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 读书笔记
《母亲节》
收到安德烈的电邮,有点意外。这家伙,不是天打雷劈的大事——譬如急需钱,是不会给他母亲发电邮的。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类,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高科技使你能够“看见”他,譬如三更半夜时,如果你也在通宵工作,突然“叮”一声,你知道他上网了。也就是说,天涯海角,像一个雷达屏幕,他现身在一个定点上。或者说,夜航海上,茫茫中突然浮现一粒渔火。分明无比。虽然也可能是万里之遥,但是那个定点让你放心——亲爱的孩子,他在那里。
可是高科技也给了他一个逃生门——手指按几个键,他可以把你“隔离”掉,让那个“叮”一声,再也不出现,那个小小的点,从你的“爱心”雷达网上彻底消失。
朋友说,送你一个电脑相机,你就可以在电脑上看见儿子了。我说,你开玩笑吧?哪个儿子愿意在自己电脑上装一个“监视器”,让母亲可以千里追踪啊?这种东西是给情人,不是给母子的。
我问安德烈,你为什么都不跟我写电邮?
他说:妈,因为我很忙。
我说:你很没良心耶。你小时候我花多少时间跟你混啊?
他说:正常一点。
我说:为什么不能跟我多点沟通呢?
他说:因为你每次都写一样的电邮,讲一样的话。
我说:才没有。
他说:有,你每次都问一样的问题,讲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
我说:怎么可能,你乱讲!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
打开安德烈的电邮,他没有一句话,只是传来一个网址,一则影像——“我很无聊网”,已经有四千个点击,主题是“与母亲的典型对话”。作者用漫画手法,配上语音,速描出一段自己跟妈妈的对话:
我去探望我妈。一起在厨房里混时间,她说:“我烧了鱼,你爱吃鱼吧?”
我说:“妈,我不爱吃鱼。”
她说:“你不爱吃鱼?”
我说:“妈,我不爱吃鱼。”
她说:“是鱿鱼呀。”
我说:“谢谢啦。我不爱吃鱼。”
她说:“我加了芹菜。”
我说:“我不爱吃鱼。”
她说:“可是吃鱼很健康。”
我说:“我知道,可是我不爱吃鱼。”
她说:“健康的人通常吃很多鱼。”
我说:“我知道,可是我不爱吃鱼。”
她说:“长寿的人吃鱼比吃鸡肉还多。”
我说:“是的,妈妈,可是我不爱吃鱼。”
她说:“我也不是在说,你应该每天吃鱼鱼鱼,因为鱼吃太多了也不好,很多鱼可能含汞。”
我说:“是的,妈妈,可是我不去烦恼着问题,因为我反正不吃鱼。”
她说:“很多文明国家的人,都是以鱼为主食的。”
我说:“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鱼。”
她说:“那你有没有去检查过身体里的含汞量?”
我说:“没有,妈妈,因为我不吃鱼。”
她说:“可是汞不止在鱼里头。”
我说:“我知道,可是反正我不吃鱼。
她说:“真的不吃鱼?”
我说:“真的不吃。”
她说:“连鱿鱼也不吃?”
我说:“对,鱿鱼也不吃。”
她说:“那你有没有试过加了芹菜的鱿鱼?”
我说:“没有。”
她说:“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不喜欢呢?”
我说:“妈,我真的不喜欢吃鱼。”
她说:“你就试试看嘛。”
所以……我就吃了,尝了一点点。之后,她说:“怎么样,好吃吗?”
我说:“不喜欢,妈,我真的不爱吃鱼。”
她说:“那下次试试鲑鱼。你现在不多吃也好,我们反正要去餐厅”
我说:“好,可以走了。
她说:“你不多穿点衣服?”
我说:“外面不冷。”
她说:“你加件外套吧。”
我说:“外面不冷。”
她说:“考虑一下吧。我要加件外套。”
我说:“你加吧,外面真的不冷。”
她说:“我帮你拿一件?”
我说:“我刚刚出去过,妈妈,外面真的一点也不冷。”
她说:“唉,好吧。等一下就会变冷,你这么坚持,等着瞧吧,待会儿会冻死。”
我们就出发了。到了餐厅,发现客满,要排很长的队。这时,妈妈就说:“我们还是去那家海鲜馆子吧。”
这个电邮,是安德烈给我的母亲节礼物吧?
