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y 20th century western photographers in China
Felice Beato(1870s)one of the earliest photos taken in China
Boerschmann, Ernst(德国建筑师 恩斯特博施曼)(1906-1909)风景、建筑主题
George Ernest Morrison(莫理循)(1910s)
Sidney Gamble(1910-1940)
Hedda Morrison(1940s)
Robert Ferris Fitch (费佩德)
Charles L. Free (弗利尔)
Benjamin Franklin March (马尔智)
Arthur Evans Moule (英国人慕雅德)
R.C. Jensen (丹麦人詹森)
Aditional Resources:
1.艾术华——在丹麦以研究佛教建筑而著称的建筑师。他两次来到中国,为西方在华传教使团建造了不少医院、教堂、学校和青年会建筑,走遍大江南北,考察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1931年他来到杭州,他所拍摄的灵隐寺、保俶塔和昭庆寺等照片照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 詹森(R.C. Jensen)——大丹麦电报公司的工程师兼财会人员。他于1924年结婚并到杭州来度蜜月时年龄正好31岁。他在杭州度蜜月时,拍下了63张照片。他的妻子埃丝特后来将这本相册捐赠给了丹麦皇家图书馆。
3. 怀履光——加拿大圣公会传教士,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河南传教期间,他曾将自己收集的大量中国文物源源不断地运回到了自己母校多伦多大学的博物馆,因而被指控为是偷盗中国文物的罪人。怀履光在福建传教期间,曾经趁参加会议的机会访问过杭州。在他存放于多伦多大学善本书图书馆的个人档案卷宗中,有一批他在杭州拍摄的老照片。
4. 费佩德——在中国出生,并在杭州生活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原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是一位对杭州西湖充满感情的摄影爱好者。他曾经携带相机,走遍中国,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川北高原、东海之滨,都留下了足迹。
5. 弗利尔——美国著名收藏家,原本是底特律一位富有的铁路制造商,后为治疗神经衰弱而开始了艺术收藏的生涯。他多次来到日本、朝鲜和中国,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后捐赠给了美国史密森学会,在那儿成立了弗利尔艺术馆。
6. 马尔智——燕京大学的美国教授马尔智和多萝西结婚。多萝西幼时曾随传教士父亲在杭州住过,还会说几句杭州话。因此他们在杭州度过蜜月旅行。在此期间,他撰写了游记并拍摄了一批西湖照片。
7. 西德尼•甘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曾经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和燕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拍摄了中国社会和自然的大量摄影作品。
8.陶锡祈—— 美国北长老会成员,曾担任杭州育英义塾负责人。他的家庭相册中留下了许多杭州的照片。
9. 晏文士——美国传教士,发表在《大众科学月刊》上的一篇海宁观潮连载文章是他在中国各地旅行时细心观察和记录的成果之一。与同期的葛骆和葛利等其他两位外国人所写的钱江观潮游记一样,它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杭嘉湖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
10. 葛骆——在清末的时候,有许多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喜欢坐船到杭州或海宁来看钱江潮。在上海大清海关工作的英国人葛骆(William Kahler)在其《钱江潮观赏指南》一书中对于如何坐船和观潮有极为具体的描述,而且还附有18张老照片作为插图。这些照片忠实地记录了当时钱江海塘和柴盘头等富有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细节。
11. F. N.迈耶——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迈耶曾四次来中国进行探险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1906年他曾经考察过杭州地区的植物,留下了一些杭州老照片。
12. 慕雅德——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慕雅德(A. E. Moule)1861年来华,在宁波、杭州和上海一带前后传教长达五十年,著述甚多。他有关杭州的老照片主要见于《新旧中国》(New China and Old, 1891)和《在华五十年》(Half A Century in China, 1911)这两本书,但这些照片并不一定都市他自己拍摄的。
13. 门尼——澳大利亚摄影家以1920年代出版的摄影作品集《中国南北影集》而著称。1914-1927年间由他拍摄并出版了大量中国风光照片。
14.朱利乌斯•艾格纳——1935年至1936年间,一位名叫朱利乌斯•艾格纳(Julius Eigner)的德国记者从上海来杭州采访,拍下了关于灵隐寺后面山谷中一个明代古墓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发表在《中国杂志》(China Journal)第24卷,1936年底6期的341-342页上。
15.《中国杂志》的记者们——在艾格纳之前,即在1924-1933年间,《中国杂志》的记者们曾多次来杭州采访,写下了多篇报道文章,也拍摄了不少杭州的风景照片。
16.芬兰人喜仁龙(Osvald Siren)——曾先后六次来华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与华夏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出版了《中国的雕塑》(1925)、《北京的皇宫》(1926)、《中国绘画史》(1929-30)、《中国花园》(1949)等一系列相关论著。
