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店对话P.K.14主唱杨海崧 - 世界不是用来被人类定义的
转载自http://www.buchadian.com/blog/952#more-952
杨海崧,南京人,P.K.14乐队主唱,音乐制作人(作品包括守望在不插店EP《Is It Real》),也写作诗歌,小说。中文独立音乐里最好的歌词作者之一,同时也是大陆独立音乐里为数不多的只用中文写作的作者之一,匡威爱噪音巡演主要成员。以下不插店简称店,杨海崧简称杨。
店:您好,上次巡演之后,雷坛坛买保险了么?
杨:好像没买。
店:去年巡演和04年那一次,感受最大的不同是?巡演路上会不会写歌?有没有想过做一张在路上的专辑?
杨:其实每次巡演的感受都差不多,相比之下,04年的巡演是我们第一次全国的巡演,所以对大多数城市还有新鲜感。我们几乎不会在巡演路上写歌,创作一张在路上的专辑是个诱人的想法,但是目前我们似乎还缺乏这样的能力。
店:我记得04年巡演纪录片里最不合拍的场景是在南方沿海城市,去年你们和My Little Airport一起在广州演出过,虽然你们的歌词色彩有相通之处,但音乐风格完全是两个极端。当时观众的反应怎样?
杨:确实,当我们在广州和深圳演出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奇怪的观众,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样的观众才算是标准的摇滚乐观众呢?我们其实并太在意为什么样的观众演出,或者观众的反应等等。上次在广州的演出正好是香港维港唱片的一个纪念演出,My Little Airport邀请了我们。当时观众的反应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我想总有人喜欢,有人受不了吧。
店:您觉得红色的列车还在继续带走新的乘客么?它是否已经被装修成了观光专列的样子?您觉得它的终点会在哪里?
杨: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有一辆属于他们的红色的列车,上一个时代如此,下一个时代也是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某种潮流所裹挟而去,我并不知道终点会在哪里,如果知道,那我就应该是个乐观主义者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不会是一辆观光专列,即使——借用另一句歌词——“血液凝结成了风景”。
店:穿过河堤这首歌的场景和基调,有没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的影响?
杨:确实是的,Dylan的《John Wesley Harding》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唱片之一。
店:那么木匠是被遗忘的耶稣或救赎的象征么?另外对话的两人是Joker和Thief?
杨:木匠是故事里的另一个人,他的身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存在让对话的两人中的一位相信,河堤的那一边并不存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对话的两个人,其实我和你一样,也不确定他们的身份。甚至关于这场对话,我知道的也并不比你更多,我已经把我知道的全写在歌里了。而Joker或者Thief只是一个代号,他们可以是任何人。
店:去年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里提到P.K.14年底会录制新专辑,现在进展如何?
杨:我只能说,如果顺利的话,我们也许会在今年年底录制这张新唱片。
店:P.K.14写歌过程是更多依靠即兴还是先有动机框架?歌词是在音乐基本定型后再写么?有没有先写好的歌词再作曲的歌?
杨:有一些歌是根据某个动机框架而创作的,而有些歌是在排练过程中即兴出现的。歌词也大多是和音乐同时创作的,几乎很少有音乐完成后再写歌词的情况。也有先写好的歌词,然后再作曲的情况,不过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很多。
店:为什么在您最近出版的小说集《现在让我们赞美富人》里,人物大多对环境表现出麻木和失语,而您在P.K.14歌词中则体现出强烈的叙述和质问欲望?
杨:你说的这个其实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我想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环境总是容易让人麻木和失语,因此在某些事情上才会表现出更多的激烈情绪吧。
店:关于您的歌词,我想问,您是神秘论者么?您是否相信人能够拥有定义善恶的能力?
杨:我想,每个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是个神秘论者吧。我不相信人能够或者应该拥有定义任何事物的能力,包括善恶,正义等等。在我的世界观里,世界不是用来被人类定义的,人类对事物的定义在大多数时候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变的混乱。
店:一天MSN上有人看到我的正在播放曲目,突然对我说“你居然在听七八点”,2000年左右南京全景音乐组织的大学巡演中,P.K.14和七八点到过南京医科大学,他们是第一个暖场乐队。您对他们有印象么?当时的南京独立音乐圈和现在北京的环境相比,有什么差异?
杨:在南京的时候,我们和七八点经常在一起演出,那些演出我都记得。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当时南京的乐队并不是很多,演出的场地就更少,我想这就是和现在的北京最大的差别了。
店:您觉得现在的独立音乐听众和十年前最大的区别是?
