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边城
美学作为哲学,也得需要用哲学的口吻来讲述。然而,对于哲学表述的选择,成了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过两类书,一类是上课的讲义(形而上学的方式),一类是公开发表的小说体、戏剧体,诗和哲学在古希腊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对于形而上学的方式,又有纯粹心性式、纯粹学术式、“社论”式的哲学言述。
《说文》解“哲”为:知也,从口或从心,心性、言说、知识的原初统一为“哲”。哲学首先发于心,从心而说,纯粹心性式的哲学,也正符合美学那种显与不显得张力。艺术也何尝不是这样,从心(自己)而作,为心(他人)而成,而他人之心需是懂美、爱美之心,正如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副标题:“为所有人和不为任何人”。
即观生灭与无常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缄译
这首诗的作者仓央嘉措,曾因《非诚勿扰2》出现的《见或不见》而被炒的沸沸扬扬。虽那首传说中的《见或不见》真的已经成为传说,实证为伪名作品,但经这番折腾,他的传世真作却日益在现代社会中散发出纯真的藏香。至于仓央嘉措诗歌的译本,曾缄的七言绝句则为他的哲思增添了回旋的美的韵律。这首诗,用于道泉的版本来看,更为容易理解一些:“若不常想到无常和死,虽有绝顶的聪明,照例说也和呆子一样。”
如果说爱情是人永恒的主题,那么死亡是人永恒的命运,人们在忙忙碌碌的走向死亡,有多少思考过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结局,却是打开生命之思的开端。据西方的思想者说,现代诗人的身份标志是已然进入纯粹死亡,置身于所谓“一切死亡”之中。[1]死亡是什么?生命之思怎样打开?打不打开又如何?万千问题浮现出来,解不开的连环一环扣一环。
死即灭、即无,人的生总要用死去昭示,万物的有总要用无去肯定。虚无本身的否定力量具有生成的意义,虚无是生成着的,反过来说也一样,生成着的是虚无。[2]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词——此在(Dasein),人生在世就是此在。而此在恰恰显示了不在。此在,归根到底是不完整的,回不到起点,通不向尽头。如果说人的存在包括了他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和自觉,那么他也会感受到自身对世界的不在场。
是此在还是不在?
此在的理由是:
我们看,世间千变万化;我们做,想做需做与能做;我们“衣钵”于父母、导师,传承于后代、学子。我们快乐,是存在的回响;我们痛苦,是存在的分量。我们在,所以在灾难来临时,渴望生;我们在,所以在面临选择时,那么辛苦。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更高的生命》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选择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决定,离虚幻而识智慧,思想,回忆,沉入世界的回忆,而无物可惊扰他内在的价值。”
不在的理由是:
时间是永恒的,个体是暂时的,我们终究不在场;世界是无限的,个体是有限的,我们难敌不在场。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存在,就像《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生于船,死于船,在船上挥写了事业,在船上遇到了至交,在船上撞见过爱情。他有才气,有胸怀,有几次下船的机会,都放弃了。他说: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我们奔波在几个城市之中,结识几个圈子里的人,过着屈指可数的年份,有时我们会骄傲的说掌握了世界,殊不知我们在变成世界的弃儿。正如,小时候我们的可能无限大,希望也无限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希望和可能不断消失,这种消失终究连我们自己一同吞掉。
由此来看,个体存在这一自苏格拉底开始就是问题的问题,尚未了结。面对不在场的命运,此在停留在半空中,我们就像水中孤叶中的蚂蚁,在慌慌张张地书写着“行为结局”。
尘埃落定的是命运,且看我们如何逃亡。
从边城到流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这边城停留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却在心中生了根发了芽。纵使一百个人有一百座边城,但有那么一座,既熟悉又那么令人向往。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有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纯洁的爱情,那里与世隔绝,原始却不野蛮。1934年,伪满洲国复帝,国民政府对外抗战无力,沈从文离家多年,重回凤凰,完成了边城。凤凰是他心灵的净土,时局动荡的栖身之地。中国古代知识份子是吏、师、士、隐的结合,又有不仕则隐的传统。可是谁又怎么能够弃得去一世浮沉,忘得下歌舞欢资,亲身拿起锄头,自耕为自食。