Boerschmann, Ernst(德国建筑师 恩斯特博施曼)(1906-1909)风景、建筑主题
George Ernest Morrison(莫理循)(1910s)
Sidney Gamble(1910-1940)
Hedda Morrison(1940s)
Robert Ferris Fitch (费佩德)
Charles L. Free (弗利尔)
Benjamin Franklin March (马尔智)
Arthur Evans Moule (英国人慕雅德)
R.C. Jensen (丹麦人詹森)
Aditional Resources:
1.艾术华——在丹麦以研究佛教建筑而著称的建筑师。他两次来到中国,为西方在华传教使团建造了不少医院、教堂、学校和青年会建筑,走遍大江南北,考察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1931年他来到杭州,他所拍摄的灵隐寺、保俶塔和昭庆寺等照片照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 詹森(R.C. Jensen)——大丹麦电报公司的工程师兼财会人员。他于1924年结婚并到杭州来度蜜月时年龄正好31岁。他在杭州度蜜月时,拍下了63张照片。他的妻子埃丝特后来将这本相册捐赠给了丹麦皇家图书馆。
3. 怀履光——加拿大圣公会传教士,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河南传教期间,他曾将自己收集的大量中国文物源源不断地运回到了自己母校多伦多大学的博物馆,因而被指控为是偷盗中国文物的罪人。怀履光在福建传教期间,曾经趁参加会议的机会访问过杭州。在他存放于多伦多大学善本书图书馆的个人档案卷宗中,有一批他在杭州拍摄的老照片。
4. 费佩德——在中国出生,并在杭州生活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原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是一位对杭州西湖充满感情的摄影爱好者。他曾经携带相机,走遍中国,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川北高原、东海之滨,都留下了足迹。
5. 弗利尔——美国著名收藏家,原本是底特律一位富有的铁路制造商,后为治疗神经衰弱而开始了艺术收藏的生涯。他多次来到日本、朝鲜和中国,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后捐赠给了美国史密森学会,在那儿成立了弗利尔艺术馆。
6. 马尔智——燕京大学的美国教授马尔智和多萝西结婚。多萝西幼时曾随传教士父亲在杭州住过,还会说几句杭州话。因此他们在杭州度过蜜月旅行。在此期间,他撰写了游记并拍摄了一批西湖照片。
7. 西德尼•甘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曾经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和燕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拍摄了中国社会和自然的大量摄影作品。
8.陶锡祈—— 美国北长老会成员,曾担任杭州育英义塾负责人。他的家庭相册中留下了许多杭州的照片。
9. 晏文士——美国传教士,发表在《大众科学月刊》上的一篇海宁观潮连载文章是他在中国各地旅行时细心观察和记录的成果之一。与同期的葛骆和葛利等其他两位外国人所写的钱江观潮游记一样,它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杭嘉湖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
10. 葛骆——在清末的时候,有许多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喜欢坐船到杭州或海宁来看钱江潮。在上海大清海关工作的英国人葛骆(William Kahler)在其《钱江潮观赏指南》一书中对于如何坐船和观潮有极为具体的描述,而且还附有18张老照片作为插图。这些照片忠实地记录了当时钱江海塘和柴盘头等富有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细节。
11. F. N.迈耶——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迈耶曾四次来中国进行探险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1906年他曾经考察过杭州地区的植物,留下了一些杭州老照片。
12. 慕雅德——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慕雅德(A. E. Moule)1861年来华,在宁波、杭州和上海一带前后传教长达五十年,著述甚多。他有关杭州的老照片主要见于《新旧中国》(New China and Old, 1891)和《在华五十年》(Half A Century in China, 1911)这两本书,但这些照片并不一定都市他自己拍摄的。
13. 门尼——澳大利亚摄影家以1920年代出版的摄影作品集《中国南北影集》而著称。1914-1927年间由他拍摄并出版了大量中国风光照片。
14.朱利乌斯•艾格纳——1935年至1936年间,一位名叫朱利乌斯•艾格纳(Julius Eigner)的德国记者从上海来杭州采访,拍下了关于灵隐寺后面山谷中一个明代古墓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发表在《中国杂志》(China Journal)第24卷,1936年底6期的341-342页上。
15.《中国杂志》的记者们——在艾格纳之前,即在1924-1933年间,《中国杂志》的记者们曾多次来杭州采访,写下了多篇报道文章,也拍摄了不少杭州的风景照片。
16.芬兰人喜仁龙(Osvald Siren)——曾先后六次来华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与华夏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出版了《中国的雕塑》(1925)、《北京的皇宫》(1926)、《中国绘画史》(1929-30)、《中国花园》(1949)等一系列相关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