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瓦拉纳西
古老而神圣的恒河,和这座城市的人们一样,太阳还没升起就从沉睡中醒来,开始一天的忙碌。
远道而来的游客登上小船,一边等待右岸的日出风光,一边观察左岸的人类活动。如果说当地人面对外国人的笑容还含蓄得有那么一点奇怪,那么,在外国游客假装镇静的眼里,也藏匿着对这片土地的讶异与不解。
东方渐白,河面的金色波光闪烁,西岸越发热闹。早起的居民直接使用恒河水刷牙、洗脸、冲澡,甚至洗衣物,泡沫顺流而下;老人、朝圣者祼露上身,站在水中,双手合十,敬仰湿婆,念经默祷,掬起一捧恒河水,一饮而尽,以洗涤心灵;妇女穿着纱丽也走进齐腰深的水中,以河水沐浴全身,面容安详,如入忘我之境;孩子们则依然无忧畅游,欢快嬉戏……
恒河之水“天上来”——大体由西北流向东南。只有在这儿,瓦拉纳西,河水拐个弯,由南向北“往天上流”。顺流而“上”,大小河坛八十多个,神庙、旅馆交错,让人眼花心乱。其中较为著名的玛尼卡尼卡河坛(Manikarnika Ghat),是许多朝圣者人生的最终目的地——如能在此寿终正寝,尸首化为灰烬,并最终归于恒河,则可跳出轮回,荣升天堂。家人一边嘴里高喊着什么,一边合力将逝者抬到柴木之上。火燃烧起来,烟雾冲天,仿佛那就是逝者的灵魂。
再往城的深处去。在民居之间,是庙宇、旅店和各类商铺、食肆,喧闹不已。节庆期间,窄窄的小巷排满了要进庙参拜的男女老少,路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军人持枪在现场戒备,再加上横行的动物和机动车,这儿几乎水泄不通。来自各国各地的嬉皮士无视地上的垃圾和粪便,在路边随便一坐,手持香烟或饮料,高谈阔论。穿街过巷,在某个街角会与Megu Café不期而遇。这家日式料理餐厅的老板娘兼主厨正是日本人。现在,这位跨国娘子每天除了接待顾客,就抱着混血的女儿在餐馆里观看日本儿童节目,带领她学日语。
白天的瓦拉纳西干道都算得上车水马龙,各式商品挤在店铺之中,各大招牌上写满了多国语言。人来人往间,拉客仔一旦咬定猎物便不肯松口,有时也“饥不择食”。沿着大路走,似乎总能把自己带到城市的文化中心——贝纳勒斯印度大学。这座大学建于上世纪初,占地甚广。开放式的校园处处是年轻的面孔。作为专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消弭种姓差异的高等学府,印度大学里有个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新金庙”,比城中的庙宇都要现代、气派,里面供奉印度教大神,墙壁上镌刻经典语录,朴实而颇具启发性。许多学生也喜欢来这里静静呆着,或席地而坐,讨论功课。
夕阳西下,位于城北郊的鹿野苑送走这天的最后一批泰国佛教徒,披上残破的黄金袈裟。佛祖在此初转法轮的故事流传千年,但在印度,佛教终究没能站稳脚跟。鹿野苑凭借悠久的历史,总算争得了“文化遗产”的称号,成为佛家弟子在这个国度最后的精神据点之一,可如今遗址也破败不已,杂草丛生,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千百年前的恢弘。周边兴建起几处佛庙佛塔,似乎企图巩固瓦拉纳西在佛门的地位,却不意让鹿野苑陷入更为落寞、尴尬的境地。
夜幕降临,达萨斯瓦米德河坛(Dasaswamedh Ghat)又开始了每天的例行节目——恒河夜祭。在高音喇叭的宗教歌曲声中,数位婆罗门手持火烛、海螺号、拂尘,面朝恒河舞动起来,凝重而庄严。微风拂来,祭司脸上的汗水仍往下滴。陆上的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游船载着客人开到正对舞台的岸边。观众中看热闹的游客不少,而一知半解的教徒则更多。他们目不转睛,神情凝滞,时而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时而跟随音乐,吟唱几句;或献完捐资,往自己额头抹上吉祥痣,就算今夜的完满。
随着台上台下的一声高呼,夜祭曲终人散。回望恒河——这条从“神牛”嘴里喷出的南亚大河,依然不疾不徐地流淌,静静地守护臂弯中的古城——贝纳勒斯。
