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手记 我是谁?
倒叙:孤独的认知
距离写完报告,已有一月的时间;距离离开田野营,也有两个多月了。回到自己的生活,感觉是被硬生生流放至孤岛,真像是自己在workshop上画的“认知图”,这一切的经历似乎只是在空白处又增添了一块孤独的记忆。然而我一直想做的、一直在做的,就是连接这些记忆与记忆之间的空缺,不断将自己的认知丰富起来。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过程。
我是谁?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来,源于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思考,也是引起我自己小小不安和焦虑之所在。
“我”作为对于受访对象来说是个晚辈,但作为一个研究者,在我的报告中对他们的表述,用“阿姨”、“叔叔”似乎又很不合适。不仅是在文本的表述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是在整个田野的过程里,研究者和田野对象之间的身份互相认同、自我认同如何,似乎也奠定了田野中的各种基调。
有一回我在跟一个受访对象M做访谈,在当地一家茶叶店,店员是一个比我小的女孩,我们三个围坐一起。我单独或同研究伙伴一起跟M访谈时候,他都是用普通话对我们讲,而这时候在讲话中他会偶尔用方言对这个女孩说话——语言的转换,意味着一种身份的变化。我后来意识到,即便是跟随M田调多日,他跟我讲述了很多他过去的经历、他的家庭、他对事情的看法,也几乎没有问询关于我自身的情况,也不会跟我开任何私人化的玩笑。这种距离,是他将我视作记者/调查员/研究者的不自觉体现。然而在我即将离开田野与他告别时,他当着一些人的面说,我们是忘年之交——突然觉得这既是一种客套,我认为,还是将我的造访作为种谈资,有一种炫耀的意味。
在田野里,“我”的身份是尴尬的,既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者,也不只是好奇的游客,倒像是某种“半土不洋”的奇怪集合。当我们抽离“我”所在的环境去思考“我”的存在时,看着自己也是冷漠的,或者自反性就像是哲学中尽可能抽离立场的努力一样,让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无法自处。
之所以说这段记忆的孤独的,大概是写完报告,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生活也有了很多变化,与大家的联系渐少,与人类学也有了一些距离。不过我的感觉告诉我,这种沉淀终将被逐渐丰富的认知地图连接起来,成为更多连结的重要据点。
我是谁呢,我为什么来到田野营?
说一件很诡异的事,在第一天的星光大道,我竟然被第一个抽中做自我介绍,我讲的什么呢,我讲了我的疼痛。那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身体和精神的状态一度低靡时,疼痛便是我,激发着我,也折磨着我。讲完大家挺沉默的,我自己其实也很不安,在这么一个高大上的“星光大道”上,我竟然在讲我自己。
其实在写田野营申请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趟全新的体验。我反观自己,不停地反观自己的思考、表达,在脑海里一点点把自己的样子描画出来,于是视线里渐渐清晰,刚从疼痛中慢慢走出来的我,现在是什么样。
就这样,在遭受激进的行动所带来伤痛后缓慢的爬行中,我来到田野营按了一个pause键。但思考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在停滞不前这么久之后,能更激进地思考了——似乎在这样一个警察国家,只有思考还能是自由的。这个pause是,停下来想想。当然,不得不说田野营的方法论前期集训和后期运用都着实帮了大忙。很多知识是这样,你学到了,融入了你的认知,忘了它的概念,挪了它的用处,它也便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在田野营偷学了一些做研究的方法,没有立马成为一个专业研究者,倒是对自己的思考大有裨益,而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在生活、学习、创作等各个方面,都十分受用。
结营的时候每人轮流给彼此祝福,某个细心的小伙伴还记得我在第一天的发言,对我说,希望我的疼痛可以得到解释(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一刻我有些不能自已。
我在田野营
对我来说田野营也很自由。很长时间来没能这么放松地去思考,去感受,去看去听。我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敏感和勤劳还远远不够,看看田野营的小伙伴,就知道——我们总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看清自己。找文献、做访谈、整理笔记、走遍小镇的每个角落,小伙伴们每日都沉浸在田野的喜悦、焦虑、兴奋、茫然当中,其勤奋和专业,使我很受感动和鼓舞。在这二十多天里,我慢慢体味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最真实的部分,看到自己的在田野中的“放不开”,看到自己的敏感,看到自己的擅长和不擅长、喜欢和不喜欢,这个过程,也充满着平和的愉悦。
