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瞿秋白(节译)(待续)
然而在瞿秋白担负着这种不朽的光环之前,他在自己早期的两部作品里,却向我们揭示了自己的另外一种相当不同的形象,这种形象不同于英雄形象,英雄形象应该紧贴着如潮水般涌动的群众,而且要得意地挥动他的笔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远为复杂与孤独的人物。他很可能热心革命,但是这只不过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差不多可以深入地理解他,我们发现,他是一个有爱心的、多愁善感的、耽于冥想的、理想主义的人,他可以全神贯注地欣赏自然美景,他是一个顾影自怜的人,孤独感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这些性格特点通常可以使我们联想到他是个中国传统意义内的诗人,而不是一个革命家。可是后来他的革命事业只不过刚开始,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去敲打这种易碎的物质实体,以便于让自己成为一个一流的战斗者,这种物质实体不仅包括搀杂着所有形式的感伤主义,而且还包括他遭受的严重的肺结核的损害。
这个温柔软心肠的共产主义者仅仅是个半心半意的人,因此也是个不太称职的共产主义者。有个必然的问题就出现了,“他是如何转变自己的性格的呢?”很难设想,这个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喜欢野花与月夜的且能写出如此痛彻心扉的作品的年轻作家,会成长为一个革命家。因为在我们看来,革命家的名字等同于恐怖主义、盲目的暴怒以及严格苛刻,尤其是在他的领导下一系列臭名昭著的起义骚乱不断上演。为了使自己成为革命家的目标成为可能,他必须抛弃自己性格中温柔的一面,因为性格的两个方面是无法调和的。然而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问题产生了,“一个人可以完全抛弃自己的过去吗?”“他能抹掉早期的训练内容、使自己的记忆窒息、完全改掉自己的精神习惯吗?”
依靠自己的意志力,也许他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它,但是他能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吗?也许辛苦的工作可以起到作用。他也可以用一种心急火燎的进度使自己身心俱疲,这是一种已证明的对付危险想法的手段。这就是瞿秋白在大多数时间对待自己的办法。然而不时地空闲时间会推到他的面前,因为他的频繁发作的肺结核需要休息治疗。那些住在病床的日子兴许使他产生了不平静的想法。而后他被捕住进监狱,在这段时间里,他被迫处于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状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情况出现,比如说他要接受国民党官员的审问,这就软化了他对自己过去的防御能力。随着人身自由的丧失,令人感觉吊诡的是,他的大脑变得自由起来。因为他的思想在漫游,他强烈表达自我的要求重新焕发。后来他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歌在本质上是属于怀旧的风格,在《多余的话》这篇文章中,当他承认自己拥有“双重人格”时,可是说他开始更好地理解自己了。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瞿秋白呢,是战斗者还是耽于沉思的感伤主义者呢?如果我们认为甚至每一个共产主义者都有分裂人格的话,那他也许都是吧。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的祖父是清政府的一名高官,死后留下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然而这笔财产很快散尽,当瞿秋白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之后,很快他就陷于贫困之中,从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堕落为一个境况凄惨的人。他的父亲应为家庭财产的削减承担责任,因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他的父亲虽然在中国的高层政府部门工作,却是那时候常见的堕落颓废的年轻人之一。当他们习惯了这种讲究奢侈的生活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去营生了。找工作被认为不合身份,换句话说,除了涉猎艺术领域以及沉溺于精致的闲适生活之外,他们不擅长做任何事情。他们聪明,但意志软弱,脑子里充满好点子然而缺少努力奋斗的精神。民国的到来所加快促成的时代转型,使他们不知所措。瞿秋白的父亲在所有可能的业余消遣中,选择了神秘玄奥的道家思想,他们家好几年依靠变卖家当过活,这些家当包括绘画、书法作品、艺术品以及上好的家具。在瞿秋白13岁至19岁这段时间的经历中,他时常往来于当铺之间。同时他们家的地产一定也被清偿了,因为他们一家人不得不跑到宗祠里去避难。
