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格]写电影史
最近接了个学术活儿,给一本教材写一万字的“二战后的苏联和东欧电影”。为此仔细研读了萨杜尔、格雷戈尔和大波波的三本电影史,另外从各处搜集整理了十万字左右的材料。真正写起来花了两周,感触不少。只有自己写了才知道,其实写电影史真的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于是愈发佩服大波波老师的微言大义,简单两三句话,准确且信息量巨大,对代表人物和影片的点评也很到位。
基本框架按要求是分为战后及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冷战终结以来,按照国别来写。写的时候发现,其实这个字数,根本没法容纳详细的观点,写来写去不过还只能是被西方电影节认可的电影大师和电影作者,以及为电影史学界公认的流派这两个脉络。观点大概只能体现在对片例的选择,按照中国修史的方法,谁写一段,谁写一行,谁提片名,谁之列姓名之类。我大概是极大地简化了苏联部分,把苏联诗电影和所谓格鲁吉亚学派进行了强调;此外约略涉及了一下动画(萨杜尔这一点比大波波写的好)。几个大师成了贯穿性的人物,在各个小节都会出现。最后,则是自己研究的特色,罗马尼亚部分会比较多。重点在”70一代“和”罗马尼亚新浪潮“。
两个问题:第一是译名,我有意选用一些跟通译不同更接近原文的的译法,比如,塔尔科夫斯基(通译塔可夫斯基),帕拉让诺夫(帕拉杰诺夫,实际上读起来好像更接近”帕拉扬诺夫“?),吕奇安·平蒂利埃(吕西安·平特莱或品特莱都是错译……应该按罗语翻译),伊奥塞利阿尼,以及杨乔(虽然我自己也一直用杨索……),当然还有库斯图里察(这个绝对不能写成库斯图里卡……因为写成罗马字是 Kusturiča……)。片名比较麻烦,基本是按照范倍老师的译法来走的。不过我感觉范倍老师肯定是个资深豆瓣网友,好多片名是豆瓣风格……
第二个则是其实接这个活儿之前一直在思考的:DVD时代的电影史是不是要重写,要如何重写。有些导演,比如沃伊齐希•哈斯、佐尔坦•胡萨里克,甚至杨乔和马卡维耶夫,都是DVD时代才会被挖出来的导演。即使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在DVD时代对它的描述也会完全不同(还是大波波说得好,松散的风格运动)。另一方面,写电影史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伟大的电影艺术“是不言自明的普世价值还是充满政治含义的”他者的话语“?被电影节认证过的大师系统是否遮蔽了其他同样有价值的的导演和作品?主旋律和主流影片是不是天然比艺术影片低一个甚至几个档次?
最后把前言贴在这,算是我的基本观点。不过目前的篇幅也只允许我提出这些问题,然后继续按照现有体系来写作,我所能做的不过是一些不太一样的叙述,仅此而已。我觉得目前的学养,写本罗马尼亚的国别电影史大概没什么问题,要写东欧的话,起码还得十年。把苏联再加上,还得再来十年。于是果然是要专注苏东三十年的节奏啊……
概述: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
理解和讨论二战后的苏联和东欧电影,不能绕开的是整个东西方对峙的冷战历史。不过无论以何种政治立场来重视冷战历史,至少不能否认冷战结构之中,“文化”被凸显的位置。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则因为列宁的强调,使得其地位变得异常重要,在更为强调其宣传、教育的功能性的前提下,这些国家的电影都有着较为突出的政治性要素:一方面服务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既包括所谓的冷战时期“政治宣传”和对民众的教化,也包括对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批判性梳理和改写;另一方面,电影还要负担起同时在民族/国家的意义上询唤国民身份的任务。而政治审查制度也随即成为了如影随形的桎梏。苏联和东欧电影艺术家们努力在体制内进行自己的独特表达,所谓“主旋律电影”/“政治宣传电影”虽不乏佳作,但就电影艺术而言,这一阶段真正在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等电影方法上富有原创性的作品,几乎都不是主旋律电影。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伟大的电影艺术”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去政治化的评判标准,而是着实地具备明确的政治指向:东欧电影人以电影艺术作为对抗政治审查制度的某种工具,西欧国际电影节也经常以电影艺术为名对东欧电影人进行政治声援,事实上走到了与“电影艺术”完全相反的位置。此外,在电影史的写作上,掌握主流话语的仍是西欧、北美的学者,其政治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电影艺术”的评判标准。然而正如本书采用的方法那样,目前行之有效的电影史写作路径,仍是在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认证体系”内部,以“电影作者论”的方法进行。
