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十二)集庆寺(续:九里松)
集庆寺在九里松。“淳祐庚戌之春,创新寺于西湖之积庆山,改九里松九路,轮奂极其靡丽,至壬子之夏始毕工。”
明史鉴《西村十记》记载:“度洪春桥,见苍松夹路,大皆连抱,而高或百尺,依依如人立道旁,肩摩武接,或拱或揖。自此至灵隐、三天竺不间他族。上则枝鬣偃蹇,下则石甃zhou夷洁,雨不沾衣,土不涂足。每风自山顶下,则龙凤飞舞,翱翔霄汉,涛鼓籁鸣,淙铮铿鍧,响应山谷,如聆广乐于洞庭之野也。‘九里云松’为元时钱塘十景之一。”
九里松成为杭州的一大景观,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袁仁敬任杭州刺史时,发动民众,从洪春桥至灵隐、天竺道上,种植松树,“凡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西湖游览志》),“九里松”因此得名。“苍翠夹道,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裤尽绿。今旧松多不存,而新植者已渐如偃盖,时时与灵山白云相接,故曰云松。”(《西湖志》)明王瀛《九里松》诗:
西入行春翠霭中,长松夹道势凌空。
湿凝云气山山雨,晴卷涛声树树风。
九里揭名追说老,千年遗迹著袁公。
清阴满路人歌咏,应与甘棠召伯同。
袁仁敬在营造九里松树的同时,在洪春桥畔建了一座九里松亭,跨路为门,名为“一字门”,又称“袁公松门”。宋朝郭祥正《松门》诗:
沿湖九里松,行客忆袁公。不识炎天热,门深太古风。
北宋时,著名书法家吴说曾写了一块“九里松”门额,悬于一字门的门楣上。据叶绍翁《四朝见闻录》记述:宋高宗赵构游幸天竺行经九里松时,见吴说所书门额,就想自己重写一块,以留迹湖山。于是,便命人取下吴说所书门额,带回宫中。谁知他连写了几十次,都不及吴说写的苍劲有力,最后只好叹息着说:“无以易说所书也。”便命人用黄金填饰吴说所书的旧额,重悬于一字门上。后亡佚。明凌云翰《九里云松》诗:
九里闲云万树松,经行记得旧时踪。
黄金曾饰宋儒字,苍狗岂知秦代封。
风露横陈鸣鹳鹊,波涛澎湃舞蛟龙。
我来朗诵灵山句,清气飘飘欲荡胸。
颔联说的便是这个典故。
“九里松”的景象,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段兴衰更迭的过程。宋朝时,“九里松”的附近集庆、灵竺等寺院的僧人自觉担负起了养护松树的责任,他们分段保护这片树林,还补种了不少松树。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宫廷中复古殿要供应御墨,有人想砍伐九里松的松树做煤,新安戴彦衡说九里松松树是平地松,不宜制墨,经他倾力维护,这里的松树才幸免于难。又,宋宁宗时,丞相史弥远在建其府第时,缺乏栋梁木材,差人去砍这些大可十围的古松。这些松树正好与月波亭相对,灵隐寺僧元肇,别号淮海的闻讯,写诗表示反对:
大夫(指松树,有“大夫松”之称)去作栋梁材,无复淸荫覆绿苔。
惆怅月波亭上望,夜深唯有鹤飞来。
白鹤原想栖于青松,但松既不存,鹤将何栖?史弥远见了这首诗,也就下令罢伐,到别处去寻木材了。宋理宗时,阎贵妃的父亲良臣,要造自家的香火院集庆寺,规模之大,想胜过灵隐天竺,可是缺乏木材。他看到灵隐寺前的松树,是晋代所植,粗壮高大,就命匠人去砍伐。淮海又写首诗道:
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
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
这首诗,托人辗转进呈预览,理宗见他旨在保护古迹,装点湖山,遂下圣旨免伐这些松树。
九里松一带,在南宋时有左军步军教场、曲院等官方机构;有斑衣园、香林园等园林别墅;还有建于唐代的白乐桥等古迹。宋左军步军分三寨,其二寨就在行春桥畔。行春桥即洪春桥,宋三寨左军步军的总教场就在行春桥,其旧址现已辟为杭州植物园的一部分。
曲院在洪春桥南,是南宋宫廷的酿酒机构。酿酒需要好水,附近金沙涧的泉水清洌甘甜,正符合佳酿所需,故就此处设曲院。当时此处多荷塘,曲院与荷塘相互映衬,风景十分幽雅。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荷风习习,清香扑鼻,景色分外迷人。因此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称为“曲院荷风”,引来许多诗人题咏,如元尹廷高诗:
