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拉斯的抽屉
维拉斯的抽屉
---------------买画书记之一
这本书关于维拉斯只有简单的两段话。题目是《维拉斯抽屉》:当杜尚给蒙娜丽萨添上两撇胡子,达利给维拉斯像装上抽屉,古典艺术那种精致高雅的美,在现代画家那里遭到了无情的亵渎和破坏。古典艺术的美以它无与伦比无可超脱的质地遭到了现代画家的嫉恨,在这样的美面前他们束手无策,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一美彻底的 决裂......
它只代表作者的论点。至于这本书为什么叫《维拉斯的抽屉》?应该不是这个论点。之所以叫,是因为它比较抽象。维拉斯画中的美神,懂画不懂画的都知道。阐叙一种大众或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东西,或出于商业考虑也可能。
我是个画盲,对画一窍不通。然骨子却隐藏对绘画或读画的饥渴。只要接触到质地清晰亮丽的图画,便生一种欣喜心跳,小心翼翼而又尖促紧凑。昨天同儿子一起逛书店,头一次在美术绘画一柜看了半天。虽感小城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太少,同时也倍感就此绘画美术一鳞半爪的丰富饱满。特别是西画中的裸体绘画。每幅都让我砰然,灼热,触动心腑,而后归于宁静。人体和谐美妙的韵律节奏激鼓人心。
我是想买几本,只是那些没有任何说明的绘画册子,既让我心仪又让心急。看着激动喜欢却不知其来由,真是要命。我是想象有本聚世界名画大观的册子,精美蜡光的纸质上印刷着清晰薄亮的原画,另附有此图画的著作者及其来历。让我在欣赏之余吸食些绘画普及方面的知识。
两年来我一直想望这样一本书,终不可得。
这种书小城极少有,大城我很少去。但缘着内心对画隐秘的热爱。还是买了几本基本合乎我心中想象的那种文艺兼备的画册。
一本〈维拉斯的抽屉〉
一本〈黑色精灵之舞〉
一本〈画布上的激情〉
一本〈你不不知道的300幅名画〉
前三本书是一个系列。为文学视野中的绘画。后一本是普画知识方面的。虽是广博却显粗浅。另有套〈中国历代名画鉴赏〉,挺贵,八百多元一套。另有几册世界名画家的肖像集或什么著名摄影师的作品集。那些名字我真是不看就不记得。慢慢去读。
然就一幅画,能有多少种读文产生?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维拉斯的抽屉》里关于〈向日葵〉有这样的解读之词:他在眩目的太阳光底下捕捉向日葵,把它们栽种在画上,他是个真正的农民,有对向日葵等农作物的真诚热爱与感受......他的眼睛开始燃烧,他的心脏开始燃烧......他的一切都在燃烧后毁灭了......
不象读画,而是读绘画者的内心。
左边是幅金黄灿烂的背景,有几朵极小枝干的向日葵,象个群体模糊开在阳光下。我没看过凡高的《向日葵》,却能一眼确定这是另一个画家的作品。一看著画者果然是另一位,中国年轻画家杨国辛的。再看《维拉斯的抽屉》的作者是葛红兵。翻下此书可说不纯是维拉斯的原始初衷,更多意义上它是本评论。就一幅画谈自己所能看到的无法解释忘却的东西,用以文字表达。虽有些失望它不是那种抽象意义上关于世界名画的编册,但能欣赏一下国画或尝试下类似葛红兵的读画感受也不错。
然就同一幅画,我们所能读到看到的会是怎样不同?
邓荣斌的《聚散》仿似聚集着成功和谐的因子,起码聚集着绘画者内心最美好的夙愿。两只黄雀,两只苹果,两根蜡烛,两个相对的面孔与嘴唇,以及仿似稻穗对称性的发,围绕他们颈脖的双瓶花草,都表现一种外在的喜悦与内心的喜气。
葛红兵读到的却是一个忙碌认对人生无言的感叹,一个外在的我与内在的对语,读到的是种对生命深深的厌倦,一个通过自我领悟到的人生。
相比较而言,葛红兵读到了画里沉淀的,而我只读到了画表面。
邓荣斌的画有个特色,对称性强。什么物体都是双个出现,恰是展示一种生命畏惧的孤独。多读几幅,不然而然的结果。每幅画都色彩清晰分明,陈述着甘苦和活跃的灵感。那些个体看似凝固,实而饱含流动鲜活的果汁。他的绘画陈述人一生。如同果子青涩成熟蒂落的过程。他所描绘是青涩那部分。
《重返伊甸园》,《爱与痛的边缘》以及《聚散》都暗示人生成双成对的幸福,终不能的想象。怎不生对生的厌倦呢?
