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陆九渊(上)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山祖师。
他是个神话级的人物,他的智慧,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想家相比,毫不逊色。他对宇宙真相、人生真谛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之成为思想史上不朽的巨人。
打从三四岁始,陆九渊就体现其深沉的一面,完全不似幼童的深沉。他问老爹一个问题:“天地何所穷际?”天地有多大呢?宇宙有多大呢?老爹一听傻了眼,老子也不知天地多大,你小屁孩把老子给问倒了。老爹笑而不答,其实是答不出来,虽然他是个“究心典籍”的知识分子。没能得到答案的小陆,“遂深思至忘寝食”,都说小孩贪玩,可是小陆同学“心不爱嬉”,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一大箩筐的宇宙问题。
别的小孩子在外面世界的嬉闹玩乐,小陆独享受着内心追寻世界真相的快乐。
十三岁那年,他实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思想飞跃。
他读古书,读至“宇宙”二字时,看到如下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尸子对宇宙的定义,涵盖了一切空间与时间。小陆心念一动,忽然大悟道:“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他执笔在白纸上写下两句话:“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后来,他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自己与宇宙、心与物、内与外、主观与客观,在这一刻,融合为一了。
心学的大门打开了,内中光明普照,朗朗乾坤。
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惊世骇俗了。中国一直有崇尚古人的传统,只有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人才是完美无瑕的,既有道德、又有事功。这些遥不可及的古人,早被各种传说捧为天神级的人,真实的历史人物反倒模糊不清,距离产生美,细节越少,越找不到他的缺点。相比之下,孔子、孟子的时代,史料多起来了,于是乎没那么完美了。至少与远古圣人相比,孔子与孟子都不是大政治家。不过,孔、孟也是圣人,在道德人格学问上,仍是高大上,仍是众人只能仰视崇拜的对象,只能靠近,无法逾越。
陆九渊不信邪。
圣人有三个脑袋八双手吗?那不成了怪物!圣人与凡人的差别,只在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心力的不同。“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你能够尽心,把心的潜能发挥出来,你不仅是圣人,也是天,是宇宙。
套用眼下流行的说法,心学,也是一门研究潜能的学问。
陆九渊生活的南宋时代,程朱理学正大为流行,朱熹更是名满天下,士林领袖,学霸级的人物。
从大的领域说,陆九渊与朱熹都是新儒学系统,即理学系统,但两人是有不同的。这里简略说一下宋代理学的情况。
理学的兴起,源于儒学的衰落。
自从春秋时代始,儒学便成为天下显学,鼓吹仁义道德,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不可动摇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然而,汉代以后,一直到北宋开国,儒家在思想理论上裹足不前,几乎没有出现重量级的思想大师。博大精深、理论严密的佛学传入中国后,在思想领域攻城略地;披上宗教外衣后的老庄道家思想,在上层士族与下层贫民中都拥有大量的粉丝。从汉末到宋初800年里,战乱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二,人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对现世困惑,对未来迷惘,具有浓厚出世思想的释、道二家,成为心灵的一处庇护所。
在释、道二家的鲸吞蚕食之下,儒学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
北宋结束了唐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及五代争战局面,国家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期,清明的政治气氛为儒学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批有理想、有志向的知识分子,投身于这场新儒学的革命。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便是革命的急先锋。
与传统的儒学相比,新儒学着力构建崭新、完整的哲学体系,一改旧儒学在哲学研究上的短板,大力吸收佛、道两家思想,结合《易》之思想,重构儒学本体论基础,开创中国哲学的新纪元。同时,新儒学宗教化倾向明显。理学引入“天理”的概念,程颢曾不无得意地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成为类似宗教中“神”或“上帝”之类的最高信仰。“存天理去人欲”也成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理学家以复兴圣贤绝学为己任,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博大可窥一斑。
学霸朱熹勤奋好学,学问扎实渊博,著作等身,弟子门人遍布天下。他编纂的《四书集注》,成了后来几百年的官方教科书。他鼓吹“格物致知”,对各种事物,要一个个分析,搞透其中的“理”,因为“理”这个东西,是万物存在的前提(“理在事先”)。说白了,咱学圣人之学,为的就是“穷理”,不断学习,不断格物,不断逼近天理。
陆九渊却说:老朱,你搞错啦。
错在哪呢?
