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留不住
如果青春留不住
今天是10月11号,离毕业整整4个月了,上班也有3月有余了,前些日子是开学季,一个曾陪我们走过十多年开学的季节。然而,今年,我们再也没有开学了,这是这么些年来,青春留不住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吧!此刻的青春毅然斩断与过去的许多联系,或人、或事、或物。
大学生活结束了,学生生活结束了。我一直在努力的怀念,一直想努力的记录,以此来拖住时间的脚步。毕业前两个月就开始回忆,习惯拿个本子,在图书馆某个角落。然而时间流逝的速度似乎远远快过我思绪的速度,快过我笔尖移动的速度。我想停下来思考、我想停下来呐喊、我想停下来,停下来抓住现在的一切。然而,时间终是裹挟着你,走到一个个路口,每个路口都让你告别那些曾与你度过喜怒哀乐、陪你尝过酸甜苦辣的人,然后让你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路上。
标题早已拟好,青春终是留不住的,但内容却还是一片空白。四年已逝,我努力提取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不知该用什么来填补这片空白。我的思绪在往后退,时间却在往前走,距离越来越远,于是视线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模糊到你再无法看清。只是有时在某个点,突然就让你泪流满面。
离校已近四个月了,现在再来缅怀似乎已有点不合时宜了。无奈,从学校回到家里,再到南京,到广州,这一路上都无法安静下来,细细追忆那似水年华。
“青春”二字,于我最早的记忆该是我读初三那年,读到姐姐带回来的《高中生》杂志里的一篇题为《我听到梦碎的声音》的文章,里面的青春是梦想中带着残酷的。当然,那时对我并没有更多的体会,却会偶尔想到那里的故事。后来,我查看那期杂志,是2005年第9期,到现在差不多是十年的光阴了。十年,不是一梦,却似昨天,到现在,我竟也慨叹起时光流走,青春在逝。
高中三年,其实过得很简单,简单的就像一架机器在不停的复制过去的昨天。高考落榜,该像是一个真实的梦碎。后来,选择复读,相较于高中生活,复读的日子,明显更充满快乐,也没有高三那种紧张感。一年不多,可抵三年。高中那帮同学,一个个能喝,喝的不痛快不罢休;复读时那群朋友,一个个不讲究,可以大夏天两天两夜不洗澡,大摇大摆的压着马路、可以横七竖八躺草地上睡一宿。
毕业前,很多人在问,很多人在反思,大学给人的感受是什么,那时于我“遗憾”二字几乎是脱口而出,却不知道在遗憾什么,也许是青春还没来得及好好放肆就匆匆收场。毕业前那段时间喝的最多的是酒、说的最多的是珍重;那段时间是四年来最多的拥抱、最多的挥手;那段时间人是醉的,一半的时间醉在梦里、一半的时间醉在桌上。梦里也好,醒着也罢,时间到了那个点,就该切入下一幕,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只是这出戏,没有剧本,没有排练,自导自演。
年轻人(teenager)这个词是 1941年才被发明出来,正式被放置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上。不知道怎样来定义青春,年轻人(teenager)指的是13岁到19岁的年轻人,青春(Youth)指的是15到24岁这个阶段。按照这个定义,突然发现我们一直以为还很长的青春已踩到尾巴上或已结束了,才发现青春还没来得及留就已经不在了。
青春总是贴着两个互相矛盾的标签:叛逆与疼痛、光荣与梦想,一提到青春就会想到这样的字眼。人们似乎对自己的青春总是并不太满意,即使在别人眼中,这样的青春绽放得有多绚丽,蒋方舟在《理想国》为自己的新书做发布的时候,把主题定为“更好的青春”。年少成名,有着无数令人羡慕的光环,即使这样,仍期待更好的青春,过早的结束童年,又过早的走向成熟。《北京青年》里为打破生活的束缚而重走青春是一种对过往的否定,通过这样一种对抗来重新剖析青春、思考青春。白岩松喜欢谈青春,他从不回避青春的残酷,因为他总会给你向上的希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90后作为整个社会的非主流团体,已渐渐进入社会,开始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开始告别过去的自己,开始承担起责任。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将青春改变,由放肆变成克制,由任性变理性,涉世未深却也要装作看破世事。刚到公司、刚到项目部时,所有领导都说看到我们,让他们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似乎所有前辈与后生都会以这样的方式作为交流的开场白,不知道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还是仅仅是一种说辞。
