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过1200公里的思绪
9月2日到9月10日,我从北京骑车到了武汉,一场一个人9天1200公里的骑行体验。
9天的生活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顺着国道不断向前骑行。饿了找个小店吃饭,天黑时找个旅馆住宿,洗澡洗衣服,睡觉休息一晚,明天继续。
几乎每天都要骑行一百多公里,白天的时间几乎全在车轮上,只是间隙会休息一下,伸伸腰。
骑行时那几天的天气还不太好,有几天下雨,不得不穿着雨衣前行,得忍受湿热及寒冷提升的疲劳感。
自己的假期不多,为了赶时间,自己3次冒险赶夜路,每次都让自己心有余悸。第一次就因为天黑后来开始下雨,从有点落差的地方上摔下了水坑,弄得一身狼狈。
因为运动量过大,出门前没时间好好锻炼准备的我,右脚的膝盖在第二天就开始疼痛──之后一直忍着疼痛蹬踏,到第四天痛到几乎难以动弹,靠临时买的药给止了下去。受到疼痛影响减轻右腿的永利,其结果是第五天开始左脚脚踝也开始出现疲劳的疼痛反应,还好通过蹬踏动作可以调整避开。
最后那天到武汉,一天时间狂奔了190公里。上午40公里在河南和湖北的山区上下坡间挣扎,下午接受江汉平原的太阳曝晒,最后40公里夜路,更是依靠着国道上来往的车灯依稀辨明路况,骑进市区已是晚上10点多,人已精疲力竭。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就将自行车托运,买了晚上的火车票回到北京。到现在一切成了过眼云烟,只留下这样独特的体验回忆,让我可以在星巴克舒服的沙发上挤出这么一些文字,纪念这段历程。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
好象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忍受这样艰苦的过程;好像只是享受一直想目标前进的感觉;好像只是想给自己更多的力量去面对孤独的人生旅途。
我是喜欢骑行的,高三毕业第一次从长沙到岳阳,丘陵地区的150公里花了我一天半;第二次长途从北京到泰山,4天580公里。
骑行在路上,你有着清晰的前进目标,所付出的每一次努力都可以让你离目标更近,不是么?
我们这一辈人当中有多少人忍受着迷茫的痛苦呢?
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适合往什么方向发展。
最最要命的是,他们当中太多人只会在空洞的对生活的感叹中浪费大把大把的时间,迷茫的同时把最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过度的娱乐上面。
吃饱穿得暖,你有什么好痛苦的?学习和工作,能做的事情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是在一件又一件事情的积累上获得自我的提升。本来大学也好、社会也罢,不会有人像父母一样手把手教你做每件事,要靠的就是自己去学习实践。
一无所知、一无所长,你有什么资格抱怨环境不好,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
找不到自己喜欢的那些人,只能说自己花时间认真尝试钻研的太少。
窝在宿舍,其他学科的书也不看,互联网上丰富的资讯也不读,就会打网游、看电影,除了纯粹的吃喝玩乐之外,又能找到什么样的职业兴趣?