庄子说这是贫穷,不是潦倒: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奥尔特加把人划分成大众和“选择的少数”,这里“选择的少数”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自己有更多要求,并承载着艰难和责任。起初,他们还有自己生存的土壤,哪怕某些时候因时局的动荡与混乱,他们隐过、逃过。但以儒为重,以文而治的思想,使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一直以君为伴,平稳地生存到了国门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启蒙之后的西方近现代思想,随着殖民的枪声,来到了中国。在西方已经上演过的知识分子灾难,在这里即将重新上演。什么是启蒙运动?某种意义上讲,启蒙运动就是把康德式的哲学、本来修道院里面的少数人的哲学普及化、大众化[1]。从白话运动,到建国后的简化字,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打到“臭老九”,再到改革开放的建“四化”,大众文化水平日益上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立足之地却越来越少。
与市民阶层趣味相吻合的大众文化从80年代的备受压抑状态转化为90年代的一路凯歌,加剧了文化主导性从理想型主导向世俗性的转变,而福柯意义上以知识化和级数化为特征的知识分子受到重视[3]。在存在之轻与不在之重之间,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心灭与流亡。而道义之选的流亡,使知识分子被迫离开处身之地,而呢喃中的流亡话语成为了不在场,在场的只是大众的全权的话语。
后现代的流亡,更为遥远,更为持久。他的痛苦不是来自肉体的,他的痛苦也不是可以选择的,他的悲伤是精神的,是命中注定的。俄国流亡哲学家洛斯基说:“恶魔不是以魔术来征服人的意志,而是以虚构的价值来诱惑人的意志,奸狡地混淆善与恶,诱惑人的意志服从它。”被诱惑的大众拿起权利的武器,占领了知识分子的制高点。言说个体之言说已经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成为一种被迫,成为要保持接近神性、置入真理的一种被迫。
君子为兰,隐士为菊,纵使兰花的低调,菊的悲秋,没有了美人的目光,也只能孤芳自赏。却不知,兰花的心,岁月已久,会不会选择流亡,还是忘记了流亡的此在,合为争芳斗艳之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其二
如果说张九龄的《感遇》实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隐的精神,那么将这种高洁转为一种悲伤,将这种放弃转为一种无奈,就是当今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
绿衣生紫茎,素华予芳菲。一帘困幽怨,一梦绕千年。
玉露两滴旋,泽兰轻指颤。美人何须折,草木已无心。
——有感于2011年10月
边城,是翠翠爱情的归宿,也是沈从文精神的家园。如果知识分子尚有安身立足之地,我希望那会是山麓野花遍布、清泉叮咚作响,在不在场的言说中,使真理永恒。
美丽的传说
“那是什么声音?”
是门洞下的风。
“那又是什么声音?风在干什么?”
虚空,还是虚空。
“你
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
也不记得?”
我记得
那些明珠曾经是他的眼睛。
“你是活是死?你的头脑里什么也没有?”
——艾略特《荒原》节选
艺术家置身于虚无之中,还能表达什么?
柏拉图说画家就是画形象,而形象是真理的影子。古典艺术家们,倾其一生把他们最美丽的生命时段,把他们最伟大的智慧、最深刻真诚的情感都融为一体,为我们创造绝美的存在,创造这个世界没有的美。艺术是一种赏赐,美是一种修养。教堂霸占着雕塑、宫殿镶嵌着壁画。艺术家作为画作的唯一作者,在精神世界中不可替代。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美妙的音乐在乐厅里回荡,旅客凝神地听,害怕漏掉一节乐章。悠扬的旋律,若有若无,人们抓不住够不着。钢琴师的情绪、才情,一并留在听者永不消失的记忆中。
印刷术,画作不再是唯一;留声机,音乐不再是唯一;摄影,生活不再是唯一。复制的语境下,“赝品”不复存在。一幅蒙娜丽莎的影印版,是真的画么?是!是假的画么?也是。生产艺术的,除了艺术家,还有机器。1900,接受不了留声机,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只能跟自己在一起,他又想将唱片送给女孩。这不正是古典的艺术?艺术之于艺术家,同时也属于真正的欣赏者。现如今,衣服上印上蒙娜丽莎,网络上各种蒙娜丽莎的改化版,它还是不是那副在卢浮宫悬挂的蒙娜丽莎?
艺术家,面对虚无,面对大众,还能表达什么?曾经的美丽是否成为传说?先锋艺术出现了,一种体现了现代主义在持续地自我批判或者自我解构的文化冲突。有一幅绘画的标题叫《形象的反叛》,马格里特画了一张烟斗的画,画面上写了一句话“这不是一只烟斗”。形象是对原型的模仿,同时它又对原型说不——我就是我!形象反叛了,还没有完,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不可确定。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模糊了艺术与器具;行为艺术的出现,模糊了艺术和行动。如果行动和器具都是艺术,那么什么不是艺术?