后来他那个无能的抽鸦片的父亲去山东省谋得一个中学老师的职位,这份教职只承诺发给维持基本生存的薪水,于是家里抚养六个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他母亲的肩上。他的好母亲属于典型的官宦家庭的女儿,在这种家庭里她要训练各种美德,比如忍耐力、温顺、庄重等,他的母亲比她注定嫁的那位丈夫要有更多的性格特点。她是个敏感的、聪慧的、心胸狭窄的、自负的人,甚至看起来专横跋扈,这是因为从孩童时代到习惯作为长嫂,再到最后成为大家庭的女家长,她一直都在接受训练。她的丈夫可以忘掉外面的世界,躲进自己的业余爱好里去,但是她就无法逃避操持家务所面临的日复一日的问题。秋白的母亲遇到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她的应付能力,相对于她取得的成果,她也拥有绅士阶层的致命弱点,她不知道该去哪里去寻找收入的来源。她尽最大努力让家里节俭度日,而且充满活力地讨价还价,以便于最有效地利用少得可怜的家庭财产结余。他们家不可避免地陷于负债之中。因此她除了当众忍受所有的屈辱之外,还必须打发讨债的人。
在常州像瞿秋白这样的上等家庭,即便家门已到了节衣缩食的地步,他们也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正规教育。无论是在小学而还是中学时期,秋白都是个聪明的学生。但是在他16岁那年,也就是在他从常州高中毕业的前一年,由于家里的经济原因,他不得不被迫辍学。考虑到四个小弟以及一个小妹需要喂养上学,他在无锡的附近区域找到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因此他不仅为家里省了自己上学的费用,而且还能养活自己。然而这不仅没让母亲心里满意,反而成为另一种遗憾,他母亲恨自己没能让自身寄予厚望的儿子呆在学校念书。
不久以后瞿秋白的祖父就死了。他的祖母在他祖父活着的时候一直过着好日子,但是如今这几年老太太遭受瘫痪的厄运,她变成一个爱发牢骚的可怜人。作为长嫂的秋白的母亲肯定很难满足她的需求,她的老毛病所花掉的费用也超出了瞿氏家族这一特殊分枝的支付能力。为了摆脱这种负担,秋白的母亲建议将老太搬到杭州去,那样她就能受到经济条件更佳的秋白叔伯的更好照顾。然而这次旅行是致命的,因为老太太到达杭州后就死去了。
那些在亲戚之间传递的谣言现在随处都能听得见,这些传言体现在如此众多的人对秋白的母亲指指点点,他们不断骚扰她。看来她不守妇道,所以他的丈夫不得不离开家;她不是个好母亲,所以没让自己的儿子上完高中;她不是个孝顺女儿,所以让秋白的奶奶搬出去就加快了病弱伤残的老太太的死亡;秋白的母亲除了要遭受愈到阴历年关愈是坚持讨债的债主的为难之外,还要忍受这些批评指责,这使她陷入绝望。她吞下大量红色火柴的磷头,然后通过大口地喝虎骨酒将火柴头灌进肚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瞿秋白听到这条消息时,在乙卯年即1915年2月19日,新月出现的第二天的晚上,他就从无锡急匆匆地赶到家里,当他目睹这个惨象时已经为时已晚,他只看到母亲躺在床上,还有旁边的火柴盒以及酒瓶。
母亲的自杀是瞿秋白一生中所遭遇的最惨重打击之一,它给秋白带来的精神创伤也许永远无法得到弥合。
这个温柔软心肠的共产主义者仅仅是个半心半意的人,因此也是个不太称职的共产主义者。有个必然的问题就出现了,“他是如何转变自己的性格的呢?”很难设想,这个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喜欢野花与月夜的且能写出如此痛彻心扉的作品的年轻作家,会成长为一个革命家。因为在我们看来,革命家的名字等同于恐怖主义、盲目的暴怒以及严格苛刻,尤其是在他的领导下一系列臭名昭著的起义骚乱不断上演。为了使自己成为革命家的目标成为可能,他必须抛弃自己性格中温柔的一面,因为性格的两个方面是无法调和的。然而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问题产生了,“一个人可以完全抛弃自己的过去吗?”“他能抹掉早期的训练内容、使自己的记忆窒息、完全改掉自己的精神习惯吗?”
