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离离
(一)匡离离
昨夜看《Labor pains》,屏幕上弹出一个MSN对话框,是一个前段时间把我添加了但并不认识的人。
对方跟我说,早前在《城画》看到有《我们的广州》的摘录文字,第二天就在必得买到这本书,觉得很温暖。随后,又告诉我她是一个伪文青,曾经出过一本小说及一本散文游记,她叫匡离离。
立马在豆瓣上搜了一下,显示出《爱城(凤凰旅行新概念读本)》这样一本书。作者简介一栏作了如此说明:匡离离,80后新生代作者。18岁出版长篇小说《青春的同学》。现居广州,从事金融工作。中山大学研究生在读。
嗯,不错。
离离继而问我是否在看《人生若只如初见》,又是一本从小熊家借来的书,才翻了五十页。“那是我的好姐妹写的,下次有机会介绍给你认识”。
哦,居然还有这等事。
(二)仓央嘉措
无意中看见客人放在床上的书,《仓央嘉措诗传》,2009年8月第1版。很迅速地翻完,关于仓央嘉措的诗歌与生平传记已看过很多,至于这本书好坏如何还是留待众人去评价。
摘了前面的序给大家分享一下——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以上三段文字,是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所谓“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或叫“仓央嘉措情诗。”
这三段文字路仓央嘉措一点关系都没有——话也不必说得这么绝对,还是有一点点关系,那就是张冠李戴——它实实在在是个现代的汉族人写的,却被大多数人以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从三段文字的细微不同可以看出,它业已经过修饰。其原本,最早出现的载体不是诗集,更不是什么仓央嘉措情歌集,而是一张叫做《央金玛》的唱片。
所以,它是首歌词,它的名字叫《信徒》。
在这张由朱哲琴与何训田合作的唱片中,还出现了另一首歌,名字叫《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第一次张冠李戴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信徒”这个名字渐渐不被人知晓,而将其歌词冠以“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题目。之后,题目成了作品属性,就如同《道德经》与《老子》并存一样。
而那首原名是《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歌词,却确实有仓央嘉措的身影,这首歌词将其多首意味相近的诗歌整合在一起,并经过了删改和添加,形成了一首与原作基本无关的歌词。
第二次张冠李戴,则完全是在第一次文字误会上的有意行为。这次是一支在青年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乐队的重新演绎,它将朱哲琴的两首歌——《信徒》与《六世达赖喇嘛情歌》融合在一起,并加入了另一首真正的诗歌,形成了一首新作,叫做《仓央嘉措情歌》。据说这种大杂烩的拼盘歌词,也曾经由某位年轻的活佛演唱过。
于是,“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成为了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一部分——虽然,仓央嘉措跟它没有任何著作权与署名权的关系。
其实,如果仔细地比照《信徒》与业已被学界认定的“仓央嘉措情歌”,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它们的文字风格完全不一致,《信徒》的修辞之复杂、意境之优美、文字之洗练,在“仓央嘉措情歌”中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儿影子。
