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版社编辑工资的不合理性
按照“按劳分配”原则,有劳就有得。得, 就是工资。
一个雇主,雇几个工人,讲好条件,签约。事后雇主付工人工资,这是合理的。
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一年规定招收保户若干。完成任务即可得奖金若干。并有提职的具体标准。职工只要努力向前,这一切都是有保障的,可以兑现的。这是合理的。
某建筑公司包下一楼房建筑,请来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根据工种不同而有不同工资。公司提供材料工具,被聘者付出技术劳动得到工资,双方遵守合同,这都是合理的。
上述几种情况,均可以量化,流程透明,账目清楚。即便出了争端,便于协商,甚至诉诸法律。
出版社则不同。出版社付给编辑工资的方式和数目都缺乏合理性。
出版社工作流程是这样:由编辑提供选题(组织作者、稿件)----社领导批准----社里负责造书----由发行科发行----回款到出版社----工资奖金给编辑。我们看一下,编辑在这些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选题.
(1)由编辑对图书市场的理解和把握,制定选题,选择作者,组织稿件。社长总编一般不提供选题。
(2)选题审批权归社长。社长认同的选题通过, 社长不认同,不能通过。好选题不一定得到认同;认同不一定是好选题;好选题未必有好效益。
(3)为了保证选题上乘,具体讲挣到钱。为了保险起见,社长要求编辑提供的选题带印数。
(4)有人情选题,由于和社领导私交过密,私批选题。选题批准上存在不公平。
(5)有的社领导亲自做责编。称为社长级的大责编,因而有选题上的优先权,加剧不合理性。
(6)有的选题被批准后又被撤下,其责任习惯地归于编辑。经济损失不合理地由编辑
承担。
(7)有好选题,好效益,却不能给予保障,好选题好不起来。
(8)为了创收,任意扩大编辑队伍,人人可以做编辑。无须经过选拔,也不经过培训。
整体上降低了编辑水平,加大了成本。见人不见利。
(9)补报选题,由于不能及时研究,而贻误战机。
(10)社领导交派的选题,出现的经济损失,也由编辑承担。
在选题这个第一也是最重要环节,编辑处于完全被动地位。
二、出版.
有幸批准通过的选题,纳入出版计划。经三审发稿,出版部门负责造书。
(1)由于资金短缺。因多年效益欠佳,每逢投产需要贷款。但僧多粥少。保证不了每个编辑每个选题投产。必然会出现编辑之间工作的无序性和恶意性竞争。
(2)每年年初全国例行订货会是出版社出书的高峰期。全年的选题都挤在同一时间出书。由于财力不足,最多也只能满足全社出书的1/3。有2/3的选题搭不上头班车,预示责编全年无收成。这与人为制定的当年必须出书,当年结算,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年一出书,一年一结账,貌似有理,实际不合理。
(3)同样由于财力不足,即便有幸先出样书,也未必能保证能如期大批出书和送货。由于脱期使畅销书变成滞销书,由挣钱变成亏损。责任不在责编,却由编辑承担亏损。
(4)有的社领导直接作责编,在出版上也占有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又受到合法的侵占。
(5)出版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潜在的问题,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资金潜在的流失。
(6)有的书初版见不到利,利在重版,又无钱重版,见书不见利。
(7)纳入选题计划,自然得投产。除了需要大笔贷款之外,还需要随时将回款再投入生产中,随挣随花,见钱不见利。
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处于听之任之,无能为力状态。
三、发行.
(1)出版社基于市场行情,图书以50%甚至更大的折扣对外发行。即便有的书很好,也不能增加折扣,首先内部就通不过,能多挣也挣不多。
(2)出版社出一本书,编辑每出一本书,发行部门至少可得4个折扣。多发多得。东方不亮,西方亮。发行部门总有书可发。发行部门人员工资相对有保障。
(3)发行由发行部门负责,有的书回款很慢,甚至无回款,责编因此承担经济损失。
(4)同样是由于财力不足,对于图书的策划、宣传、营销也无法进行,无法有效地扩大发行。
(5)一本书以发行1万册计算,一出手50%折扣,加上 30%的制作成本,再加上作者稿费等其他费用,编辑所得无几。而能达到万册印数,又少之又少。
在发行方面,多数编辑没指望。
四、回款.
