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妇女与小说
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初的作家,以意识流写作为名。不过,在某些人心中,她以女性作家为名。你可以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却读不到奥斯丁论女性;你也可以读女性主义者论女性,却读不到女性主义者写的小说。伍尔夫也许不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论述妇女与小说(我作为外行完全没根据作此论断),但到了她那里作家显然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可是,这个问题首先关系到什么?是艺术本身还是妇女权益?伍尔夫的确谈到了西方妇女很长时间遭受压迫,女性写作被视为天荒夜谈的可笑之举。妇女生来就背负太多的使命,她的劳动成果却只能当下消费:煮的饭被消化了,清洁的房间被弄脏了,养大的孩子离开了。在生命的尽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文字却能留下。从古到今,文字是最能诱惑人的追求之一。不过,诱惑背后的虚荣可能不是女性想要的。妇女的梦想很简单。她可能只想描绘一下自我,记录一下生活,抒发一下感情。一位普通的妇女不太可能带着怎样远大高尚的动机去写作。这种句法说到底是男性的,妇女一旦开始写作,便掉进男性千年形成的句法传统。真正的女性写作是从文学的零开始,而不是从物质权益的零开始。
奥斯丁成为女性写作的典范。伍尔夫尤其谈及她的平和与理智:她没有屈从于男性的句法,也没有表示对男性的不满,甚至还可以说她没有抱怨妇女地位之低下。她感兴趣的是描绘日常生活的永恒形式:从恋爱到婚姻的两性关系。现代人一定会怀疑奥斯丁的平和,也一定能够证明奥斯丁其实是有所抱怨。如此的解读是否过于粗暴,大家可以扪心自问。问题恰恰在于为何奥斯丁能够超越男女纷争的泥淖,年纪轻轻便创作出传世杰作?这跟奥斯丁的天性有关,她惊人地早熟,能够平衡理智与情感。她不是天才,但她拥有写作的技艺进行修饰。于是,奥斯丁与莎士比亚成为伍尔夫心中的伟大作家,他们在创作时是如此平静,距离艺术的永恒如此接近。
尽管女性写作很晚才公开出现,女性的形象却早已印刻在文学的开端。吊诡的是,在轻视女性的古典时代女性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诗剧舞台。在此,问题可以反过来进行思考。表面上极度男性化的诗歌与戏剧其实早已受到女性的污染。伍尔夫敏锐地看到,女性不可能像男性那样写作伟大的诗剧,就像康德很早就提出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的隔阂。但诗剧也不可能没有女性:它必须谈论女性,塑造女性,甚至征服女性。女性早在文学开端之前已经从事写作,这是一种隐形的写作,令男性臣服或恐惧的写作。以文明的姿态出现的男性写作其实是女性写作的替补,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用“超越”、“扬弃”、“发展”等等字眼。
如果我的发挥有道理,那么“妇女与小说”就是个反讽的命题。女性写作的崛起,其实付出了被男性同化的代价。怨恨的女作家争取写作的权益,渴望获得“一间自己的房间”,就已经事先承认了男性文明定下来的游戏规则。你必须承认这些游戏规则才能开始写作,当你开始写作已不是个女人。毋宁说,你无法用文学来表明自己身为女性的认同。于是,女性写作面临的困境在于它要么内容单薄,要么技艺幼稚。这种评价不能归咎于男性审美的标准,而是女性写作自身的缺陷。她们愚蠢地扬短避长。
奥斯丁的伟大在于她知道自己的限度与写作的范围。虽然,伍尔夫多少感觉到生命后期的奥斯丁似乎有了浪漫的苗头(她的知道源于她的不知道?)。引用柯勒律治的洞见——“伟大心灵是雌雄同体的”——是为了劝喻女性作家们不能首先具有自己是女性的意识。单性的女性与单性的男性都是无可救药的狭隘。奥斯丁有着男性化的明智,莎士比亚有着女性化的浪漫,但他们都没有盲目忠于自己的性别。他们是雌雄同体的。当下女性写作的问题,要么让人感觉不到是女性写作,要么让人感觉矫揉造作。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公认重要的长文结尾中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发现自己对于作他人的平等伴侣,对于为了更高目的去影响这个世界,并没有抱着什么高尚情操。我发现自己正在简单而平淡地喃喃自语:保持自我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得多。如果我知道如何说得崇高而动听,我想要对你们说,千万不要梦想去影响别人。只要就事论事,思考事情本身。”