每幅画里仿似蝌蚪的黑色小物体,几乎构成画中的主题。无不展示多个胚胎成活的生命意境。她们游泳在各种情形与艰难中。那些复杂细微都裹于游荡的黑色精灵里,那是人所有意想的情感及精神状况。人的一生。
很奇怪@邓荣斌的画给我如此强烈的生命之感。原来他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他的画接近我们七十年代生命中潜在或隐藏的活力,狂燥及精神忧郁。他所有画中的黑色小物体便是生命激情与忧郁的读体。透出的是同时代血液里流涌的东西。
另有林青青的几幅《失语》,安静恬然忧郁,面对真是失语那种感觉。色彩灰暗轻飘着沉重。物体神似类似。却有亮丽的灰黄隐藏着。
亲爱的,你听不见我内心的哭泣,有一种声音一经喊出,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亲爱的,所有声音中,最深沉的莫过于沉默,这是失语的深渊,沉默的怯数。
葛红兵关于《失语》的解读文本非常合乎我内心的读法。那种一眼所见与之心灵共振给不同人如此雷同的画,应是极为成功的画。林青青亦是同时代的画家,葛红兵此之前并不了解。他亦是同时代的人么?
写到这里,想说点额外的话。
我虽是个画盲,可与画却极有缘。很早就看过断臂维拉斯的肖像与她苦难的经历。据说她的出土还发生过战争。可想她的魅力有多诱人,或许不是魅力而是种利益。得到她等于得到了无价之宝。战争当然不可避免。另有幅摩西掷铁饼,还有象征男性力量的大卫肖像。那是最初接触的世界名画。那时给我感觉非常神圣深邃。现今对它们的理解仍在这种感觉中。尽管自己还曾写过一篇关于摩西掷铁饼的文字,《穿越精神的暗夜》。说实话那是弗罗伊德给我的勇气。
即是这样,我曾还有过绘画的经历,奇怪不奇怪?
或许与生存在绿水草野的乡村有关,对于山水竹子,拿起笔来就可画上一幅。小时候没钱买水彩,就用墨水棉球画。近处的山色深些,远处的山色渐朦胧,近处山腰的房屋清晰可见,远处山上的房屋便在树影或日光里隐约,或山脚水面飞翔几只水鸟,广阔的天极远极去。那一种天然的独得真是奥妙。那是自然予人的灵性。
高三时,还给一个美科生当过一回模特。他因文化课跟不上在我们班补习。那幅肖像让我坐了整整六个小时,就是一个下午。当时的功课非常紧张,谁愿意给他当模特完成他的高考题目?当然只有我这个梦想作家了。
晚自习时,他把我的肖像用画夹架着放在教室里。同学们看了都说象极了,但我私下认为有些胖了。想来那时我就有自己的读画能力所在。可巧的是即是现在我照相也显胖的。猜想光学与绘画是否有着相同的原理?那可要内行人告诉我猜想的结果正确与否。
2005年旧文
---------------买画书记之一
这本书关于维拉斯只有简单的两段话。题目是《维拉斯抽屉》:当杜尚给蒙娜丽萨添上两撇胡子,达利给维拉斯像装上抽屉,古典艺术那种精致高雅的美,在现代画家那里遭到了无情的亵渎和破坏。古典艺术的美以它无与伦比无可超脱的质地遭到了现代画家的嫉恨,在这样的美面前他们束手无策,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一美彻底的 决裂......
它只代表作者的论点。至于这本书为什么叫《维拉斯的抽屉》?应该不是这个论点。之所以叫,是因为它比较抽象。维拉斯画中的美神,懂画不懂画的都知道。阐叙一种大众或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东西,或出于商业考虑也可能。
我是个画盲,对画一窍不通。然骨子却隐藏对绘画或读画的饥渴。只要接触到质地清晰亮丽的图画,便生一种欣喜心跳,小心翼翼而又尖促紧凑。昨天同儿子一起逛书店,头一次在美术绘画一柜看了半天。虽感小城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太少,同时也倍感就此绘画美术一鳞半爪的丰富饱满。特别是西画中的裸体绘画。每幅都让我砰然,灼热,触动心腑,而后归于宁静。人体和谐美妙的韵律节奏激鼓人心。
我是想买几本,只是那些没有任何说明的绘画册子,既让我心仪又让心急。看着激动喜欢却不知其来由,真是要命。我是想象有本聚世界名画大观的册子,精美蜡光的纸质上印刷着清晰薄亮的原画,另附有此图画的著作者及其来历。让我在欣赏之余吸食些绘画普及方面的知识。
两年来我一直想望这样一本书,终不可得。
这种书小城极少有,大城我很少去。但缘着内心对画隐秘的热爱。还是买了几本基本合乎我心中想象的那种文艺兼备的画册。
一本〈维拉斯的抽屉〉
一本〈黑色精灵之舞〉
一本〈画布上的激情〉
一本〈你不不知道的300幅名画〉
前三本书是一个系列。为文学视野中的绘画。后一本是普画知识方面的。虽是广博却显粗浅。另有套〈中国历代名画鉴赏〉,挺贵,八百多元一套。另有几册世界名画家的肖像集或什么著名摄影师的作品集。那些名字我真是不看就不记得。慢慢去读。
然就一幅画,能有多少种读文产生?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维拉斯的抽屉》里关于〈向日葵〉有这样的解读之词:他在眩目的太阳光底下捕捉向日葵,把它们栽种在画上,他是个真正的农民,有对向日葵等农作物的真诚热爱与感受......他的眼睛开始燃烧,他的心脏开始燃烧......他的一切都在燃烧后毁灭了......
