩不动。后由乩诲示,谓必须终日默念《心经》方可。弟子遂照念《心经》,旬余果动。一月后,遂成文矣。从此夜间公余,潜心扶乩,并研究仙佛之事,有问即答,极为详明。并嘱每日诵《金刚经》、《大悲咒》、《明圣经》等经,定为常课。并印送《太上感应篇》等善书,导人为善。每扶乩,均训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语。自忖此训语对于世人,大有裨益。同人每晚请乩示训词,首一言以善为根本,于是同人笃信者渐多。后小儿亦同笃信,一夕提乩乩动,其疾如飞,文更清楚,由此小儿常潜心扶乩。而乩语多是发挥善恶,千数百言,瞬即写毕。更有一次不满十夕,而诗凡数百。均随乩写出,汇成一册,名曰《风波浪诗集》。成后,接言佛学利益,解释“色、空”两字,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并佛仙之区别。同人藉此得研究佛学之初级。数月后某夕,乩忽写出同人中笃信者之名,嘱令到港永利威四楼候听乩示。因斯时弟子个人曾在本酒行四楼供奉。同人遵示,是夕扶乩于四楼。大仙明白示告各同人云:“现今世界,人心沉沦之极。世风日下之时,非佛法无以挽救。今值汝等正笃信佛法,故明白告汝等(指弟子等)云云。吾实哆哆婆娑诃菩萨,汝等自后直力向佛学做去,不宜做仙坛事。佛本无乩坛之设,应立刻即将乩坛撤收,以符实行佛法宗旨。若再以乩问事,则大背佛道。余初因汝等根机劣陋,非以灵验事显于目前,不足导汝等之笃信,故姑用扶乩代言,作入门之法径。但令汝等明白,自后切勿再扶乩,或至生出险事。何也?因到坛者,多不是正名仙神,均皆冒名入坛居多。即停止扶乩之念,至切至切。自后先以《金刚经》、《大悲咒》两种作常课。并现非办佛事时候,再候三年,则可自悟自谋。提倡念佛,乃其时也。”云云。并批示各同人之事。则近数年之境遇,无不应验。各同人奉命后,以扶乩不合佛法,停止已四年矣。现组织佛学社,各同人皆前者最笃信之道友,由去年至今,已符三年之期。因组织此社,以符实行学佛之表示,冀藉此得遇大知识,阐扬佛法,自利利他。可见弟子等今得一线之光,皆由哆哆菩萨慈悲指示,乃知有此光明大道。
⑧如何看待扶乩的现象
一般的乩书,大多属于应乩之流,即灵鬼假托神佛所作。如清朝的紀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说明乩童或扶乩者的主观意识,对乩文的形成与客观性是有影响、有干扰的。
僧侣欢喜助成出版,是因为《西方确指》不是一般的乩书,不可“作乩书视。”从书中的记载来看,无朽的乩坛,因为菩萨说法的缘故,后期已经佛教化,所以吸引了僧众的参与。如僧天然、僧不二、四位年少僧、僧法缘等。
不可当作乩书来看待的,自古还有。如《净土圣贤录》载,清朝的方步瀛也会扶鸾,临坛的神仙也不一般,教他诵大悲咒。他很听话,每天早晨起来诵大悲咒数十遍作为定课。不久,有人劝他专修净土,这才开始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傍晚,对他的仆人说:“我辞世的日期在明天,你千万不要告诉女主人。”仆人说:“我不告诉她,怕她事后埋怨[mán-]我。”他说:“假设她怨你,你就说生死大事,不是别人所能预知的。”仆人点头答应了。第二天,有朋友过来串门,方居士请他为自己诵《阿弥陀经》。并且教他诵经,从容地诵了一卷。才念一声佛号,就见他目光朝上仰望,启口张须面露微笑,就这样往生了。
清朝的费孺人,即彭二林居士的妻子,平常从未骂过人,有不如意的事也总是沉默不说。从小受庶祖母(爷爷的妾)的影响,信佛持斋,嫁给了彭居士也没间断。以后又随彭居士修西方净土。临终时卧病在床,每日向西方祝愿说:“阿弥陀佛当来迎我。”夜半时分,忽然大声念佛十几声,不一会就往生了。过了几年,有位黄敬敷扶乩,普门大士降乩,黄敬敷就叩问费居士生在了何处?大士说:“一念能回向,送心先到西。功修久已积,终不退菩提。现生懈慢国西方边地,将来可登九品。”
作为佛弟子如何对待扶乩现象,印光法师在《文钞》中讲过:“近来上海乩坛大开,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bì]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以乩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灵鬼,尚可不致误事。若或来一糊涂鬼,必致误大事矣。人以其乩误大事,遂谓佛法所误”。
以网传乩书《极乐世界游记》为例,此书开篇在“读者须知”中原本声称:“书中泄尽极乐世界风光及修持方法”,可是到第十五回就草草收场,“蔡生问:怎么这样快就结束?这样子不是太草率了吗?济佛曰:还不是著印善款来之不易,为了要流传广远,不得不将游记的篇幅减少,所以经过仙佛商议结果,还是提早结束了!”如此随便,恐怕也属冒名仙佛所为。不过,能够仗着扶乩术的神奇,劝人念佛求生极乐倒也有些慧根。有些出家师父出资印刷流通,虽是悲心一片,但如印祖所言,不排斥亦不附赞,还是对的。