虚堂四面枕湖光,酝得芙蕖万斛香。
独笑熏风更多事,强教西子舞霓裳。
明王瀛《九里松》诗:
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
熏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明汤焕诗:
金沙泉湛碧醍醐,曲院初开自宋都。
酿得荷花胜仙鳢,坐令游女解明珠。
红枚波飐青帘舫,绿柄香浮白玉壶。
回首西冷风露晚,满船凉月醉堪呼。
宋末以后,曲院荒废,荷塘湮没,到清康熙重题西湖十景时,就将此景目移到苏堤跨虹桥畔。现在读到的清康熙以前咏曲院风荷的诗词,其实都是描绘九里松曲院景色的。
斑衣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别墅。韩世忠被秦桧解职后,就在九里松建斑衣园别业隐居,终日与渔樵为友,以山水自娱。香林园是宋尚书苏仲虎的别业。这两处园林别墅,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留痕迹。现在,只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时所建的那座古朴的白乐桥,还依然横跨在九里松西端毛源洼前的小溪上。
自袁仁敬营造九里松迄今,九里松虽然经历了一段令人浩叹的兴衰史,但它在明中期以前的七八百年里,始终保持着“西入行春翠霭中,长松夹道势凌空。湿凝云气山山雨,晴卷涛声树树风”的独特景色。明少师夏公谨诗:
百盘云磴入千峰,飞盖行穿夹道松。
长昼风雷惊虎豹,半空鳞甲舞蛟龙。
江涛夜合秋声壮,湖雨春添黛色浓。
欲藉丹青图直干,恨无韦偃得相从。
明朝中期以后,九里松径的松树,就开始遭到不断的乱砍乱伐。晚明张京元《湖山小记》云:“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飞龙劈空,雄古奇想。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指山峰变为海底,沧海桑田),安问树有无哉?”据《湖山便览》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陈善作《杭州府志》时,还说九里松存有二百六十株;到明末邵重生作《武林山志》时,仅存九十一株;到清初孙治作《灵隐寺志》时,就只剩下十余株;而到瞿灏等撰写《湖山便览》一书时,九里松一带已成莽莽荒原,连一株松树也没有幸存下来。
清乾隆、嘉庆以后,九里松又曾松风霍霍,一度初复旧观。但可惜的是仅仅昙花一现,不久复遭毁坏。特别是日本侵华期间,杭州沦陷,侵占杭州的日本军队在此作扫荡式砍伐,“九里松”几百年来幸存的松树被砍伐殆尽。
解放后,九里松经两次补植与整理,起先在道路两旁栽植无患子等行道树;1962年后征用洪春桥至灵隐沿路两边土地各40米,行道树改栽马尾松、黄山松、湿地松等;70年代松毛虫毁坏松林,改种从美国引进的火炬松、晚松等品种,恢复并丰富了“九里松”景观,有松十行,宽达百米许。
现在,人们在去灵隐景区时,都要经过“九里松”。这一带,两边的绿色松林绵延数里,针叶茂密,满目苍翠。风起处,松涛阵阵,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其间,犹可领略古人诗意。杜范《次赵贵方九里松独行韵》:
道机已熟绝堤间,纵步来寻兴里山。
残雪点衣消酒醉,晚风吹鬓带诗还。
妙年羡子欢悰足,宦步愁予乐事悭。
安得相从尘网外,快将如意碎青珊。
于石《伊昔四首》之一:
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
邓林《九里松》:
松是山灵一手栽,尧天长就栋梁材。
龙髯怒起春风急,似怪游人喝道来。
余阙《赋九里松送吴左丞》诗:
结驷向青郊,松阴九里遥。言从天竺寺,直渡小春桥。
偃蹇成芝盖,萧瑟荫兰桡。相逢何所赠?欺君保后凋。
以下9月15日妈妈摄于九里松。
题外:推荐申屠奇老先生的《西湖古今谈》,资料翔实,文字优美,很好。
