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学校平面小比较
中瑞学校平面小比较 [中国学校平面] 在中国,经典的学校平面就是所谓“长内外廊”+“朝南教室”的形式,这其实是一个在特定时期下由于“采光”,“疏散”等硬性要求下的必然结果。现在,疏散规范并没有改变,但是采光计算可以更加精确,所以某种程度上教室朝向有所松动,这使得学校在形态(morphology)上有所松动。有三个近期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一个是LYCS Architecture的,另一个是Vector Architects的,最后是获奖无数的Open Architecture的房山四中。 LYCS的平面还是用经典的“长外廊”组织,但教室的朝向有所松动,所以平面的操作也主要在形态(morphology)层面。其社会学意义在这里不与讨论。

VA的平面特殊之处在于其教室是有三个朝向的,单个教室通过“凸出”以赢得更多采光面积。中间的公共空间较大。所以整个平面打破了传统“走廊式”平面,在类型学(typology)层面上是一种创新。


OA的平面仍然严格遵守朝向,用长走廊组织整个学校,端头的形态处理非常视觉化。从类型的角度是三个案例中最保守的。学校的亮点在于剖面上的变化,即首层架空,所带来的各种空间变化。这是一种非常现代主义的策略,在Le Corbusier的巴西学生宿舍,甚至李虎自己的万科深圳中心中都出现过。


[中瑞建筑规范差别] 在疏散规范上,瑞士规范更加细致,主要是区别了“有家具”的通道和“无家具”通道,前者不能作为疏散空间。另外每个房间必须直接向“无家具”走廊或楼梯间疏散。事实上,无论在图纸上是否画家具,走廊的疏散功能最终由消防局定夺,所以其实如果走廊宽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作为疏散空间了。


但在采光规范上,中国规范,或者说审图部门要严格得多。在瑞士在朝向方面只有“不好”,没有“不行”。这其实给设计提供了很多自由。 另外瑞士厕所可以放在平面中间,通过机械通风解决。另外加上衣帽间,学生柜子等,这其实使得瑞士学校可以做出更大的进深,因为可以有更多“黑房间”。室内噪音通过吸音吊顶,吸音墙壁等解决。室外噪音通过高品质门窗解决,而且瑞士本来也比较安静。 [中瑞学校教学差别] 在瑞士现在的学校中有各种活动课,讨论课,几个班级在一起的交流课。这种教学模式催生出了一个概念,叫“教学形态”(Lernlandschaft),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教室组团”。因为目前每个学校教室(6x9)都附带活动室(6x3),但因为6x3的比例不好,有的时候2到3个教室合用一个更大的活动室。所以若干个教室和活动室的组合关系可以变化很多,而且往往是中标的重要因素。 但是欧洲战后五六十年代的学校也是单纯上课,和中国一样。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瑞士的学校是乡土版的德国学校,而德国学校,尤其是东德学校和我国八十年代的学校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瑞学校有共同的起源,但是今天的瑞士学校是在这个共同基础上的进化。

尽管“教学”并非本文讨论的核心,但其确实是学校平面设计中的绝对核心。瑞士的教学总体朝互动,自主,或者说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的教学其实朝着更加应试的角度发展。比如在90年代初的学校里,往往还有各种兴趣小组,还有很多体育课,但是今天的学校里这些基本都被边缘化了。所以LYCS设计中回应的“操场消失”,并不仅仅源于房地产行为,更是学校教学变化的结果。现在中国学校的孩子,有多少还能像20年前一样上体育课和参加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实际上是以“私人办班”的形式被拉到学校之外了。所以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校教室往往就是“应试工厂”,追求效率。瑞士那种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根本没有讨论余地。这样的教学现状也直观的反映在建筑设计上,即一排一排朝南的教室。 作为一种讽刺而极端的做法,在我国,学校完全可以设置高围墙,以屏蔽噪音和外来危险人员,可以做的“监狱”一样。只不过“监狱”是为了隔离社会危险分子,而“学校”是为了保护脆弱的孩子,以及无数父母的希望。 [[中瑞学校平面仅有的交汇点]] 尽管有着规范,教学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差别,中瑞学校平面仍然值得对比。一个有趣的对比是VA的学校平面和Christian Kerez在1999年的一个早期学校平面。从一个纯建筑的角度,两者实际上非常相似,区别仅仅在于对“公共楼梯”的处理。


kerez这个平面,教室和活动室交替设置,并没有形成组团,也没有活动室共用的情况。同样是1999年的Volta Schulhaus中也没有Lernlandschaft的概念。但在Lernlandschaft逻辑下,瑞士平面在近15年间变化非常大。所以在这一对相似平面实际是中瑞学校仅有的碰撞点, 之后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


