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在做什么65 | 王彦:不沾泥巴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
(呈现今日中国之建筑现场。这是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第65个采访。
(王彦是GOA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客座教授。他最近在设计一个小型石雕馆。在这个项目中,新与旧、历史与未来之间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是最有趣的问题。他最近在琢磨如何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理解上海,并在同济实验班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尝试将 Kollhoff 教授的教学方法与同济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一些新的尝试,探讨上海地区建筑的城市性特点。)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王彦】:最近刚完成了新沂华信接待中心项目。而在设计的是一个位于福建的小型石雕馆,委托方是雕刻家吴德强。场地上的老工作室承载着雕刻家一路走来的记忆,需要保留下来;而新雕刻馆又寄托着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和期望。新与旧、历史与未来之间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是这个项目里最有趣的问题。
【有方:在拿到一个委托时,最先会做什么?】
【王彦】:拿到一个委托时通常最先要做的是在场地及周围散散步,仔细观察捉摸一番,感受场所中的各种条件: 气候、地形、植被、光照、文脉、建造水平等。当然,还一定得要和业主聊聊天,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与期望。
【有方:当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会经常去现场吗?如去,通常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彦】:一定会经常去现场。脚上不沾点泥巴是做不了好建筑师的。在现场什么问题都可能遇到。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施工现场,工人跟我抱怨不知道如何定位广场上的不锈钢分隔条,他们似乎也不太愿意看图纸,于是我就自己拿起墨斗跟他们一起在地上把墨线弹出来,直至他们能明白所有定位。之后他们对每一条缝都会格外仔细,生怕对错位。当人们了解你有多认真,他们也会认真起来。
【有方:最近在业务上最烦的事是什么?】
【王彦】:缺少有影响的公共建筑项目机会。
【有方: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王彦】:最近经常在琢磨,如何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理解上海这座城市。这并不是要试图提出某种观点,然后用城市中的现象或论据来证明。而是从具体的感性的视角出发,探寻一种理解城市的方式。
【有方: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
【王彦】:最近读了俞挺老师的新作《地主杂谈》。书中很生动鲜活地描述了中国建筑界,语言犀利幽默,捧腹之后耐人寻味。第三章城市篇堪称宝典,这位上海地主(俞老师网名 Shanghailander )对于沪上各家餐厅名厨如数家珍,如闲暇时能够比照着地主评语亲自去各家餐厅品尝一番,也实在令人神往。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王彦】:最近去了瑞士 St. Moritz,在小镇上意外地发现了 Norman Foster 事务所的作品。优雅的建筑造型与细节,建筑与小镇道路以及山谷美景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和谐,不愠不火。椭圆形断面的实木百页细部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奢华, 工程造价应该不菲。
【有方:最近有没有新发现某位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
【王彦】:最近常琢磨 Max Dudler 的作品。他所追求的城市建筑的连续性是建立在有相对连续完整肌理的欧洲城市基础之上的。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建筑的城市属性的坚持,和对建筑自身性格的有克制的表达。这样的建筑师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所缺少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身处的中国城市,比如上海,它的城市属性应该是怎样的特点?
【有方:最喜欢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王彦】:在我接触到的建筑师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 Hans kollhoff 教授。直至90年代初,他还是一位激进的现代主义者,他的乌托邦式的巨构建筑——阿姆斯特丹集合住宅极具恢宏气势和雕塑感,而90年代中期却转向了反映内部结构的按照建构法则划分的立面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柏林办公建筑,而之后越发重视建筑的城市属性。在他25年的教学中,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如 Huggenberger & Fries, Fawad kazi, Christ & Gantenbein 等。
欧洲城市建筑有着极高的空间品质,并不是因为少数明星建筑师,而恰恰是依靠一大批高素养的优秀职业建筑师。Kollhoff 教授堪称教父级人物。2002年和2004年我都参加了他的设计课程。他将设计过程分解成一系列设计步骤,学生严格按照步骤顺序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要求,从中学习到他的设计方法。同时也通过思考,体会到他所坚持的建筑理念的缘由。我依然记得他在毕业晚宴中对大家说的话:“建筑师应该要有勇气说不。或许刚开始时如逆水行舟,但不懈的努力终究会让你品尝甘甜。”至今印象深刻。
【有方:最近哪个建筑议题最让你关注?】
【王彦】:最近,实践建筑师参与设计教学的现象让我关注。清华、东南、同济等高校纷纷安排了这样的课程,我有幸也成为了同济实验班的一名客座老师。教学期间也与其他各校的同仁交流教学体验,发现大家根据自身实践经验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教学设想。我相信经过实践锻打的体会都是有说服力的。没有实践,就谈不上理论,更别说有价值观,教育也就没有了方向,无从谈起。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让你最有兴趣,为什么?】
【王彦】:上学时,最有兴趣的课是绘画。我至今仍保持着炭笔画创作,最近还参加了一系列展览。绘画对我来说是除了建筑之外,探知和表达自我精神世界的另一种途径。
【有方:最讨厌的甲方是什么样的?】