所以,在对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电影的评价体系中,最终胜出的是作为电影大师的塔尔科夫斯基、帕拉让诺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米克洛什•杨乔,以及作为流派的苏联诗电影、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波兰学派及“道德焦虑”电影、以及南斯拉夫黑浪潮。这一叙述遮蔽的部分不仅有各国的主旋律电影,还包括主流类型电影:喜剧片、传记片、历史片、家庭情节剧、科幻片、犯罪片、动画片等等,一些实际上的先锋艺术电影也因其“不可见”而淹没在历史之中。这些影片随着DVD和互联网的到来重新被发现,“重写电影史”成了一个亟待进行的工作。
冷战终结的一个突出的效应是彻底摧毁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电影工业体系,当电影艺术家们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创作自由时,他们发现自己失去了所有的资金保障。电影创作不得不转入市场体制,艰难地仰仗国家资助和国际电影艺术基金进行创作。以“新俄电影”和“罗马尼亚新浪潮”为代表的各国电影才逐渐迎来了艺术上的复苏,同时市场也逐渐好转。同时,伴随着一批“在地图上消失的名字”,一批“在地图上出现的新名字”带来的是各国电影史的重新写作,如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后纷纷把苏联的大师们按国籍论述为自己的民族大师,试图将本国的电影史从苏联电影史中剥离出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电影史的“失焦”。重视二战以来的苏联与东欧电影,“政治”是其最为核心的关键词。
基本框架按要求是分为战后及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冷战终结以来,按照国别来写。写的时候发现,其实这个字数,根本没法容纳详细的观点,写来写去不过还只能是被西方电影节认可的电影大师和电影作者,以及为电影史学界公认的流派这两个脉络。观点大概只能体现在对片例的选择,按照中国修史的方法,谁写一段,谁写一行,谁提片名,谁之列姓名之类。我大概是极大地简化了苏联部分,把苏联诗电影和所谓格鲁吉亚学派进行了强调;此外约略涉及了一下动画(萨杜尔这一点比大波波写的好)。几个大师成了贯穿性的人物,在各个小节都会出现。最后,则是自己研究的特色,罗马尼亚部分会比较多。重点在”70一代“和”罗马尼亚新浪潮“。
两个问题:第一是译名,我有意选用一些跟通译不同更接近原文的的译法,比如,塔尔科夫斯基(通译塔可夫斯基),帕拉让诺夫(帕拉杰诺夫,实际上读起来好像更接近”帕拉扬诺夫“?),吕奇安·平蒂利埃(吕西安·平特莱或品特莱都是错译……应该按罗语翻译),伊奥塞利阿尼,以及杨乔(虽然我自己也一直用杨索……),当然还有库斯图里察(这个绝对不能写成库斯图里卡……因为写成罗马字是 Kusturiča……)。片名比较麻烦,基本是按照范倍老师的译法来走的。不过我感觉范倍老师肯定是个资深豆瓣网友,好多片名是豆瓣风格……
第二个则是其实接这个活儿之前一直在思考的:DVD时代的电影史是不是要重写,要如何重写。有些导演,比如沃伊齐希•哈斯、佐尔坦•胡萨里克,甚至杨乔和马卡维耶夫,都是DVD时代才会被挖出来的导演。即使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在DVD时代对它的描述也会完全不同(还是大波波说得好,松散的风格运动)。另一方面,写电影史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伟大的电影艺术“是不言自明的普世价值还是充满政治含义的”他者的话语“?被电影节认证过的大师系统是否遮蔽了其他同样有价值的的导演和作品?主旋律和主流影片是不是天然比艺术影片低一个甚至几个档次?