著名乩书《地狱游记》在游第三殿会晤宋帝王时,冥王曰:“并非地狱都是受苦,地狱如人间监狱,受苦都是犯罪之人。”这与佛教是有出入的。佛言:“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乃至阎罗王发誓:“我若命终生人中者,若遇如来,当于正法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净信修净梵行,所作已办,断除生死,于现法中自身作证,不受后有。”
金锷作序的时间是康熙八年(己酉),即1669年。从1647年成书,至今刻板印刷流通,已经相隔二十二年了。梓是落叶乔木,用于建筑及制作木器。古时雕版刻书,把梓木作为上等的刻板材料,因此,以后就把印书叫做付梓。既望,农历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孙玺龙
【内容简介】
《西方确指》是西方极乐世界觉明妙行菩萨,自1643年农历5月28日至1647年10月2日,降乩在苏州乩坛,通过扶鸾的方式所说的专弘净土法门的佛教正法(原始佛教十念法第一即念佛)。康熙八年(1669年)初版,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再版。是一部佛化的乩书,收录在《卍续藏经》中。有关语录另见于《净土圣贤录》等书中。《印光法师文钞》、弘一律师《晚晴集》等书,也多次引用此书语录。本次白话译本,依据莆田广化寺流通本,参照续藏经本,以及清凉书屋校对本,结合有关史料重新校对,对讹误处做了订正,并作为注释的内容,说明于后。
【觉明妙行菩萨简介】
菩萨初于晋明帝时代(司马绍,公元298~325年,在位二十七年),出生在贫苦家庭,受尽苦恼,而精进念佛七个昼夜,感得阿弥陀佛现身授记,后于75岁时坐化,并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授予祂“觉明妙行”称号,为极乐世界的摩诃萨菩萨。
从那以后,菩萨多次来到这个世界,显现不同身形,随顺不同根性,宣说佛法,教导各类众生。有时化身为比丘,有时是居士;有时是国王,有时是宰相;有时是女人;有时是屠户、乞丐;有时是在暗中,有时是在明处;有时是顺境,有时是逆境。
其中,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菩萨出家在北魏东都洛阳的净因寺,为大比丘僧。500年至508年,北魏与南朝发生战争,为了躲避战乱,菩萨渡江南下,住在南京鸡鸣山的山脚下,当时有八个人归依他修学佛法。这八个人即是后来明末清初时转世的吴城八友。大约548年,概因侯景叛乱发生兵变,师徒离散。二年后(约550年),菩萨在杭州的武林山示现圆寂。
唐僖宗李儇(-xuān 862~888)在位期间,菩萨化身为僖宗的长子李震,受封为清河建王。而非献王(正规乩坛扶鸾、唱字、记录各有其人,“献、建”谐音,不排除当时记录人误听误笔可能)。换言之,王与长子非种属(父子)关系,而是(同一)并列关系。《全唐文》记有《授建王震魏博节度使制》。885年年初,在随唐僖宗从四川成都返回长安途中,李震悄悄离队,投奔湖南霜华山的庆诸禅师。庆诸禅师一见到他,就很惊异地对他说:“你乘愿力而来,才生在帝王之家,就从红尘中脱身出来追随我,真是火中芙蓉啊!”于是剃度他出家,法名“普闻”。关于僖宗长子“建王”出家一事,从《盆溪李氏族谱》、《五灯会元》、《禅林僧宝传》等有关资料可以找到答案。其中《禅林僧宝传》的“邵武龙湖闻禅师”写的比较详细。
史书对于李震(普闻禅师)的生卒年月没有记载。从他881年八九岁封王,又据明代董其昌《佛祖纲目》关于“龙湖普闻禅师示寂”于五代后梁朱晃,贞明四年(戊寅)等史料考证,普闻禅师大约生于公元873年,卒于919年。世寿约为四十六岁,僧腊大约三十八年。
明代崇祯十六年(癸未),即1643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至清代顺治四年(丁亥),即1647年农历十月初二日,苏州的无朽等八人(吴城八友)扶乩问道,菩萨以法身大士降乩说法的形式随机降临,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他们舍伪归真,求生极乐。所说的都是修行的正确要领和佛法的微妙教义。前后共有二十四次扶乩法会,最后由八友之一的常摄编辑成书,取菩萨所说偈语中“确指正修路”这句话,命名为《西方确指》,意思是西方净土的正确指归。纵览全书精髓,可以浓缩为两句话,即: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序篇】
【序(金锷1669)】
【序文】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玄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于卒[zú]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因日事之,甚狎[xiá]熟。久之,忽劝以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从之。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