有时候我带着相机,期待用她帮我寻找一些特别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不够的,一个作者需要有自己的眼睛。就像观众需要在戏剧表演和剧本当中不断转换一样,做研究也需要在田野和理论当中不断切换。有一双眼睛也还不够,眼睛的敏感来自于理论的积淀。初涉田野的我,理论积累也很局促,因此整体上的局限不言而喻。但这扇田野之门就这样被打开,就无法阻止我们关上它了——可能因为和顺太美了吧,强化了田野的美感。
最后还是得讲一个不那么“美”的故事。
刚进入田野的时候,我已大致确定了做关于厨娘的研究,因此每餐饭都很注意与餐馆厨娘的互动。一次在一家小餐馆跟小伙伴们一起吃晚饭,餐馆的客人很少,只有两张圆桌。上次来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里面那桌吃,我再也没见其他客人。“现在有些客人嫌我们家房子太矮啦,不愿意来”,阿姨重复了好几次。其实除了矮,光线也很差,加上房子旧,整个木结构的房屋都显得很黑,不卫生。因为这个房子是租的,租期快到了,有可能不能续租,所以他们也暂时不打算装修。
我是从阿姨还在煮米线的时候去跟她谈话的,我们开始吃的时候,阿姨也端起来自己的碗——我们来的时候她正在楼上吃饭。她站在一旁吃,我叫她一起坐在桌上,她搬了一个小凳子坐到一旁跟我们边吃边聊。她夸自家的汤都是用大骨炖的,其他地方都没有。
正聊得起劲儿,同行的小伙伴发出了哀嚎——老鼠。
当我还没亲眼看到这只老鼠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自己肯定没问题的,老鼠算什么,结果当我看到一只硕鼠在厨房案板上盯着我们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加了肉末的米线顿时让我有些反胃起来。
然而这不是在和顺唯一一次遇到老鼠,有一次在一个小吃店看到它,我便拉着小伙伴走了。另外一次,还不由我主动走,就在那个写着“当地小吃”的小吃摊前面,一只老鼠因为太过紧张,直直撞到我的右脚,感觉都撞出了汁……
这,大概是对我的提醒吧,还有更艰难的田野在等着我呢。
距离写完报告,已有一月的时间;距离离开田野营,也有两个多月了。回到自己的生活,感觉是被硬生生流放至孤岛,真像是自己在workshop上画的“认知图”,这一切的经历似乎只是在空白处又增添了一块孤独的记忆。然而我一直想做的、一直在做的,就是连接这些记忆与记忆之间的空缺,不断将自己的认知丰富起来。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过程。
![]() |
认知地图 |
我是谁?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来,源于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思考,也是引起我自己小小不安和焦虑之所在。
“我”作为对于受访对象来说是个晚辈,但作为一个研究者,在我的报告中对他们的表述,用“阿姨”、“叔叔”似乎又很不合适。不仅是在文本的表述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是在整个田野的过程里,研究者和田野对象之间的身份互相认同、自我认同如何,似乎也奠定了田野中的各种基调。
有一回我在跟一个受访对象M做访谈,在当地一家茶叶店,店员是一个比我小的女孩,我们三个围坐一起。我单独或同研究伙伴一起跟M访谈时候,他都是用普通话对我们讲,而这时候在讲话中他会偶尔用方言对这个女孩说话——语言的转换,意味着一种身份的变化。我后来意识到,即便是跟随M田调多日,他跟我讲述了很多他过去的经历、他的家庭、他对事情的看法,也几乎没有问询关于我自身的情况,也不会跟我开任何私人化的玩笑。这种距离,是他将我视作记者/调查员/研究者的不自觉体现。然而在我即将离开田野与他告别时,他当着一些人的面说,我们是忘年之交——突然觉得这既是一种客套,我认为,还是将我的造访作为种谈资,有一种炫耀的意味。
在田野里,“我”的身份是尴尬的,既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者,也不只是好奇的游客,倒像是某种“半土不洋”的奇怪集合。当我们抽离“我”所在的环境去思考“我”的存在时,看着自己也是冷漠的,或者自反性就像是哲学中尽可能抽离立场的努力一样,让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无法自处。
之所以说这段记忆的孤独的,大概是写完报告,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生活也有了很多变化,与大家的联系渐少,与人类学也有了一些距离。不过我的感觉告诉我,这种沉淀终将被逐渐丰富的认知地图连接起来,成为更多连结的重要据点。
我是谁呢,我为什么来到田野营?