《年轻过》
秘书递过来一张小纸条:“议会马上开始,要迟到了。”可是,信箱里有十八岁儿子的电邮,你急着读:
妈,我要告诉你今晚发生的事情。
我今晚开车到了朋友家,大概有十来个好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快毕业了,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最后的半年。我们刚刚看完一个电影,吃了叫来的“披萨”,杯盘狼藉,然后三三两两坐着躺着说笑。这时候,我接到老爸的电话——他劈头就大骂:“他妈的你怎么把车开走了?”
自从拿到了驾照之后,我就一直在家里开那辆小吉普车,那是我们家多出来的一辆车。我就说:“没人说我不可以开啊。”他就说:“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晚上不准开车?我有没有跟你说过你经验不足,晚上不准开车?”我就说:“可是我跟朋友的约会在城里,十公里路又没巴士,你要我怎么去?”他就更生气地吼:“把车马上给我开回家。”我很火,我说:“那你自己过来城里把车开回去!”
他一直在咆哮,我真受不了。
当然,我必须承认,他会这么生气是因为——我还没告诉过你,;两个月前我除了一个小车祸。我倒车的时候撞了一辆路旁停着的车,我们赔了几千块钱。他因此对我很不放心。我本来就很受不了他坐在我旁边看我开车,两个眼睛盯着我每一个动作,没有一个动作是他满意的。现在可好了,我简直一无是处。
可是我是小心的。我不解的是,奇怪,难道他没经过这个阶段吗?难道他一生下来就会开车上路吗?他年轻的时候甚至还翻过车——车子冲出公路,整个翻过来。他没有年轻过吗?
我的整个晚上都泡汤了,心情恶劣到极点。我觉得,成年人不记得年轻是怎么回事,他们太自以为是了。
秘书递过来第二张纸条:再不出发要彻底迟到了,“后果不堪设想”。你匆忙地键入“回复”:
孩子,原谅他,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我要赶去议会,晚上再谈。
议会室里,一片硝烟戾气。
……
这时候,电话响起,一把抢过听筒,以为是十万火急的资料已经送到,你急促不耐几近凶悍地说“喂”——那一头,确实他悠悠的湖南乡音说:“女儿啊,我是爸爸——”慢死条理的,是那种要细细跟你聊一整个下午倾诉的语调,你像恶狗一样对着话筒吠出一声短促的“怎么样,有事吗?”
他被吓了回去,语无伦次地说:“这个——这个礼拜天——可不可以——我是说,可不可以带我去参加宪兵同学会?”
你停止呼吸片刻——不行,我要精神崩溃了,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生香味触法——然后把气徐徐吐出,调节一下心跳。好像躲在战壕里注视从头上呼啸而来的炮火,你觉得口喉干裂,说不出话来。
那一头苍老的声音,怯怯地继续说:“几个老同学,宪兵学校十八期的,我们一年才见一次面。特别希望见到我的女儿,你能不能陪爸爸去吃个饭?”
以上是两篇完整文章的摘录。之所以全篇摘录,是因为在我读完全书的时候,这两篇文字印象最深,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代表龙应台这本《目送》全书的两篇文字。
生命是一个连续的历程,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没有哪个完整的生命可以跨越其中的任一阶段。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是那么的依赖,毫无保留,绝对信任;但当我们成长为少年,我们开始叛逆,怀疑父母的权威;然后我们变成了青年,有了更多自己的人生阅历,也变得有主见有想法,有自己的坚持和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再然后,我们成为中年人,结婚生子,开始走自己父母曾经的路,也许比自己的父母更爱唠叨自己的孩子,也许更不舍他们的成长历程,甚至希望如果自己可以完全替代他们品尝苦难就好了;再到后来,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了开始渐渐衰老,我们好像回到孩童时代,对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依赖,长大的孩子也开始慢慢懂得自己父母的心情,可是他们的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似乎一直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生命的历程如此神奇,就像在画一个圆,最终走到的终点却恰好是起始点。作为单程航程,我们或许该从别人身上学会更多,让自己的生命尽可能少些遗憾,多谢圆满。在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多一些与父母的沟通;在我们是年轻父母时,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少一些对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的灌输的坚持。给自己的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尽量像他们曾经对待幼时的自己那样;在我们进入垂垂暮年时,不用太多牵挂,相信儿女绝对能很好的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人生。
收到安德烈的电邮,有点意外。这家伙,不是天打雷劈的大事——譬如急需钱,是不会给他母亲发电邮的。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类,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高科技使你能够“看见”他,譬如三更半夜时,如果你也在通宵工作,突然“叮”一声,你知道他上网了。也就是说,天涯海角,像一个雷达屏幕,他现身在一个定点上。或者说,夜航海上,茫茫中突然浮现一粒渔火。分明无比。虽然也可能是万里之遥,但是那个定点让你放心——亲爱的孩子,他在那里。
可是高科技也给了他一个逃生门——手指按几个键,他可以把你“隔离”掉,让那个“叮”一声,再也不出现,那个小小的点,从你的“爱心”雷达网上彻底消失。
朋友说,送你一个电脑相机,你就可以在电脑上看见儿子了。我说,你开玩笑吧?哪个儿子愿意在自己电脑上装一个“监视器”,让母亲可以千里追踪啊?这种东西是给情人,不是给母子的。
我问安德烈,你为什么都不跟我写电邮?