我喜欢在自行车上,耗尽身体所有气力蹬踏,驱使自己想目标不断前进的感觉。如同生活力,对我们认定的事情,需要义无反顾的努力实现。
很多人缺少义无反顾的勇气,有着太多太过实际的顾虑──有的自己喜欢的事情,未必是有“钱”途的,所以在“前”途和兴趣之间纠结;有想做的事情,可是总觉得条件不够成熟,环境不容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纠结。于是蹉跎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未能把本职做好;因为没有勇气去追随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所以只能悲怀感叹。
如果想要快乐,就要懂得取舍,懂得取自己真正内心的追求,舍弃过多的欲望和诱惑。
既想赚钱多又要工作轻松如意?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每个人在儿童时都不缺乏梦想,只是越大越缺乏追求的勇气,受到其他人标准的影响太多,反而迷失了自己。
人生是过程,我们要能够享受过程的快乐,即便你做的事情不能带来名利双收的结果,但如果能让你踏实的享受从事这件事情的过程,感受到内心的充实,这就会是快乐。打完一天的游戏,看了整天的电影之后,却又懊恼一时痛快放松之后耽误了时间,就不是这样的快乐。如果你能够沉心看一本好书,接受到最新的知识或更丰富的理论,或是花费大量的事件,经历挫折和懊恼,最后顺利完成一件作业、作品的时候,才能享受到这种快乐。
不为分数而学习,不为了几张证书而努力,当你能够找到实在有益提升自己内心世界和头脑智慧的事情时,沉浸其中就会是快乐。
也只有那些沉浸于自己所从事事情的人,往往才能把事情做得精彩。任何成就都不是中彩票得来。
或许这样说太过理想,你们会说,社会不会认可你所谓的“内在实力”,评判的标准大多还是依靠分数和证书,大致看来,也许是这样。
可真正技能过硬的人,分数和证书并不会太难倒他们,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很多时候并不会如一般人一样要依靠纸面上的证明。人脉和口碑,这类最原始“软实力”,有时往往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实际上工作之后的人,尤其是高端职位,靠投简历的方式招人、找工作的极少──而这,是需要自己的实力去获取的。空泛的人际关系也并不能帮你获得别人深层次的认可,我们都知道自己处在一个现实的社会,很多事情,还是要靠实际成果来评判的。
考研班不能提升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求职培训班也无法锻炼一个人的工作技能,可是我们身边全都被这样的训练机构包围,都忘了一个人根本的提高应来自于哪里。
没有扎实的自我锻炼和实践,一切的机会都帮不了你,不踏出第一步,即便你拥有再多的指南和手册,也无法靠近你所仰望的高峰之巅。
但我们太多被纸面的东西,被数字所困扰,如同总依靠物质的丰富来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月薪的高低,似乎就决定了一个人档次的高低和生活的好坏,其实,确实并不太大关系的。
物质的欲望真的没有止尽,好坏的标准其实还是靠自己内心的感受。拥有良好的生活状态,幸福满足的程度,和月薪的多少,出入场所的档次,没有直接的应对关系。
我自认为一个生活不算太节俭的人,喜欢泡咖啡馆,买东西挑外观,宁愿多花钱,吃饭有时还挑环境。可骑车出行的时间,每次都吃破烂的小馆子,住简陋的小旅馆,依然觉得悠然自得。
那些乡镇的人即便生活环境都我们落后很多,不能像我们出入高档饭店、穿名牌衣服,他们一年的收入也许不比我们一个月的多,但生活也不见得比我们痛苦。我们只是被城市里各种商家所渲染的生活“指标”左右了头脑,中了毒而已。
懂得理解和把握自己所能拥有的环境,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进行生活的追求,也许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可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氛围没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只是把人们的生活往物质的欲望沟壑填埋,要么迷失,要么堕落,不再懂得去欣赏知识中深厚的美,享受其中富饶的文化积淀,获得更高级和最为沁润心底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而从北京到武汉这一千二百公里的国道之上,我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乡镇、田野,那里人的生活环境,相对而言比起大城市里来不知道要差多少。
实际上,在我们大学之中,就会有很多同学来自这样乡村。