明史鉴《西村十记》记载:“度洪春桥,见苍松夹路,大皆连抱,而高或百尺,依依如人立道旁,肩摩武接,或拱或揖。自此至灵隐、三天竺不间他族。上则枝鬣偃蹇,下则石甃zhou夷洁,雨不沾衣,土不涂足。每风自山顶下,则龙凤飞舞,翱翔霄汉,涛鼓籁鸣,淙铮铿鍧,响应山谷,如聆广乐于洞庭之野也。‘九里云松’为元时钱塘十景之一。”
![]() |
九里松成为杭州的一大景观,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袁仁敬任杭州刺史时,发动民众,从洪春桥至灵隐、天竺道上,种植松树,“凡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西湖游览志》),“九里松”因此得名。“苍翠夹道,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裤尽绿。今旧松多不存,而新植者已渐如偃盖,时时与灵山白云相接,故曰云松。”(《西湖志》)明王瀛《九里松》诗:
西入行春翠霭中,长松夹道势凌空。
湿凝云气山山雨,晴卷涛声树树风。
九里揭名追说老,千年遗迹著袁公。
清阴满路人歌咏,应与甘棠召伯同。
袁仁敬在营造九里松树的同时,在洪春桥畔建了一座九里松亭,跨路为门,名为“一字门”,又称“袁公松门”。宋朝郭祥正《松门》诗:
沿湖九里松,行客忆袁公。不识炎天热,门深太古风。
北宋时,著名书法家吴说曾写了一块“九里松”门额,悬于一字门的门楣上。据叶绍翁《四朝见闻录》记述:宋高宗赵构游幸天竺行经九里松时,见吴说所书门额,就想自己重写一块,以留迹湖山。于是,便命人取下吴说所书门额,带回宫中。谁知他连写了几十次,都不及吴说写的苍劲有力,最后只好叹息着说:“无以易说所书也。”便命人用黄金填饰吴说所书的旧额,重悬于一字门上。后亡佚。明凌云翰《九里云松》诗:
九里闲云万树松,经行记得旧时踪。
黄金曾饰宋儒字,苍狗岂知秦代封。
风露横陈鸣鹳鹊,波涛澎湃舞蛟龙。
我来朗诵灵山句,清气飘飘欲荡胸。
颔联说的便是这个典故。
“九里松”的景象,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段兴衰更迭的过程。宋朝时,“九里松”的附近集庆、灵竺等寺院的僧人自觉担负起了养护松树的责任,他们分段保护这片树林,还补种了不少松树。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宫廷中复古殿要供应御墨,有人想砍伐九里松的松树做煤,新安戴彦衡说九里松松树是平地松,不宜制墨,经他倾力维护,这里的松树才幸免于难。又,宋宁宗时,丞相史弥远在建其府第时,缺乏栋梁木材,差人去砍这些大可十围的古松。这些松树正好与月波亭相对,灵隐寺僧元肇,别号淮海的闻讯,写诗表示反对:
大夫(指松树,有“大夫松”之称)去作栋梁材,无复淸荫覆绿苔。
惆怅月波亭上望,夜深唯有鹤飞来。
白鹤原想栖于青松,但松既不存,鹤将何栖?史弥远见了这首诗,也就下令罢伐,到别处去寻木材了。宋理宗时,阎贵妃的父亲良臣,要造自家的香火院集庆寺,规模之大,想胜过灵隐天竺,可是缺乏木材。他看到灵隐寺前的松树,是晋代所植,粗壮高大,就命匠人去砍伐。淮海又写首诗道:
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
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
这首诗,托人辗转进呈预览,理宗见他旨在保护古迹,装点湖山,遂下圣旨免伐这些松树。
九里松一带,在南宋时有左军步军教场、曲院等官方机构;有斑衣园、香林园等园林别墅;还有建于唐代的白乐桥等古迹。宋左军步军分三寨,其二寨就在行春桥畔。行春桥即洪春桥,宋三寨左军步军的总教场就在行春桥,其旧址现已辟为杭州植物园的一部分。
曲院在洪春桥南,是南宋宫廷的酿酒机构。酿酒需要好水,附近金沙涧的泉水清洌甘甜,正符合佳酿所需,故就此处设曲院。当时此处多荷塘,曲院与荷塘相互映衬,风景十分幽雅。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荷风习习,清香扑鼻,景色分外迷人。因此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称为“曲院荷风”,引来许多诗人题咏,如元尹廷高诗:
虚堂四面枕湖光,酝得芙蕖万斛香。
独笑熏风更多事,强教西子舞霓裳。
明王瀛《九里松》诗:
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