人们往往爱怀念年轻的时候,青春最值得让人怀念的是什么?也许李宗盛可以做个回答。09年,他51岁,老李在《理性与感性》的演唱会上,抱着吉他,灯光打下来。他唱《寂寞难耐》,说:“四十岁早过去了,往后的日子不再向任何人交代”。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也许这是青春最值得让人怀念的地方,肆无忌惮、可疯、可狂,红尘作伴、潇潇洒洒,策马奔腾、人世繁华。青春与年迈,是最对立却又最统一的。老李唱《山丘》,写的是他,说的是你,“也许我们从未成熟,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尽管心里活着的是那个年轻人”,时光不可逆,年岁不可逆,青春对立到年迈,心中活着的是那个年轻人。从青春到年迈,跳过中间那段称之社会主流精英的年龄,一样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这是青春对年迈的交代,这是年迈对青春的回答。从小李到老李,2014年,上海、广州、西安······在他《既然青春留不住》的演唱会上,一路唱来,他老了,有更多的人陪着他老了。很多去看他演唱会的人说:“看他的演唱会,不需要等他开口,看着演唱会上满满的人,就会让你哭”。
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太矫情;说青春是爬满忧伤的疼痛太伤感;说青春风花雪月却不免华而不实。时间本无罪,可青春终将离我们而去,与往事干杯,用青春下酒。走吧、走吧,让时光流走吧······
如果青春留不住,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来解答吧!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014年10月11日晚于广州
山丘
李宗盛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地唱着 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
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嘻皮笑脸 面对 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我没有刻意隐藏 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
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 |
今天是10月11号,离毕业整整4个月了,上班也有3月有余了,前些日子是开学季,一个曾陪我们走过十多年开学的季节。然而,今年,我们再也没有开学了,这是这么些年来,青春留不住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吧!此刻的青春毅然斩断与过去的许多联系,或人、或事、或物。
大学生活结束了,学生生活结束了。我一直在努力的怀念,一直想努力的记录,以此来拖住时间的脚步。毕业前两个月就开始回忆,习惯拿个本子,在图书馆某个角落。然而时间流逝的速度似乎远远快过我思绪的速度,快过我笔尖移动的速度。我想停下来思考、我想停下来呐喊、我想停下来,停下来抓住现在的一切。然而,时间终是裹挟着你,走到一个个路口,每个路口都让你告别那些曾与你度过喜怒哀乐、陪你尝过酸甜苦辣的人,然后让你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路上。
标题早已拟好,青春终是留不住的,但内容却还是一片空白。四年已逝,我努力提取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不知该用什么来填补这片空白。我的思绪在往后退,时间却在往前走,距离越来越远,于是视线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模糊到你再无法看清。只是有时在某个点,突然就让你泪流满面。
离校已近四个月了,现在再来缅怀似乎已有点不合时宜了。无奈,从学校回到家里,再到南京,到广州,这一路上都无法安静下来,细细追忆那似水年华。
“青春”二字,于我最早的记忆该是我读初三那年,读到姐姐带回来的《高中生》杂志里的一篇题为《我听到梦碎的声音》的文章,里面的青春是梦想中带着残酷的。当然,那时对我并没有更多的体会,却会偶尔想到那里的故事。后来,我查看那期杂志,是2005年第9期,到现在差不多是十年的光阴了。十年,不是一梦,却似昨天,到现在,我竟也慨叹起时光流走,青春在逝。
高中三年,其实过得很简单,简单的就像一架机器在不停的复制过去的昨天。高考落榜,该像是一个真实的梦碎。后来,选择复读,相较于高中生活,复读的日子,明显更充满快乐,也没有高三那种紧张感。一年不多,可抵三年。高中那帮同学,一个个能喝,喝的不痛快不罢休;复读时那群朋友,一个个不讲究,可以大夏天两天两夜不洗澡,大摇大摆的压着马路、可以横七竖八躺草地上睡一宿。
毕业前,很多人在问,很多人在反思,大学给人的感受是什么,那时于我“遗憾”二字几乎是脱口而出,却不知道在遗憾什么,也许是青春还没来得及好好放肆就匆匆收场。毕业前那段时间喝的最多的是酒、说的最多的是珍重;那段时间是四年来最多的拥抱、最多的挥手;那段时间人是醉的,一半的时间醉在梦里、一半的时间醉在桌上。梦里也好,醒着也罢,时间到了那个点,就该切入下一幕,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只是这出戏,没有剧本,没有排练,自导自演。