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圆僧相。和尚始难〔nàn〕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盖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
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
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chì]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
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于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也?”
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助成。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遂与灵曦、慧楫[jí]二老师,谋付诸梓[zǐ]。梓成道其始末如此。时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锷撰。
【扩展阅读】
①船筏譬喻出自《阿含经》
佛言:“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阿含经》佛以筏喻法告诸比丘:“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其他如《金刚经》佛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说明正法教人体悟绝对本空,不黏住于一切妄想分别的假相。到达彼岸即见到清净自性时,就是再好的“船筏”也要放下,但有一法执着都不是究竟解脱。
②扶乩原本为鬼神所设
玄门,又称玄教,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教本是道教的一个支派,但是古代也称道教为玄教。如唐代李咸《吴处士寄香兼劝入道》诗:“空掛黄衣宁续寿,曾闻玄教在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出自《老子》。高亨正诂:“知常即知万物本性之自然也。”因为道门信奉神明,所以常用扶乩[jī],即“请乩仙”的方式,实现人与天地鬼神的沟通,许多道书据说就是扶乩所作。因此,鸾乩原本是为了鬼神有所依凭所设置的。《辞源》解释说:“扶鸾〔扶箕、扶乩〕:旧时迷信,假借神鬼名义,两人合作以箕插笔,在沙盘上划字,以卜吉凶,或与人唱和,籍以诈钱。因传说神仙来时均驾凤乘鸾,故名。起于唐代,明清盛行于士大夫间。”
民间扶乩,形式不尽相同。正规乩坛必备三才,多为十几岁的孩子。天才在木制的细沙盘上扶乩写字;地才把字念出来,然后用木耙子把沙盘抚平;人才负责记录。乩是用桃木和柳木合成的一支丁字型的鸾笔,桃木做丁字的一横,柳木做丁字的一竖,叫横桃直柳,柳木尖(斜叉)做笔尖。双人乩是由两名乩童各执桃木一端,将笔架在沙盘上,请来神灵附体写字。唱生、记录生也各为二人,合称三才六部。目前,在港台等地尚有传统意义的鸾堂存在,例如位于香港九龙苏屋一段呈祥道3738号的元清阁(山门名为:黄大仙祠),是一所供奉黄大仙的道教庙宇,内设扶乩房,给民众提供扶乩服务。再如台中圣贤堂,从1976年起,济公降乩“导游”,由杨赞儒扶鸾著作,并由圣贤杂志社分别于1978、1981年出版发行的善书《地狱游记》、《天堂游记》即其扶鸾著书的代表作。往前看1933年,诸葛武侯降乩在香港的粉岭;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正月初七,隋末在天台山出家修行的步虚大师降乩在燕京西山碧云寺旁的高静涵居士家,他们用鸾笔赋诗,分别对中国的百年大事做出了预言。即《诸葛武侯百年乩》(有些用语如《推背图》)、《步虚大师预言诗》等,也是扶乩的代表作。