说一件很诡异的事,在第一天的星光大道,我竟然被第一个抽中做自我介绍,我讲的什么呢,我讲了我的疼痛。那是一个较为沉重的话题,身体和精神的状态一度低靡时,疼痛便是我,激发着我,也折磨着我。讲完大家挺沉默的,我自己其实也很不安,在这么一个高大上的“星光大道”上,我竟然在讲我自己。
其实在写田野营申请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趟全新的体验。我反观自己,不停地反观自己的思考、表达,在脑海里一点点把自己的样子描画出来,于是视线里渐渐清晰,刚从疼痛中慢慢走出来的我,现在是什么样。
就这样,在遭受激进的行动所带来伤痛后缓慢的爬行中,我来到田野营按了一个pause键。但思考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在停滞不前这么久之后,能更激进地思考了——似乎在这样一个警察国家,只有思考还能是自由的。这个pause是,停下来想想。当然,不得不说田野营的方法论前期集训和后期运用都着实帮了大忙。很多知识是这样,你学到了,融入了你的认知,忘了它的概念,挪了它的用处,它也便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在田野营偷学了一些做研究的方法,没有立马成为一个专业研究者,倒是对自己的思考大有裨益,而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在生活、学习、创作等各个方面,都十分受用。
结营的时候每人轮流给彼此祝福,某个细心的小伙伴还记得我在第一天的发言,对我说,希望我的疼痛可以得到解释(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一刻我有些不能自已。
我在田野营
对我来说田野营也很自由。很长时间来没能这么放松地去思考,去感受,去看去听。我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敏感和勤劳还远远不够,看看田野营的小伙伴,就知道——我们总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看清自己。找文献、做访谈、整理笔记、走遍小镇的每个角落,小伙伴们每日都沉浸在田野的喜悦、焦虑、兴奋、茫然当中,其勤奋和专业,使我很受感动和鼓舞。在这二十多天里,我慢慢体味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最真实的部分,看到自己的在田野中的“放不开”,看到自己的敏感,看到自己的擅长和不擅长、喜欢和不喜欢,这个过程,也充满着平和的愉悦。
有时候我带着相机,期待用她帮我寻找一些特别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不够的,一个作者需要有自己的眼睛。就像观众需要在戏剧表演和剧本当中不断转换一样,做研究也需要在田野和理论当中不断切换。有一双眼睛也还不够,眼睛的敏感来自于理论的积淀。初涉田野的我,理论积累也很局促,因此整体上的局限不言而喻。但这扇田野之门就这样被打开,就无法阻止我们关上它了——可能因为和顺太美了吧,强化了田野的美感。
最后还是得讲一个不那么“美”的故事。
刚进入田野的时候,我已大致确定了做关于厨娘的研究,因此每餐饭都很注意与餐馆厨娘的互动。一次在一家小餐馆跟小伙伴们一起吃晚饭,餐馆的客人很少,只有两张圆桌。上次来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里面那桌吃,我再也没见其他客人。“现在有些客人嫌我们家房子太矮啦,不愿意来”,阿姨重复了好几次。其实除了矮,光线也很差,加上房子旧,整个木结构的房屋都显得很黑,不卫生。因为这个房子是租的,租期快到了,有可能不能续租,所以他们也暂时不打算装修。
我是从阿姨还在煮米线的时候去跟她谈话的,我们开始吃的时候,阿姨也端起来自己的碗——我们来的时候她正在楼上吃饭。她站在一旁吃,我叫她一起坐在桌上,她搬了一个小凳子坐到一旁跟我们边吃边聊。她夸自家的汤都是用大骨炖的,其他地方都没有。
正聊得起劲儿,同行的小伙伴发出了哀嚎——老鼠。
当我还没亲眼看到这只老鼠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自己肯定没问题的,老鼠算什么,结果当我看到一只硕鼠在厨房案板上盯着我们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加了肉末的米线顿时让我有些反胃起来。
然而这不是在和顺唯一一次遇到老鼠,有一次在一个小吃店看到它,我便拉着小伙伴走了。另外一次,还不由我主动走,就在那个写着“当地小吃”的小吃摊前面,一只老鼠因为太过紧张,直直撞到我的右脚,感觉都撞出了汁……
这,大概是对我的提醒吧,还有更艰难的田野在等着我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