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靖哥哥的“完美爱情”
前段时间有个热帖,讨论的是“黄蓉为什么会爱上郭靖”,有个算术还不错的网友热心地把郭大侠当时请黄蓉吃的饭钱和送的盘缠换算成了人民币,约合30多万,那顿饭据说是一万多,然后,感叹白富美遇到了土豪,何况当时黄蓉还扮成了叫花子,正和自己老爸闹别扭。于是不少人纷纷感叹:“真爱啊!”又一次相信了爱情啊!我估计姑娘们的呼声最高,因为我等缺爱又缺钱,遇到这么一个有钱任性还憨厚专一的人,还能不拼么?
但是,童话故事总是写到王子公主结婚的那一章就不能继续往下写了,因为婚姻中的艰难不堪,怎么好轻易拿出来给你们看呢?怎么能击碎你们的玻璃心呢?
童年里看得最多的是香港的武侠剧,我非常喜欢翁美玲版的黄蓉,如果要说更原著中的相似度的话,属她最高。她有一个绝顶聪明的爹,自己能将武林秘籍倒背如流;她家有个大大的桃花岛,我做梦都想到那里去。她古灵精怪,又聪明水灵,和黄日华一起,构成了我心中闯荡江湖的最佳伴侣。
但是,中年的黄蓉变成了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了,几乎没有一个细节可以拿出来书写,因为就是中年妇女围着丈夫孩子转的事情啊,何况他们的大女儿还是那样一个不省心的角色。直到看见闫红的《中年黄蓉婚内的寂寞》,看她结合原著对人物抽丝剥茧的分析,但明白了自己困惑的源头,因为结婚后的黄蓉,除了和郭靖一起完成护城大业,生活几乎乏善可陈,是啊,她也变成了曹雪芹笔下的“死鱼眼珠子”,和天下所有的中年妇女并无区别,从前那个水灵灵的黄蓉,不见了!
她的第一个女儿郭芙,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可是与母亲的智慧却毫不沾边,失手砍掉了杨过的手臂,惊慌失措,只能躲在母亲的怀里撒娇,而黄蓉,早在此前,你已经能够看出她对自己女儿的袒护和纵容,即使聪明如她,一样有自己的无力!
她选择的是一个平稳踏实的婚姻,她勇敢的收拾起从前个性的古怪的脾气。为守护婚姻和家庭付出代价。所以,那些高唱着“不是黄蓉,不会武功,只要靖哥哥完美爱情的”人们,还是醒醒吧,即使聪明美丽又武功高强如黄蓉者,也一样无可意料地迎来婚内的寂寞,何况平凡的你我?
记得最初的时候,欧阳克也喜欢黄蓉,如果只是贪图美貌,不可能对黄蓉花那么多心思,他对黄蓉有着欣赏和理解,或者说,稍解风情的他至少比郭靖懂得黄蓉。但对于以叛逆少女身份出走的黄蓉而言,郭靖温柔敦厚更能迎合她内心的需要。
文中有一处细节,欧阳克被砸在万斤巨石之下,黄蓉为欧阳锋所迫去救他时,他说“我是活不成的了,但见到你出力救我,我是死也欢喜。”黄蓉听了忽感歉疚,说道:“你不用谢我。这是我布下的机关,你知道么?”欧阳克低声道:“别这么大声,给叔叔听到了,他可放你不过。我早知道啦,死在你的手里,我一点也不怨。”
人家欧阳克同样是以生命来做备胎啊,同样是任性。
不过在金庸老人家的笔下,也向来没有完美爱情这回事。如果有,也只是对于男性而言!正如网友所有,即使他塑造了那么多的女性角色,总得来说,就两大特点,一是美丽,二是坚贞,说到底这不可避免地带有作为男性作者对于理想女性的投射。但是这些女子,无论是武功盖世的,还是倾国倾城的,都主要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的,即她们主要通过“被爱”才确定存在,而那些遭遇情伤的如“李莫愁”者之类,则成了变态杀人狂。这多么可怕,一场失败的爱情,居然对人有如此大的摧毁力,但是最后,李莫愁姐姐身重情花毒,呼喊“陆展元”的名字奔赴大火中,你才明白,这女魔头的恨的源头来自于沉重的爱。李莫愁为了一个背叛她的男人,把整个人生都毁掉了,如果写书,应该可以写《如何收拾负心汉的骨灰》、《爱情是怎么样毁掉我的生活的》,绝对稳坐畅销书届第一把交椅,可人家不干啊,非得使冰魄银针去杀人!
这才是爱情和婚姻的真相吧,有报道说,即使是深爱的夫妻,一生中也有200多次要掐死对方的冲动,在童年时代,见过不少夫妻恶语相向,却依旧不离不弃,那些门后的故事,有多少,是不能摊开来说的呢?
所以说,单身也好,结婚也好,都是一种选择,它们都不能主动为你镀金,而人最重要的,不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么?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决定在一起过日子,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可能引发一场大战,而要把日子过下去,就得慢慢学会彼此的包容和理解。我们总是计较彼此的抱怨,却很少看到对方的需要。诚如宋涵所说,当我们说爱的时候,其实是表达“被爱”,当我们说忠诚的时候,其实是渴望“被忠诚”。你看嘛,人总是如此自私自我的生物,就不要只是奢望对方为自己改变了!
金庸笔下的那些女子,多多少少都在为男性改变,比如韦小宝的七个老婆,话说韦小宝是中国很多男人的梦想吧!呵呵,居然能收起各自的脾气和妒忌,包括公主,和大家姐妹相称。你见过如此压抑自己的天性的女性么?一群女子,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必须放弃自我,恰恰是我们文化中需要反思的部分!
想起舒婷的《致橡树》,也许最好的爱情应该是这种,各自独立又彼此信赖,各自自由又紧密相连,从能找到彼此懂得的言语,不依附不卑微,作为树的形象彼此站在大地上,怎么看,这风景都极美!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