【王彦】:我一般都很同情甲方,觉得他们承受压力比建筑师大,不容易。最讨厌的应该是那种只讲关系人情,不认设计好坏的甲方。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王彦】:香港抗议事件。十一期间我恰好身在香港,所住尖沙嘴的酒店门外就是静坐的人群。他们安静有序,时而有演讲的人慷慨激昂;而路边人来人往,也都秩序井然。港人维护社会民主秩序的高度自觉应该成为国人学习的典范。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王彦】:设计之外最花精力的是同济实验班的建筑设计教学工作。我与另外两位同济老师王凯、王红军一起,试图将 Kollhoff 教授的教学方法与同济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一些新的教学尝试。虽然最终效果也还不错,但是我们也意识到,Kollhoff 的教学理想以及方法深深地根植于欧洲城市现实与理论基础之上,而上海这座城市完全不同于柏林或者苏黎世,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胜后者。如果在上海外滩风貌保护区里还勉强能谈城市的连续性,而在上海很多其他地区,城市风貌直接呈现出碎片化,那么在这样的区域里还有谈城市连续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吗?此类地区的建筑城市性特点在哪里?伴随着实践的思考,与伴随着思考的教学一样,都是最花精力的事,同时也是乐趣。
【有方:最近有没有对建筑设计感到困惑、厌倦,想过改行,改做哪一行?】
【王彦】:没想过改行。如果失业了,就在家画画吧。
【本文图片除标明出处外,均由受访建筑师提供。 】
【建筑师简介】:
王彦 GOA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客座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 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大建筑学硕士。他主张建筑设计应回归基本。建筑作品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曾获2013年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提名。而崇武鼎立雕刻馆,新沂华信接待中心等作品也广受关注。他的建筑评论曾发表于《时代建筑》《DETAILS》《a+a》等重要杂志媒体。
【编辑:刘畅(有方)】
【想了解“冯国安在做什么”,请持续关注有方新媒体公众平台,我们将在下周一告诉您!】
(王彦是GOA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客座教授。他最近在设计一个小型石雕馆。在这个项目中,新与旧、历史与未来之间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是最有趣的问题。他最近在琢磨如何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理解上海,并在同济实验班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尝试将 Kollhoff 教授的教学方法与同济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一些新的尝试,探讨上海地区建筑的城市性特点。)
![]() |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 |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王彦】:最近刚完成了新沂华信接待中心项目。而在设计的是一个位于福建的小型石雕馆,委托方是雕刻家吴德强。场地上的老工作室承载着雕刻家一路走来的记忆,需要保留下来;而新雕刻馆又寄托着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和期望。新与旧、历史与未来之间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是这个项目里最有趣的问题。
![]() |
图1:江苏新沂华信接待中心实景1 |
![]() |
图2:江苏新沂华信接待中心实景2 |
![]() |
图3:江苏新沂华信接待中心概念草图 |
【有方:在拿到一个委托时,最先会做什么?】
【王彦】:拿到一个委托时通常最先要做的是在场地及周围散散步,仔细观察捉摸一番,感受场所中的各种条件: 气候、地形、植被、光照、文脉、建造水平等。当然,还一定得要和业主聊聊天,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与期望。
【有方:当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会经常去现场吗?如去,通常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彦】:一定会经常去现场。脚上不沾点泥巴是做不了好建筑师的。在现场什么问题都可能遇到。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施工现场,工人跟我抱怨不知道如何定位广场上的不锈钢分隔条,他们似乎也不太愿意看图纸,于是我就自己拿起墨斗跟他们一起在地上把墨线弹出来,直至他们能明白所有定位。之后他们对每一条缝都会格外仔细,生怕对错位。当人们了解你有多认真,他们也会认真起来。
【有方:最近在业务上最烦的事是什么?】
【王彦】:缺少有影响的公共建筑项目机会。
【有方: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王彦】:最近经常在琢磨,如何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理解上海这座城市。这并不是要试图提出某种观点,然后用城市中的现象或论据来证明。而是从具体的感性的视角出发,探寻一种理解城市的方式。
【有方:最近读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是什么?】
【王彦】:最近读了俞挺老师的新作《地主杂谈》。书中很生动鲜活地描述了中国建筑界,语言犀利幽默,捧腹之后耐人寻味。第三章城市篇堪称宝典,这位上海地主(俞老师网名 Shanghailander )对于沪上各家餐厅名厨如数家珍,如闲暇时能够比照着地主评语亲自去各家餐厅品尝一番,也实在令人神往。
![]() |
图4:俞挺新作《地主杂谈》封面(网络图) |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王彦】:最近去了瑞士 St. Moritz,在小镇上意外地发现了 Norman Foster 事务所的作品。优雅的建筑造型与细节,建筑与小镇道路以及山谷美景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和谐,不愠不火。椭圆形断面的实木百页细部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奢华, 工程造价应该不菲。
【有方:最近有没有新发现某位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
【王彦】:最近常琢磨 Max Dudler 的作品。他所追求的城市建筑的连续性是建立在有相对连续完整肌理的欧洲城市基础之上的。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建筑的城市属性的坚持,和对建筑自身性格的有克制的表达。这样的建筑师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所缺少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身处的中国城市,比如上海,它的城市属性应该是怎样的特点?