他说:妈,因为我很忙。
我说:你很没良心耶。你小时候我花多少时间跟你混啊?
他说:正常一点。
我说:为什么不能跟我多点沟通呢?
他说:因为你每次都写一样的电邮,讲一样的话。
我说:才没有。
他说:有,你每次都问一样的问题,讲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
我说:怎么可能,你乱讲!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
打开安德烈的电邮,他没有一句话,只是传来一个网址,一则影像——“我很无聊网”,已经有四千个点击,主题是“与母亲的典型对话”。作者用漫画手法,配上语音,速描出一段自己跟妈妈的对话:
我去探望我妈。一起在厨房里混时间,她说:“我烧了鱼,你爱吃鱼吧?”
我说:“妈,我不爱吃鱼。”
她说:“你不爱吃鱼?”
我说:“妈,我不爱吃鱼。”
她说:“是鱿鱼呀。”
我说:“谢谢啦。我不爱吃鱼。”
她说:“我加了芹菜。”
我说:“我不爱吃鱼。”
她说:“可是吃鱼很健康。”
我说:“我知道,可是我不爱吃鱼。”
她说:“健康的人通常吃很多鱼。”
我说:“我知道,可是我不爱吃鱼。”
她说:“长寿的人吃鱼比吃鸡肉还多。”
我说:“是的,妈妈,可是我不爱吃鱼。”
她说:“我也不是在说,你应该每天吃鱼鱼鱼,因为鱼吃太多了也不好,很多鱼可能含汞。”
我说:“是的,妈妈,可是我不去烦恼着问题,因为我反正不吃鱼。”
她说:“很多文明国家的人,都是以鱼为主食的。”
我说:“我知道,可是我不吃鱼。”
她说:“那你有没有去检查过身体里的含汞量?”
我说:“没有,妈妈,因为我不吃鱼。”
她说:“可是汞不止在鱼里头。”
我说:“我知道,可是反正我不吃鱼。
她说:“真的不吃鱼?”
我说:“真的不吃。”
她说:“连鱿鱼也不吃?”
我说:“对,鱿鱼也不吃。”
她说:“那你有没有试过加了芹菜的鱿鱼?”
我说:“没有。”
她说:“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不喜欢呢?”
我说:“妈,我真的不喜欢吃鱼。”
她说:“你就试试看嘛。”
所以……我就吃了,尝了一点点。之后,她说:“怎么样,好吃吗?”
我说:“不喜欢,妈,我真的不爱吃鱼。”
她说:“那下次试试鲑鱼。你现在不多吃也好,我们反正要去餐厅”
我说:“好,可以走了。
她说:“你不多穿点衣服?”
我说:“外面不冷。”
她说:“你加件外套吧。”
我说:“外面不冷。”
她说:“考虑一下吧。我要加件外套。”
我说:“你加吧,外面真的不冷。”
她说:“我帮你拿一件?”
我说:“我刚刚出去过,妈妈,外面真的一点也不冷。”
她说:“唉,好吧。等一下就会变冷,你这么坚持,等着瞧吧,待会儿会冻死。”
我们就出发了。到了餐厅,发现客满,要排很长的队。这时,妈妈就说:“我们还是去那家海鲜馆子吧。”
这个电邮,是安德烈给我的母亲节礼物吧?
