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的思考
今天下了5个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来看,都不是很喜欢,常常快进,2012版作为灾难片,没有快进完。
长篇小说非要拍,也只好拍电视剧了,否则跟用ppt剧透差不多。或者只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把氛围拍出来就好。
塔可夫斯基提过拍《白痴》的最后一个场景,如果用《牺牲》里的那种氛围,拍陀的小说应该挺合适。陀的小说读起来像舞台剧,人物只有内心,而且都像过了电一样,不知道碰到什么就会啪啪作响,事件的中心好像总是被一束光照着,其他的地方都是黑暗,在我的意象中,似乎从没有晴天,有的只是一种“俄国的”墨绿和金色,大约是夕阳中森林的颜色。而且在每个时间点上,仿佛都有这样的感觉——过一会儿天就要黑了。
托尔斯泰的《安娜》感觉更现实,在读的时候我就明白,里面有些东西,几年前读我是不会有体会的。
青少年小说,比如毛姆的,纵然意图良好,但是写到人都写的太抽象了,写larry用的就是一个家长看到“邻居家的好哥哥”那种视角——“你看别人larry,爱读书,勤思考,人品又好,你也要那样。”至于larry怎么读书,想什么,反而不重要了,当然,可能毛姆本人也没想过,所以写的比较概念化。
《安娜》里的列文就真实的多,看过托的《忏悔录》就知道,列文最像他自己,其他角色或多或少发展了他某些方面的倾向,但是最终总要回到列文。有一段写列文的心理活动,很有趣:
【他(列文)听着阿加菲雅谈到普罗霍尔怎样忘记上帝,把列文给他买马的钱拿去喝酒,喝的烂醉,把老婆打得死去活来。他一面听她唠叨,一面看书,回味着由看书而引起的一系列思想。这是丁铎尔的《热学》。他想起他曾批评丁铎尔对实验的本领太自负,并且缺乏哲学观点。忽然,他的头脑里浮现起了一个令人愉快的思想:“两年以后我就有两头荷兰牛了,巴瓦可能还活着,金雕将有一打女儿,再加上这三头宝贝,多美呀!”他又拿起书来。
“不错,电和热是同一个东西。但在解方程时能不能用一种数代替另一种呢?不行。那怎么办呢?一切自然力之间的联系凭本能也可以感觉到......特别有趣的是巴瓦的女儿将成为一头红白相间的花牛,牛群里再加上这三头牛......太好了!我同妻子和客人们一起观看牛群......】
联想到爱因斯坦一边哄孩子一边做物理演算,那情境也很有喜感。伟大的标签是别人贴的,当事者经历的是劳动的快乐和艰辛。LW曾谈到,今后将没有“伟大的”哲学,只有作为“手艺”的哲学。这是实话,也是现实,如今诚实和有能力的思想家不再是那些挥动着传统的大题目去煽动情绪的博学者,而是耐心而平静的解开或编织绳结的手艺人。把思想作为一门手艺,也就不会犯毛姆那种把思想本身拔高的错误。托尔斯泰这段描写,有趣味也有态度——把思想的劳作,农业的劳作,家庭的喜悦并置在一起,并不把哪个看的更高,也不把哪个看的更深,它们都是切己的。
比思想更深的东西,托尔斯泰有一段写的简单而好:
【他(列文)只知道和感觉到,现在发生的事(妻子疑似难产的临盆)同一年前在省城医院里尼古拉哥哥临死时的情况有点相似。所不同的只是,那次是丧事,这次是喜事。但是那次丧事和这次喜事同样都越出生活的常轨,仿佛是生活里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看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同样痛苦,同样折磨人;在观察这种崇高的境界时,灵魂同样不可思议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那是理性所不能达到的。
“啊,上帝呀,饶恕我们,救救我们吧!”他不断地念叨着,虽然长期疏远宗教,此刻却像儿童时代和青年时代一样虔诚一样单纯地祈求着上帝。】
比起思想来说,宗教更接近于一声呼喊,所以LW会说“上帝”的概念其实和“对象”的概念有点像。