依靠自己的意志力,也许他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它,但是他能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吗?也许辛苦的工作可以起到作用。他也可以用一种心急火燎的进度使自己身心俱疲,这是一种已证明的对付危险想法的手段。这就是瞿秋白在大多数时间对待自己的办法。然而不时地空闲时间会推到他的面前,因为他的频繁发作的肺结核需要休息治疗。那些住在病床的日子兴许使他产生了不平静的想法。而后他被捕住进监狱,在这段时间里,他被迫处于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状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情况出现,比如说他要接受国民党官员的审问,这就软化了他对自己过去的防御能力。随着人身自由的丧失,令人感觉吊诡的是,他的大脑变得自由起来。因为他的思想在漫游,他强烈表达自我的要求重新焕发。后来他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歌在本质上是属于怀旧的风格,在《多余的话》这篇文章中,当他承认自己拥有“双重人格”时,可是说他开始更好地理解自己了。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瞿秋白呢,是战斗者还是耽于沉思的感伤主义者呢?如果我们认为甚至每一个共产主义者都有分裂人格的话,那他也许都是吧。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的祖父是清政府的一名高官,死后留下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然而这笔财产很快散尽,当瞿秋白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之后,很快他就陷于贫困之中,从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堕落为一个境况凄惨的人。他的父亲应为家庭财产的削减承担责任,因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他的父亲虽然在中国的高层政府部门工作,却是那时候常见的堕落颓废的年轻人之一。当他们习惯了这种讲究奢侈的生活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去营生了。找工作被认为不合身份,换句话说,除了涉猎艺术领域以及沉溺于精致的闲适生活之外,他们不擅长做任何事情。他们聪明,但意志软弱,脑子里充满好点子然而缺少努力奋斗的精神。民国的到来所加快促成的时代转型,使他们不知所措。瞿秋白的父亲在所有可能的业余消遣中,选择了神秘玄奥的道家思想,他们家好几年依靠变卖家当过活,这些家当包括绘画、书法作品、艺术品以及上好的家具。在瞿秋白13岁至19岁这段时间的经历中,他时常往来于当铺之间。同时他们家的地产一定也被清偿了,因为他们一家人不得不跑到宗祠里去避难。
后来他那个无能的抽鸦片的父亲去山东省谋得一个中学老师的职位,这份教职只承诺发给维持基本生存的薪水,于是家里抚养六个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他母亲的肩上。他的好母亲属于典型的官宦家庭的女儿,在这种家庭里她要训练各种美德,比如忍耐力、温顺、庄重等,他的母亲比她注定嫁的那位丈夫要有更多的性格特点。她是个敏感的、聪慧的、心胸狭窄的、自负的人,甚至看起来专横跋扈,这是因为从孩童时代到习惯作为长嫂,再到最后成为大家庭的女家长,她一直都在接受训练。她的丈夫可以忘掉外面的世界,躲进自己的业余爱好里去,但是她就无法逃避操持家务所面临的日复一日的问题。秋白的母亲遇到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她的应付能力,相对于她取得的成果,她也拥有绅士阶层的致命弱点,她不知道该去哪里去寻找收入的来源。她尽最大努力让家里节俭度日,而且充满活力地讨价还价,以便于最有效地利用少得可怜的家庭财产结余。他们家不可避免地陷于负债之中。因此她除了当众忍受所有的屈辱之外,还必须打发讨债的人。
在常州像瞿秋白这样的上等家庭,即便家门已到了节衣缩食的地步,他们也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正规教育。无论是在小学而还是中学时期,秋白都是个聪明的学生。但是在他16岁那年,也就是在他从常州高中毕业的前一年,由于家里的经济原因,他不得不被迫辍学。考虑到四个小弟以及一个小妹需要喂养上学,他在无锡的附近区域找到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因此他不仅为家里省了自己上学的费用,而且还能养活自己。然而这不仅没让母亲心里满意,反而成为另一种遗憾,他母亲恨自己没能让自身寄予厚望的儿子呆在学校念书。
不久以后瞿秋白的祖父就死了。他的祖母在他祖父活着的时候一直过着好日子,但是如今这几年老太太遭受瘫痪的厄运,她变成一个爱发牢骚的可怜人。作为长嫂的秋白的母亲肯定很难满足她的需求,她的老毛病所花掉的费用也超出了瞿氏家族这一特殊分枝的支付能力。为了摆脱这种负担,秋白的母亲建议将老太搬到杭州去,那样她就能受到经济条件更佳的秋白叔伯的更好照顾。然而这次旅行是致命的,因为老太太到达杭州后就死去了。
那些在亲戚之间传递的谣言现在随处都能听得见,这些传言体现在如此众多的人对秋白的母亲指指点点,他们不断骚扰她。看来她不守妇道,所以他的丈夫不得不离开家;她不是个好母亲,所以没让自己的儿子上完高中;她不是个孝顺女儿,所以让秋白的奶奶搬出去就加快了病弱伤残的老太太的死亡;秋白的母亲除了要遭受愈到阴历年关愈是坚持讨债的债主的为难之外,还要忍受这些批评指责,这使她陷入绝望。她吞下大量红色火柴的磷头,然后通过大口地喝虎骨酒将火柴头灌进肚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瞿秋白听到这条消息时,在乙卯年即1915年2月19日,新月出现的第二天的晚上,他就从无锡急匆匆地赶到家里,当他目睹这个惨象时已经为时已晚,他只看到母亲躺在床上,还有旁边的火柴盒以及酒瓶。
母亲的自杀是瞿秋白一生中所遭遇的最惨重打击之一,它给秋白带来的精神创伤也许永远无法得到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