[[2000年以后的瑞士学校平面]] 在2000年之后,Lernlandschaft的概念越来越影响设计。比如这个平面中,在typology上,两间教室共用一个活动室。这种小组合的形式非常灵活,所以在morphology层面上,平面也是少有的“非方形”瑞士学校。


在2004年Peter Märkli在Oerlikon的学校做了一个Lernlandschaft的很创新的平面。他第一次做了一个三个教室共用的活动室。但这个有家具的活动室给疏散带来问题,整个平面最后通过“一内两外”三个楼梯来疏散。

Peter Märkli这中三个教室组团,通过“多内两外”楼梯疏散的模式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方案。比如这个

2004 年又一个重要建筑是Christian Kerez的Leutschenbach,其标准层采用完全开敞的组团空间,或者说允许在中间空间摆家具。随之而来的疏散问题采用悬挑的外走廊疏散。由于采光和疏散都使得房间靠近外表皮,这使得建筑内部空间自由度变得很大。

Leutschenbach的“外走廊疏散”平面同样影响了诸多方案,比如这个。

在2012年,agps又提出了可以平衡好“疏散”和lernlandschaft的楼层平面。其策略是设置多个专门的内疏散楼梯。这样可以在建筑内部布置一系列黑房间。但因为楼梯数量太多,后来被借鉴这个平面的较少。

到此为止,学校平面已经成熟,有固定的套路。Lernlandschaft基本分为“一组两间教室”,“一组三间教室”,“开放活动室”三种,而疏散基本分为“内部宽走廊”,“内部楼梯井”“外部窄走廊”三者。这两大方面的交叉结合创造了各种教室平面组合形式。从2012年开始,学校都是这样的套路。比如这个方案,采用“一组两间”,内部疏散。亮点是中间额外的活动室,还有为内部和地下体育馆的采光井。


2014年,在Lernlandschaft方面又有两个相对创新的方案出现,其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方向。其中一个进一步模糊“教室”与“活动室”空间,采用开敞平面。

另一个进一步压缩教室组合形式,用一个独立教室代替所有活动室空间,并且单独设置公共空间。

[[中瑞士学校近15年的变化趋势]] 以上便是瑞士学校近15年的变化,可以看出,到2014年为止,中瑞两国学校的平面已经区别非常大,不再具有可比性。哪怕就瑞士内部而言,今天像1999年Volta Schulhaus那种对于“空间和结构”的探索已经不太现实(分析见此文 http://www.douban.com/note/148032786/),Lernlandschaft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师设计的可能性,设计更多是在“明规则”和“潜规则”之下的排布游戏,这点更加像我国的“商业住宅”,“高层办公楼”以及“商业综合体”. 相对而言,近15年我国的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变化并不在平面类型(typology)上,因为其基本被规范钉死。变化主要体现在形态方面,一个单走廊的平面,要么架空,要么弯折。另外就是一些装饰小技巧上的创新,一般是材料,色彩等,或者辅以一些对大师作品的致敬。整体而言比较上照,越来越适合媒体报道。 瑞士建筑本身其实并不符合国情,尤其在投资和人均指标方面。但是瑞士建筑界的某些状态对国内比较有启发。以学校为例,其主要表现为:关注对教学形式的“建筑表达”,建筑师集体探索,模式快速成熟。之前讲过一个关于保温做法的故事,反映的也是瑞士建筑界对保温问题的快速反应。(http://www.douban.com/note/266051395/ ) 参考资料: 1. Hochparterre.Wettbewerbe杂志(http://www.douban.com/note/448098332/) 购买:
2017瑞士建筑竞赛汇编 http://weidian.com/i/2125036691?wfr=c&ifr=itemdetail
2. Schulhausbau. Der Stand der Dinge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634439/) 推荐书目: 这篇文章发布一年后,2015年12月,瑞士终于出版了《学校建筑竞赛平面集》(竞赛合集系列的第三本)。



远古超萌武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说窗3——窗框:窗饰边,侧壁,窗楣,窗台 (66人喜欢)
- 说窗2——墙内窗位 (88人喜欢)
- 说窗1——标准窗 (112人喜欢)
- 突然想看看他们都在干啥 (28人喜欢)
- 2024年终盘点9——中国独立建筑奖结语(大结局)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