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手植桧
孔子坟前,有一段残木,据说是子贡庐墓时亲手所植桧木,斑驳若铜器。虽经过千年的的打磨,却质地坚韧,毫无腐朽之气。
我站在那段古木前,端详了好久,终于有了不虚此行的欣慰。这次来曲阜,厌见了富丽的孔府,和毫无生命的石人,独自体会着太史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失落。千年之后,消失的远远不是源于《论语》中的神思,更有难言的失望在里面。好在这一遗存,将子贡的沉痛与质朴多少保留了下来,令后人看见的不仅仅是高大的封土,还有最朴素原始的儒风。
其实从记载来看,子贡是一个远比颜回子路更复杂,也更真实的角色。他才高而自负,好学又逐利。他的道德比不上颜回,质直不如子路,潇洒又不及曾晳。但他的实用功利,却足够在现实中游刃有余,帮助孔子师徒甚至鲁国度过难关。所以孔子赞叹却遗憾的评价他是瑚连,不是至善。于是后人又常把“君子不器”作为警醒。
对子贡贬损最甚的,应该是他去陋巷看望原宪却被对方讽刺的事了,原宪很穷,环堵萧然,却又有副硬骨头,把好心探望他的老同学折的很没面子。其实子贡实在冤枉,他是个生意人,远远走在了时代之前,自然为后世酸儒所不齿,所以看《论语》中虽然没把他怎么样,但其口碑远不如他的同学却是事实。这实在是个悲剧,孔子死后,弟子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墓前,凡六年,然后去。其中所含的深情与沉痛,常人难以想象。毕竟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六年艰苦守丧,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谁又能说他重利轻义呢?孔子临死,悲叹泰山将崩,人生将尽时,对子贡难过的说:赐,汝来何其晚也?如一个老人盼望子女做最后的道别,每读到这,会感到一阵心酸。子贡之于孔子,已不止是师徒而已。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太现实,终究不能像颜回那般环绕圣人光环。
中国的知识分子,本精于道德文章,却因此忽视经世致用。至三千年未有之变革后,又颠倒了过来,轻视了文章学术。其实从《论语》中来看,先儒本就不愿老死象牙塔内,而是渴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孔子就不会去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固然是荣耀,更需要超然于世的定性;如果不能,做一真实却不乏情义的有用之人人有何不可呢?子贡的难得,在于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看到那株残存的桧木,仿复看到子贡站在坟前枯槁的面庞,和六年后出使诸侯时的粼粼车马——他始终是一个人。
我站在那段古木前,端详了好久,终于有了不虚此行的欣慰。这次来曲阜,厌见了富丽的孔府,和毫无生命的石人,独自体会着太史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失落。千年之后,消失的远远不是源于《论语》中的神思,更有难言的失望在里面。好在这一遗存,将子贡的沉痛与质朴多少保留了下来,令后人看见的不仅仅是高大的封土,还有最朴素原始的儒风。
其实从记载来看,子贡是一个远比颜回子路更复杂,也更真实的角色。他才高而自负,好学又逐利。他的道德比不上颜回,质直不如子路,潇洒又不及曾晳。但他的实用功利,却足够在现实中游刃有余,帮助孔子师徒甚至鲁国度过难关。所以孔子赞叹却遗憾的评价他是瑚连,不是至善。于是后人又常把“君子不器”作为警醒。
对子贡贬损最甚的,应该是他去陋巷看望原宪却被对方讽刺的事了,原宪很穷,环堵萧然,却又有副硬骨头,把好心探望他的老同学折的很没面子。其实子贡实在冤枉,他是个生意人,远远走在了时代之前,自然为后世酸儒所不齿,所以看《论语》中虽然没把他怎么样,但其口碑远不如他的同学却是事实。这实在是个悲剧,孔子死后,弟子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墓前,凡六年,然后去。其中所含的深情与沉痛,常人难以想象。毕竟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六年艰苦守丧,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谁又能说他重利轻义呢?孔子临死,悲叹泰山将崩,人生将尽时,对子贡难过的说:赐,汝来何其晚也?如一个老人盼望子女做最后的道别,每读到这,会感到一阵心酸。子贡之于孔子,已不止是师徒而已。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太现实,终究不能像颜回那般环绕圣人光环。
中国的知识分子,本精于道德文章,却因此忽视经世致用。至三千年未有之变革后,又颠倒了过来,轻视了文章学术。其实从《论语》中来看,先儒本就不愿老死象牙塔内,而是渴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孔子就不会去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固然是荣耀,更需要超然于世的定性;如果不能,做一真实却不乏情义的有用之人人有何不可呢?子贡的难得,在于找到了一个契合点,看到那株残存的桧木,仿复看到子贡站在坟前枯槁的面庞,和六年后出使诸侯时的粼粼车马——他始终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