除了多人乩、单人乩比较常见以外,还有独具魅力的“无人乩”。清代石成金《传家宝全集》记述,扬州有位觉道人,专喜念佛。康熙某年到苏州虎丘山游玩。在后天门有一静室,上供吕祖圣像,屋梁正中悬挂一枝用木条刻成的木笔,下边方几上有一面沙盘,旁边蒲团坐一练功老翁。就问这个木笔是做什么用的?老翁说:“世人但有疑事,只虔诚焚香跪拜,心内默祷,我用符咒代为启请祖师,即降乩亲自判断。”觉道人想要试试有何奇妙,心中又无疑难之事,转念一想:“何不以念佛请示?”就拿出所有六分银钱奉为香资,乞老翁代为召请。自己则虔诚叩首,心中默祝:“弟子愚昧,时常喜欢念佛,不知有无功效,特求大仙明白指示。”同去的两个朋友也不知他心中所问何事。呆了一会,只见悬空木笔自己就运动起来,先在沙盘内画个大圈,随即写了八句诗:“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闲。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纯阳子赠与扬州某人佩悟。”八句诗各以念字起首,说的正是觉道人的心事。木笔写诗不用人扶,即无人乩,最为奇特。其余,不论单人双人,均可造伪,令人真假难辨。一般人很难了解扶乩的实质,分不清乩文的真假,是真有神秘力量操纵,还是人为装神弄鬼骗人,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完全搞不懂却盲目相信,所以说扶乩是一种迷信活动。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些反动会道门利用扶乩行骗时,“天才”假借“仙佛”附体降临,手扶乩笔,闭目横书,将点传师事先编好的“坛训”写于沙盘,“人才”将所扶之字唱出,并用木条拨理沙盘,“地才”将所扶之字抄录下来,作为“神训”,信教群众不明其中骗术,被大量索取钱财。我国大陆在建国初期,取缔一贯道时,对扶乩迷信活动,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③念佛起源于原始佛教
合掌至心是双关语。外至心,是合掌至胸,不是至鼻、至额。如偈语有“合掌当胸如捧水”的说法,尊者虚云老和尚解释为“合掌两手不空心”及密教称虚心合掌,应“十指齐等,头相合,掌心微开”。心指心藏部位,即胸膛正中。内至心是至心念佛,当胸合十,用意即发自内心,表示用心最真诚。早在佛教最原始、最基本的教科书《阿含经》里,佛就常教人修行念佛。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十念(《增含》十念;余含六念)法门中,念佛居首,可谓念中之王。《阿含经》记载,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一林中时,有天神依彼林者见佛行迹,低头谛观修于佛念。有优楼鸟住于道中行,欲蹈佛足迹。天神即说偈言:汝今优楼鸟,团目栖树间。莫乱如来迹,坏我念佛境。彼天神说此偈已,默然念佛。
早期的念佛法门,没有方位要求,只是教人“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念如来功德”。念佛向佛都是行者自觉行为。如《阿含经》记载:梵志向佛所住处合掌赞叹“南无南无佛”;波斯匿王处楼阁上,向佛住处合掌恭敬,右膝着地,三说是言:“南无敬礼世尊”;婆罗豆婆遮种姓婆罗门,每至左右所为作时,有小得失,即称南无佛,向如来所住方面,随方合掌,三说是言:“南无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如是等等。
向西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主要出自大乘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一佛土即一佛刹,《阿含经》佛言:“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是为小千世界…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可知十万亿佛土,即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虽然如此,向西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根本依据还在《阿含经》的随方念佛。
求生极乐,在《阿含经》中称作往生“安乐之处”或“无罪(之)乐世间”。经中记载,世尊的叔父释氏摩诃男,担心自己在意外死亡时会“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死后不知会往生何处,于是请教世尊。佛告诉他不用怕,你命终之后绝不会转生于恶道,也终究不会有恶报的。这是因为你已经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就像一棵大树始终朝着一个方向生长,树身必然朝着一个方向倾斜,如果从树的根部砍断,当然也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倒下去。“汝亦如是。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漂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薰,戒、施、闻、慧所薰,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长久熏修念佛法门,命终以后神识上升,会往生到“安乐之处”。这与后来大乘佛教主张的“念佛求生极乐”如出一辙。极乐国也是“安乐处”,或“无罪乐世间”!
