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代宫廷建筑史》(八)——南京孝陵与北京长陵
南京明孝陵是明太祖与孝慈高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今南京中山门(明之朝阳门)外,钟山之阳玩珠峰下独龙阜,东邻中山陵。孝陵东侧60米祔葬朱标,史称东陵;孝陵西侧建太祖诸妃陵寝,钟山之阴葬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开国功臣,为陪葬区,孝陵之南还有吴大帝孙权之墓。
洪武二年五月,刘基陪同太祖巡幸钟山,太祖喜钟山钟灵毓秀,四周风水繁盛,决定将独龙阜定为陵址。洪武九年动迁独龙阜梁代古寺开善寺(明初称蒋山寺),清理建陵基址。工程大约在洪武十四年开始,至洪武十五年八月葬马皇后之前,玄宫等基础建筑已经完成。入藏孝慈皇后之后,续建工程仍在继续,至洪武十六年五月孝陵殿完成,永乐十一年在孝陵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并建碑亭,孝陵才算完全竣工,前后营建三十余年。至嘉靖十年时,在下马坊东立“神烈山碑”,并建碑亭;崇祯十四年又在神烈山碑亭东立“禁约碑”,铭刻保护孝陵的诸项规定。明末清初,孝陵遭到战火毁坏,清朝设守陵监予以保护。后来在太平天国时期,孝陵殿等木构建筑彻底在战火中毁灭殆尽,同治三年重新堪修整理,宣统三年又立“特别告示碑”,用各国文字告示保护明孝陵,就像明末立“禁约碑”一样,也是在亡国垂暮之时。1961年,明孝陵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马坊是孝陵入口的标志,而由下马坊向西再折北约755米的大金门是陵园外郭城的正门。据1964年的考古清理情况来看,大金门原为单檐黄琉璃瓦歇山顶,椽子用绿琉璃,大门为朱红双扉,墙体原有红漆。
大金门正北行约70米即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为成祖亲自撰写,记述明太祖的生平事迹。碑亭顶部早毁,只余四壁,故而又称为“四方城”。石壁下部的须弥座上雕刻碗花,可以作为明初南京建筑中须弥座纹样的参考。而四方城顶据专家推测为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
神功圣德碑亭之后向西折行即为神道和石象生,均为蹲坐与站立相间配置。神道转折处有两支望柱,望柱之后立四尊武将四尊文臣。文臣之后为棂星门,棂星门之后为御河桥,单曲拱,原有五座(五龙桥),今只存三座。御河桥后为文武方门,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现存为1998年重建。文武方门北为孝陵门,其东西横墙各有一座角门。文武方门与孝陵门之间的第一进院落东西各设有辅助建筑,如东西六角井亭、神厨、具服殿等。现今的初步研究认为第一进院落东面为神厨,西面为具服殿,都是悬山顶(或硬山顶)。
孝陵门在毁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战火之后,同治重建时改建为了碑殿。孝陵门原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门下有须弥座台基,台基雕栏围绕,前后三出陛,正面踏跺作丹陛(墀道),左右作垂手踏跺。
进入孝陵门便是第二进院落,孝陵殿正坐落于其中。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三层须弥座台基前出月台,同治年间重建,规模已经大为缩小,只有台基尚为明代旧物。
孝陵殿正北行20.40米至陵宫第三道门——内红门,门三券,单檐歇山顶,两侧向北与后面的建筑相连。普通的想法一般会认为内红门之后应为陵宫第三进院落,实际上是连接陵宫与宝城的过道,在建筑结构与功能上与陵宫并无关系。
方城是明楼的台基,下部有雕刻有方胜和绶带纹饰的须弥座台基,方城两侧延展出八字形的影壁墙,与东西两侧的墙壁相连接。方城券门之内有向上相通的踏跺,出门洞后东西两侧有登上方城明楼的台阶。方城之后是与宝顶之间的“哑巴院”。明楼是孝陵土木建筑中的最高点,南面开三拱门,其余三面各开一门,明楼毁于太平天国战争,2008年初,明孝陵明楼保护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年六月十五日,明孝陵明楼加顶保护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7月竣工。
孝陵形制布局与青山合为一体,呈现自然之势,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全景式的布局和宜人的尺度,造就了孝陵形势相异的艺术效果,其严整的布局艺术,一开明清六百年帝王陵寝的布局制度,影响深远。