生活乡村里的人,环境和视野,如果放到城市生活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当中,毫无疑问要逊色很多。但是你要知道,尤其在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城市生活建立的工业化物质基础,是依靠对农业人口的大量剥削得来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本来就是不完全平等的。所以你不可能用同样的标准去权衡一个人是否成功。有的人依靠家庭的势力可以轻易获得待遇丰厚又轻松的工作,因为社会当中也存在很多不公平──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努力改变的地方。
我自己来自一个中等省会城市,因此非常感恩自己能够拥有较好的见识。但父母是非常普通的职工,家境不算太好,亲戚当中我是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因此给我的视野和见识也造成了一些局限。在供完我大学之后,家里并不能为我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帮助我的发展和生活。但我觉得,每个人如果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完美的。
有些出身好的人可以利用家庭的资源飞黄腾达,更进一步,那些纨绔子弟也有败光家产的时候。
只要自己能够完成自己的追求,就不比在意那么多生来的不平等,并且再贡献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减少那些对人生活根本权利的剥削和迫害,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最良好的基本生活环境。
一条国道其实就是一条为地区发展提供养料的血管。我常可以看到不同地区,路边的农民贩售着不同的地产。也正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相互的交换,让各自不同的物产能卖个更好的价钱。尽管相比城市,各类饭店、旅馆的价格水平要低很多,也足以带来比原本田地耕种更多的收入来改善生活。
除了来往的货车之外,国道上很多乡镇的居民,也开着拖拉机或骑着自行车往来营生。太阳能的热水器,这样颇为时髦的技术应用,好像在乡镇普及得更为广泛。路边的小店也能得到和城里大超市一样的货品。
国道上经济的发展,似乎也伴随着交通带来的信息流动。经常可以看到道边刷墙的广告,各类土产的销售电话和收购电话。互联网上所谓的电子商务,其实也不过是买卖信息交换的另外一种形式。
9天骑行的旅途生活,对我来说好像是回到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我在北京的高校里工作,也算一个IT工作者,一个互联网人,关注和从事的人类最前端的技术产业,和最新型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形态。
几十年前,城里人的生后也许和我看到国道边那些乡镇人们的生活没什么区别。对比着自己在北京迥然不同的生活,正式依靠这技术文化的发展,我们得以拥有更舒适的环境和富饶的物质。而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若干年后大概也会成为那些地方人们生活的模式。
其实似乎更加坚信着自己所掌握知识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变化。
出来的旅行,好像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待上超过10个小时,来之前还在编撰一本介绍行业发展所影响社会潮流趋势的书籍,只是趁着编辑审阅稿子,离学校开学还有一段时间的间隙(其实已经算矿工了一小段时间),在兼职公司请了半个月假,溜出来做一件让自己很期望完成的事情。
记得之前去从北京骑车去泰安,我之前还每天长跑锻炼了一个月,那会儿还是大三的学生,时间比较充裕。为了赚路费,不得不拿时间换钱,接了个培训班老师的活──后来也使得我没有时间继续骑行,只骑了4天就不得不赶回去教课,留下点遗憾,也成为这次骑行的成因之一。
这次,因为时间仓促,也没找到同伴,准备也不算太充分。
但害怕当自己有想法的时候,如果不尽力去实现的话,到最后只会积累更多的遗憾。如同人们常说想去旅游,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其实事情如果真的要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开始去做的话,那大部分事情都没法开始了。
空想多于实干,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很多事情的确会有很多困难,只有开始之后,才能真正面对和解决。有些困难也许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难,也只有当你花费精力用毅力解决之后,才能获得常人所不能拥有的收获。