真正的“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出版于1930年,汉文版本的著作权为我国藏学藏语研究的前辈于道泉先生。这本书版本号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书名《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它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先河,此后,有1932年刘家驹本、1939年曾缄本和刘希武本等。而且这几个版本间,也有互相影响的痕迹,再其后的版本,几乎都是以上版本的“润色本”。
而在这些版本中,从来就没出现过“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但它的流传确实太广,让人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可以预见的是,它还会误传下去。”
(三)城市画报
月初,YORK给我寄出一本《城市画报》。过了几天,没收到,以为是快递。向YORK询问,答是走邮局包裹。好吧,我等。
今早,总算到了,整整走了14天。迫不及待地翻掀这本早已过期的杂志。除了YORK的“私人城市”外,很意外的还看到了那个在万胜围做家具的枪枪,好歹我也关注过那个活动也想去做一件自己的家具,只是时间不配合而已;还有还有上海的LOMO TOWER,不知道我们亲爱的A片大师卓明同学现在过得可好,是胖了还是更瘦了。
发豆邮给YORK告知包裹已到,顺带看了几眼他的博客大巴,其中一篇写于9月11日的日志这样写道——
“《我们的广州 – 记忆备忘摄影展》终于完满结束。
一个月的时间,感觉在一个清醒的梦中渡过,
很多朋友都说我红了,我还是笑笑好吧。
更浮夸的年代也经历过,什么都不算什么。
这段时间都变得很忙,自然导致接下来的时间更忙,那是愉快的事情。
既然已经开始了前进的步伐,尽管仍在森林之中,还是继续努力前行。
这段时间思考了许多的问题,其实都是蓄积已经的小阴谋与怪遐想,
便开始时常需要记录,备忘。陌生化、漫游、快乐、交换城市记忆、爱。
这段时间拍了一些照片,走了一些之前计划中要走的地方,但没有太多心情理会他们,就搁置了,
亲爱的yashica gsn却在我毫无准备下离开,还可能维修无望待魂归天国。
在到武汉的旅程中,借了gaku的om-10 记录了一场有趣的行程,其次还念着一位友人的近况如何。
还有,还有,还有,那些应该快乐的,应该恼火的,应该关心的,感觉总是迷迷糊糊。
思维不停地转,令焦点都虚化了。一切都变得梦幻,一切都是真实。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很多朋友都过来捧场,更引发一些多年不见的朋友被狠突然地记起我这个人。
一个展览,几乎将我所混过的不同圈子的人都连成一线,感谢各位友人和媒体关注。
当然,还是要再次非常感谢晓晓和志愿者朋友们的帮忙,还有一起吃快餐的单纯和轻松。
还有刘琼雄先生尽管贵人事忙,缘悭一面,还是要感谢你提供场地和提出合作举办这个摄影展和交流会。
多年之后,我想会重新听过衷声与我那个下午的那段采访录音,
只记得那是所有采访中说得最多自己想说的,而且超出自己想说的可能的话。
那和多年后看回一张可能只是当时才记得怎样的心情的照片后,是否会有相同的感触,或者是变得陌生。
只好用跳跃式思维和关键词并列了最近的事。
好嘛,旨在记录。
采访媒体
亚洲电视 六点钟新闻
南方电视台TVS2 城市特搜
佛山电台
广东电台
南方都市报
信息时报
新快报
城市画报
可乐生活
对于影展,个人而言仅仅像给自己交上一份作业,阶段性的。继续前行。
我们的广州 - 生于八十年代 仍能在必得书店 和简haus 购买。”
(四)小B
前几天在网上看见叶俊的签名,一问,预计18号离开拉萨,车暂时还没卖出去。上周,家里那辆GIANT 680丢了,一下子成了无车阶级,连远门都不敢出。
叶俊原来骑的那破车已经卖了,最近又买了一辆二手的GIANT POP,还行,只要能骑就好。
七月底人之初还没走的时候就盘算着在拉萨买一辆二手车,当时我也曾被风马飞扬里的卖车帖打动得蠢蠢欲动,但结果还是没舍得买下来。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终于被迫拥有了自己的车。哦也!
车身一半蓝色一半银色,本来想给它取个名字叫“小白”,不过一番思量以后还是觉得叫它小B比较好。一是因为我们很傻B,二是因为我们很牛B,这才相衫嘛。
接下来的日子,我要带小B走遍拉萨近郊远野,娘热沟、帕邦喀、夺底沟、次角林、俊巴渔村、楚布寺、扎叶巴寺……等我哦!
我还想着过一段时间给小B装一个后架,可以的话回去时先寄到广西,等弟弟能走路跑步骑车了咱们一起去海南环岛避寒,西西。
小B,我看好你哟!