④三昧和尚与明代律宗
三昧和尚(1580~1645)是江苏人,俗姓钱,21岁出家,法号寂光,字三昧。明代律宗千华派创始人。1615年,在庐山东林寺讲法时,早自晋代以来就已干枯的莲花池,忽然从旱地里钻出一十八朵千叶白莲花。从前慧远大师临灭度时曾说:“若有白莲重开,吾当再来教化矣。”因此被当时的人视为远公再来。1640年,在南京宝华山创立戒坛,结千华莲社,建立南山律宗道场,并圆寂在此。1644年,被福王朱由崧封为国师,在南京大报恩寺、绍兴能仁寺、嘉兴三塔寺、杭州昭庆寺传戒。无朽受戒应该在此期间。
⑤谁是永恒不变的真我
因缘的因,是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缘是辅助条件。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等于说“缘分”。
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两句合起来,讲的是佛性的本体和功德作用。本体是一个,即“一月”,代表法身(如来藏、佛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代表万有。法身以真空寂灭为体相,故能含摄一切,包括“色身,外洎[jì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法身又以妙明觉照为用,故能分身无量。
群迷,即众生。从一投胎有了生理意义上的“我”之后,慢慢长大了就有了心理上的“受、想、行、识” ——“我所有的”。执着“我和我所有的”不放,就迷失了本性是空,就成了一群迷惑颠倒的众生。本来也没有个“我”,在父母未生我时,我是那个等待投胎的神识(俗语灵魂)。要是不投胎,那个受精卵(色身)跟我也没有关系。可是一投胎就认他是我,因此,这个“我”是无中生有的,“四大、五蕴、六根”等等,都是因缘假合的,还有什么是“我”和“我所有的”呢?全是幻觉。普通人认为肉体是“我”,身死如灯灭,一死百了,也没有什么灵魂(范缜著《神灭论》阐述如此断见,与佛教的毕竟空性质不同);一般信教的人则说,肉体会老会死,不是真我。灵魂才是永恒不变的真我(常见)。还有的人既否定灵魂不灭,又否定存在真我,信三世因果,却无法自圆其说是谁在轮回受报。
其实灵魂的可塑性很大,也会变,也会灭,当然不是真我。灵魂投什么胎,就执着什么形,肉体死了,心理上还固执那个身形,所以叫阴魂不散。灵魂是意识分别和妄想执著于假相的产物。佛言:“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肉身与神识就是大海中的一个“水泡儿”,众生把身、心(指意识)当做生命的本体,就像把浮在海面上的一个泡泡儿当做整个大海一样。真正悟到空灵觉性以后,灵魂的“泡泡儿”就破灭了。到哪里去了呢?转识成智了、转智成空了。灵魂中(破除了坚固我执、法执之后)的灵觉性即佛性,祂是永恒不变的真我。大彻大悟的圣者,在他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他的灵魂随着我法二执的星散而破灭,化为寂照朗朗的真如本空。那时,就是魔王亲自寻觅他的神识,也无从找到他的踪迹了。得道者不往生,道理在此。
佛言:“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得道者不生不灭,往生是对常人说的。佛教我们看穿假我,目的在于认识真我,就是让人知道自己有佛性,能成佛,从而明心见性,超越生死。涅槃四德中“常、乐、我、净”就包含了真我。没有真我,谁来享受极乐之乐呢?真我是虽然有我,不过不觉得有我。就像虚空不觉得自己是虚空一样,这才是无我的本义。
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引申和说明。祖云:“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月光万道,本体还是一个。用“月亮”比喻真如佛性,是“妙湛总持不动尊”。不动尊虽然不动,但祂又以变化为庄严(装饰美化),随时可以从本起用。灵活而不死板,是祂的机制,机即灵活。
