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与妥协 -《黄金时代》观后感
十一假期第一天和我妹妹一起看了黄金时代,我们下午5点半进场,8点半才出来,三个多小时,妹妹觉得时间好长,也没啥好看的,我就笑她对于具有人生哲理的片子总是缺乏鉴赏力,这种描述人物性格和人生的片子是我喜欢的,甚至在我眼里这几乎正是所有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所在。
看完之后禁不住要写了一点观后感,担心心情一过后就提不起笔来,但却没有写完,然而这一放下就放到了现在,写东西实在应该一气呵成,本来想思考的更清楚再表达,可是深深地觉得自己理解力和表达力有限,其实我并不怎么了解这位作家,几乎只是电影中表现的,加上随机了解的一些资料。所以大家也就随便看看吧。
首先萧红的人格是正直的,也是我所欣赏的。
然而她行事风格率直又任性。她拒绝理解社会规则,即使理解一点却在心态上拒绝正视。
她的人生的跌宕起伏充满坎坷,有一部分是时代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束缚,有一部分是由于她性格的任性而为,一部分是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简单思维模式,种种因素叠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她骨子里的任性而为,这种任性保护了她的独立的思维和的自由权利,然而她缺乏对于家族家庭和朋友的责任感。
她倾向于思维简单,并且自信地活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始终以单纯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她待人真诚,但是却不懂得社会生存规则。
她独立特行,然而她不是故意表现地像艺术家一样惊世骇俗,而是她的任性而为,是她对自己的宠爱,她在细心呵护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绝然不愿辜负一点自己。如果不试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是怎么样的结果,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然而独立特行的人必须要承受自己挑战传统价值观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人生遇到的风险系数大大加大。她敢于这样做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价值观的自信,她自信自己有超脱世俗的眼光,她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运。然而任性而为的另一方面,就是自私,是对和自己有关系的其他人的不负责任,于是别人也可以轻易辜负于她。
她不愿意听从家庭安排的婚姻而私奔,然而又受制于经济原因而放弃;而后又和自己曾经背叛的未婚夫在一起,有种救命稻草的意味;被其抛弃后又遇到的生命中的第一任丈夫,于是她又把他看做了自己命运的白马王子,他们有温情甜蜜的时刻,然而她为了维系这段婚姻感情也一直在妥协,比如萧军是个爱出轨的人,还有家庭暴力,以及才华并不及萧红,而且实际上价值观并不一致,文学创作的目的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不能带给自己理解和幸福的丈夫,萧红最终选择了离开;然后第三任,从电影里看她从一个束缚跳到了另一个的束缚,而我后期又参考了一些资料,“在她最后三四年和端木生活的时光里,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未完成),这是她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我认为萧红最后的人生伴侣是她自主选择的和自己有相近价值观的人。
仿佛她在择偶上眼光是极有问题的,仿佛她根本没有认真选择托付自己一生的人,然而只是她的境遇完全没有给她选择的空间,她面临各种被动的状况。她不得不逆来顺受各种状况,如果要生活下去。而这种坎坷的境遇又来源于上边第一部分说的诸多可能因素。
她绝不是一个瞻前顾后的人,她做决定简直太过果决。行事缺乏理性,不愿长远规划,只愿享受当下的美好。这大概源于她的自信吧。而这让她的行事不计后果,让她的人生充满了变数和坎坷。
萧红本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横冲直撞的无所畏惧的选择抗争命运,绝不三思而后行,然后她总是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独立面对状况,于是她看似勇敢独立的承担起自己选择的后果,然而她其实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为自己的命运完全负责,她遇上了诸多人生心酸。她坚持与命运抗争,而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然而她抗争的同时又不得不妥协于命运的安排,于是她就徘徊在妥协与抗争之间,写到这里,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标题主旨吧。
她还没有来得及自立,便毫无顾忌地选择了抗争,把自己命运让别人来决定,于是她只能妥协。也或者是她总是选择当下的最好的选择,却不顾自己未来可能的处境。
豆瓣一篇影评说,“全片我最爱的镜头,是大肚子的萧红没有赶上去重庆的夜班船,摔倒在武汉码头爬不起来,就势晕了过去。再醒来时,月亮从乌云遮盖中穿出来,身在困窘中,本应忧虑烦躁的萧红,嘴角竟然有了一丝微笑。”,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有这种感想,然而当时并未敏锐的发现这一简单细节对于萧红的人生的传神表现和概括,这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抵得上我之前好几段的表达。对于文学的执着追求也是萧红如此疯狂于写作的动力吧。
而还有一点,萧红没有丝毫政治抱负,不愿涉及革命,只愿在人文艺术中不断探索,享受自己的黄金时代。一方面她确实是一个比较自我中心的人,甚至于对民族存亡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另一方面,她是一个理性的人,觉得社会总是各司其职的,她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最后的一方面,她难得的保存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艺术家气质,她的作品不是为了时代服务的,而只代表了自己的生命体悟和艺术追求,是超越时代的。而我比较倾向于最后的那一方面,我自己也不喜欢政治,尤其不喜欢那些对政治狂热的人,当然时代英雄的革命领袖如甘地啊,民主的精英领导者如奥巴马啊,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啊,这些政治领袖都是我尊敬的。嗯,关于萧红的这方面,我认为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时代的纷繁所动,执着追求自己的艺术高度的人是我尊敬的。
然而她还做过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事情以及另一个孩子也不知为何死去,她的毫无责任感的自私便展现无遗,她对自己孩子不仅是毫无爱心,而且是冷漠异常,内心无爱有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来吗?而她对自己孩子的冷漠或许缘于她认为这些孩子束缚了她的自由?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许无从得知。然而话说文如其人,我决定有时间拜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看看她对人生的体悟,没有崇拜也没有偏见。若有新的想法回来再补充吧。