(五)疯子
神爷今天又去大昭晒太阳,五八和大黑不知去了哪个角落。一个藏族老伯推车经过,我买了两个酸奶冰淇淋,给神爷一个,那厮不吃,给了旁边的一位姑娘。
打电话给大黑,说是在玛吉阿米旁的龙达下给人看档。寻着去,只见那两人正在几位藏族大姐的摊位里说笑。
坐在一堆堆难辨真伪的工艺品后,看着过往的游人或是信众东来西往,别有一番滋味。神爷一边看从图书馆借来的《明朝那些事儿》,一边吆喝着“明朝的瓷器,清朝的碗”……
老板收起摊上的遮阳布,玛吉阿米在顶上,仓央嘉措早已远去,楼下只有我们这一群疯子。
昨夜看《Labor pains》,屏幕上弹出一个MSN对话框,是一个前段时间把我添加了但并不认识的人。
对方跟我说,早前在《城画》看到有《我们的广州》的摘录文字,第二天就在必得买到这本书,觉得很温暖。随后,又告诉我她是一个伪文青,曾经出过一本小说及一本散文游记,她叫匡离离。
立马在豆瓣上搜了一下,显示出《爱城(凤凰旅行新概念读本)》这样一本书。作者简介一栏作了如此说明:匡离离,80后新生代作者。18岁出版长篇小说《青春的同学》。现居广州,从事金融工作。中山大学研究生在读。
嗯,不错。
离离继而问我是否在看《人生若只如初见》,又是一本从小熊家借来的书,才翻了五十页。“那是我的好姐妹写的,下次有机会介绍给你认识”。
哦,居然还有这等事。
(二)仓央嘉措
无意中看见客人放在床上的书,《仓央嘉措诗传》,2009年8月第1版。很迅速地翻完,关于仓央嘉措的诗歌与生平传记已看过很多,至于这本书好坏如何还是留待众人去评价。
摘了前面的序给大家分享一下——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以上三段文字,是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所谓“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或叫“仓央嘉措情诗。”
这三段文字路仓央嘉措一点关系都没有——话也不必说得这么绝对,还是有一点点关系,那就是张冠李戴——它实实在在是个现代的汉族人写的,却被大多数人以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从三段文字的细微不同可以看出,它业已经过修饰。其原本,最早出现的载体不是诗集,更不是什么仓央嘉措情歌集,而是一张叫做《央金玛》的唱片。
所以,它是首歌词,它的名字叫《信徒》。
在这张由朱哲琴与何训田合作的唱片中,还出现了另一首歌,名字叫《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第一次张冠李戴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信徒”这个名字渐渐不被人知晓,而将其歌词冠以“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题目。之后,题目成了作品属性,就如同《道德经》与《老子》并存一样。
而那首原名是《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歌词,却确实有仓央嘉措的身影,这首歌词将其多首意味相近的诗歌整合在一起,并经过了删改和添加,形成了一首与原作基本无关的歌词。
第二次张冠李戴,则完全是在第一次文字误会上的有意行为。这次是一支在青年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乐队的重新演绎,它将朱哲琴的两首歌——《信徒》与《六世达赖喇嘛情歌》融合在一起,并加入了另一首真正的诗歌,形成了一首新作,叫做《仓央嘉措情歌》。据说这种大杂烩的拼盘歌词,也曾经由某位年轻的活佛演唱过。
于是,“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成为了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一部分——虽然,仓央嘉措跟它没有任何著作权与署名权的关系。
其实,如果仔细地比照《信徒》与业已被学界认定的“仓央嘉措情歌”,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它们的文字风格完全不一致,《信徒》的修辞之复杂、意境之优美、文字之洗练,在“仓央嘉措情歌”中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儿影子。
真正的“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出版于1930年,汉文版本的著作权为我国藏学藏语研究的前辈于道泉先生。这本书版本号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书名《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它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先河,此后,有1932年刘家驹本、1939年曾缄本和刘希武本等。而且这几个版本间,也有互相影响的痕迹,再其后的版本,几乎都是以上版本的“润色本”。