不象读画,而是读绘画者的内心。
左边是幅金黄灿烂的背景,有几朵极小枝干的向日葵,象个群体模糊开在阳光下。我没看过凡高的《向日葵》,却能一眼确定这是另一个画家的作品。一看著画者果然是另一位,中国年轻画家杨国辛的。再看《维拉斯的抽屉》的作者是葛红兵。翻下此书可说不纯是维拉斯的原始初衷,更多意义上它是本评论。就一幅画谈自己所能看到的无法解释忘却的东西,用以文字表达。虽有些失望它不是那种抽象意义上关于世界名画的编册,但能欣赏一下国画或尝试下类似葛红兵的读画感受也不错。
然就同一幅画,我们所能读到看到的会是怎样不同?
邓荣斌的《聚散》仿似聚集着成功和谐的因子,起码聚集着绘画者内心最美好的夙愿。两只黄雀,两只苹果,两根蜡烛,两个相对的面孔与嘴唇,以及仿似稻穗对称性的发,围绕他们颈脖的双瓶花草,都表现一种外在的喜悦与内心的喜气。
葛红兵读到的却是一个忙碌认对人生无言的感叹,一个外在的我与内在的对语,读到的是种对生命深深的厌倦,一个通过自我领悟到的人生。
相比较而言,葛红兵读到了画里沉淀的,而我只读到了画表面。
邓荣斌的画有个特色,对称性强。什么物体都是双个出现,恰是展示一种生命畏惧的孤独。多读几幅,不然而然的结果。每幅画都色彩清晰分明,陈述着甘苦和活跃的灵感。那些个体看似凝固,实而饱含流动鲜活的果汁。他的绘画陈述人一生。如同果子青涩成熟蒂落的过程。他所描绘是青涩那部分。
《重返伊甸园》,《爱与痛的边缘》以及《聚散》都暗示人生成双成对的幸福,终不能的想象。怎不生对生的厌倦呢?
每幅画里仿似蝌蚪的黑色小物体,几乎构成画中的主题。无不展示多个胚胎成活的生命意境。她们游泳在各种情形与艰难中。那些复杂细微都裹于游荡的黑色精灵里,那是人所有意想的情感及精神状况。人的一生。
很奇怪@邓荣斌的画给我如此强烈的生命之感。原来他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他的画接近我们七十年代生命中潜在或隐藏的活力,狂燥及精神忧郁。他所有画中的黑色小物体便是生命激情与忧郁的读体。透出的是同时代血液里流涌的东西。
另有林青青的几幅《失语》,安静恬然忧郁,面对真是失语那种感觉。色彩灰暗轻飘着沉重。物体神似类似。却有亮丽的灰黄隐藏着。
亲爱的,你听不见我内心的哭泣,有一种声音一经喊出,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亲爱的,所有声音中,最深沉的莫过于沉默,这是失语的深渊,沉默的怯数。
葛红兵关于《失语》的解读文本非常合乎我内心的读法。那种一眼所见与之心灵共振给不同人如此雷同的画,应是极为成功的画。林青青亦是同时代的画家,葛红兵此之前并不了解。他亦是同时代的人么?
写到这里,想说点额外的话。
我虽是个画盲,可与画却极有缘。很早就看过断臂维拉斯的肖像与她苦难的经历。据说她的出土还发生过战争。可想她的魅力有多诱人,或许不是魅力而是种利益。得到她等于得到了无价之宝。战争当然不可避免。另有幅摩西掷铁饼,还有象征男性力量的大卫肖像。那是最初接触的世界名画。那时给我感觉非常神圣深邃。现今对它们的理解仍在这种感觉中。尽管自己还曾写过一篇关于摩西掷铁饼的文字,《穿越精神的暗夜》。说实话那是弗罗伊德给我的勇气。
即是这样,我曾还有过绘画的经历,奇怪不奇怪?
或许与生存在绿水草野的乡村有关,对于山水竹子,拿起笔来就可画上一幅。小时候没钱买水彩,就用墨水棉球画。近处的山色深些,远处的山色渐朦胧,近处山腰的房屋清晰可见,远处山上的房屋便在树影或日光里隐约,或山脚水面飞翔几只水鸟,广阔的天极远极去。那一种天然的独得真是奥妙。那是自然予人的灵性。
高三时,还给一个美科生当过一回模特。他因文化课跟不上在我们班补习。那幅肖像让我坐了整整六个小时,就是一个下午。当时的功课非常紧张,谁愿意给他当模特完成他的高考题目?当然只有我这个梦想作家了。
晚自习时,他把我的肖像用画夹架着放在教室里。同学们看了都说象极了,但我私下认为有些胖了。想来那时我就有自己的读画能力所在。可巧的是即是现在我照相也显胖的。猜想光学与绘画是否有着相同的原理?那可要内行人告诉我猜想的结果正确与否。
2005年旧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