这已经是两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音乐审美,有不同的价值观,作为这两个时代的听众,我想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说实话,我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些区别。
店:您刚制作了8 Eye Spy的首张专辑,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以及专辑制作过程?
杨:他们是一支南京的乐队,风格上偏向于实验一些的摇滚乐。所以这张唱片是在南京录音的,这样他们在录音时就比较放松。我们租了一个小的录音棚,全部同步录音的方式,前期花了大概10天左右的时间。后期时我也尽量使用前期的音色以及房间的声音,所以这张唱片现场感比较强,没有太多的制作上的修饰。
店:您有没有意识到P.K.14已经开始影响新生代乐队么?比如嘎调。
杨:如果真的能够对新乐队有所影响,那是我们的荣幸。
店:您怎么评价现在新生代乐队大多用英文写歌词?
杨:英语几乎是摇滚乐的国际性语言,因此我能理解用英语演唱的中国乐队,如果他们希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成就感,那么英语确实是一个好选择。但是作为我的母语来说,我仍然希望听到更多的乐队写出优秀的中文歌词,我想应该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想法,因为那是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的。不过不管怎样,这都是音乐家个人的选择,我想作为旁观者,是不应该对这种个人选择做道德评判的。
店:最早影响您的唱片是?过去一年听到的最好的唱片是?
杨:那应该是上高中时听的达明一派,不过《梦回唐朝》对我的生活道路应该有更大的影响。去年听到的最喜欢的唱片是Bob Dylan的《Tell Tale Signs》,Neil Young的《Chrome Dreams II》,还有Shellac的07年专辑《Excellent Italian Greyhound》。
店:您不止一次在歌词中使用过黑色大雨这个意象,您觉得有没有可能,某一天,就像初到纽约写下《暴雨降至》的迪伦一样,一个内陆小镇的20岁青年只身来到北京,在一个几乎无人关注的酒吧里唱起”在我歌唱之前我会牢记我的歌“,并且彻底改变目前的秩序?您觉得现在的时代是否还需要这样的人?
杨:“黑色的大雨”实际上是来自圣经的意像,这也是我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一个方面。关于你说的这个故事,我觉得重要的并不是是否会出现一位这样的年轻人,而是我从你的故事里看到,从70年代开始,几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渴望出现一个新的迪伦,一个新的时代的代言人。但是就像迪伦的一句歌词,我们真的需要一个预报员来为我们报告时代的气象吗?
店:我觉得他每个年代都有可以和60年代相提并论的杰作,而且他的意义,正如您所说的,在于他一直能从别人不断强加给他的一系列头衔下脱身,尤其是所谓时代的代言人,并不断在新的形式和主题里取得新的成就。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人,是因为现在的音乐人大多缺乏这样的态度,您认为呢?
杨:你说的对,实际上在我看来,我们并不缺少努力想成为时代代言人的艺术家,而是缺少能够不为这个头衔所动的人,能够从这个头衔下成功脱身的人,这不仅是缺乏某种态度的问题,同时也是如何对抗名声的诱惑的问题。并且在媒体这么发达的今天,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这其实也牵涉到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的关系,我想这也是迪伦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店:您的演唱风格受到哪些歌手的启发?您怎么评价自己的人声?
杨:我受到的是70年代一些纽约乐队的影响,Talking Heads, Television, Richard Hell, Patti Smith等等。对于自己的声音,我想有些时候我唱的很好,而在有些歌里,我唱的还不够好,我还在努力。
店:时间的流逝会影响您做音乐的心态和方式么?以怎样的方式?音乐会是您一直坚持的表达方式么?
杨:我想会的,只不过我还不知道这种影响会从哪个方面,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对我而言,音乐从来不是一个是否要坚持的表达方式,我只能说,对于我想要表达的情感,到现在为止,音乐是最完美的形式。
店:音乐之外,对您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我不能确定,在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最重要的也在发生变化,甚至音乐对我来说也不是最重要的。
店:您参与过兵马司的创建和运营,您对目前中国独立音乐作为一个产业有什么评价和期望?
杨:我希望唱片行业发展的很好,能够为更多的音乐家提供支持,但是实际情况是,已经有很多人把这个行业称作夕阳产业了,实际上我也很难判断唱片行业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店:您怎么看MicroMu/不插店这个厂牌?
杨:我想互联网的最初形成是基于一种资源免费共享的理想主义理念,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做下去,并且让更多的人听到更多的好音乐,祝你们好运!
店:如果可能,您会对那些开始拿起吉他翻唱你们歌曲的青年们说些什么?
