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蝉而死,或者生而为人
戴上耳机,森川智之的声音几近歇斯底里,高潮之时,更如撕扯人心。据说,任何美妙动人的旋律,只要连续听上37遍就会耳不忍闻,近而想吐了。原来无论什么都不能持久啊,可是这并不是多么美妙的音乐(日本乐曲若被认为是“美妙”,中国人听了基本上都是“魔音穿脑”的境界),不像《晓之车》那样执着地为逝去而悲伤,执着得声音都变得透明。单单看看歌词,仅仅像是《源氏物语》里面唱和的诗词吧,学着寒山拾得或是元白诗的调子,配上日本物哀幽玄的典型意象,感时伤怀。
可是森川竟然唱得。。极少婉转,没有优雅,只是胸中一口气的宣泄。以“帝王之声”而唱风花雪月,唱乱世冬蝉,竟是难以言说的美和痛。
常有佳人 错逢时节
生于乱世 如那冬蝉
岁月虽短 悲伤不再
即使鸣逝 无人存疑
即便 翻山越岭
愿梦不弃
何时超越时光
真实会临
呜呼 生既生 梦为梦
究其何处绽放 但凭问与清风
时有芳花 错顾季候
幽幽盛放 绽于早春
觉之蒙惘 其心不悔
即使散落 岁无虚度
至少 葬在苍穹
化作微风
终能 跨越季节
结果成实
呜呼 心是心 花幻花
问之何处凋零 且求清风回允
(不知何人翻译的歌词)
生不逢时的悲痛,命途驱使的无奈,无人给予的承诺,不愿放弃的执着。我问清风明月,万物凋零之时,若暂作为蝉而死,化为齑粉,散入微风。是否便能躲过冬日霜雪?躲过隆隆炮声滚滚烟尘?躲过世上不忍见之事,不愿见之人?
想到顾乡说儿时的顾城,碰见男孩们“撕麻雀、点燃天牛角、捉青蛙打得胀得老大,拉住野猫尾巴甩得飞快然后一松手让猫飞出去”,就痛苦得发抖、“脸煞白,浑身冷汗”,然后再遭人嘲笑。
小时候觉得陶渊明其实并不怎么含蓄内敛嘛,口气狂得很。“世与我而相违”,明明是自己无法与时俯仰,说得如同世人皆错一般。现在想来唯有苦笑,只有一个人知道真理,那么这个人一定痛苦不堪。若是幸运,变得精神错乱还好,连对错都可以模糊了。若不幸依旧很清醒,大概只能避世或者呐喊。陶潜避世到了南山下,屈子直接避进了汨罗江。
不属于一个国家,可以离开故土前往异乡;不属于一个时代,可以幻想一个桃花源;不属于这个世界,可以选择的只有顾城的选择。
3月26,海子20年祭,网上报纸都很热闹。没过几天,母亲忽然说,海子写的是很好啊。我心里估计她可能看的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问,果然是。于是又心想海子也就这首能被大众接受和欣赏吧,连当年的课本里都只选这首,完全可以理解编者的苦心。母亲又谈到了海子的死,(我又去心想了。。)忽然问我:你说他是干什么的呢?
毫不犹豫的:他是写诗的。
母亲不再说什么。犹豫了一下,没有告诉她我喜欢海子的”亚洲铜“,也没说那首"面朝大海”写了不到三个月,海子就去卧轨了。
古人把玉石做成蝉形,置于死者口中,取蝉能脱壳重生之意。我见过那所谓的玉晗蝉,实在不够精致,流于形式的风俗太多了,多少人能从心里真正相信呢。有地位的人死后,本来也会用小块玉石把身体上所有“出口”都塞住的。蝉的雕刻便不必多么精心了,起到实在的作用就行。可是奇怪啊,为什么大家不用蛇呢?形状琢磨起来更麻烦?而且无法和口腔契合?虽说是古玉,还有浸色,可是想起来处就令人恶心。
死亡没有尊严可言。只有活着,尊严才有意义。
理想主义者为尊严死了,悲观主义者为尊严活着。
可是森川竟然唱得。。极少婉转,没有优雅,只是胸中一口气的宣泄。以“帝王之声”而唱风花雪月,唱乱世冬蝉,竟是难以言说的美和痛。
常有佳人 错逢时节
生于乱世 如那冬蝉
岁月虽短 悲伤不再
即使鸣逝 无人存疑
即便 翻山越岭
愿梦不弃
何时超越时光
真实会临
呜呼 生既生 梦为梦
究其何处绽放 但凭问与清风
时有芳花 错顾季候
幽幽盛放 绽于早春
觉之蒙惘 其心不悔
即使散落 岁无虚度
至少 葬在苍穹
化作微风
终能 跨越季节
结果成实
呜呼 心是心 花幻花
问之何处凋零 且求清风回允
(不知何人翻译的歌词)
生不逢时的悲痛,命途驱使的无奈,无人给予的承诺,不愿放弃的执着。我问清风明月,万物凋零之时,若暂作为蝉而死,化为齑粉,散入微风。是否便能躲过冬日霜雪?躲过隆隆炮声滚滚烟尘?躲过世上不忍见之事,不愿见之人?
想到顾乡说儿时的顾城,碰见男孩们“撕麻雀、点燃天牛角、捉青蛙打得胀得老大,拉住野猫尾巴甩得飞快然后一松手让猫飞出去”,就痛苦得发抖、“脸煞白,浑身冷汗”,然后再遭人嘲笑。
小时候觉得陶渊明其实并不怎么含蓄内敛嘛,口气狂得很。“世与我而相违”,明明是自己无法与时俯仰,说得如同世人皆错一般。现在想来唯有苦笑,只有一个人知道真理,那么这个人一定痛苦不堪。若是幸运,变得精神错乱还好,连对错都可以模糊了。若不幸依旧很清醒,大概只能避世或者呐喊。陶潜避世到了南山下,屈子直接避进了汨罗江。
不属于一个国家,可以离开故土前往异乡;不属于一个时代,可以幻想一个桃花源;不属于这个世界,可以选择的只有顾城的选择。
3月26,海子20年祭,网上报纸都很热闹。没过几天,母亲忽然说,海子写的是很好啊。我心里估计她可能看的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问,果然是。于是又心想海子也就这首能被大众接受和欣赏吧,连当年的课本里都只选这首,完全可以理解编者的苦心。母亲又谈到了海子的死,(我又去心想了。。)忽然问我:你说他是干什么的呢?
毫不犹豫的:他是写诗的。
母亲不再说什么。犹豫了一下,没有告诉她我喜欢海子的”亚洲铜“,也没说那首"面朝大海”写了不到三个月,海子就去卧轨了。
古人把玉石做成蝉形,置于死者口中,取蝉能脱壳重生之意。我见过那所谓的玉晗蝉,实在不够精致,流于形式的风俗太多了,多少人能从心里真正相信呢。有地位的人死后,本来也会用小块玉石把身体上所有“出口”都塞住的。蝉的雕刻便不必多么精心了,起到实在的作用就行。可是奇怪啊,为什么大家不用蛇呢?形状琢磨起来更麻烦?而且无法和口腔契合?虽说是古玉,还有浸色,可是想起来处就令人恶心。
死亡没有尊严可言。只有活着,尊严才有意义。
理想主义者为尊严死了,悲观主义者为尊严活着。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