熏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明汤焕诗:
金沙泉湛碧醍醐,曲院初开自宋都。
酿得荷花胜仙鳢,坐令游女解明珠。
红枚波飐青帘舫,绿柄香浮白玉壶。
回首西冷风露晚,满船凉月醉堪呼。
宋末以后,曲院荒废,荷塘湮没,到清康熙重题西湖十景时,就将此景目移到苏堤跨虹桥畔。现在读到的清康熙以前咏曲院风荷的诗词,其实都是描绘九里松曲院景色的。
斑衣园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别墅。韩世忠被秦桧解职后,就在九里松建斑衣园别业隐居,终日与渔樵为友,以山水自娱。香林园是宋尚书苏仲虎的别业。这两处园林别墅,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留痕迹。现在,只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时所建的那座古朴的白乐桥,还依然横跨在九里松西端毛源洼前的小溪上。
自袁仁敬营造九里松迄今,九里松虽然经历了一段令人浩叹的兴衰史,但它在明中期以前的七八百年里,始终保持着“西入行春翠霭中,长松夹道势凌空。湿凝云气山山雨,晴卷涛声树树风”的独特景色。明少师夏公谨诗:
百盘云磴入千峰,飞盖行穿夹道松。
长昼风雷惊虎豹,半空鳞甲舞蛟龙。
江涛夜合秋声壮,湖雨春添黛色浓。
欲藉丹青图直干,恨无韦偃得相从。
明朝中期以后,九里松径的松树,就开始遭到不断的乱砍乱伐。晚明张京元《湖山小记》云:“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飞龙劈空,雄古奇想。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指山峰变为海底,沧海桑田),安问树有无哉?”据《湖山便览》记载,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陈善作《杭州府志》时,还说九里松存有二百六十株;到明末邵重生作《武林山志》时,仅存九十一株;到清初孙治作《灵隐寺志》时,就只剩下十余株;而到瞿灏等撰写《湖山便览》一书时,九里松一带已成莽莽荒原,连一株松树也没有幸存下来。
清乾隆、嘉庆以后,九里松又曾松风霍霍,一度初复旧观。但可惜的是仅仅昙花一现,不久复遭毁坏。特别是日本侵华期间,杭州沦陷,侵占杭州的日本军队在此作扫荡式砍伐,“九里松”几百年来幸存的松树被砍伐殆尽。
![]() |
解放后,九里松经两次补植与整理,起先在道路两旁栽植无患子等行道树;1962年后征用洪春桥至灵隐沿路两边土地各40米,行道树改栽马尾松、黄山松、湿地松等;70年代松毛虫毁坏松林,改种从美国引进的火炬松、晚松等品种,恢复并丰富了“九里松”景观,有松十行,宽达百米许。
![]() |
现在,人们在去灵隐景区时,都要经过“九里松”。这一带,两边的绿色松林绵延数里,针叶茂密,满目苍翠。风起处,松涛阵阵,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其间,犹可领略古人诗意。杜范《次赵贵方九里松独行韵》:
道机已熟绝堤间,纵步来寻兴里山。
残雪点衣消酒醉,晚风吹鬓带诗还。
妙年羡子欢悰足,宦步愁予乐事悭。
安得相从尘网外,快将如意碎青珊。
于石《伊昔四首》之一:
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
邓林《九里松》:
松是山灵一手栽,尧天长就栋梁材。
龙髯怒起春风急,似怪游人喝道来。
余阙《赋九里松送吴左丞》诗:
结驷向青郊,松阴九里遥。言从天竺寺,直渡小春桥。
偃蹇成芝盖,萧瑟荫兰桡。相逢何所赠?欺君保后凋。
![]() |
马锋辉中国画《九里云松图》 |
以下9月15日妈妈摄于九里松。
![]() |
![]() |
![]() |
![]() |
![]() |
![]() |
![]() |
石莲亭 |
![]() |
![]() |
围墙内的尖顶 |
![]() |
“双峰插云”御碑亭 |
![]() |
“茶人之家” |
题外:推荐申屠奇老先生的《西湖古今谈》,资料翔实,文字优美,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