万事具备的事情,顺水推舟的事情,谁都会做,凭什么让你来干?
你如果真的想展现自己的独特,就得战胜常人所不能克服的险阻。
有些事的区别,不是你不能,我能,其实只是在于,我去做了,而你没有,或者,我坚持了下来,而你放弃了。
现在流行“寂寞”,或许只是无所事事的人太多。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费玛最后定律的被证明的曲折过程。费玛三百多年前提出的定律,都一一被人证明或推翻,只剩下这一个,成为世纪难题。英国数学家怀尔斯从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证明的灵感,为了证明它,放下了手头几乎所有的工作,专门来攻克它。期间一度被停职,只能依靠别人的资助、救济来维持生活。七年后发表了证明的论文,却被指出有重大错误。然后又花了一年改正了这个错漏,圆满完成了证明。
我想说,也许大多学习的积累,成就的获得,都常常是寂寞的过程。
学习和工作,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要能学会独处,才能更好自我积累和提升。
恋爱似乎在众人的口里成了大学必修课。很多人因为寂寞而恋爱,也只是一个人无所事事变成两个人无所事事,相互消耗着青春的宝贵时间,最后也不过是分道扬镳,唏嘘了岁月。
我却愿意相信,一个人能够很好的独处,知道怎么利用好自己时间,知道怎么面对寂寞的人,才会更好的提升自我的价值。当你自己有更大能量,更高的觉悟的时候,也许才能够更好的去恋爱,去和另一个人相处,去照顾别人。
在骑行的时间里,一个人似乎是寂寞的,还好我却有码表的数字来激励自己奋力前进。平路20km/h是我的底线。也许每个人心里都需要一个标准来权衡自己前进的速度。
9天的生活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顺着国道不断向前骑行。饿了找个小店吃饭,天黑时找个旅馆住宿,洗澡洗衣服,睡觉休息一晚,明天继续。
几乎每天都要骑行一百多公里,白天的时间几乎全在车轮上,只是间隙会休息一下,伸伸腰。
骑行时那几天的天气还不太好,有几天下雨,不得不穿着雨衣前行,得忍受湿热及寒冷提升的疲劳感。
自己的假期不多,为了赶时间,自己3次冒险赶夜路,每次都让自己心有余悸。第一次就因为天黑后来开始下雨,从有点落差的地方上摔下了水坑,弄得一身狼狈。
因为运动量过大,出门前没时间好好锻炼准备的我,右脚的膝盖在第二天就开始疼痛──之后一直忍着疼痛蹬踏,到第四天痛到几乎难以动弹,靠临时买的药给止了下去。受到疼痛影响减轻右腿的永利,其结果是第五天开始左脚脚踝也开始出现疲劳的疼痛反应,还好通过蹬踏动作可以调整避开。
最后那天到武汉,一天时间狂奔了190公里。上午40公里在河南和湖北的山区上下坡间挣扎,下午接受江汉平原的太阳曝晒,最后40公里夜路,更是依靠着国道上来往的车灯依稀辨明路况,骑进市区已是晚上10点多,人已精疲力竭。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就将自行车托运,买了晚上的火车票回到北京。到现在一切成了过眼云烟,只留下这样独特的体验回忆,让我可以在星巴克舒服的沙发上挤出这么一些文字,纪念这段历程。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
好象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忍受这样艰苦的过程;好像只是享受一直想目标前进的感觉;好像只是想给自己更多的力量去面对孤独的人生旅途。
我是喜欢骑行的,高三毕业第一次从长沙到岳阳,丘陵地区的150公里花了我一天半;第二次长途从北京到泰山,4天580公里。
骑行在路上,你有着清晰的前进目标,所付出的每一次努力都可以让你离目标更近,不是么?
我们这一辈人当中有多少人忍受着迷茫的痛苦呢?
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适合往什么方向发展。
最最要命的是,他们当中太多人只会在空洞的对生活的感叹中浪费大把大把的时间,迷茫的同时把最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过度的娱乐上面。
吃饱穿得暖,你有什么好痛苦的?学习和工作,能做的事情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是在一件又一件事情的积累上获得自我的提升。本来大学也好、社会也罢,不会有人像父母一样手把手教你做每件事,要靠的就是自己去学习实践。
一无所知、一无所长,你有什么资格抱怨环境不好,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
找不到自己喜欢的那些人,只能说自己花时间认真尝试钻研的太少。
窝在宿舍,其他学科的书也不看,互联网上丰富的资讯也不读,就会打网游、看电影,除了纯粹的吃喝玩乐之外,又能找到什么样的职业兴趣?