“你,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记得?”
我记得,那些明珠曾经是他的眼睛。
寥寥众生,看不见摸不着,但艺术的美永远在真正的艺术家心中。复制的是艺术的形式,却复制不了艺术家赋予艺术品的痕迹。
“艺术品”越来越多,审美鉴赏越来越难了。正如阿多诺所说,古典的美食一种整体性,一种同一,一种完整。受众较少,欣赏较为容易,能很轻易地分辨美与丑。现在,这种美我们不能再直接地获得了,我们需要透过艺术家眼中的虚无看到一种存在。
现代的艺术是艰涩的,不是古典的那种单纯的甜美,它不是,但它的艰涩当中有一种真诚,这种真诚在各种流行歌曲、综艺节目中等难以找到。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如果参会了生死,明白了处境,了解了美,那对于个人,还有遥远的路要走。跨过了半个学期,现在的美学何以初相见,只是人不同了。学了一些东西,性情也变得世俗了。人变大,总是要学的世俗的,没有了可以依靠的羽翼,还得吃胖了,迎接自己的飞翔。加缪说过:自从人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再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的时刻起,他就要为他生活中的一切负责,为生而痛苦并注定为生活而痛苦的一切负责。
孔子在远方叮嘱我们脚踏实地,父母在平日的唠叨中让我们做到脚踏实地,生活的历练逼迫我们要脚踏实地,而且我们自己还叫嚷着:蹒跚学步尚难,那顾得上仰望星空?其实,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重要的在于仰望星空。我们走在世俗的潮流里,或被鞭打着,或自愿着脚踏实地,可是有情思感叹星空之美,有勇气接受星空的指引的又有几人呢?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从高考作文题目,变身为电影主题曲,传诵的人多了,做到的人还是那么少。有些人觉得,那样很辛苦;有些人觉得,脚踏实地已足够;有些人,左思右想,看了看周围人,没有敢抬头……可是有那么一个人,生在这首诗之前,死在这首诗之前,他的人生,却始终属于美丽的星空。
罗念生先生考上清华大学后起先学自然科学,二十年代末,到美国留学,专治希腊文学,以后到雅典留学一年,是第一位到雅典留学的中国学子。但是这样一位才学德兼备的希腊文学专才,回国后竟然好长一段时期找不到稳定的教职。原因之一也许是,罗念生先生虽然甚至在西洋文化的源头留过学,却没有带回一顶博士帽子。没有博士头衔的罗念生先生,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中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全部传世的悲剧,欧里庇得斯传世的十八部悲剧中的五部,阿里斯托芬传世的十一部戏剧中的六部,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古希腊《铭体诗选》和希腊、罗马散文著作多种;1990年去世时,手里还有河马《伊利亚特》的未完成译稿[1]。
成就之多,回报甚少,没有显赫的学生,也没有成为什么大家。他幸福的怀抱着心中的希腊,他生前清贫,死后却得到关注。罗念生先生有“清秀”的文气,质朴的性情,在体味希腊悲剧的同时,对待自己的命运也是悲剧诗人似的。
……在人世间一无所有
也一无所求,他洁净而高贵的灵魂
与神灵同在,从未沾染过人类的坏习惯
富于美感的心,只为希腊而生
只为辛勤而有益的劳动而生
清贫而庄严,顺从了神性和和谐
他炽热的双眼,饱含着终生的眷恋
穿过遥远的时空,在希腊晨昏的海上和庙宇徘徊
期待着与诸神的目光相遇
如今他已在天上,置身于
神明和紫色的云雾之间
——摘自温洁:《希腊——谨此纪念罗念生先生》
如果没有这种性情,怎能理解希腊的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情怀,怎能在黑夜中前进,没有这种前进的力量,怎能有如此的成就……路上空无一人,只有星空为伴;为了伴随那星辰,走到无人的路上。无论谁先谁后,罗念生现实成就了一种美,一种俄狄浦斯似的悲剧的美。死后获得幸福,是希腊诸神对罗念生先生的恩赐,如果此世才华埋没,我们在感叹的一旁,感受不到罗念生先生此刻的幸福。
当现世中的存在成为不在,当有成为无,那细数我们“丰功伟绩”的不是世俗世界的得与失,而是我们心中边城的情与景。傩送面对爱情的失意、亲人的离去下了桃园;罗念生先生,禁不住希腊的诱惑,下了桃园。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参考文献:
[1]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张志扬.门:一个不得门而入者的记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4]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转型期的文化观念与艺术难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评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说文》解“哲”为:知也,从口或从心,心性、言说、知识的原初统一为“哲”。哲学首先发于心,从心而说,纯粹心性式的哲学,也正符合美学那种显与不显得张力。艺术也何尝不是这样,从心(自己)而作,为心(他人)而成,而他人之心需是懂美、爱美之心,正如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副标题:“为所有人和不为任何人”。