关于分身无量,《大法鼓经》说过:“彼佛记此童子……百年寿终生安乐国,得大神力,住第八地,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乐国,复化一身问阿逸多佛。”阿逸多与弥勒本来是两个人,大乘经论弄混了。所以此阿逸多佛,实质应为弥勒佛。
法身可分无量身。一童子化现三身,分别住于兜率、极乐、弥勒佛等处,不算稀奇。佛世时,连最笨的佛弟子尊者周利槃特比丘,也“能化形体,作若干变”。现代阿罗汉虚云老和尚也曾示现分身术。在云门事件中,七八个人换着打老和尚,打了两天两夜!打人的走了,体光法师说,他去看虚老和尚,“老和尚在那床上睡着了,他一看见我呀,就说:‘你赶快走吧,公安局要看见会打你呀,你不要在这里。’他说到这里,他说:‘我这骨头都断了!’我看着老和尚鼻子往外流血,嘴也往外流血,老和尚说:‘你走吧,你走吧,你赶快走!’我一出他那个门口啊,老和尚在外边呢!他在那边招呼工人修房子、开窗户,你说这是怎么回事?那就是他在屋里打的要死,流了多少血,骨头也断了,我一出门口,他又在那招呼工人这房子怎么搞怎么搞,这我亲眼在那儿看到的嘛!这一点儿都不假呀!我们这个思想不要分析他,你也分析不到,这叫不可思议!要相信这个,这不是假的!”这是说分身无量,乃是佛家的家常便饭,也是佛弟子修行的一个目标。
⑥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
菩萨降乩在明代崇祯十六年(癸未),即1643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截止至清代顺治四年(丁亥),即1647年农历十月初二日。这期间,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略说一说,就是1643年农历五月初一,张献忠攻陷了汉阳;三十,攻陷了武昌,并在武昌自称“大西王”。1644年更不得了。4月份,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崇祯死了,史称甲申之变。6月份,多尔衮把李自成打出了北京城。 9月份,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满清入主中原。10月份,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国。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大明、大顺、大清、大西把整个中国搞得天翻地覆。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神秘失踪。1647年1月份,张献忠在四川被清靖远大将军豪格率部射中面门俘获,死于寸磔[zhé](凌迟碎剐)。当年十月初二日,随着扶乩的结束,《西方确指》完成。
从1643年至1647年,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改朝换代是其时代背景。值此变乱,时人求问神明以排遣苦闷与迷惘,大约古今莫外。如《王凤仪言行录》载:“1900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人心惶惶,没有救国的办法,就都聚集在寺庙里烧香扶乩,恳请神佛指示迷津。经神坛指示,设立宣讲堂代天宣化,劝人学好并飞鸾显像。”又如1945年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在重庆组织扶乩,请得济公临坛,预言了抗战胜利后的“萧墙祸又起(内战)”以及六十年后的“小康小康”,即今天的小康社会建设。无朽等人所处时代,又与净宗九祖,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1599~1655),字蕅益,大约同时。醍醐,是高级的乳制品。做法是先用乳汁做成半凝固食品,叫作酪[lào];酪上边有一层凝结物,叫酥;酥上冒出的油状物就是醍醐。佛教常把佛法比作醍醐,又称法乳,意思是佛法能以无上微妙的教义,哺育利益众生。权巧,即权宜善巧。意思是在度化众生时,所采用的方法能够合乎对方的根机与时机。包括此时、此地、此人,用此法最适宜、最妥善、最能利益众生。