我喜欢在自行车上,耗尽身体所有气力蹬踏,驱使自己想目标不断前进的感觉。如同生活力,对我们认定的事情,需要义无反顾的努力实现。
很多人缺少义无反顾的勇气,有着太多太过实际的顾虑──有的自己喜欢的事情,未必是有“钱”途的,所以在“前”途和兴趣之间纠结;有想做的事情,可是总觉得条件不够成熟,环境不容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纠结。于是蹉跎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未能把本职做好;因为没有勇气去追随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所以只能悲怀感叹。
如果想要快乐,就要懂得取舍,懂得取自己真正内心的追求,舍弃过多的欲望和诱惑。
既想赚钱多又要工作轻松如意?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每个人在儿童时都不缺乏梦想,只是越大越缺乏追求的勇气,受到其他人标准的影响太多,反而迷失了自己。
人生是过程,我们要能够享受过程的快乐,即便你做的事情不能带来名利双收的结果,但如果能让你踏实的享受从事这件事情的过程,感受到内心的充实,这就会是快乐。打完一天的游戏,看了整天的电影之后,却又懊恼一时痛快放松之后耽误了时间,就不是这样的快乐。如果你能够沉心看一本好书,接受到最新的知识或更丰富的理论,或是花费大量的事件,经历挫折和懊恼,最后顺利完成一件作业、作品的时候,才能享受到这种快乐。
不为分数而学习,不为了几张证书而努力,当你能够找到实在有益提升自己内心世界和头脑智慧的事情时,沉浸其中就会是快乐。
也只有那些沉浸于自己所从事事情的人,往往才能把事情做得精彩。任何成就都不是中彩票得来。
或许这样说太过理想,你们会说,社会不会认可你所谓的“内在实力”,评判的标准大多还是依靠分数和证书,大致看来,也许是这样。
可真正技能过硬的人,分数和证书并不会太难倒他们,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很多时候并不会如一般人一样要依靠纸面上的证明。人脉和口碑,这类最原始“软实力”,有时往往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实际上工作之后的人,尤其是高端职位,靠投简历的方式招人、找工作的极少──而这,是需要自己的实力去获取的。空泛的人际关系也并不能帮你获得别人深层次的认可,我们都知道自己处在一个现实的社会,很多事情,还是要靠实际成果来评判的。
考研班不能提升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求职培训班也无法锻炼一个人的工作技能,可是我们身边全都被这样的训练机构包围,都忘了一个人根本的提高应来自于哪里。
没有扎实的自我锻炼和实践,一切的机会都帮不了你,不踏出第一步,即便你拥有再多的指南和手册,也无法靠近你所仰望的高峰之巅。
但我们太多被纸面的东西,被数字所困扰,如同总依靠物质的丰富来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月薪的高低,似乎就决定了一个人档次的高低和生活的好坏,其实,确实并不太大关系的。
物质的欲望真的没有止尽,好坏的标准其实还是靠自己内心的感受。拥有良好的生活状态,幸福满足的程度,和月薪的多少,出入场所的档次,没有直接的应对关系。
我自认为一个生活不算太节俭的人,喜欢泡咖啡馆,买东西挑外观,宁愿多花钱,吃饭有时还挑环境。可骑车出行的时间,每次都吃破烂的小馆子,住简陋的小旅馆,依然觉得悠然自得。
那些乡镇的人即便生活环境都我们落后很多,不能像我们出入高档饭店、穿名牌衣服,他们一年的收入也许不比我们一个月的多,但生活也不见得比我们痛苦。我们只是被城市里各种商家所渲染的生活“指标”左右了头脑,中了毒而已。
懂得理解和把握自己所能拥有的环境,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进行生活的追求,也许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可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氛围没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只是把人们的生活往物质的欲望沟壑填埋,要么迷失,要么堕落,不再懂得去欣赏知识中深厚的美,享受其中富饶的文化积淀,获得更高级和最为沁润心底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而从北京到武汉这一千二百公里的国道之上,我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乡镇、田野,那里人的生活环境,相对而言比起大城市里来不知道要差多少。
实际上,在我们大学之中,就会有很多同学来自这样乡村。
生活乡村里的人,环境和视野,如果放到城市生活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当中,毫无疑问要逊色很多。但是你要知道,尤其在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城市生活建立的工业化物质基础,是依靠对农业人口的大量剥削得来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本来就是不完全平等的。所以你不可能用同样的标准去权衡一个人是否成功。有的人依靠家庭的势力可以轻易获得待遇丰厚又轻松的工作,因为社会当中也存在很多不公平──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努力改变的地方。