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此书翻译精良)
可是,这个问题首先关系到什么?是艺术本身还是妇女权益?伍尔夫的确谈到了西方妇女很长时间遭受压迫,女性写作被视为天荒夜谈的可笑之举。妇女生来就背负太多的使命,她的劳动成果却只能当下消费:煮的饭被消化了,清洁的房间被弄脏了,养大的孩子离开了。在生命的尽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文字却能留下。从古到今,文字是最能诱惑人的追求之一。不过,诱惑背后的虚荣可能不是女性想要的。妇女的梦想很简单。她可能只想描绘一下自我,记录一下生活,抒发一下感情。一位普通的妇女不太可能带着怎样远大高尚的动机去写作。这种句法说到底是男性的,妇女一旦开始写作,便掉进男性千年形成的句法传统。真正的女性写作是从文学的零开始,而不是从物质权益的零开始。
奥斯丁成为女性写作的典范。伍尔夫尤其谈及她的平和与理智:她没有屈从于男性的句法,也没有表示对男性的不满,甚至还可以说她没有抱怨妇女地位之低下。她感兴趣的是描绘日常生活的永恒形式:从恋爱到婚姻的两性关系。现代人一定会怀疑奥斯丁的平和,也一定能够证明奥斯丁其实是有所抱怨。如此的解读是否过于粗暴,大家可以扪心自问。问题恰恰在于为何奥斯丁能够超越男女纷争的泥淖,年纪轻轻便创作出传世杰作?这跟奥斯丁的天性有关,她惊人地早熟,能够平衡理智与情感。她不是天才,但她拥有写作的技艺进行修饰。于是,奥斯丁与莎士比亚成为伍尔夫心中的伟大作家,他们在创作时是如此平静,距离艺术的永恒如此接近。
尽管女性写作很晚才公开出现,女性的形象却早已印刻在文学的开端。吊诡的是,在轻视女性的古典时代女性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诗剧舞台。在此,问题可以反过来进行思考。表面上极度男性化的诗歌与戏剧其实早已受到女性的污染。伍尔夫敏锐地看到,女性不可能像男性那样写作伟大的诗剧,就像康德很早就提出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的隔阂。但诗剧也不可能没有女性:它必须谈论女性,塑造女性,甚至征服女性。女性早在文学开端之前已经从事写作,这是一种隐形的写作,令男性臣服或恐惧的写作。以文明的姿态出现的男性写作其实是女性写作的替补,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用“超越”、“扬弃”、“发展”等等字眼。
如果我的发挥有道理,那么“妇女与小说”就是个反讽的命题。女性写作的崛起,其实付出了被男性同化的代价。怨恨的女作家争取写作的权益,渴望获得“一间自己的房间”,就已经事先承认了男性文明定下来的游戏规则。你必须承认这些游戏规则才能开始写作,当你开始写作已不是个女人。毋宁说,你无法用文学来表明自己身为女性的认同。于是,女性写作面临的困境在于它要么内容单薄,要么技艺幼稚。这种评价不能归咎于男性审美的标准,而是女性写作自身的缺陷。她们愚蠢地扬短避长。
奥斯丁的伟大在于她知道自己的限度与写作的范围。虽然,伍尔夫多少感觉到生命后期的奥斯丁似乎有了浪漫的苗头(她的知道源于她的不知道?)。引用柯勒律治的洞见——“伟大心灵是雌雄同体的”——是为了劝喻女性作家们不能首先具有自己是女性的意识。单性的女性与单性的男性都是无可救药的狭隘。奥斯丁有着男性化的明智,莎士比亚有着女性化的浪漫,但他们都没有盲目忠于自己的性别。他们是雌雄同体的。当下女性写作的问题,要么让人感觉不到是女性写作,要么让人感觉矫揉造作。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公认重要的长文结尾中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发现自己对于作他人的平等伴侣,对于为了更高目的去影响这个世界,并没有抱着什么高尚情操。我发现自己正在简单而平淡地喃喃自语:保持自我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得多。如果我知道如何说得崇高而动听,我想要对你们说,千万不要梦想去影响别人。只要就事论事,思考事情本身。”
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此书翻译精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