出版社的资金由财务科掌管。所有销售图书回款都要返回财务科。
由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财务尚不能公开,不能排除假账、改帐和私设小金库等弊端。因此每年即便有极少数编辑盈利,其准确性也很难确定。
出版社目前的管理机制基本上还是属于粗放式管理,处于既管理又不管理状态。在生产流程各个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很难及时得到正确的解决。如果个人与社领导发生矛盾也无人裁决。出版社内部长时间形成了潜规则,在选题、出版、发行、回款、统计等方面出现的任何问题既使与编辑无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都要记在责任编辑的帐上。
编辑受“气”,气不打一处来。
出版社给每个责编的经济指标(纯利润)过高,不切实际。多在10万—20万以上。多数编辑根本没有完成的可能。从根本上讲,决定了编辑工资的不合理性。
选题,原则上来讲,应由社长和总编辑提供。但现有的情况是,多数社长和总编辑不具备(实际应该具备)这种能力,都改由编辑提供。表面上看是重视编辑,实际上是规避选题上的风险。
编辑根据各自的学识、经验、对图书市场的理解和把握提出选题。这是自主研发,是再创作、创新的过程。
有时,一个选题就是一个金点子,就是一个金矿。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出版社专门设有策划编辑的原因。因此,它是有价的,也是有偿的。此时,编辑的工资起码应与一般的行政人员的工资相抵。这应作为编辑的基本工资。轻视编辑这种工作是完全错误的。把编辑的工资归零更是完全不合理。
当编辑提供的选题,一旦通过,便纳入出版社的选题计划。之后组织作者,组织稿件,再经过加工,三审通过之后,发稿下厂。至此,编辑的工作基本上完成。至于出版、发行、回款等工序与编辑 —— 与责任编辑基本上无关。各司其责。
在上述出版社工作最重要的四个环节中,编辑处于“四邻不靠”。见人不见利,见书不见利,见钱不见利,见累不见利。
出版社工作归结起来无非三点:把书“生”出来,把书卖出去,把钱收回来。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其实就是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应该对所出的书“一生”负责。但你封他是“弼马瘟”,却让他管理“天宫”,他想负责负不了责,还要徒背骂名。这就是出版社的现状。
现行的选题由编辑提出,社长批准。造书,发行由专人管,最终挣多少是多少,亏损都是编辑的,由此决定编辑奖金和全年的工资是不合理的,不讲道理的。
与此并行还有一种做法:责任编辑提出选题,被批准后,出现的印不好,发不好,不回款,亏损等情况,都由不具备相应权利的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负责“交租”,社长只负责“收租”。这种懒政,更是错误的。
为了同国内国际图书市场相适应,近些年,各地纷纷成立出版集团,造大船。但是出版社在选题开发上仍是各自为战,单兵独勇。每年提出的选题五花八门,近百种,全面开花。不是每战必集中优势兵力,而是十指分开,好比从大船上下来的个个手执木棍长矛,结果被各个击破。广种薄收,甚至光种不收。这种经营方式连财大气粗的民营书业公司都不敢采用,出版社却沿用至今。
到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怎么改?变个体选题为主体选题。(当属一家之言,一种做法)
个体选题,以编辑个人为单位提出的选题。主体选题,从编辑提出的大量选题中选出优秀选题,为一部分人的共同选题,共同经营。
具体做法是:
一、“御驾亲征”。改变社领导只“赶车”,不“驾辕”。社领导把选题分成四部分,或四种,分别带领1/4编辑作为团队,亲自带队,“御驾亲征”。有效地利用财力,物力,人力,提高效率,便于策划、营销、宣传和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资源流失,进而保证盈利。
二、“傍大款,吃大户”。谁的选题好,效益好,次之者向其靠拢。做到选题优化,人力优势。全力以赴,做到效益最大化。而使每个编辑由选题暂时劣势向暂时优势转移,摆脱有劲无处使,空转,摆脱贫困。占据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三、争做“想当将军”的士兵。每个编辑务求三年之内有选题进入主题选题。便于激励奋进,提升内功,减少流失,加强团队意识,增长才干,为领导层提供优秀人才。