书中还有很多段落都朴实而丰富,让人印象深刻。前一段时间被事务拖着过活,这周终于好些,每晚睡觉前尚有力气读点书,周末读完,合上书页,天色已经黑了,出去填饱肚子,走在路上,感到一点安慰。
长篇小说非要拍,也只好拍电视剧了,否则跟用ppt剧透差不多。或者只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把氛围拍出来就好。
塔可夫斯基提过拍《白痴》的最后一个场景,如果用《牺牲》里的那种氛围,拍陀的小说应该挺合适。陀的小说读起来像舞台剧,人物只有内心,而且都像过了电一样,不知道碰到什么就会啪啪作响,事件的中心好像总是被一束光照着,其他的地方都是黑暗,在我的意象中,似乎从没有晴天,有的只是一种“俄国的”墨绿和金色,大约是夕阳中森林的颜色。而且在每个时间点上,仿佛都有这样的感觉——过一会儿天就要黑了。
托尔斯泰的《安娜》感觉更现实,在读的时候我就明白,里面有些东西,几年前读我是不会有体会的。
青少年小说,比如毛姆的,纵然意图良好,但是写到人都写的太抽象了,写larry用的就是一个家长看到“邻居家的好哥哥”那种视角——“你看别人larry,爱读书,勤思考,人品又好,你也要那样。”至于larry怎么读书,想什么,反而不重要了,当然,可能毛姆本人也没想过,所以写的比较概念化。
《安娜》里的列文就真实的多,看过托的《忏悔录》就知道,列文最像他自己,其他角色或多或少发展了他某些方面的倾向,但是最终总要回到列文。有一段写列文的心理活动,很有趣:
【他(列文)听着阿加菲雅谈到普罗霍尔怎样忘记上帝,把列文给他买马的钱拿去喝酒,喝的烂醉,把老婆打得死去活来。他一面听她唠叨,一面看书,回味着由看书而引起的一系列思想。这是丁铎尔的《热学》。他想起他曾批评丁铎尔对实验的本领太自负,并且缺乏哲学观点。忽然,他的头脑里浮现起了一个令人愉快的思想:“两年以后我就有两头荷兰牛了,巴瓦可能还活着,金雕将有一打女儿,再加上这三头宝贝,多美呀!”他又拿起书来。
“不错,电和热是同一个东西。但在解方程时能不能用一种数代替另一种呢?不行。那怎么办呢?一切自然力之间的联系凭本能也可以感觉到......特别有趣的是巴瓦的女儿将成为一头红白相间的花牛,牛群里再加上这三头牛......太好了!我同妻子和客人们一起观看牛群......】
联想到爱因斯坦一边哄孩子一边做物理演算,那情境也很有喜感。伟大的标签是别人贴的,当事者经历的是劳动的快乐和艰辛。LW曾谈到,今后将没有“伟大的”哲学,只有作为“手艺”的哲学。这是实话,也是现实,如今诚实和有能力的思想家不再是那些挥动着传统的大题目去煽动情绪的博学者,而是耐心而平静的解开或编织绳结的手艺人。把思想作为一门手艺,也就不会犯毛姆那种把思想本身拔高的错误。托尔斯泰这段描写,有趣味也有态度——把思想的劳作,农业的劳作,家庭的喜悦并置在一起,并不把哪个看的更高,也不把哪个看的更深,它们都是切己的。
比思想更深的东西,托尔斯泰有一段写的简单而好:
【他(列文)只知道和感觉到,现在发生的事(妻子疑似难产的临盆)同一年前在省城医院里尼古拉哥哥临死时的情况有点相似。所不同的只是,那次是丧事,这次是喜事。但是那次丧事和这次喜事同样都越出生活的常轨,仿佛是生活里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看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同样痛苦,同样折磨人;在观察这种崇高的境界时,灵魂同样不可思议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那是理性所不能达到的。
“啊,上帝呀,饶恕我们,救救我们吧!”他不断地念叨着,虽然长期疏远宗教,此刻却像儿童时代和青年时代一样虔诚一样单纯地祈求着上帝。】
比起思想来说,宗教更接近于一声呼喊,所以LW会说“上帝”的概念其实和“对象”的概念有点像。
书中还有很多段落都朴实而丰富,让人印象深刻。前一段时间被事务拖着过活,这周终于好些,每晚睡觉前尚有力气读点书,周末读完,合上书页,天色已经黑了,出去填饱肚子,走在路上,感到一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