⑦扶乩道实有真仙降临
印光法师在《文钞》中说:“扶乩一道,实有真仙降临。”未可一概而论。真仙如吕真人降“无人乩”的故事。正神降乩如民国七年(1918),谛闲法师应徐蔚如居士之邀到北平去讲经说法。当时北平的乩坛很兴盛。有位白城隍降鸾,自称曾去谛闲法师处听经,偶有不懂之处想请谛老亲自到乩坛中为祂解说。谛老应邀前往讲法以后,白城隍和关圣帝君都很称许。关圣离去后,谛老也返回寓所,这时候乩还没有停下的意思。白城隍说:“有许多鬼魂身带刑具来听高僧说法,现在法师已去,鬼们都不肯走,不让停乩。”大家慌了,都请白城隍带他们走。结果带也不走,劝也不走,赶也不走。时已夜深,无计可施。后来大家同持大悲咒,度了这些鬼,这才使乩停下来。
近代有黄德炜[wěi]居士作《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事迹》,印光法师评价说:“此事与觉明妙行菩萨降化吴地相同,是宜约撮两事,附之书后,以见菩萨宏扬净土之悲心。而扶乩者多为灵鬼假托,不可语于佛法也。”
黄文(摘要)称:有友人在本港供奉黄赤松大仙,公余扶乩问事及治病,无一不灵验异常。尝邀弟子前往参观。迨莅坛,见各人求病问事,均默禀坛前,大仙无一毫错答,各如所求而退,心觉奇异。后遇小儿因往学堂上课,雨大途滑,跌伤左手,数月未愈,中西医束手。一日,携之前往求方,嘱其跪下默禀。由大仙乩示,写出“用某堂跌打丸一敷即愈”字样。遂照购丸调治,果一敷即痊,因此心渐信仰。不及一月,适港永利威伙伴某,于腊月底,肚痛甚剧。中医束手,西医则谓肚内横肠患病,非用手术开腹割去必死。研究半旬,并延数西医会商,亦均主张施以手术,乃可救治,否则必死。初询病者愿割否?病者答以不愿。继念病者数代单传,且是遗腹孤子,更不敢造次从事。但见病者形状,日危一日,已在最危急之期。弟子因忆大仙灵验,求方一试,冀免割腹。果得一方,用艾草煎隔夜茶浓饮,以渣敷患处。未几已愈过半,竟脱离危险。翌日,再求得一方,用黑芝麻为糊,食一次已愈八九。第三次所开之药,为最寻常者而已,竟获全愈。弟子由此遂笃信大仙。
又细察各同人或问病问事,无一不应验如神,历次不爽。斯时尚以为扶乩未亲历也,遂发愿若得自行扶乩,更深信仰。岂知提乩而乩不动。后由乩诲示,谓必须终日默念《心经》方可。弟子遂照念《心经》,旬余果动。一月后,遂成文矣。从此夜间公余,潜心扶乩,并研究仙佛之事,有问即答,极为详明。并嘱每日诵《金刚经》、《大悲咒》、《明圣经》等经,定为常课。并印送《太上感应篇》等善书,导人为善。每扶乩,均训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语。自忖此训语对于世人,大有裨益。同人每晚请乩示训词,首一言以善为根本,于是同人笃信者渐多。后小儿亦同笃信,一夕提乩乩动,其疾如飞,文更清楚,由此小儿常潜心扶乩。而乩语多是发挥善恶,千数百言,瞬即写毕。更有一次不满十夕,而诗凡数百。均随乩写出,汇成一册,名曰《风波浪诗集》。成后,接言佛学利益,解释“色、空”两字,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并佛仙之区别。同人藉此得研究佛学之初级。数月后某夕,乩忽写出同人中笃信者之名,嘱令到港永利威四楼候听乩示。因斯时弟子个人曾在本酒行四楼供奉。同人遵示,是夕扶乩于四楼。大仙明白示告各同人云:“现今世界,人心沉沦之极。世风日下之时,非佛法无以挽救。今值汝等正笃信佛法,故明白告汝等(指弟子等)云云。吾实哆哆婆娑诃菩萨,汝等自后直力向佛学做去,不宜做仙坛事。佛本无乩坛之设,应立刻即将乩坛撤收,以符实行佛法宗旨。若再以乩问事,则大背佛道。余初因汝等根机劣陋,非以灵验事显于目前,不足导汝等之笃信,故姑用扶乩代言,作入门之法径。但令汝等明白,自后切勿再扶乩,或至生出险事。何也?因到坛者,多不是正名仙神,均皆冒名入坛居多。即停止扶乩之念,至切至切。自后先以《金刚经》、《大悲咒》两种作常课。并现非办佛事时候,再候三年,则可自悟自谋。提倡念佛,乃其时也。”云云。并批示各同人之事。则近数年之境遇,无不应验。各同人奉命后,以扶乩不合佛法,停止已四年矣。现组织佛学社,各同人皆前者最笃信之道友,由去年至今,已符三年之期。因组织此社,以符实行学佛之表示,冀藉此得遇大知识,阐扬佛法,自利利他。可见弟子等今得一线之光,皆由哆哆菩萨慈悲指示,乃知有此光明大道。
