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の自我觉察笔记】关于我的“死”及死亡恐惧(1)
死亡是唯一的真实
——题记
想写这篇东西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之所以不合适一是因为如果没有处于这个勉强可以算作“沉重”的话题的氛围中就很难有思考,二是也没有合适的心态准备好要去把这种“本能”记述出来。
终于,今天我觉得是个合适的时机,在偏头痛中继续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我喜欢与死亡有关的学科、话题与思考,也同样惧怕它们。
前几个月看过了《直视骄阳》那本书,里面的一个故事记忆犹新。
一位过分操心的来访者总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儿子为何不理解她的爱,为什么儿子要做一些她看起来完全是在堕落和不正确的行为。最后治疗师令她觉察到她的过分操心其实是害怕自己老去和死亡,因为儿子是她生命的延续所以她才会希望借此“爱和关心”来寄托自己的恐惧和期望。在她觉察到这些的时候,就是促成症状缓解的时候。
类似的故事有好多好多。
书是好书,但读的过程异常艰难,这种艰难与《当尼采哭泣》不同,后者是因为需要绞尽脑汁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感受;前者则是更多的会自动化的思考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
思考死亡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在书上做笔记,试图去回忆自己每一次想到死亡的场景。
片段太零散,像一出出默片。
比如5岁,我经常会玩一种“吊死鬼”的游戏,经常会用跳绳缠在暖气管上,之后把头伸到绳套里,把舌头伸长,向上翻白眼,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会觉得这个很好玩,仿佛在模拟别人口中或电视桥段中的“死亡”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一般。再长大一点点我的“扮死”事业又多了几样——诸如用小零食搓成药丸模拟“服毒”、用家里连苍蝇都砍不死的剑抹脖子、从床上跳到地板上瞬间躺下,口水伪装的“血水”流了一地,也抹了一脸......
现在想起来平添了许多感慨,死亡的本能如同性的本能,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感慨的同时也不由得暗骂自己的蠢——其实吊死的人从法医学的理论上来说,是不会舌头伸得老长,眼睛凸得像金鱼的,机械性窒息的缢死差不多是“舌抵齿处”就好了,难得有舌头伸出来老长的那种。(详见《法医学》教材:机械性窒息—缢死)
然后追溯到小学,家里出了大变故,生活也从比较可以自嗨的水平一下子掉到了阴暗的地下室。我并不能说清小学时是否我曾经萌生过要杀死自己的念头,只知道那场变故之后我开始关注一种学科,那就是法医学。
也许法医学是我所升华的那部分寄托,一个好好的女孩子为什么会迷恋上这样的学科呢?
当时的解释是因为欧阳震华所演的《洗冤录》启发到了我,我觉得为死者洗冤是我毕生的志向,法医是一个伟大的职业。
现在我添加了新的解释——很简单,因为法医可以让我更多接触死亡,尸体,是死亡的作品。
不要说当时家里发生了什么,总之家里那件事影响到我直到现在都根深蒂固的一个想法就是——死亡是唯一的真实。只有死人不会骗我,不会伤害我,也不会背叛我。
而我游戏的内容,从扮演尸体,变成了检验尸体。
毛骨悚然?
其实我连鸡都不敢杀,所谓的“验尸游戏”不过是两个枕头叠一块,然后拿一把小尺子左切一刀又切一刀的,从来没有组织也没有纪律。
直到现在法医学都是我心心念念的学科,从中学开始坚强不息的自学到现在,从一个小白到业余死理论派法医通,想想也是醉了。
——题记
想写这篇东西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之所以不合适一是因为如果没有处于这个勉强可以算作“沉重”的话题的氛围中就很难有思考,二是也没有合适的心态准备好要去把这种“本能”记述出来。
终于,今天我觉得是个合适的时机,在偏头痛中继续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我喜欢与死亡有关的学科、话题与思考,也同样惧怕它们。
前几个月看过了《直视骄阳》那本书,里面的一个故事记忆犹新。
一位过分操心的来访者总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儿子为何不理解她的爱,为什么儿子要做一些她看起来完全是在堕落和不正确的行为。最后治疗师令她觉察到她的过分操心其实是害怕自己老去和死亡,因为儿子是她生命的延续所以她才会希望借此“爱和关心”来寄托自己的恐惧和期望。在她觉察到这些的时候,就是促成症状缓解的时候。
类似的故事有好多好多。
书是好书,但读的过程异常艰难,这种艰难与《当尼采哭泣》不同,后者是因为需要绞尽脑汁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感受;前者则是更多的会自动化的思考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
思考死亡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在书上做笔记,试图去回忆自己每一次想到死亡的场景。
片段太零散,像一出出默片。
比如5岁,我经常会玩一种“吊死鬼”的游戏,经常会用跳绳缠在暖气管上,之后把头伸到绳套里,把舌头伸长,向上翻白眼,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会觉得这个很好玩,仿佛在模拟别人口中或电视桥段中的“死亡”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一般。再长大一点点我的“扮死”事业又多了几样——诸如用小零食搓成药丸模拟“服毒”、用家里连苍蝇都砍不死的剑抹脖子、从床上跳到地板上瞬间躺下,口水伪装的“血水”流了一地,也抹了一脸......
现在想起来平添了许多感慨,死亡的本能如同性的本能,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感慨的同时也不由得暗骂自己的蠢——其实吊死的人从法医学的理论上来说,是不会舌头伸得老长,眼睛凸得像金鱼的,机械性窒息的缢死差不多是“舌抵齿处”就好了,难得有舌头伸出来老长的那种。(详见《法医学》教材:机械性窒息—缢死)
然后追溯到小学,家里出了大变故,生活也从比较可以自嗨的水平一下子掉到了阴暗的地下室。我并不能说清小学时是否我曾经萌生过要杀死自己的念头,只知道那场变故之后我开始关注一种学科,那就是法医学。
也许法医学是我所升华的那部分寄托,一个好好的女孩子为什么会迷恋上这样的学科呢?
当时的解释是因为欧阳震华所演的《洗冤录》启发到了我,我觉得为死者洗冤是我毕生的志向,法医是一个伟大的职业。
现在我添加了新的解释——很简单,因为法医可以让我更多接触死亡,尸体,是死亡的作品。
不要说当时家里发生了什么,总之家里那件事影响到我直到现在都根深蒂固的一个想法就是——死亡是唯一的真实。只有死人不会骗我,不会伤害我,也不会背叛我。
而我游戏的内容,从扮演尸体,变成了检验尸体。
毛骨悚然?
其实我连鸡都不敢杀,所谓的“验尸游戏”不过是两个枕头叠一块,然后拿一把小尺子左切一刀又切一刀的,从来没有组织也没有纪律。
直到现在法医学都是我心心念念的学科,从中学开始坚强不息的自学到现在,从一个小白到业余死理论派法医通,想想也是醉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