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母是怎么死的?
![]() |
佛母是怎么死的?
孙玺龙
这要从太子出生时说起,《中含卷第八》称“世尊初生之时,上虚空中雨水注下,一冷一暖灌世尊身…则于母前而生大池,其水满岸,令母于此得用清净。”
佛母生产时下雨,雨水“一冷一暖”地“灌(盥洗)”太子身,然后积水成池,母子在池中洗浴清净。有可能是产后着凉。
从“上虚空中雨水注下”来看,不像是有风。这种雨无风无浪,静静地下,佛母在树下,树荫遮雨,虽然危险不大,但是雨水如注,也会引起空气温差的变化。
所谓一冷一暖,本意应该是指不冷不暖,温凉调适。晴天雨住时,已经积水成池,池中有睡莲浮上水面,太子连行七步,步步踩在莲花上。摩耶夫人从异象中回过神来,不顾产后虚弱,赶紧走进在池中为儿子澡浴身体。
佛灭数百年后,“上虚空中雨水注下”一节,在《佛说众许摩诃帝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被分别演义成:“时摩贺摩耶与诸宫嫔同往园内见无忧树…即以右手攀彼树枝欲生太子,睹诸人众四边围绕示有惭色。天主知已乃作风雨,令彼人众四散驰走。”“时天帝释知菩萨母心怀惭耻,多人众中不能即诞其子,便作方便(便捷之法),发大风雨,令诸人众各自分散。”
佛灭后一百年左右,佛教分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以后又从上座部分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即为此一部派所传,毗奈耶是梵语音译,意为律藏。破僧事是《八十诵律》的一部分,由唐僧义净译出。记述释迦牟尼佛的祖先王统,入胎、出生,早年生活,出家成道,早期传教等事。因特别记载了提婆达多破坏僧团之事,故名。由于去圣时遥,究其记事与阿含母经已有颇多出入,不可不察。
就如所谓天帝释(俗称老天爷,玉皇大帝)“兴风作浪”一事,从常理常情来看,在王法森严的封建时代,王后身边的服务人员,即便未先受过“岗前培训”,在风雨来临之际,也会保护王后一块躲雨,或者为王后遮风挡雨。不至于不顾起码的“职业道德”与人之常情,甚或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丢下临产的王后,只顾各自跑去躲雨。
再者,佛母贴身的侍女都不会是陌生人,加之要生孩子他人想拦也拦不住,生产关头不存在顾忌侍女而“心怀惭耻”的问题。《长阿含经》就说:“菩萨住母胎…其母心清净,无有众欲想…持人中尊身,精进戒具足,后必受天身,此缘名佛母。”佛言母心清净,后人反而替她“惭耻”,大约是过虑了。
第三,聪明的天帝释也该知道,妇女在生产前后最怕大风雨,母婴都怕受风着凉。应该不会置产妇母子安全于不顾,而行大风雨,出此全无必要的下策。
话说回来,就算天帝释没有帮倒忙,对于一位人到中年的高龄产妇来说,佛母清晨、户外、树下、右胁、雨中产子也是不利因素。实际上,生下太子后没过几天,摩耶夫人就宾天了。若问佛母魂归何处,《长阿含经》给出了答案。佛言:“诸佛母常净…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
佛灭后500年左右,印度的马鸣比丘在其《佛所行赞》里称:“时摩耶夫人见其所生子端正如天童,众美悉备足,过喜不自胜,命终生天上!”意思是太高兴了,乐死了。这表明佛母的死因,早就引起过人们的猜测。
大乘经典《过去现在因果经》推翻了其他大乘经论关于天帝释“呼风唤雨”的说法,将天帝释换成了老龙王。说是佛初生之时,“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变了味的传说。即使重复一万遍的谣言变成了“真理”。但是鱼目终究无法替代珍珠。
这里只说最接近源头的传说。根据《增含卷第二十八》的记载,这两位老龙王对佛法僧不仅没有天生的那么好感,那么殷勤,相反却是厌恶与阻挠,他们不满意“秃头沙门在我上飞”,因而“便兴瞋恚,放大火风,使阎浮里内洞然火然!”佛在上天为母亲说法之前,目连大显神通,费了不少功夫,才将难陀、优槃难陀二龙王降伏。二龙王在佛前受了三皈五戒,成了优婆塞,刚刚发完 “尽形寿不复杀生”的誓愿,救与波斯匿王相互产生伤害之心。佛派大目揵连出手相救,波斯匿王才幸免于难。
以后传来传去,龙蛇的传说不仅融入了佛教造像,也融入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如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常见有“七头蛇护法佛像。”至今还有人说老夫人是看见龙蛇现身“护法”吓死的呢!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