⑧如何看待扶乩的现象
一般的乩书,大多属于应乩之流,即灵鬼假托神佛所作。如清朝的紀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大属假托;即自称某代某人者,叩以本集中诗文,亦多云年远忘记,不能答也。其扶乩之人,遇能书者则书工,遇能诗者即诗工,遇全不能诗能书者,则虽成篇而迟钝。”说明乩童或扶乩者的主观意识,对乩文的形成与客观性是有影响、有干扰的。
僧侣欢喜助成出版,是因为《西方确指》不是一般的乩书,不可“作乩书视。”从书中的记载来看,无朽的乩坛,因为菩萨说法的缘故,后期已经佛教化,所以吸引了僧众的参与。如僧天然、僧不二、四位年少僧、僧法缘等。
不可当作乩书来看待的,自古还有。如《净土圣贤录》载,清朝的方步瀛也会扶鸾,临坛的神仙也不一般,教他诵大悲咒。他很听话,每天早晨起来诵大悲咒数十遍作为定课。不久,有人劝他专修净土,这才开始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傍晚,对他的仆人说:“我辞世的日期在明天,你千万不要告诉女主人。”仆人说:“我不告诉她,怕她事后埋怨[mán-]我。”他说:“假设她怨你,你就说生死大事,不是别人所能预知的。”仆人点头答应了。第二天,有朋友过来串门,方居士请他为自己诵《阿弥陀经》。并且教他诵经,从容地诵了一卷。才念一声佛号,就见他目光朝上仰望,启口张须面露微笑,就这样往生了。
清朝的费孺人,即彭二林居士的妻子,平常从未骂过人,有不如意的事也总是沉默不说。从小受庶祖母(爷爷的妾)的影响,信佛持斋,嫁给了彭居士也没间断。以后又随彭居士修西方净土。临终时卧病在床,每日向西方祝愿说:“阿弥陀佛当来迎我。”夜半时分,忽然大声念佛十几声,不一会就往生了。过了几年,有位黄敬敷扶乩,普门大士降乩,黄敬敷就叩问费居士生在了何处?大士说:“一念能回向,送心先到西。功修久已积,终不退菩提。现生懈慢国西方边地,将来可登九品。”
作为佛弟子如何对待扶乩现象,印光法师在《文钞》中讲过:“近来上海乩坛大开,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bì]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以乩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灵鬼,尚可不致误事。若或来一糊涂鬼,必致误大事矣。人以其乩误大事,遂谓佛法所误”。
以网传乩书《极乐世界游记》为例,此书开篇在“读者须知”中原本声称:“书中泄尽极乐世界风光及修持方法”,可是到第十五回就草草收场,“蔡生问:怎么这样快就结束?这样子不是太草率了吗?济佛曰:还不是著印善款来之不易,为了要流传广远,不得不将游记的篇幅减少,所以经过仙佛商议结果,还是提早结束了!”如此随便,恐怕也属冒名仙佛所为。不过,能够仗着扶乩术的神奇,劝人念佛求生极乐倒也有些慧根。有些出家师父出资印刷流通,虽是悲心一片,但如印祖所言,不排斥亦不附赞,还是对的。
著名乩书《地狱游记》在游第三殿会晤宋帝王时,冥王曰:“并非地狱都是受苦,地狱如人间监狱,受苦都是犯罪之人。”这与佛教是有出入的。佛言:“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同受福者亦复如是。”乃至阎罗王发誓:“我若命终生人中者,若遇如来,当于正法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净信修净梵行,所作已办,断除生死,于现法中自身作证,不受后有。”
金锷作序的时间是康熙八年(己酉),即1669年。从1647年成书,至今刻板印刷流通,已经相隔二十二年了。梓是落叶乔木,用于建筑及制作木器。古时雕版刻书,把梓木作为上等的刻板材料,因此,以后就把印书叫做付梓。既望,农历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