四、社领导和编辑的工资应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中一部分的“主体选题”之所得为绩效工资。主体选题提出者同社领导同享盈利的60%,其余分享40%,作为编辑一部分绩效工资。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主力军。编辑的工资是否逐年递增,是标志出版事业,出版改革发展是否正确的风向标。在一定意义上讲,逐年增加、提高编辑工资是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根本。
东北某出版集团所辖的出版社,有的编辑月工资连续两年降至300元(以下)。远远低于省内最低工资510元。这是典型的无法无天。“下不保底”的违法行为却不能得到制止,是十分危险的,这是出版社编辑工资不合理性的最高体现。
与编辑的工资“下不保底”相反,集团和出版社领导却“上不封顶”。据说,集团机关内部员工月工资5000左右,中层7000左右,集团最高层副总达万元,正总万元以上。年终还有大额度奖金入账。这是明收。暗得,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出版社有的编辑月工资300元是正确的,为什么集团机关内部员工不效法? 如果是错误的,为什么不制止?这不是什么“仇富”心理,而是编辑“愁”自己“不富”心理。在以有编辑存在为特质的出版行业,为什么没人来保护编辑的利益?
各社领导,如果完成集团指定的经济指标,还有重奖。有的出版社即使年终完不成任务,也会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从而套取高额奖金。而编辑则永远是“无保户”。
钱散人聚,钱聚人散。出版集团内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相差数十倍,现行工资分配方式上的风险,是出版发展的最大危险。
出版事业改革是发展经济,但绝不是唯“经济”。大搞拜金主义,放松甚至放弃政治思想,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仅靠“自律”,势必极大地满足一部分人的私欲而断送人民出版事业。
http://www.zgbjweb.com/view.php?tid=6397&cid=24
一个雇主,雇几个工人,讲好条件,签约。事后雇主付工人工资,这是合理的。
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一年规定招收保户若干。完成任务即可得奖金若干。并有提职的具体标准。职工只要努力向前,这一切都是有保障的,可以兑现的。这是合理的。
某建筑公司包下一楼房建筑,请来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根据工种不同而有不同工资。公司提供材料工具,被聘者付出技术劳动得到工资,双方遵守合同,这都是合理的。
上述几种情况,均可以量化,流程透明,账目清楚。即便出了争端,便于协商,甚至诉诸法律。
出版社则不同。出版社付给编辑工资的方式和数目都缺乏合理性。
出版社工作流程是这样:由编辑提供选题(组织作者、稿件)----社领导批准----社里负责造书----由发行科发行----回款到出版社----工资奖金给编辑。我们看一下,编辑在这些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选题.
(1)由编辑对图书市场的理解和把握,制定选题,选择作者,组织稿件。社长总编一般不提供选题。
(2)选题审批权归社长。社长认同的选题通过, 社长不认同,不能通过。好选题不一定得到认同;认同不一定是好选题;好选题未必有好效益。
(3)为了保证选题上乘,具体讲挣到钱。为了保险起见,社长要求编辑提供的选题带印数。
(4)有人情选题,由于和社领导私交过密,私批选题。选题批准上存在不公平。
(5)有的社领导亲自做责编。称为社长级的大责编,因而有选题上的优先权,加剧不合理性。
(6)有的选题被批准后又被撤下,其责任习惯地归于编辑。经济损失不合理地由编辑
承担。
(7)有好选题,好效益,却不能给予保障,好选题好不起来。
(8)为了创收,任意扩大编辑队伍,人人可以做编辑。无须经过选拔,也不经过培训。
整体上降低了编辑水平,加大了成本。见人不见利。
(9)补报选题,由于不能及时研究,而贻误战机。
(10)社领导交派的选题,出现的经济损失,也由编辑承担。
在选题这个第一也是最重要环节,编辑处于完全被动地位。
二、出版.