而在这些版本中,从来就没出现过“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但它的流传确实太广,让人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可以预见的是,它还会误传下去。”
(三)城市画报
月初,YORK给我寄出一本《城市画报》。过了几天,没收到,以为是快递。向YORK询问,答是走邮局包裹。好吧,我等。
今早,总算到了,整整走了14天。迫不及待地翻掀这本早已过期的杂志。除了YORK的“私人城市”外,很意外的还看到了那个在万胜围做家具的枪枪,好歹我也关注过那个活动也想去做一件自己的家具,只是时间不配合而已;还有还有上海的LOMO TOWER,不知道我们亲爱的A片大师卓明同学现在过得可好,是胖了还是更瘦了。
![]() |
发豆邮给YORK告知包裹已到,顺带看了几眼他的博客大巴,其中一篇写于9月11日的日志这样写道——
“《我们的广州 – 记忆备忘摄影展》终于完满结束。
一个月的时间,感觉在一个清醒的梦中渡过,
很多朋友都说我红了,我还是笑笑好吧。
更浮夸的年代也经历过,什么都不算什么。
这段时间都变得很忙,自然导致接下来的时间更忙,那是愉快的事情。
既然已经开始了前进的步伐,尽管仍在森林之中,还是继续努力前行。
这段时间思考了许多的问题,其实都是蓄积已经的小阴谋与怪遐想,
便开始时常需要记录,备忘。陌生化、漫游、快乐、交换城市记忆、爱。
这段时间拍了一些照片,走了一些之前计划中要走的地方,但没有太多心情理会他们,就搁置了,
亲爱的yashica gsn却在我毫无准备下离开,还可能维修无望待魂归天国。
在到武汉的旅程中,借了gaku的om-10 记录了一场有趣的行程,其次还念着一位友人的近况如何。
还有,还有,还有,那些应该快乐的,应该恼火的,应该关心的,感觉总是迷迷糊糊。
思维不停地转,令焦点都虚化了。一切都变得梦幻,一切都是真实。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很多朋友都过来捧场,更引发一些多年不见的朋友被狠突然地记起我这个人。
一个展览,几乎将我所混过的不同圈子的人都连成一线,感谢各位友人和媒体关注。
当然,还是要再次非常感谢晓晓和志愿者朋友们的帮忙,还有一起吃快餐的单纯和轻松。
还有刘琼雄先生尽管贵人事忙,缘悭一面,还是要感谢你提供场地和提出合作举办这个摄影展和交流会。
多年之后,我想会重新听过衷声与我那个下午的那段采访录音,
只记得那是所有采访中说得最多自己想说的,而且超出自己想说的可能的话。
那和多年后看回一张可能只是当时才记得怎样的心情的照片后,是否会有相同的感触,或者是变得陌生。
只好用跳跃式思维和关键词并列了最近的事。
好嘛,旨在记录。
采访媒体
亚洲电视 六点钟新闻
南方电视台TVS2 城市特搜
佛山电台
广东电台
南方都市报
信息时报
新快报
城市画报
可乐生活
对于影展,个人而言仅仅像给自己交上一份作业,阶段性的。继续前行。
我们的广州 - 生于八十年代 仍能在必得书店 和简haus 购买。”
(四)小B
前几天在网上看见叶俊的签名,一问,预计18号离开拉萨,车暂时还没卖出去。上周,家里那辆GIANT 680丢了,一下子成了无车阶级,连远门都不敢出。
叶俊原来骑的那破车已经卖了,最近又买了一辆二手的GIANT POP,还行,只要能骑就好。
七月底人之初还没走的时候就盘算着在拉萨买一辆二手车,当时我也曾被风马飞扬里的卖车帖打动得蠢蠢欲动,但结果还是没舍得买下来。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终于被迫拥有了自己的车。哦也!
车身一半蓝色一半银色,本来想给它取个名字叫“小白”,不过一番思量以后还是觉得叫它小B比较好。一是因为我们很傻B,二是因为我们很牛B,这才相衫嘛。
![]() |
![]() |
接下来的日子,我要带小B走遍拉萨近郊远野,娘热沟、帕邦喀、夺底沟、次角林、俊巴渔村、楚布寺、扎叶巴寺……等我哦!
我还想着过一段时间给小B装一个后架,可以的话回去时先寄到广西,等弟弟能走路跑步骑车了咱们一起去海南环岛避寒,西西。
小B,我看好你哟!
![]() |
![]() |
(五)疯子
神爷今天又去大昭晒太阳,五八和大黑不知去了哪个角落。一个藏族老伯推车经过,我买了两个酸奶冰淇淋,给神爷一个,那厮不吃,给了旁边的一位姑娘。
![]() |
打电话给大黑,说是在玛吉阿米旁的龙达下给人看档。寻着去,只见那两人正在几位藏族大姐的摊位里说笑。
![]() |
![]() |
坐在一堆堆难辨真伪的工艺品后,看着过往的游人或是信众东来西往,别有一番滋味。神爷一边看从图书馆借来的《明朝那些事儿》,一边吆喝着“明朝的瓷器,清朝的碗”……
![]() |
![]() |
![]() |
![]() |
![]() |
老板收起摊上的遮阳布,玛吉阿米在顶上,仓央嘉措早已远去,楼下只有我们这一群疯子。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