2014年11月21日 于北京
远道而来的游客登上小船,一边等待右岸的日出风光,一边观察左岸的人类活动。如果说当地人面对外国人的笑容还含蓄得有那么一点奇怪,那么,在外国游客假装镇静的眼里,也藏匿着对这片土地的讶异与不解。
东方渐白,河面的金色波光闪烁,西岸越发热闹。早起的居民直接使用恒河水刷牙、洗脸、冲澡,甚至洗衣物,泡沫顺流而下;老人、朝圣者祼露上身,站在水中,双手合十,敬仰湿婆,念经默祷,掬起一捧恒河水,一饮而尽,以洗涤心灵;妇女穿着纱丽也走进齐腰深的水中,以河水沐浴全身,面容安详,如入忘我之境;孩子们则依然无忧畅游,欢快嬉戏……
恒河之水“天上来”——大体由西北流向东南。只有在这儿,瓦拉纳西,河水拐个弯,由南向北“往天上流”。顺流而“上”,大小河坛八十多个,神庙、旅馆交错,让人眼花心乱。其中较为著名的玛尼卡尼卡河坛(Manikarnika Ghat),是许多朝圣者人生的最终目的地——如能在此寿终正寝,尸首化为灰烬,并最终归于恒河,则可跳出轮回,荣升天堂。家人一边嘴里高喊着什么,一边合力将逝者抬到柴木之上。火燃烧起来,烟雾冲天,仿佛那就是逝者的灵魂。
再往城的深处去。在民居之间,是庙宇、旅店和各类商铺、食肆,喧闹不已。节庆期间,窄窄的小巷排满了要进庙参拜的男女老少,路上的行人依旧熙熙攘攘,军人持枪在现场戒备,再加上横行的动物和机动车,这儿几乎水泄不通。来自各国各地的嬉皮士无视地上的垃圾和粪便,在路边随便一坐,手持香烟或饮料,高谈阔论。穿街过巷,在某个街角会与Megu Café不期而遇。这家日式料理餐厅的老板娘兼主厨正是日本人。现在,这位跨国娘子每天除了接待顾客,就抱着混血的女儿在餐馆里观看日本儿童节目,带领她学日语。
白天的瓦拉纳西干道都算得上车水马龙,各式商品挤在店铺之中,各大招牌上写满了多国语言。人来人往间,拉客仔一旦咬定猎物便不肯松口,有时也“饥不择食”。沿着大路走,似乎总能把自己带到城市的文化中心——贝纳勒斯印度大学。这座大学建于上世纪初,占地甚广。开放式的校园处处是年轻的面孔。作为专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消弭种姓差异的高等学府,印度大学里有个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新金庙”,比城中的庙宇都要现代、气派,里面供奉印度教大神,墙壁上镌刻经典语录,朴实而颇具启发性。许多学生也喜欢来这里静静呆着,或席地而坐,讨论功课。
夕阳西下,位于城北郊的鹿野苑送走这天的最后一批泰国佛教徒,披上残破的黄金袈裟。佛祖在此初转法轮的故事流传千年,但在印度,佛教终究没能站稳脚跟。鹿野苑凭借悠久的历史,总算争得了“文化遗产”的称号,成为佛家弟子在这个国度最后的精神据点之一,可如今遗址也破败不已,杂草丛生,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千百年前的恢弘。周边兴建起几处佛庙佛塔,似乎企图巩固瓦拉纳西在佛门的地位,却不意让鹿野苑陷入更为落寞、尴尬的境地。
夜幕降临,达萨斯瓦米德河坛(Dasaswamedh Ghat)又开始了每天的例行节目——恒河夜祭。在高音喇叭的宗教歌曲声中,数位婆罗门手持火烛、海螺号、拂尘,面朝恒河舞动起来,凝重而庄严。微风拂来,祭司脸上的汗水仍往下滴。陆上的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游船载着客人开到正对舞台的岸边。观众中看热闹的游客不少,而一知半解的教徒则更多。他们目不转睛,神情凝滞,时而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时而跟随音乐,吟唱几句;或献完捐资,往自己额头抹上吉祥痣,就算今夜的完满。
随着台上台下的一声高呼,夜祭曲终人散。回望恒河——这条从“神牛”嘴里喷出的南亚大河,依然不疾不徐地流淌,静静地守护臂弯中的古城——贝纳勒斯。
2014年11月21日 于北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