《年轻过》
秘书递过来一张小纸条:“议会马上开始,要迟到了。”可是,信箱里有十八岁儿子的电邮,你急着读:
妈,我要告诉你今晚发生的事情。
我今晚开车到了朋友家,大概有十来个好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快毕业了,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最后的半年。我们刚刚看完一个电影,吃了叫来的“披萨”,杯盘狼藉,然后三三两两坐着躺着说笑。这时候,我接到老爸的电话——他劈头就大骂:“他妈的你怎么把车开走了?”
自从拿到了驾照之后,我就一直在家里开那辆小吉普车,那是我们家多出来的一辆车。我就说:“没人说我不可以开啊。”他就说:“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晚上不准开车?我有没有跟你说过你经验不足,晚上不准开车?”我就说:“可是我跟朋友的约会在城里,十公里路又没巴士,你要我怎么去?”他就更生气地吼:“把车马上给我开回家。”我很火,我说:“那你自己过来城里把车开回去!”
他一直在咆哮,我真受不了。
当然,我必须承认,他会这么生气是因为——我还没告诉过你,;两个月前我除了一个小车祸。我倒车的时候撞了一辆路旁停着的车,我们赔了几千块钱。他因此对我很不放心。我本来就很受不了他坐在我旁边看我开车,两个眼睛盯着我每一个动作,没有一个动作是他满意的。现在可好了,我简直一无是处。
可是我是小心的。我不解的是,奇怪,难道他没经过这个阶段吗?难道他一生下来就会开车上路吗?他年轻的时候甚至还翻过车——车子冲出公路,整个翻过来。他没有年轻过吗?
我的整个晚上都泡汤了,心情恶劣到极点。我觉得,成年人不记得年轻是怎么回事,他们太自以为是了。
秘书递过来第二张纸条:再不出发要彻底迟到了,“后果不堪设想”。你匆忙地键入“回复”:
孩子,原谅他,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我要赶去议会,晚上再谈。
议会室里,一片硝烟戾气。
……
这时候,电话响起,一把抢过听筒,以为是十万火急的资料已经送到,你急促不耐几近凶悍地说“喂”——那一头,确实他悠悠的湖南乡音说:“女儿啊,我是爸爸——”慢死条理的,是那种要细细跟你聊一整个下午倾诉的语调,你像恶狗一样对着话筒吠出一声短促的“怎么样,有事吗?”
他被吓了回去,语无伦次地说:“这个——这个礼拜天——可不可以——我是说,可不可以带我去参加宪兵同学会?”
你停止呼吸片刻——不行,我要精神崩溃了,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生香味触法——然后把气徐徐吐出,调节一下心跳。好像躲在战壕里注视从头上呼啸而来的炮火,你觉得口喉干裂,说不出话来。
那一头苍老的声音,怯怯地继续说:“几个老同学,宪兵学校十八期的,我们一年才见一次面。特别希望见到我的女儿,你能不能陪爸爸去吃个饭?”
以上是两篇完整文章的摘录。之所以全篇摘录,是因为在我读完全书的时候,这两篇文字印象最深,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代表龙应台这本《目送》全书的两篇文字。
生命是一个连续的历程,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没有哪个完整的生命可以跨越其中的任一阶段。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是那么的依赖,毫无保留,绝对信任;但当我们成长为少年,我们开始叛逆,怀疑父母的权威;然后我们变成了青年,有了更多自己的人生阅历,也变得有主见有想法,有自己的坚持和更多属于自己的生活;再然后,我们成为中年人,结婚生子,开始走自己父母曾经的路,也许比自己的父母更爱唠叨自己的孩子,也许更不舍他们的成长历程,甚至希望如果自己可以完全替代他们品尝苦难就好了;再到后来,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了开始渐渐衰老,我们好像回到孩童时代,对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依赖,长大的孩子也开始慢慢懂得自己父母的心情,可是他们的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似乎一直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给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生命的历程如此神奇,就像在画一个圆,最终走到的终点却恰好是起始点。作为单程航程,我们或许该从别人身上学会更多,让自己的生命尽可能少些遗憾,多谢圆满。在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多一些与父母的沟通;在我们是年轻父母时,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少一些对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的灌输的坚持。给自己的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尽量像他们曾经对待幼时的自己那样;在我们进入垂垂暮年时,不用太多牵挂,相信儿女绝对能很好的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人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