有幸批准通过的选题,纳入出版计划。经三审发稿,出版部门负责造书。
(1)由于资金短缺。因多年效益欠佳,每逢投产需要贷款。但僧多粥少。保证不了每个编辑每个选题投产。必然会出现编辑之间工作的无序性和恶意性竞争。
(2)每年年初全国例行订货会是出版社出书的高峰期。全年的选题都挤在同一时间出书。由于财力不足,最多也只能满足全社出书的1/3。有2/3的选题搭不上头班车,预示责编全年无收成。这与人为制定的当年必须出书,当年结算,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一年一出书,一年一结账,貌似有理,实际不合理。
(3)同样由于财力不足,即便有幸先出样书,也未必能保证能如期大批出书和送货。由于脱期使畅销书变成滞销书,由挣钱变成亏损。责任不在责编,却由编辑承担亏损。
(4)有的社领导直接作责编,在出版上也占有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又受到合法的侵占。
(5)出版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潜在的问题,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资金潜在的流失。
(6)有的书初版见不到利,利在重版,又无钱重版,见书不见利。
(7)纳入选题计划,自然得投产。除了需要大笔贷款之外,还需要随时将回款再投入生产中,随挣随花,见钱不见利。
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处于听之任之,无能为力状态。
三、发行.
(1)出版社基于市场行情,图书以50%甚至更大的折扣对外发行。即便有的书很好,也不能增加折扣,首先内部就通不过,能多挣也挣不多。
(2)出版社出一本书,编辑每出一本书,发行部门至少可得4个折扣。多发多得。东方不亮,西方亮。发行部门总有书可发。发行部门人员工资相对有保障。
(3)发行由发行部门负责,有的书回款很慢,甚至无回款,责编因此承担经济损失。
(4)同样是由于财力不足,对于图书的策划、宣传、营销也无法进行,无法有效地扩大发行。
(5)一本书以发行1万册计算,一出手50%折扣,加上 30%的制作成本,再加上作者稿费等其他费用,编辑所得无几。而能达到万册印数,又少之又少。
在发行方面,多数编辑没指望。
四、回款.
出版社的资金由财务科掌管。所有销售图书回款都要返回财务科。
由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财务尚不能公开,不能排除假账、改帐和私设小金库等弊端。因此每年即便有极少数编辑盈利,其准确性也很难确定。
出版社目前的管理机制基本上还是属于粗放式管理,处于既管理又不管理状态。在生产流程各个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很难及时得到正确的解决。如果个人与社领导发生矛盾也无人裁决。出版社内部长时间形成了潜规则,在选题、出版、发行、回款、统计等方面出现的任何问题既使与编辑无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都要记在责任编辑的帐上。
编辑受“气”,气不打一处来。
出版社给每个责编的经济指标(纯利润)过高,不切实际。多在10万—20万以上。多数编辑根本没有完成的可能。从根本上讲,决定了编辑工资的不合理性。
选题,原则上来讲,应由社长和总编辑提供。但现有的情况是,多数社长和总编辑不具备(实际应该具备)这种能力,都改由编辑提供。表面上看是重视编辑,实际上是规避选题上的风险。
编辑根据各自的学识、经验、对图书市场的理解和把握提出选题。这是自主研发,是再创作、创新的过程。
有时,一个选题就是一个金点子,就是一个金矿。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出版社专门设有策划编辑的原因。因此,它是有价的,也是有偿的。此时,编辑的工资起码应与一般的行政人员的工资相抵。这应作为编辑的基本工资。轻视编辑这种工作是完全错误的。把编辑的工资归零更是完全不合理。
当编辑提供的选题,一旦通过,便纳入出版社的选题计划。之后组织作者,组织稿件,再经过加工,三审通过之后,发稿下厂。至此,编辑的工作基本上完成。至于出版、发行、回款等工序与编辑 —— 与责任编辑基本上无关。各司其责。
在上述出版社工作最重要的四个环节中,编辑处于“四邻不靠”。见人不见利,见书不见利,见钱不见利,见累不见利。
出版社工作归结起来无非三点:把书“生”出来,把书卖出去,把钱收回来。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其实就是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应该对所出的书“一生”负责。但你封他是“弼马瘟”,却让他管理“天宫”,他想负责负不了责,还要徒背骂名。这就是出版社的现状。
现行的选题由编辑提出,社长批准。造书,发行由专人管,最终挣多少是多少,亏损都是编辑的,由此决定编辑奖金和全年的工资是不合理的,不讲道理的。
与此并行还有一种做法:责任编辑提出选题,被批准后,出现的印不好,发不好,不回款,亏损等情况,都由不具备相应权利的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负责“交租”,社长只负责“收租”。这种懒政,更是错误的。
为了同国内国际图书市场相适应,近些年,各地纷纷成立出版集团,造大船。但是出版社在选题开发上仍是各自为战,单兵独勇。每年提出的选题五花八门,近百种,全面开花。不是每战必集中优势兵力,而是十指分开,好比从大船上下来的个个手执木棍长矛,结果被各个击破。广种薄收,甚至光种不收。这种经营方式连财大气粗的民营书业公司都不敢采用,出版社却沿用至今。
到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怎么改?变个体选题为主体选题。(当属一家之言,一种做法)