最后把前言贴在这,算是我的基本观点。不过目前的篇幅也只允许我提出这些问题,然后继续按照现有体系来写作,我所能做的不过是一些不太一样的叙述,仅此而已。我觉得目前的学养,写本罗马尼亚的国别电影史大概没什么问题,要写东欧的话,起码还得十年。把苏联再加上,还得再来十年。于是果然是要专注苏东三十年的节奏啊……
概述: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
理解和讨论二战后的苏联和东欧电影,不能绕开的是整个东西方对峙的冷战历史。不过无论以何种政治立场来重视冷战历史,至少不能否认冷战结构之中,“文化”被凸显的位置。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则因为列宁的强调,使得其地位变得异常重要,在更为强调其宣传、教育的功能性的前提下,这些国家的电影都有着较为突出的政治性要素:一方面服务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既包括所谓的冷战时期“政治宣传”和对民众的教化,也包括对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批判性梳理和改写;另一方面,电影还要负担起同时在民族/国家的意义上询唤国民身份的任务。而政治审查制度也随即成为了如影随形的桎梏。苏联和东欧电影艺术家们努力在体制内进行自己的独特表达,所谓“主旋律电影”/“政治宣传电影”虽不乏佳作,但就电影艺术而言,这一阶段真正在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等电影方法上富有原创性的作品,几乎都不是主旋律电影。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伟大的电影艺术”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去政治化的评判标准,而是着实地具备明确的政治指向:东欧电影人以电影艺术作为对抗政治审查制度的某种工具,西欧国际电影节也经常以电影艺术为名对东欧电影人进行政治声援,事实上走到了与“电影艺术”完全相反的位置。此外,在电影史的写作上,掌握主流话语的仍是西欧、北美的学者,其政治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电影艺术”的评判标准。然而正如本书采用的方法那样,目前行之有效的电影史写作路径,仍是在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认证体系”内部,以“电影作者论”的方法进行。
所以,在对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电影的评价体系中,最终胜出的是作为电影大师的塔尔科夫斯基、帕拉让诺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米克洛什•杨乔,以及作为流派的苏联诗电影、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波兰学派及“道德焦虑”电影、以及南斯拉夫黑浪潮。这一叙述遮蔽的部分不仅有各国的主旋律电影,还包括主流类型电影:喜剧片、传记片、历史片、家庭情节剧、科幻片、犯罪片、动画片等等,一些实际上的先锋艺术电影也因其“不可见”而淹没在历史之中。这些影片随着DVD和互联网的到来重新被发现,“重写电影史”成了一个亟待进行的工作。
冷战终结的一个突出的效应是彻底摧毁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电影工业体系,当电影艺术家们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创作自由时,他们发现自己失去了所有的资金保障。电影创作不得不转入市场体制,艰难地仰仗国家资助和国际电影艺术基金进行创作。以“新俄电影”和“罗马尼亚新浪潮”为代表的各国电影才逐渐迎来了艺术上的复苏,同时市场也逐渐好转。同时,伴随着一批“在地图上消失的名字”,一批“在地图上出现的新名字”带来的是各国电影史的重新写作,如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后纷纷把苏联的大师们按国籍论述为自己的民族大师,试图将本国的电影史从苏联电影史中剥离出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电影史的“失焦”。重视二战以来的苏联与东欧电影,“政治”是其最为核心的关键词。
胤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与电影(学)有关的十件小事 (101人喜欢)
- 2024我的十佳电影 (115人喜欢)
- 播客全集 (20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