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罗马所感
算起来,“不会说话”的我,已经在意大利呆了近一个月。虽然听不懂说不了,可经常还是被这个新国度的小细节所感染到。
开门关门,若前方有男士,肯定会为你开门,并很绅士地说一句“Pergo”。邻居之间上下电梯,相遇的时候一般都会微笑招呼,哪怕,我是一个从未谋面的异国面孔。打扮得漂亮些的时候,路上会有意大利男士和你点头say morning,哪怕回眸,也不会过于色咪咪。真的没有很多朋友和我说的那样“放荡不羁”。所以,每天一个人来来往往,几乎不认识整个城市,可是因为这些瞬间,总觉得这是城市还是非常亲切的。所以,初步接触的意大利,比较大方,大多数人不会畏惧直视陌生人的眼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礼,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很舒服的场。
当然,意大利人也有他们独特的慵懒。晚上7点,大街上就一片寂静,所有店面关门,大家集体回家看电视。罗马人更是工作拖沓,工作一会儿,喝个咖啡,聊个天儿。重视生活品质,旅行和休息,绝对排第一。可惜脑子不快,后天训练不够,哪怕营业员给你算个账,简单的加加减减,就得让他们费劲脑汁,有点压力就“一副天压下来”的样子。可是意大利人和意大利政府,对中国人还是很感冒的。因为对比下,中国人的行动力,速度,外加为了赚钱日以继夜的工作态度,让他们又鄙夷又羡慕。一方面欣赏中国人的刻苦,一方面又因为中国人不断地勺走这碗本来就不多的“羹”,又愤恨不已。客观的意大利人肯定中国人的实干和中国市场的潜力,但也认为中国人的素质有待提高,不客观的,就会对中国人嗤之以鼻,说黄种人素质差劲又不懂得享受生活。
这种派别不仅存在于老外之中,也在留外的中国人中间。
去按摩院的时候,总会和一些来自按摩师侃一会儿。她们大多是来自东北三省的中年女人,出国的原因也无非几种,1家庭贫穷过不下去,2希望出国找机遇,3赚取工资差供养孩子上学买房。总言而言,都是在国内生活得不尽如意那种。她们总会向我问起在意大利舒不舒服,但我很客观地描述我的看法:比如天气舒服,比较安静,但是水比较硬,生活不如国内方便。这些阿姨就完全不听我的话,开始极尽所有展示这里有多么多么好,中国是如何如何不好,自己在这里是多么多么舒服。几次之后,我再也不说真话了,一有这种问题,就回答“嗯,都挺好的”,她们便满意一笑,开心地把我的回答装进“袋子”里。其实她们不过是想与他人的交谈中,去肯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哪怕在这里做一个按摩师,也比在国内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概就是要展现这句话。也听说一个阿姨,是长期在这的华侨,回国2个月,带了满满两大皮箱的食物,说中国的食物,有毒,不能吃。听后,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可惜,国内也总是不乏这样“爱自黑”的同胞。网上一篇《自黑与自信》有这么一个段落:
“好久以前,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么一篇文章,大意是讲德国人非常守时,从不迟到,作者从中学习了很多,然后对比国人,自然感到一丝忧虑。我当时读了也深受教育。可是后来,我又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讲法国人比较自由,开会办事基本要迟到,这充分体现了她们浪漫,不受约束的天性,反观国人,缺乏的就是独立和个性......我了个去!国人什么都不干都能躺枪,仿佛在某些文章里,“国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反衬“非国人”的高大上的。守时也不是,不守时也不是。守时你严谨,不守时你浪漫......"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很重要,法国的浪漫是对,德国的严谨是对,我们的刻苦努力也真的非常难得。人与人,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答案,拜金也好,修身养性也罢,人的境遇决定了所处阶梯的不同,真的不能强求他人的看法都和你一样。这时候不仅想起我的奶奶,做居士30年,再到后来,她的“不强求”渐渐显现了。推推金丝边眼镜,一切尽在眼里,有时却不需言语。
-
Exformat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06 23:17:06
-
木鱼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06 21: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