我自己来自一个中等省会城市,因此非常感恩自己能够拥有较好的见识。但父母是非常普通的职工,家境不算太好,亲戚当中我是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因此给我的视野和见识也造成了一些局限。在供完我大学之后,家里并不能为我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帮助我的发展和生活。但我觉得,每个人如果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完美的。
有些出身好的人可以利用家庭的资源飞黄腾达,更进一步,那些纨绔子弟也有败光家产的时候。
只要自己能够完成自己的追求,就不比在意那么多生来的不平等,并且再贡献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减少那些对人生活根本权利的剥削和迫害,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最良好的基本生活环境。
一条国道其实就是一条为地区发展提供养料的血管。我常可以看到不同地区,路边的农民贩售着不同的地产。也正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相互的交换,让各自不同的物产能卖个更好的价钱。尽管相比城市,各类饭店、旅馆的价格水平要低很多,也足以带来比原本田地耕种更多的收入来改善生活。
除了来往的货车之外,国道上很多乡镇的居民,也开着拖拉机或骑着自行车往来营生。太阳能的热水器,这样颇为时髦的技术应用,好像在乡镇普及得更为广泛。路边的小店也能得到和城里大超市一样的货品。
国道上经济的发展,似乎也伴随着交通带来的信息流动。经常可以看到道边刷墙的广告,各类土产的销售电话和收购电话。互联网上所谓的电子商务,其实也不过是买卖信息交换的另外一种形式。
9天骑行的旅途生活,对我来说好像是回到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我在北京的高校里工作,也算一个IT工作者,一个互联网人,关注和从事的人类最前端的技术产业,和最新型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形态。
几十年前,城里人的生后也许和我看到国道边那些乡镇人们的生活没什么区别。对比着自己在北京迥然不同的生活,正式依靠这技术文化的发展,我们得以拥有更舒适的环境和富饶的物质。而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若干年后大概也会成为那些地方人们生活的模式。
其实似乎更加坚信着自己所掌握知识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变化。
出来的旅行,好像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待上超过10个小时,来之前还在编撰一本介绍行业发展所影响社会潮流趋势的书籍,只是趁着编辑审阅稿子,离学校开学还有一段时间的间隙(其实已经算矿工了一小段时间),在兼职公司请了半个月假,溜出来做一件让自己很期望完成的事情。
记得之前去从北京骑车去泰安,我之前还每天长跑锻炼了一个月,那会儿还是大三的学生,时间比较充裕。为了赚路费,不得不拿时间换钱,接了个培训班老师的活──后来也使得我没有时间继续骑行,只骑了4天就不得不赶回去教课,留下点遗憾,也成为这次骑行的成因之一。
这次,因为时间仓促,也没找到同伴,准备也不算太充分。
但害怕当自己有想法的时候,如果不尽力去实现的话,到最后只会积累更多的遗憾。如同人们常说想去旅游,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其实事情如果真的要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开始去做的话,那大部分事情都没法开始了。
空想多于实干,是我们常常犯的毛病。很多事情的确会有很多困难,只有开始之后,才能真正面对和解决。有些困难也许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难,也只有当你花费精力用毅力解决之后,才能获得常人所不能拥有的收获。
万事具备的事情,顺水推舟的事情,谁都会做,凭什么让你来干?
你如果真的想展现自己的独特,就得战胜常人所不能克服的险阻。
有些事的区别,不是你不能,我能,其实只是在于,我去做了,而你没有,或者,我坚持了下来,而你放弃了。
现在流行“寂寞”,或许只是无所事事的人太多。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费玛最后定律的被证明的曲折过程。费玛三百多年前提出的定律,都一一被人证明或推翻,只剩下这一个,成为世纪难题。英国数学家怀尔斯从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证明的灵感,为了证明它,放下了手头几乎所有的工作,专门来攻克它。期间一度被停职,只能依靠别人的资助、救济来维持生活。七年后发表了证明的论文,却被指出有重大错误。然后又花了一年改正了这个错漏,圆满完成了证明。
我想说,也许大多学习的积累,成就的获得,都常常是寂寞的过程。
学习和工作,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要能学会独处,才能更好自我积累和提升。
恋爱似乎在众人的口里成了大学必修课。很多人因为寂寞而恋爱,也只是一个人无所事事变成两个人无所事事,相互消耗着青春的宝贵时间,最后也不过是分道扬镳,唏嘘了岁月。
我却愿意相信,一个人能够很好的独处,知道怎么利用好自己时间,知道怎么面对寂寞的人,才会更好的提升自我的价值。当你自己有更大能量,更高的觉悟的时候,也许才能够更好的去恋爱,去和另一个人相处,去照顾别人。
在骑行的时间里,一个人似乎是寂寞的,还好我却有码表的数字来激励自己奋力前进。平路20km/h是我的底线。也许每个人心里都需要一个标准来权衡自己前进的速度。
-
柔水百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4 0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