即观生灭与无常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缄译
这首诗的作者仓央嘉措,曾因《非诚勿扰2》出现的《见或不见》而被炒的沸沸扬扬。虽那首传说中的《见或不见》真的已经成为传说,实证为伪名作品,但经这番折腾,他的传世真作却日益在现代社会中散发出纯真的藏香。至于仓央嘉措诗歌的译本,曾缄的七言绝句则为他的哲思增添了回旋的美的韵律。这首诗,用于道泉的版本来看,更为容易理解一些:“若不常想到无常和死,虽有绝顶的聪明,照例说也和呆子一样。”
如果说爱情是人永恒的主题,那么死亡是人永恒的命运,人们在忙忙碌碌的走向死亡,有多少思考过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结局,却是打开生命之思的开端。据西方的思想者说,现代诗人的身份标志是已然进入纯粹死亡,置身于所谓“一切死亡”之中。[1]死亡是什么?生命之思怎样打开?打不打开又如何?万千问题浮现出来,解不开的连环一环扣一环。
死即灭、即无,人的生总要用死去昭示,万物的有总要用无去肯定。虚无本身的否定力量具有生成的意义,虚无是生成着的,反过来说也一样,生成着的是虚无。[2]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词——此在(Dasein),人生在世就是此在。而此在恰恰显示了不在。此在,归根到底是不完整的,回不到起点,通不向尽头。如果说人的存在包括了他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和自觉,那么他也会感受到自身对世界的不在场。
是此在还是不在?
此在的理由是:
我们看,世间千变万化;我们做,想做需做与能做;我们“衣钵”于父母、导师,传承于后代、学子。我们快乐,是存在的回响;我们痛苦,是存在的分量。我们在,所以在灾难来临时,渴望生;我们在,所以在面临选择时,那么辛苦。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更高的生命》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选择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决定,离虚幻而识智慧,思想,回忆,沉入世界的回忆,而无物可惊扰他内在的价值。”
不在的理由是:
时间是永恒的,个体是暂时的,我们终究不在场;世界是无限的,个体是有限的,我们难敌不在场。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存在,就像《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生于船,死于船,在船上挥写了事业,在船上遇到了至交,在船上撞见过爱情。他有才气,有胸怀,有几次下船的机会,都放弃了。他说: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我们奔波在几个城市之中,结识几个圈子里的人,过着屈指可数的年份,有时我们会骄傲的说掌握了世界,殊不知我们在变成世界的弃儿。正如,小时候我们的可能无限大,希望也无限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希望和可能不断消失,这种消失终究连我们自己一同吞掉。
由此来看,个体存在这一自苏格拉底开始就是问题的问题,尚未了结。面对不在场的命运,此在停留在半空中,我们就像水中孤叶中的蚂蚁,在慌慌张张地书写着“行为结局”。
尘埃落定的是命运,且看我们如何逃亡。
从边城到流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这边城停留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却在心中生了根发了芽。纵使一百个人有一百座边城,但有那么一座,既熟悉又那么令人向往。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有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纯洁的爱情,那里与世隔绝,原始却不野蛮。1934年,伪满洲国复帝,国民政府对外抗战无力,沈从文离家多年,重回凤凰,完成了边城。凤凰是他心灵的净土,时局动荡的栖身之地。中国古代知识份子是吏、师、士、隐的结合,又有不仕则隐的传统。可是谁又怎么能够弃得去一世浮沉,忘得下歌舞欢资,亲身拿起锄头,自耕为自食。庄子说这是贫穷,不是潦倒: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奥尔特加把人划分成大众和“选择的少数”,这里“选择的少数”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自己有更多要求,并承载着艰难和责任。起初,他们还有自己生存的土壤,哪怕某些时候因时局的动荡与混乱,他们隐过、逃过。