看完之后禁不住要写了一点观后感,担心心情一过后就提不起笔来,但却没有写完,然而这一放下就放到了现在,写东西实在应该一气呵成,本来想思考的更清楚再表达,可是深深地觉得自己理解力和表达力有限,其实我并不怎么了解这位作家,几乎只是电影中表现的,加上随机了解的一些资料。所以大家也就随便看看吧。
首先萧红的人格是正直的,也是我所欣赏的。
然而她行事风格率直又任性。她拒绝理解社会规则,即使理解一点却在心态上拒绝正视。
她的人生的跌宕起伏充满坎坷,有一部分是时代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束缚,有一部分是由于她性格的任性而为,一部分是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简单思维模式,种种因素叠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她骨子里的任性而为,这种任性保护了她的独立的思维和的自由权利,然而她缺乏对于家族家庭和朋友的责任感。
她倾向于思维简单,并且自信地活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始终以单纯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她待人真诚,但是却不懂得社会生存规则。
她独立特行,然而她不是故意表现地像艺术家一样惊世骇俗,而是她的任性而为,是她对自己的宠爱,她在细心呵护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绝然不愿辜负一点自己。如果不试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是怎么样的结果,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然而独立特行的人必须要承受自己挑战传统价值观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人生遇到的风险系数大大加大。她敢于这样做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价值观的自信,她自信自己有超脱世俗的眼光,她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运。然而任性而为的另一方面,就是自私,是对和自己有关系的其他人的不负责任,于是别人也可以轻易辜负于她。
她不愿意听从家庭安排的婚姻而私奔,然而又受制于经济原因而放弃;而后又和自己曾经背叛的未婚夫在一起,有种救命稻草的意味;被其抛弃后又遇到的生命中的第一任丈夫,于是她又把他看做了自己命运的白马王子,他们有温情甜蜜的时刻,然而她为了维系这段婚姻感情也一直在妥协,比如萧军是个爱出轨的人,还有家庭暴力,以及才华并不及萧红,而且实际上价值观并不一致,文学创作的目的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不能带给自己理解和幸福的丈夫,萧红最终选择了离开;然后第三任,从电影里看她从一个束缚跳到了另一个的束缚,而我后期又参考了一些资料,“在她最后三四年和端木生活的时光里,她写下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未完成),这是她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我认为萧红最后的人生伴侣是她自主选择的和自己有相近价值观的人。
仿佛她在择偶上眼光是极有问题的,仿佛她根本没有认真选择托付自己一生的人,然而只是她的境遇完全没有给她选择的空间,她面临各种被动的状况。她不得不逆来顺受各种状况,如果要生活下去。而这种坎坷的境遇又来源于上边第一部分说的诸多可能因素。
她绝不是一个瞻前顾后的人,她做决定简直太过果决。行事缺乏理性,不愿长远规划,只愿享受当下的美好。这大概源于她的自信吧。而这让她的行事不计后果,让她的人生充满了变数和坎坷。
萧红本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横冲直撞的无所畏惧的选择抗争命运,绝不三思而后行,然后她总是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独立面对状况,于是她看似勇敢独立的承担起自己选择的后果,然而她其实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为自己的命运完全负责,她遇上了诸多人生心酸。她坚持与命运抗争,而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然而她抗争的同时又不得不妥协于命运的安排,于是她就徘徊在妥协与抗争之间,写到这里,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标题主旨吧。
她还没有来得及自立,便毫无顾忌地选择了抗争,把自己命运让别人来决定,于是她只能妥协。也或者是她总是选择当下的最好的选择,却不顾自己未来可能的处境。
豆瓣一篇影评说,“全片我最爱的镜头,是大肚子的萧红没有赶上去重庆的夜班船,摔倒在武汉码头爬不起来,就势晕了过去。再醒来时,月亮从乌云遮盖中穿出来,身在困窘中,本应忧虑烦躁的萧红,嘴角竟然有了一丝微笑。”,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有这种感想,然而当时并未敏锐的发现这一简单细节对于萧红的人生的传神表现和概括,这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抵得上我之前好几段的表达。对于文学的执着追求也是萧红如此疯狂于写作的动力吧。
而还有一点,萧红没有丝毫政治抱负,不愿涉及革命,只愿在人文艺术中不断探索,享受自己的黄金时代。一方面她确实是一个比较自我中心的人,甚至于对民族存亡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另一方面,她是一个理性的人,觉得社会总是各司其职的,她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最后的一方面,她难得的保存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艺术家气质,她的作品不是为了时代服务的,而只代表了自己的生命体悟和艺术追求,是超越时代的。而我比较倾向于最后的那一方面,我自己也不喜欢政治,尤其不喜欢那些对政治狂热的人,当然时代英雄的革命领袖如甘地啊,民主的精英领导者如奥巴马啊,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啊,这些政治领袖都是我尊敬的。嗯,关于萧红的这方面,我认为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时代的纷繁所动,执着追求自己的艺术高度的人是我尊敬的。
然而她还做过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事情以及另一个孩子也不知为何死去,她的毫无责任感的自私便展现无遗,她对自己孩子不仅是毫无爱心,而且是冷漠异常,内心无爱有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来吗?而她对自己孩子的冷漠或许缘于她认为这些孩子束缚了她的自由?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许无从得知。然而话说文如其人,我决定有时间拜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看看她对人生的体悟,没有崇拜也没有偏见。若有新的想法回来再补充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