错在不知天理何在。
天理就是心,心就是天理。不是要向外“穷理”,而是要向内“明心”。
当然,陆九渊除了自个琢磨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外,他还从先哲那里吸收点灵感。早他一千多年的孟子,已隐约有心学的影子。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您瞧,孟圣人早说过了,知心则知天,要做的是“明心“的功夫,不是向外“穷理”。孟圣人又说了一句非常有内涵的话:“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表述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您瞧瞧,这就是境界。
打起“心学”的招牌后,陆九渊赢得了不少粉丝,赢得不少喝采。
时任富阳主簿(书记官)的杨简是陆九渊的粉丝。有一回,陆九渊路过富阳,杨简把大神请来,虚心求教:“先生说要明心,究竟什么才是本心呢?”
陆九渊答说:“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本心啦。”
杨简一听,怔了一下,读过《孟子》一书的人,对这个当然不陌生,但他弄不明白,这跟“本心”有什么关系。
正好此时,有个卖扇子的人来告状,杨简只得把问题抛在一旁,先审案子。陆九渊一声没吭,坐在一旁瞧着。小案子对杨简来说没什么难度,三下五除二搞定了。审完案了,谦虚好学的杨简继续请教“何为本心”。
本心在哪里,陆九渊摇着蒲扇说:“你审案时,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这就是你的本心。”怎知一件事是对或错呢?因为你的内心深处,便是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良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本心”。
一句话,把杨简敲醒了。
杨简本聪惠,学术功底扎实,勤奋好学,爱思考,被陆九渊一点拨,豁然开朗,心中的疑团一一解开。悟到什么了呢?他说:“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无始末者,遍一切时也;无所不通者,遍一切地也。心即宇宙,宇宙即心。
他是个神话级的人物,他的智慧,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想家相比,毫不逊色。他对宇宙真相、人生真谛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之成为思想史上不朽的巨人。
打从三四岁始,陆九渊就体现其深沉的一面,完全不似幼童的深沉。他问老爹一个问题:“天地何所穷际?”天地有多大呢?宇宙有多大呢?老爹一听傻了眼,老子也不知天地多大,你小屁孩把老子给问倒了。老爹笑而不答,其实是答不出来,虽然他是个“究心典籍”的知识分子。没能得到答案的小陆,“遂深思至忘寝食”,都说小孩贪玩,可是小陆同学“心不爱嬉”,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一大箩筐的宇宙问题。
别的小孩子在外面世界的嬉闹玩乐,小陆独享受着内心追寻世界真相的快乐。
十三岁那年,他实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思想飞跃。
他读古书,读至“宇宙”二字时,看到如下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尸子对宇宙的定义,涵盖了一切空间与时间。小陆心念一动,忽然大悟道:“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他执笔在白纸上写下两句话:“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后来,他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自己与宇宙、心与物、内与外、主观与客观,在这一刻,融合为一了。
心学的大门打开了,内中光明普照,朗朗乾坤。
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惊世骇俗了。中国一直有崇尚古人的传统,只有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人才是完美无瑕的,既有道德、又有事功。这些遥不可及的古人,早被各种传说捧为天神级的人,真实的历史人物反倒模糊不清,距离产生美,细节越少,越找不到他的缺点。相比之下,孔子、孟子的时代,史料多起来了,于是乎没那么完美了。至少与远古圣人相比,孔子与孟子都不是大政治家。不过,孔、孟也是圣人,在道德人格学问上,仍是高大上,仍是众人只能仰视崇拜的对象,只能靠近,无法逾越。
陆九渊不信邪。
圣人有三个脑袋八双手吗?那不成了怪物!圣人与凡人的差别,只在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心力的不同。“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你能够尽心,把心的潜能发挥出来,你不仅是圣人,也是天,是宇宙。
套用眼下流行的说法,心学,也是一门研究潜能的学问。
陆九渊生活的南宋时代,程朱理学正大为流行,朱熹更是名满天下,士林领袖,学霸级的人物。
从大的领域说,陆九渊与朱熹都是新儒学系统,即理学系统,但两人是有不同的。这里简略说一下宋代理学的情况。
