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外地去看你
周末去朋友那边玩,东拉西扯的说说话,她提到前几天她爸爸突然来看她了。毫无预兆的,到上海的时候才打电话告诉她。朋友跟公司主管请了假,匆忙过去接他。带着他在她目前生活的城市四处看看。
朋友给我看她给她爸爸拍的照片,一张张,站在标志性建筑下的照片,或者随意抓拍的一个背影,她爸爸瘦瘦高高的,没有过多表情。朋友说她爸爸一直很严肃,从没想他会突然过来看他,而且仅仅是来看看她。我边看边说好羡慕。
搜索过往记忆,依稀记得我爸来看我的时候还是初中。那是书声朗朗的早读时光,我读累了就扫了眼窗外,然后就看到我爸透过窗口寻找我的样子。我很喜欢默不作声躲在一边看别人在人群里找我的样子,引颈张望,在看到我的那一刻露出笑容。他示意我出去,我带着困惑走出教室,心里假设了很多可能,万万没想到我爸开口竟然问我看没看到家里的狗。
之前有个朋友说她觉得一个人翻山越岭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看一个人这种行为好傻。听后我长叹一声望向远方,附和说是啊,应该两个人一起翻山越岭。
曾经设想自己在一个明媚的秋天午后,身穿红色薄毛衣,手抱一株向日葵。跋山涉水去看一个朋友。当然设想也仅仅是设想,要看的人早已如向日葵,枯萎在遥远时光的褶皱里。
王徽之雪后坐一夜船去看朋友,清早到友人门前,又说回去。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我喜欢这个故事,像不问结果的向这个世界伸出手,拼个兴致。
也看到有朋友在他文章里写他曾辗转千里,跟着一个人的脚步,走她走的路,住她住过的客栈,只是看看她曾存在的地方。
《玛丽和马克思》的最后,玛丽抱着孩子从澳大利亚飞到了纽约,去见认识了18年却未曾谋面的笔友马克思。然而在玛丽抵达纽约的那个早晨,马克思安静的离世了。顺着自己寄给马克思的物品一点点往上看,发现了满墙的书信,全是她写给他的。
我曾在下雪的午后去看一个朋友。我们从小学玩到初中,我们认识从互相打架开始,后来忘记为什么成了很好的朋友。她有时候会走好远到我家喊我去上学,我也经常会在寒暑假经常去她家和她一起骑车去河边玩。我看她那天,距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已有两年时间。她妈妈说她回家了,看我一脸困惑就解释说她结婚了。我尝试过联系过她,但没联系上。女生间的友谊多半这样,五六年说过也就过去了。
有的人说看没看,有机会看的时候已经没有看的必要了。有的人后来去看了,说笑间的热络仍旧缓和不了安静下来隐隐的尴尬。那些你以主角或者配角身份多多少少参与的故事,已经没有需要你出场的桥段了,无论甘不甘心。所以我们要收集多少次下次再说才能攒够一次刚好你还没离开的好时机,然后披荆斩棘,去外地看一看你。
![]() |
![]() |
-
盲刺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30 11: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