![]() |
年轻人(teenager)这个词是 1941年才被发明出来,正式被放置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上。不知道怎样来定义青春,年轻人(teenager)指的是13岁到19岁的年轻人,青春(Youth)指的是15到24岁这个阶段。按照这个定义,突然发现我们一直以为还很长的青春已踩到尾巴上或已结束了,才发现青春还没来得及留就已经不在了。
青春总是贴着两个互相矛盾的标签:叛逆与疼痛、光荣与梦想,一提到青春就会想到这样的字眼。人们似乎对自己的青春总是并不太满意,即使在别人眼中,这样的青春绽放得有多绚丽,蒋方舟在《理想国》为自己的新书做发布的时候,把主题定为“更好的青春”。年少成名,有着无数令人羡慕的光环,即使这样,仍期待更好的青春,过早的结束童年,又过早的走向成熟。《北京青年》里为打破生活的束缚而重走青春是一种对过往的否定,通过这样一种对抗来重新剖析青春、思考青春。白岩松喜欢谈青春,他从不回避青春的残酷,因为他总会给你向上的希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90后作为整个社会的非主流团体,已渐渐进入社会,开始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开始告别过去的自己,开始承担起责任。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将青春改变,由放肆变成克制,由任性变理性,涉世未深却也要装作看破世事。刚到公司、刚到项目部时,所有领导都说看到我们,让他们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似乎所有前辈与后生都会以这样的方式作为交流的开场白,不知道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还是仅仅是一种说辞。
人们往往爱怀念年轻的时候,青春最值得让人怀念的是什么?也许李宗盛可以做个回答。09年,他51岁,老李在《理性与感性》的演唱会上,抱着吉他,灯光打下来。他唱《寂寞难耐》,说:“四十岁早过去了,往后的日子不再向任何人交代”。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也许这是青春最值得让人怀念的地方,肆无忌惮、可疯、可狂,红尘作伴、潇潇洒洒,策马奔腾、人世繁华。青春与年迈,是最对立却又最统一的。老李唱《山丘》,写的是他,说的是你,“也许我们从未成熟,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尽管心里活着的是那个年轻人”,时光不可逆,年岁不可逆,青春对立到年迈,心中活着的是那个年轻人。从青春到年迈,跳过中间那段称之社会主流精英的年龄,一样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这是青春对年迈的交代,这是年迈对青春的回答。从小李到老李,2014年,上海、广州、西安······在他《既然青春留不住》的演唱会上,一路唱来,他老了,有更多的人陪着他老了。很多去看他演唱会的人说:“看他的演唱会,不需要等他开口,看着演唱会上满满的人,就会让你哭”。
![]() |
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太矫情;说青春是爬满忧伤的疼痛太伤感;说青春风花雪月却不免华而不实。时间本无罪,可青春终将离我们而去,与往事干杯,用青春下酒。走吧、走吧,让时光流走吧······
如果青春留不住,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来解答吧!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014年10月11日晚于广州
山丘
李宗盛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
让人轻轻地唱着 淡淡地记着
就算终于忘了 也值了
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
侥幸汇成河
然后我俩各自一端
望着大河弯弯 终于敢放胆
嘻皮笑脸 面对 人生的难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我没有刻意隐藏 也无意让你感伤
多少次我们无醉不欢
咒骂人生太短 唏嘘相见恨晚
让女人把妆哭花了 也不管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已经老了
尽力却仍不明白
身边的年轻人
给自己随便找个理由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向情爱的挑逗 命运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
在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