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
美国作家 Andrew Solomon 在演讲中提到他一个年轻时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朋友,此人后来成为了一位心理学家。Solomon曾经见过她抑郁发作时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呆上一整天,她后来讲述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时说:我在头脑中一遍一遍地唱” Where are those flowers gone", 想要盖过抑郁症发出的声音-那个声音不停地对我说:“你什么也不是,你一无是处,你根本不值得活着。”
这段讲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没有经历抑郁症的人很难理解抑郁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以及它会对人造成何种难以抗拒的压力。由严重抑郁导致自杀简直一点也不奇怪。想象一个人在一座着火的大楼的三十层,全身都已经烧着,即使明知跳下去会死也会义无反顾的往下跳。抑郁症的造成伤害虽然是心理上的,并不代表一定比全身烧伤更容易忍受。人在抑郁的状态里很难看到和相信痛苦会减轻,情况会改善,因为看不到希望和无法长期忍受折磨而选择结束痛苦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一点与许多重症病人寻求安乐死是一样的。
并不是所有自杀行为都与心理或生理疾病相关,的确有人只是出于吓唬人的目的或者弄巧成拙。也不是所有严重抑郁症患者都会选择自杀。我有一位年逾七旬的亲人,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但是在文革期间见过亲友自杀。前几年,他有一次对我说,自杀的人只是一时想不开,只要看住过了那个阶段就不会再寻死了。这话其实有一定道理。除了一时冲动的自杀行为,抑郁症的发作也是有间歇期的。在间歇期的病人由于情绪的缓解和认知的改善,自杀的念头也会消散。但是在自杀念头强烈的时候,他们需要亲友的陪伴。
危机干预是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业的技巧的,不是靠劝阻或者指责就能防范悲剧发生。尤其对于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行为,不当的干预无异于对患者生命的漠视和伤害。如果抑郁症是一种自我攻击行为,在患者缺乏能量来支持自己的情况下,旁人对其额外施加压力,对其进行攻击,等于是侵占其生存的意志和空间,将他们推向死亡。人们错误的看法源于我们对抑郁症不够了解。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了解这种疾病,更多的关心身边有抑郁症的人。理解抑郁症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越来越普遍,每个人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而这种蔓延的趋势也源于我们对彼此缺乏足够的宽容和理解。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情绪或情感,是他人所没有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当下的心情无人能够理解。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记得那种孤独的体验, 但是请你在别人痛苦的时候想想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我们的时代可以更好,只需要更多一点人道主义的关怀。
Andrew Solomon: 抑郁,我们共同的秘密
这段讲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没有经历抑郁症的人很难理解抑郁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以及它会对人造成何种难以抗拒的压力。由严重抑郁导致自杀简直一点也不奇怪。想象一个人在一座着火的大楼的三十层,全身都已经烧着,即使明知跳下去会死也会义无反顾的往下跳。抑郁症的造成伤害虽然是心理上的,并不代表一定比全身烧伤更容易忍受。人在抑郁的状态里很难看到和相信痛苦会减轻,情况会改善,因为看不到希望和无法长期忍受折磨而选择结束痛苦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一点与许多重症病人寻求安乐死是一样的。
并不是所有自杀行为都与心理或生理疾病相关,的确有人只是出于吓唬人的目的或者弄巧成拙。也不是所有严重抑郁症患者都会选择自杀。我有一位年逾七旬的亲人,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但是在文革期间见过亲友自杀。前几年,他有一次对我说,自杀的人只是一时想不开,只要看住过了那个阶段就不会再寻死了。这话其实有一定道理。除了一时冲动的自杀行为,抑郁症的发作也是有间歇期的。在间歇期的病人由于情绪的缓解和认知的改善,自杀的念头也会消散。但是在自杀念头强烈的时候,他们需要亲友的陪伴。
危机干预是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业的技巧的,不是靠劝阻或者指责就能防范悲剧发生。尤其对于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行为,不当的干预无异于对患者生命的漠视和伤害。如果抑郁症是一种自我攻击行为,在患者缺乏能量来支持自己的情况下,旁人对其额外施加压力,对其进行攻击,等于是侵占其生存的意志和空间,将他们推向死亡。人们错误的看法源于我们对抑郁症不够了解。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了解这种疾病,更多的关心身边有抑郁症的人。理解抑郁症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越来越普遍,每个人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而这种蔓延的趋势也源于我们对彼此缺乏足够的宽容和理解。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情绪或情感,是他人所没有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当下的心情无人能够理解。我想应该没有人愿意记得那种孤独的体验, 但是请你在别人痛苦的时候想想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我们的时代可以更好,只需要更多一点人道主义的关怀。
Andrew Solomon: 抑郁,我们共同的秘密
-
Sabr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9 16: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