【有方:最喜欢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王彦】:在我接触到的建筑师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 Hans kollhoff 教授。直至90年代初,他还是一位激进的现代主义者,他的乌托邦式的巨构建筑——阿姆斯特丹集合住宅极具恢宏气势和雕塑感,而90年代中期却转向了反映内部结构的按照建构法则划分的立面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柏林办公建筑,而之后越发重视建筑的城市属性。在他25年的教学中,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如 Huggenberger & Fries, Fawad kazi, Christ & Gantenbein 等。
欧洲城市建筑有着极高的空间品质,并不是因为少数明星建筑师,而恰恰是依靠一大批高素养的优秀职业建筑师。Kollhoff 教授堪称教父级人物。2002年和2004年我都参加了他的设计课程。他将设计过程分解成一系列设计步骤,学生严格按照步骤顺序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要求,从中学习到他的设计方法。同时也通过思考,体会到他所坚持的建筑理念的缘由。我依然记得他在毕业晚宴中对大家说的话:“建筑师应该要有勇气说不。或许刚开始时如逆水行舟,但不懈的努力终究会让你品尝甘甜。”至今印象深刻。
【有方:最近哪个建筑议题最让你关注?】
【王彦】:最近,实践建筑师参与设计教学的现象让我关注。清华、东南、同济等高校纷纷安排了这样的课程,我有幸也成为了同济实验班的一名客座老师。教学期间也与其他各校的同仁交流教学体验,发现大家根据自身实践经验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教学设想。我相信经过实践锻打的体会都是有说服力的。没有实践,就谈不上理论,更别说有价值观,教育也就没有了方向,无从谈起。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让你最有兴趣,为什么?】
【王彦】:上学时,最有兴趣的课是绘画。我至今仍保持着炭笔画创作,最近还参加了一系列展览。绘画对我来说是除了建筑之外,探知和表达自我精神世界的另一种途径。
![]() |
图5:王彦炭笔画作品 - 新生儿画像 |
【有方:最讨厌的甲方是什么样的?】
【王彦】:我一般都很同情甲方,觉得他们承受压力比建筑师大,不容易。最讨厌的应该是那种只讲关系人情,不认设计好坏的甲方。
【有方:最近哪件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王彦】:香港抗议事件。十一期间我恰好身在香港,所住尖沙嘴的酒店门外就是静坐的人群。他们安静有序,时而有演讲的人慷慨激昂;而路边人来人往,也都秩序井然。港人维护社会民主秩序的高度自觉应该成为国人学习的典范。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王彦】:设计之外最花精力的是同济实验班的建筑设计教学工作。我与另外两位同济老师王凯、王红军一起,试图将 Kollhoff 教授的教学方法与同济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一些新的教学尝试。虽然最终效果也还不错,但是我们也意识到,Kollhoff 的教学理想以及方法深深地根植于欧洲城市现实与理论基础之上,而上海这座城市完全不同于柏林或者苏黎世,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胜后者。如果在上海外滩风貌保护区里还勉强能谈城市的连续性,而在上海很多其他地区,城市风貌直接呈现出碎片化,那么在这样的区域里还有谈城市连续性问题的现实意义吗?此类地区的建筑城市性特点在哪里?伴随着实践的思考,与伴随着思考的教学一样,都是最花精力的事,同时也是乐趣。
![]() |
图6:同济本科二年级实验班教学学生作业渲染图(学生:王卓浩) |
![]() |
图7:同济实验班学生作业总平面与剖面构造图(学生:王卓浩) |
【有方:最近有没有对建筑设计感到困惑、厌倦,想过改行,改做哪一行?】
【王彦】:没想过改行。如果失业了,就在家画画吧。
【本文图片除标明出处外,均由受访建筑师提供。 】
【建筑师简介】:
王彦 GOA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客座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 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大建筑学硕士。他主张建筑设计应回归基本。建筑作品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曾获2013年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提名。而崇武鼎立雕刻馆,新沂华信接待中心等作品也广受关注。他的建筑评论曾发表于《时代建筑》《DETAILS》《a+a》等重要杂志媒体。
【编辑:刘畅(有方)】
【想了解“冯国安在做什么”,请持续关注有方新媒体公众平台,我们将在下周一告诉您!】
![]() |
扫描添加有方微信公众号,随时获取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