个体选题,以编辑个人为单位提出的选题。主体选题,从编辑提出的大量选题中选出优秀选题,为一部分人的共同选题,共同经营。
具体做法是:
一、“御驾亲征”。改变社领导只“赶车”,不“驾辕”。社领导把选题分成四部分,或四种,分别带领1/4编辑作为团队,亲自带队,“御驾亲征”。有效地利用财力,物力,人力,提高效率,便于策划、营销、宣传和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资源流失,进而保证盈利。
二、“傍大款,吃大户”。谁的选题好,效益好,次之者向其靠拢。做到选题优化,人力优势。全力以赴,做到效益最大化。而使每个编辑由选题暂时劣势向暂时优势转移,摆脱有劲无处使,空转,摆脱贫困。占据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三、争做“想当将军”的士兵。每个编辑务求三年之内有选题进入主题选题。便于激励奋进,提升内功,减少流失,加强团队意识,增长才干,为领导层提供优秀人才。
四、社领导和编辑的工资应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中一部分的“主体选题”之所得为绩效工资。主体选题提出者同社领导同享盈利的60%,其余分享40%,作为编辑一部分绩效工资。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主力军。编辑的工资是否逐年递增,是标志出版事业,出版改革发展是否正确的风向标。在一定意义上讲,逐年增加、提高编辑工资是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根本。
东北某出版集团所辖的出版社,有的编辑月工资连续两年降至300元(以下)。远远低于省内最低工资510元。这是典型的无法无天。“下不保底”的违法行为却不能得到制止,是十分危险的,这是出版社编辑工资不合理性的最高体现。
与编辑的工资“下不保底”相反,集团和出版社领导却“上不封顶”。据说,集团机关内部员工月工资5000左右,中层7000左右,集团最高层副总达万元,正总万元以上。年终还有大额度奖金入账。这是明收。暗得,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出版社有的编辑月工资300元是正确的,为什么集团机关内部员工不效法? 如果是错误的,为什么不制止?这不是什么“仇富”心理,而是编辑“愁”自己“不富”心理。在以有编辑存在为特质的出版行业,为什么没人来保护编辑的利益?
各社领导,如果完成集团指定的经济指标,还有重奖。有的出版社即使年终完不成任务,也会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从而套取高额奖金。而编辑则永远是“无保户”。
钱散人聚,钱聚人散。出版集团内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相差数十倍,现行工资分配方式上的风险,是出版发展的最大危险。
出版事业改革是发展经济,但绝不是唯“经济”。大搞拜金主义,放松甚至放弃政治思想,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仅靠“自律”,势必极大地满足一部分人的私欲而断送人民出版事业。
http://www.zgbjweb.com/view.php?tid=6397&cid=24
-
有志者事竞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01 10:54:49
-
nicola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26 09:22:05
-
意林杂志沛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4-20 17:51:17
-
Martyr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7-26 23:15:59
-
叶葳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6:13:18
-
s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7-20 14:19:57
-
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25 08:39:30
-
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24 23:28:45
-
擦橡皮没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24 23:27:22
-
猴子大人别二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24 23:25:46
-
王美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24 23:25:37
-
小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24 22:57:43
-
Park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1-21 17:11:41
-
云端飘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10-17 00:39:53
-
浪里白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9-21 10:10:39
-
云端飘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9-21 09: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