理学的兴起,源于儒学的衰落。
自从春秋时代始,儒学便成为天下显学,鼓吹仁义道德,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不可动摇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然而,汉代以后,一直到北宋开国,儒家在思想理论上裹足不前,几乎没有出现重量级的思想大师。博大精深、理论严密的佛学传入中国后,在思想领域攻城略地;披上宗教外衣后的老庄道家思想,在上层士族与下层贫民中都拥有大量的粉丝。从汉末到宋初800年里,战乱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二,人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对现世困惑,对未来迷惘,具有浓厚出世思想的释、道二家,成为心灵的一处庇护所。
在释、道二家的鲸吞蚕食之下,儒学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
北宋结束了唐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及五代争战局面,国家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期,清明的政治气氛为儒学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批有理想、有志向的知识分子,投身于这场新儒学的革命。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便是革命的急先锋。
与传统的儒学相比,新儒学着力构建崭新、完整的哲学体系,一改旧儒学在哲学研究上的短板,大力吸收佛、道两家思想,结合《易》之思想,重构儒学本体论基础,开创中国哲学的新纪元。同时,新儒学宗教化倾向明显。理学引入“天理”的概念,程颢曾不无得意地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成为类似宗教中“神”或“上帝”之类的最高信仰。“存天理去人欲”也成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理学家以复兴圣贤绝学为己任,张载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博大可窥一斑。
学霸朱熹勤奋好学,学问扎实渊博,著作等身,弟子门人遍布天下。他编纂的《四书集注》,成了后来几百年的官方教科书。他鼓吹“格物致知”,对各种事物,要一个个分析,搞透其中的“理”,因为“理”这个东西,是万物存在的前提(“理在事先”)。说白了,咱学圣人之学,为的就是“穷理”,不断学习,不断格物,不断逼近天理。
陆九渊却说:老朱,你搞错啦。
错在哪呢?
错在不知天理何在。
天理就是心,心就是天理。不是要向外“穷理”,而是要向内“明心”。
当然,陆九渊除了自个琢磨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外,他还从先哲那里吸收点灵感。早他一千多年的孟子,已隐约有心学的影子。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您瞧,孟圣人早说过了,知心则知天,要做的是“明心“的功夫,不是向外“穷理”。孟圣人又说了一句非常有内涵的话:“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表述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您瞧瞧,这就是境界。
打起“心学”的招牌后,陆九渊赢得了不少粉丝,赢得不少喝采。
时任富阳主簿(书记官)的杨简是陆九渊的粉丝。有一回,陆九渊路过富阳,杨简把大神请来,虚心求教:“先生说要明心,究竟什么才是本心呢?”
陆九渊答说:“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本心啦。”
杨简一听,怔了一下,读过《孟子》一书的人,对这个当然不陌生,但他弄不明白,这跟“本心”有什么关系。
正好此时,有个卖扇子的人来告状,杨简只得把问题抛在一旁,先审案子。陆九渊一声没吭,坐在一旁瞧着。小案子对杨简来说没什么难度,三下五除二搞定了。审完案了,谦虚好学的杨简继续请教“何为本心”。
本心在哪里,陆九渊摇着蒲扇说:“你审案时,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这就是你的本心。”怎知一件事是对或错呢?因为你的内心深处,便是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良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本心”。
一句话,把杨简敲醒了。
杨简本聪惠,学术功底扎实,勤奋好学,爱思考,被陆九渊一点拨,豁然开朗,心中的疑团一一解开。悟到什么了呢?他说:“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无始末者,遍一切时也;无所不通者,遍一切地也。心即宇宙,宇宙即心。
-
唐宁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15 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