杨:我希望他们唱完后能够心情愉快,就像我翻唱其他人的歌一样。
2009年4月 北京
杨海崧,南京人,P.K.14乐队主唱,音乐制作人(作品包括守望在不插店EP《Is It Real》),也写作诗歌,小说。中文独立音乐里最好的歌词作者之一,同时也是大陆独立音乐里为数不多的只用中文写作的作者之一,匡威爱噪音巡演主要成员。以下不插店简称店,杨海崧简称杨。
店:您好,上次巡演之后,雷坛坛买保险了么?
杨:好像没买。
店:去年巡演和04年那一次,感受最大的不同是?巡演路上会不会写歌?有没有想过做一张在路上的专辑?
杨:其实每次巡演的感受都差不多,相比之下,04年的巡演是我们第一次全国的巡演,所以对大多数城市还有新鲜感。我们几乎不会在巡演路上写歌,创作一张在路上的专辑是个诱人的想法,但是目前我们似乎还缺乏这样的能力。
店:我记得04年巡演纪录片里最不合拍的场景是在南方沿海城市,去年你们和My Little Airport一起在广州演出过,虽然你们的歌词色彩有相通之处,但音乐风格完全是两个极端。当时观众的反应怎样?
杨:确实,当我们在广州和深圳演出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奇怪的观众,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样的观众才算是标准的摇滚乐观众呢?我们其实并太在意为什么样的观众演出,或者观众的反应等等。上次在广州的演出正好是香港维港唱片的一个纪念演出,My Little Airport邀请了我们。当时观众的反应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我想总有人喜欢,有人受不了吧。
店:您觉得红色的列车还在继续带走新的乘客么?它是否已经被装修成了观光专列的样子?您觉得它的终点会在哪里?
杨: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有一辆属于他们的红色的列车,上一个时代如此,下一个时代也是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某种潮流所裹挟而去,我并不知道终点会在哪里,如果知道,那我就应该是个乐观主义者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不会是一辆观光专列,即使——借用另一句歌词——“血液凝结成了风景”。
店:穿过河堤这首歌的场景和基调,有没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的影响?
杨:确实是的,Dylan的《John Wesley Harding》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唱片之一。
店:那么木匠是被遗忘的耶稣或救赎的象征么?另外对话的两人是Joker和Thief?
杨:木匠是故事里的另一个人,他的身份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存在让对话的两人中的一位相信,河堤的那一边并不存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对话的两个人,其实我和你一样,也不确定他们的身份。甚至关于这场对话,我知道的也并不比你更多,我已经把我知道的全写在歌里了。而Joker或者Thief只是一个代号,他们可以是任何人。
店:去年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里提到P.K.14年底会录制新专辑,现在进展如何?
杨:我只能说,如果顺利的话,我们也许会在今年年底录制这张新唱片。
店:P.K.14写歌过程是更多依靠即兴还是先有动机框架?歌词是在音乐基本定型后再写么?有没有先写好的歌词再作曲的歌?
杨:有一些歌是根据某个动机框架而创作的,而有些歌是在排练过程中即兴出现的。歌词也大多是和音乐同时创作的,几乎很少有音乐完成后再写歌词的情况。也有先写好的歌词,然后再作曲的情况,不过这样的情况也不是很多。
店:为什么在您最近出版的小说集《现在让我们赞美富人》里,人物大多对环境表现出麻木和失语,而您在P.K.14歌词中则体现出强烈的叙述和质问欲望?
杨:你说的这个其实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我想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环境总是容易让人麻木和失语,因此在某些事情上才会表现出更多的激烈情绪吧。
店:关于您的歌词,我想问,您是神秘论者么?您是否相信人能够拥有定义善恶的能力?
杨:我想,每个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是个神秘论者吧。我不相信人能够或者应该拥有定义任何事物的能力,包括善恶,正义等等。在我的世界观里,世界不是用来被人类定义的,人类对事物的定义在大多数时候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变的混乱。
店:一天MSN上有人看到我的正在播放曲目,突然对我说“你居然在听七八点”,2000年左右南京全景音乐组织的大学巡演中,P.K.14和七八点到过南京医科大学,他们是第一个暖场乐队。您对他们有印象么?当时的南京独立音乐圈和现在北京的环境相比,有什么差异?
杨:在南京的时候,我们和七八点经常在一起演出,那些演出我都记得。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当时南京的乐队并不是很多,演出的场地就更少,我想这就是和现在的北京最大的差别了。
店:您觉得现在的独立音乐听众和十年前最大的区别是?
