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从德国的城市所想的
今天去了Wiesbaden,Hessen的首府。既然是首府,当然比马尔堡大,商店里的东西也比较齐全,但大体的房屋造型,道路什么的和马尔堡差不多,估计德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是这个样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老城(二战中没有被破坏而保留下来的部分城市)中心大多是石头铺成广场和街道,教堂、市政厅、议会伫立在广场的中央,广场四周都有供人们休息的椅子,供小孩玩的小场地,房子都是19、20世纪的古老风格,石头垒成的墙壁,红瓦铺就的屋顶,如果没有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街上的人群,真让人感觉是漫步在19世纪的德国小镇。这就是德国城市体现出来的传统,而现代就体现在商店里的商品了,时尚的衣服,精致的小饰品、诱人的西式糕点,还有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摆满了商店的各个角落,各种肤色、说着各种语言的人们,又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这就是德国城市给我的感觉。
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上很少会有历史的厚重感,现代的商业街大都是在拆除老建筑的基础上建成的,只有走进市政规划还没波及的角落才会看到这座城市历史。龙应台在她的书中曾写道,长大成人的德国年轻人还能在老房子的墙壁上找到儿时藏糖果的小窝,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她感慨大多数台湾人是做不到了,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市政规划把老房子和老街道拆除了,人们早已找不到儿时玩耍的那片场地。她说的是80年代的台湾,但是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大陆。这又谈到了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保留问题,很多中国人很多年前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无非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保留传统;二是如果要,应该怎样保留传统。我看过很多文章都直接跳到第二个问题上去,或者是只是列举一些传统遭到破坏的例子,对第一个问题草草作出回答,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和各种假设的推测,好像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和毋庸置疑的。
我认为传统对现代人的作用无非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现在总是在谈发展,我们的发展大部分是借鉴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那么传统对于现代的发展有没有积极作用呢?或者它对于其他方面会有作用,比如龙应台文章中所写的为老去的人们找到一份童年的回忆(这绝对不属于社会发展的方面,毕竟人们的感觉或者更大的说身心健康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改进)。有人说传统的保留有助于解决现代市场经济道德沦丧的问题,这就属于发展方面的问题,还有我们现在常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面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手段和目标,手段即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国情,国情中当然也包含传统,目标即我们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像朝鲜,也不是像古巴那样的社会主义。
现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道德沦丧、家庭意识淡薄、原本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等等。这时一种声音就喊出来了:恢复传统文化!他们总是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现代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丧失职业道德,唯利是图,他们就主张复兴儒学,因为儒家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家庭伦理的命题,所以我们只用照着孔老先生的话做就可以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认为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从传统中寻找解决方法并不是什么好的方法。市场经济中人们道德沦丧,“毒奶粉”“假药”事件不断,我们就要复兴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新学习儒家学说。这给我的感觉就是“杀鸡焉用宰牛刀”。珍爱和保障他人的生命安全是作为一个人理所应当做到的,没有必要上升到一个道德高度去谈。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伦理都没有了,还跟他谈什么仁义道德。市场经济中人们应当遵守的规范应当属于工具性的,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儒家学说是人们内在心理更高一层次的理想追求。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只是低层次的问题,却忽而提到一个道德理想的高度,让人们去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杀鸡焉用宰牛刀。
其实这又涉及到儒家学说以及所有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到底是一种处世工具还是一种道德理想。这个问题是在是很难回答,或者两者本来的界限并不清晰。如果只是工具层面,那就没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拿它试试看,看看能不能解决。如果是道德理想层面,什么都拿它试恐怕就不那么奏效了。
上面谈了那么多就是在讨论传统对发展的作用,可能是有些作用,但也不是每次都有用。
剩下的就是传统本身的作用问题了,也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鉴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文章的篇幅,就留在以后讨论了。
虽然说这篇文章前后并不太呼应,有点“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但是都是我这些天的思考,有点杂乱,因为只是思维的一些线索,只是往纵的方向去想而没有顾及一些细节,如果觉得太乱,不读也罢。
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上很少会有历史的厚重感,现代的商业街大都是在拆除老建筑的基础上建成的,只有走进市政规划还没波及的角落才会看到这座城市历史。龙应台在她的书中曾写道,长大成人的德国年轻人还能在老房子的墙壁上找到儿时藏糖果的小窝,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她感慨大多数台湾人是做不到了,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市政规划把老房子和老街道拆除了,人们早已找不到儿时玩耍的那片场地。她说的是80年代的台湾,但是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大陆。这又谈到了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保留问题,很多中国人很多年前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无非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保留传统;二是如果要,应该怎样保留传统。我看过很多文章都直接跳到第二个问题上去,或者是只是列举一些传统遭到破坏的例子,对第一个问题草草作出回答,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和各种假设的推测,好像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和毋庸置疑的。
我认为传统对现代人的作用无非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现在总是在谈发展,我们的发展大部分是借鉴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那么传统对于现代的发展有没有积极作用呢?或者它对于其他方面会有作用,比如龙应台文章中所写的为老去的人们找到一份童年的回忆(这绝对不属于社会发展的方面,毕竟人们的感觉或者更大的说身心健康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改进)。有人说传统的保留有助于解决现代市场经济道德沦丧的问题,这就属于发展方面的问题,还有我们现在常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面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手段和目标,手段即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国情,国情中当然也包含传统,目标即我们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像朝鲜,也不是像古巴那样的社会主义。
现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道德沦丧、家庭意识淡薄、原本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等等。这时一种声音就喊出来了:恢复传统文化!他们总是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现代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丧失职业道德,唯利是图,他们就主张复兴儒学,因为儒家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家庭伦理的命题,所以我们只用照着孔老先生的话做就可以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认为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从传统中寻找解决方法并不是什么好的方法。市场经济中人们道德沦丧,“毒奶粉”“假药”事件不断,我们就要复兴传统文化,让人们重新学习儒家学说。这给我的感觉就是“杀鸡焉用宰牛刀”。珍爱和保障他人的生命安全是作为一个人理所应当做到的,没有必要上升到一个道德高度去谈。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伦理都没有了,还跟他谈什么仁义道德。市场经济中人们应当遵守的规范应当属于工具性的,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儒家学说是人们内在心理更高一层次的理想追求。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只是低层次的问题,却忽而提到一个道德理想的高度,让人们去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杀鸡焉用宰牛刀。
其实这又涉及到儒家学说以及所有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到底是一种处世工具还是一种道德理想。这个问题是在是很难回答,或者两者本来的界限并不清晰。如果只是工具层面,那就没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拿它试试看,看看能不能解决。如果是道德理想层面,什么都拿它试恐怕就不那么奏效了。
上面谈了那么多就是在讨论传统对发展的作用,可能是有些作用,但也不是每次都有用。
剩下的就是传统本身的作用问题了,也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鉴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文章的篇幅,就留在以后讨论了。
虽然说这篇文章前后并不太呼应,有点“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但是都是我这些天的思考,有点杂乱,因为只是思维的一些线索,只是往纵的方向去想而没有顾及一些细节,如果觉得太乱,不读也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