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影院前,记得做个鬼脸
这是一篇影评,电影给四星半。 到达影院的时候,大概已经开始十分钟了,还好这部电影不用担心迟到,前四十分钟容易瞌睡,一直在讲工程师和女儿以及找不到存在感的儿子在地球上的平淡生活,标准的家庭伦理剧,一直到飞船进入太空我还以为序幕刚刚结束。 对于大部分理科生或者经常果壳知乎科学松鼠会来回刷的文青们,这部电影很容易被“猜”到。 影片开始三十分钟,墨菲在卧室偶然发现的重力场坐标,就把库珀指引到了航天局的隐秘所在地,而库珀是前NASA宇航员,正是教授要找的人有木有,结合星际穿越的主题,已经想到这些信息应该是这位父亲传递过来的。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未来人类为了拯救因为环境恶化而濒临绝境的祖先,在近地太空中制造了虫洞,教授寄希望于探索虫洞另一端的宇宙,寻找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于是带着机器人塔斯和若干人类胚胎,库珀和布兰德踏上了太空之路,剧然后情发展,库珀落入黑洞,在未来人类创造的高维空间中引导墨菲解出方程,布兰德则独自飞往Edmund星球执行Plan B。 对比网上众多的“烧脑”“膜拜”的评价,这部电影并没有想象中的观影难度,因为主要的科技名词,电影里都不厌其烦的通过对白的方式来说明了。 关于虫洞,黑洞以及时光穿梭,朋友圈里已经有了很多的科普,不再说明。 电影中多处提到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我觉得可以对这个地方做一下说明。 相对论的提出是针对宏观现象,而量子力学针对微观世界,这两种理论在很多时候是有分歧的。比如相对论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在原子内部并不买账,薛定谔的猫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状态下的不完备性。相对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决定性的,量子力学则认为存在着无数的平行宇宙。 教科书上对此解释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使用情景不同,这显然不能让处女座的科学家们满意。 最后导致爱因斯坦在晚年和牛顿一样,迷信神学。 爱氏曾在一次采访中回答,“我不是无神论者,这个问题的涉及面对于我们的思维而言过于广泛。我们像一个进入大型图书馆的孩子,图书馆里摆满了用各种语言写成的书籍,而他无所适从。孩子知道肯定有人写了这些书,但他不知道是怎么写的,也不认识写这些书的语言是哪种。孩子隐约觉得书的排放都依循某种神秘的顺序,但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星际》中把空间交汇的地点选在了书房,不知道是不是和爱因斯坦的这番言论有关。 中学时在晚自习上阅读《时间简史》,曾经着迷于“上帝会不会掷骰子”。关于时空的这些理论,物理学家们最容易胡说,因为它没办法去办法验证。当年的阅读,形成了我对于时空穿梭的认识:一直觉得时空穿梭是可能的,但是你只能回到你的过去,不能回到其他人的过去,而且,你所回到的过去,正是你的未来。 如果你以前有兴趣阅读过时间简史, 什么?你说你有时间也不捡那玩意。好吧,如果你阅读过时间简史,这部电影里的科普性对白完全不需要。

我们试着把叙事的顺序改变一下,如果影片一开始就是库珀出现在未来人来留下的五维空间中,这是库珀的现在,同时又是他的以前,因为时间变成了可移动的,在呆萌机器人塔斯的帮助下,把方程式数据传回地球——通关忽然变得容易多了。 不得不提一下张小盒版机器人Tars,最开始我对它的造型深不以为然,直到在海浪星球,布兰德遇险,塔斯暴走变身,一个公主抱救起海瑟薇,影院里一众妹子失声,不仅感叹诺兰导演用心良苦! 《星际》上映以后,不可避免的被拿来和《三体》比较,简单来说,《星际》带给我的观影体验,并没有《三体》那么震撼。 宇航员们长途星际航行不带武器不知道算不算bug,说好的降维攻击呢,在靠近黑洞边缘的行星大陆上库珀和米勒互博一定很过瘾。 《三体》如果拍出来,肯定比《星际穿越》要精彩的多。影片里通过摩斯密码传递信息,怎么会有《三体》中“秦一号”百万士兵演练组成的二进制单元计算太阳运行更壮观。当然,《星际》正是通过这些气候恶化,枯萎病这些你听过了解过的科技名词,让一部科幻电影变得不那么科幻。 观影结束后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这样一部接近三个小时的大电影,大部分篇幅都在表现父女之爱,总感觉气场不够强大,视角未免太小。而且直到最后,库珀和布兰德竟然没有擦出火花。 最后库珀醒来都没有关切一句自己的儿子,告诉我汤姆不是打酱油的。

另外,五维空间的未来人类都可以制造出虫洞了,为什么不用更加简单的办法拯救自己。 塔斯是如何回到地球的,墨菲的名字有解释吗?如果事情可能变得更糟,那么它总会变得更糟,剧情里并没有体现这一点。 哦,对了,还有让文青眼前们一亮的那句“不要温柔的走进那个凉夜”,如果你是在晚上去看的电影,记得走出影院前做个鬼脸,“怒斥,怒斥这光明的消谢”。 总的来说,《星际》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没有让我惊喜,但是值得一看。如果你是奔着膜拜科幻大片去的,怕是要失望。不过我想,也许除了故事本身,科幻作品有一些影片外的价值,是让我们对身在的宇宙保持好奇,保持更多的敬畏。 ©转载请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