这已经是两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音乐审美,有不同的价值观,作为这两个时代的听众,我想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说实话,我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些区别。
店:您刚制作了8 Eye Spy的首张专辑,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以及专辑制作过程?
杨:他们是一支南京的乐队,风格上偏向于实验一些的摇滚乐。所以这张唱片是在南京录音的,这样他们在录音时就比较放松。我们租了一个小的录音棚,全部同步录音的方式,前期花了大概10天左右的时间。后期时我也尽量使用前期的音色以及房间的声音,所以这张唱片现场感比较强,没有太多的制作上的修饰。
店:您有没有意识到P.K.14已经开始影响新生代乐队么?比如嘎调。
杨:如果真的能够对新乐队有所影响,那是我们的荣幸。
店:您怎么评价现在新生代乐队大多用英文写歌词?
杨:英语几乎是摇滚乐的国际性语言,因此我能理解用英语演唱的中国乐队,如果他们希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成就感,那么英语确实是一个好选择。但是作为我的母语来说,我仍然希望听到更多的乐队写出优秀的中文歌词,我想应该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想法,因为那是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的。不过不管怎样,这都是音乐家个人的选择,我想作为旁观者,是不应该对这种个人选择做道德评判的。
店:最早影响您的唱片是?过去一年听到的最好的唱片是?
杨:那应该是上高中时听的达明一派,不过《梦回唐朝》对我的生活道路应该有更大的影响。去年听到的最喜欢的唱片是Bob Dylan的《Tell Tale Signs》,Neil Young的《Chrome Dreams II》,还有Shellac的07年专辑《Excellent Italian Greyhound》。
店:您不止一次在歌词中使用过黑色大雨这个意象,您觉得有没有可能,某一天,就像初到纽约写下《暴雨降至》的迪伦一样,一个内陆小镇的20岁青年只身来到北京,在一个几乎无人关注的酒吧里唱起”在我歌唱之前我会牢记我的歌“,并且彻底改变目前的秩序?您觉得现在的时代是否还需要这样的人?
杨:“黑色的大雨”实际上是来自圣经的意像,这也是我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一个方面。关于你说的这个故事,我觉得重要的并不是是否会出现一位这样的年轻人,而是我从你的故事里看到,从70年代开始,几乎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渴望出现一个新的迪伦,一个新的时代的代言人。但是就像迪伦的一句歌词,我们真的需要一个预报员来为我们报告时代的气象吗?
店:我觉得他每个年代都有可以和60年代相提并论的杰作,而且他的意义,正如您所说的,在于他一直能从别人不断强加给他的一系列头衔下脱身,尤其是所谓时代的代言人,并不断在新的形式和主题里取得新的成就。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人,是因为现在的音乐人大多缺乏这样的态度,您认为呢?
杨:你说的对,实际上在我看来,我们并不缺少努力想成为时代代言人的艺术家,而是缺少能够不为这个头衔所动的人,能够从这个头衔下成功脱身的人,这不仅是缺乏某种态度的问题,同时也是如何对抗名声的诱惑的问题。并且在媒体这么发达的今天,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这其实也牵涉到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的关系,我想这也是迪伦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店:您的演唱风格受到哪些歌手的启发?您怎么评价自己的人声?
杨:我受到的是70年代一些纽约乐队的影响,Talking Heads, Television, Richard Hell, Patti Smith等等。对于自己的声音,我想有些时候我唱的很好,而在有些歌里,我唱的还不够好,我还在努力。
店:时间的流逝会影响您做音乐的心态和方式么?以怎样的方式?音乐会是您一直坚持的表达方式么?
杨:我想会的,只不过我还不知道这种影响会从哪个方面,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对我而言,音乐从来不是一个是否要坚持的表达方式,我只能说,对于我想要表达的情感,到现在为止,音乐是最完美的形式。
店:音乐之外,对您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我不能确定,在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最重要的也在发生变化,甚至音乐对我来说也不是最重要的。
店:您参与过兵马司的创建和运营,您对目前中国独立音乐作为一个产业有什么评价和期望?
杨:我希望唱片行业发展的很好,能够为更多的音乐家提供支持,但是实际情况是,已经有很多人把这个行业称作夕阳产业了,实际上我也很难判断唱片行业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店:您怎么看MicroMu/不插店这个厂牌?
杨:我想互联网的最初形成是基于一种资源免费共享的理想主义理念,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做下去,并且让更多的人听到更多的好音乐,祝你们好运!
店:如果可能,您会对那些开始拿起吉他翻唱你们歌曲的青年们说些什么?
杨:我希望他们唱完后能够心情愉快,就像我翻唱其他人的歌一样。
2009年4月 北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