但以儒为重,以文而治的思想,使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一直以君为伴,平稳地生存到了国门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启蒙之后的西方近现代思想,随着殖民的枪声,来到了中国。在西方已经上演过的知识分子灾难,在这里即将重新上演。什么是启蒙运动?某种意义上讲,启蒙运动就是把康德式的哲学、本来修道院里面的少数人的哲学普及化、大众化[1]。从白话运动,到建国后的简化字,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打到“臭老九”,再到改革开放的建“四化”,大众文化水平日益上升,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立足之地却越来越少。
与市民阶层趣味相吻合的大众文化从80年代的备受压抑状态转化为90年代的一路凯歌,加剧了文化主导性从理想型主导向世俗性的转变,而福柯意义上以知识化和级数化为特征的知识分子受到重视[3]。在存在之轻与不在之重之间,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心灭与流亡。而道义之选的流亡,使知识分子被迫离开处身之地,而呢喃中的流亡话语成为了不在场,在场的只是大众的全权的话语。
后现代的流亡,更为遥远,更为持久。他的痛苦不是来自肉体的,他的痛苦也不是可以选择的,他的悲伤是精神的,是命中注定的。俄国流亡哲学家洛斯基说:“恶魔不是以魔术来征服人的意志,而是以虚构的价值来诱惑人的意志,奸狡地混淆善与恶,诱惑人的意志服从它。”被诱惑的大众拿起权利的武器,占领了知识分子的制高点。言说个体之言说已经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成为一种被迫,成为要保持接近神性、置入真理的一种被迫。
君子为兰,隐士为菊,纵使兰花的低调,菊的悲秋,没有了美人的目光,也只能孤芳自赏。却不知,兰花的心,岁月已久,会不会选择流亡,还是忘记了流亡的此在,合为争芳斗艳之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其二
如果说张九龄的《感遇》实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隐的精神,那么将这种高洁转为一种悲伤,将这种放弃转为一种无奈,就是当今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
绿衣生紫茎,素华予芳菲。一帘困幽怨,一梦绕千年。
玉露两滴旋,泽兰轻指颤。美人何须折,草木已无心。
——有感于2011年10月
边城,是翠翠爱情的归宿,也是沈从文精神的家园。如果知识分子尚有安身立足之地,我希望那会是山麓野花遍布、清泉叮咚作响,在不在场的言说中,使真理永恒。
美丽的传说
“那是什么声音?”
是门洞下的风。
“那又是什么声音?风在干什么?”
虚空,还是虚空。
“你
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
也不记得?”
我记得
那些明珠曾经是他的眼睛。
“你是活是死?你的头脑里什么也没有?”
——艾略特《荒原》节选
艺术家置身于虚无之中,还能表达什么?
柏拉图说画家就是画形象,而形象是真理的影子。古典艺术家们,倾其一生把他们最美丽的生命时段,把他们最伟大的智慧、最深刻真诚的情感都融为一体,为我们创造绝美的存在,创造这个世界没有的美。艺术是一种赏赐,美是一种修养。教堂霸占着雕塑、宫殿镶嵌着壁画。艺术家作为画作的唯一作者,在精神世界中不可替代。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美妙的音乐在乐厅里回荡,旅客凝神地听,害怕漏掉一节乐章。悠扬的旋律,若有若无,人们抓不住够不着。钢琴师的情绪、才情,一并留在听者永不消失的记忆中。
印刷术,画作不再是唯一;留声机,音乐不再是唯一;摄影,生活不再是唯一。复制的语境下,“赝品”不复存在。一幅蒙娜丽莎的影印版,是真的画么?是!是假的画么?也是。生产艺术的,除了艺术家,还有机器。1900,接受不了留声机,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只能跟自己在一起,他又想将唱片送给女孩。这不正是古典的艺术?艺术之于艺术家,同时也属于真正的欣赏者。现如今,衣服上印上蒙娜丽莎,网络上各种蒙娜丽莎的改化版,它还是不是那副在卢浮宫悬挂的蒙娜丽莎?
艺术家,面对虚无,面对大众,还能表达什么?曾经的美丽是否成为传说?先锋艺术出现了,一种体现了现代主义在持续地自我批判或者自我解构的文化冲突。有一幅绘画的标题叫《形象的反叛》,马格里特画了一张烟斗的画,画面上写了一句话“这不是一只烟斗”。形象是对原型的模仿,同时它又对原型说不——我就是我!形象反叛了,还没有完,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不可确定。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模糊了艺术与器具;行为艺术的出现,模糊了艺术和行动。如果行动和器具都是艺术,那么什么不是艺术?
“你,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记得?”
我记得,那些明珠曾经是他的眼睛。
寥寥众生,看不见摸不着,但艺术的美永远在真正的艺术家心中。复制的是艺术的形式,却复制不了艺术家赋予艺术品的痕迹。
“艺术品”越来越多,审美鉴赏越来越难了。正如阿多诺所说,古典的美食一种整体性,一种同一,一种完整。受众较少,欣赏较为容易,能很轻易地分辨美与丑。现在,这种美我们不能再直接地获得了,我们需要透过艺术家眼中的虚无看到一种存在。
现代的艺术是艰涩的,不是古典的那种单纯的甜美,它不是,但它的艰涩当中有一种真诚,这种真诚在各种流行歌曲、综艺节目中等难以找到。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如果参会了生死,明白了处境,了解了美,那对于个人,还有遥远的路要走。跨过了半个学期,现在的美学何以初相见,只是人不同了。学了一些东西,性情也变得世俗了。人变大,总是要学的世俗的,没有了可以依靠的羽翼,还得吃胖了,迎接自己的飞翔。加缪说过:自从人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再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的时刻起,他就要为他生活中的一切负责,为生而痛苦并注定为生活而痛苦的一切负责。
孔子在远方叮嘱我们脚踏实地,父母在平日的唠叨中让我们做到脚踏实地,生活的历练逼迫我们要脚踏实地,而且我们自己还叫嚷着:蹒跚学步尚难,那顾得上仰望星空?其实,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重要的在于仰望星空。我们走在世俗的潮流里,或被鞭打着,或自愿着脚踏实地,可是有情思感叹星空之美,有勇气接受星空的指引的又有几人呢?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从高考作文题目,变身为电影主题曲,传诵的人多了,做到的人还是那么少。有些人觉得,那样很辛苦;有些人觉得,脚踏实地已足够;有些人,左思右想,看了看周围人,没有敢抬头……可是有那么一个人,生在这首诗之前,死在这首诗之前,他的人生,却始终属于美丽的星空。
罗念生先生考上清华大学后起先学自然科学,二十年代末,到美国留学,专治希腊文学,以后到雅典留学一年,是第一位到雅典留学的中国学子。但是这样一位才学德兼备的希腊文学专才,回国后竟然好长一段时期找不到稳定的教职。原因之一也许是,罗念生先生虽然甚至在西洋文化的源头留过学,却没有带回一顶博士帽子。没有博士头衔的罗念生先生,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中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全部传世的悲剧,欧里庇得斯传世的十八部悲剧中的五部,阿里斯托芬传世的十一部戏剧中的六部,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古希腊《铭体诗选》和希腊、罗马散文著作多种;1990年去世时,手里还有河马《伊利亚特》的未完成译稿[1]。
成就之多,回报甚少,没有显赫的学生,也没有成为什么大家。他幸福的怀抱着心中的希腊,他生前清贫,死后却得到关注。罗念生先生有“清秀”的文气,质朴的性情,在体味希腊悲剧的同时,对待自己的命运也是悲剧诗人似的。
……在人世间一无所有
也一无所求,他洁净而高贵的灵魂
与神灵同在,从未沾染过人类的坏习惯
富于美感的心,只为希腊而生
只为辛勤而有益的劳动而生
清贫而庄严,顺从了神性和和谐
他炽热的双眼,饱含着终生的眷恋
穿过遥远的时空,在希腊晨昏的海上和庙宇徘徊
期待着与诸神的目光相遇
如今他已在天上,置身于
神明和紫色的云雾之间
——摘自温洁:《希腊——谨此纪念罗念生先生》
如果没有这种性情,怎能理解希腊的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情怀,怎能在黑夜中前进,没有这种前进的力量,怎能有如此的成就……路上空无一人,只有星空为伴;为了伴随那星辰,走到无人的路上。无论谁先谁后,罗念生现实成就了一种美,一种俄狄浦斯似的悲剧的美。死后获得幸福,是希腊诸神对罗念生先生的恩赐,如果此世才华埋没,我们在感叹的一旁,感受不到罗念生先生此刻的幸福。
当现世中的存在成为不在,当有成为无,那细数我们“丰功伟绩”的不是世俗世界的得与失,而是我们心中边城的情与景。傩送面对爱情的失意、亲人的离去下了桃园;罗念生先生,禁不住希腊的诱惑,下了桃园。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参考文献:
[1]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张志扬.门:一个不得门而入者的记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4]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转型期的文化观念与艺术难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评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
俏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3 0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