明成祖攻克南京之后,便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事宜,除了修建在北京的宫殿之外,北京陵寝的修建也是体现其迁都意志的措施之一。永乐五年仁孝皇后薨于南京,永乐帝下令全力营造长陵,十一年玄宫完成,遂命汉王护送仁孝皇后梓宫前往北京下葬。十四年长陵殿完成,二十二年成祖在北伐途中病逝,十二月入藏长陵。嘉靖十七年,世宗改天寿山明代诸帝陵的主殿为“祾恩殿”,殿门名为“祾恩门”。长陵开北京明十三陵之首,此后明代帝王陵寝皆附建于天寿山下,形成了明十三陵。而长陵又是十三陵中土木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故而通过研究长陵留存建筑,以期一窥明代帝陵的建筑式样,并进一步辅助了解官式宫殿建筑的诸多信息。
孝陵与东陵开明代陵寝共用神道之先河,长陵也和十三陵共用一个起点,起点处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白石和青白石构筑,呈五间六柱十一楼式,是我国现存尺度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造型最为精美、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作为大型陵寝空间序列的引导标志,其宏伟的体量、通透精美的雕饰极富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恰如其分。
祾恩门是陵宫第二进院落(主体院落)的大门,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次间各开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进深二间,其营造法式与宋、清不同。祾恩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均为随墙式的琉璃花门。台基栏板上雕刻有宝瓶,三幅云式,望柱雕龙凤,台基四角及各望柱下都置有石质螭首。台基前后各三出踏跺式台阶,中间的御路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下雕海水江崖、宝山和海马,上雕宝山、云和二龙戏珠。
祾恩门之后为陵宫主体建筑祾恩殿,其仿建于紫禁城皇极殿,规模宏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宇建筑之一,也是明陵当中唯一保存的主殿。殿内的大木结构为叠梁式构建体系,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殿内金砖铺地,梁柱均为金丝楠木制成,殿内各木件除天花彩绘之外,均露楠木本色。殿堂前檐之下,中央五间各安四抹隔扇门,其中明间为六扇,余四间各为四扇,稍间、尽间各于槛墙之上安装窗扇(每间四扇),明间开间广阔,是明代官式建筑的一大特色。门窗格心均作正方格式。后檐之下,只有明间安装对开式板门一道,左右各置余塞,其余八间及山墙均砌为红墙。檐下斗拱额枋已经后世屡次补绘,已失原本风格。三层月台前的三出踏跺式台阶(三出陛)保存完好,中间御路石雕分上中下三块,下面一块雕刻宝山、海水江崖、海马及双龙戏珠(左升右降),三块石雕四周各雕刻缠枝式卷草纹,月台左右两面三层旁出踏跺,台基后三路台阶均保存完好,雕刻图案同前陛。祾恩殿的形制和做法都属最高级,与北京紫禁城皇极殿、太庙享殿相类似。
长陵留存至今的几处明构建筑对于研究孝陵和明代尤其是明初紫禁城的大型殿宇建筑很有帮助。
《明代宫廷建筑史》的笔记一共写了八篇,主要集中在南北二京宫阙的营建,北京皇城与宫城的大体概况、流变脉络以及孝陵及长陵建筑等方面,原书还有对宫阙营建工程、天坛、明皇陵和祖陵、定陵玄宫的记述,撷取一二不能尽言,待以后继续深入把握~
洪武二年五月,刘基陪同太祖巡幸钟山,太祖喜钟山钟灵毓秀,四周风水繁盛,决定将独龙阜定为陵址。洪武九年动迁独龙阜梁代古寺开善寺(明初称蒋山寺),清理建陵基址。工程大约在洪武十四年开始,至洪武十五年八月葬马皇后之前,玄宫等基础建筑已经完成。入藏孝慈皇后之后,续建工程仍在继续,至洪武十六年五月孝陵殿完成,永乐十一年在孝陵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并建碑亭,孝陵才算完全竣工,前后营建三十余年。至嘉靖十年时,在下马坊东立“神烈山碑”,并建碑亭;崇祯十四年又在神烈山碑亭东立“禁约碑”,铭刻保护孝陵的诸项规定。明末清初,孝陵遭到战火毁坏,清朝设守陵监予以保护。后来在太平天国时期,孝陵殿等木构建筑彻底在战火中毁灭殆尽,同治三年重新堪修整理,宣统三年又立“特别告示碑”,用各国文字告示保护明孝陵,就像明末立“禁约碑”一样,也是在亡国垂暮之时。1961年,明孝陵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马坊是孝陵入口的标志,而由下马坊向西再折北约755米的大金门是陵园外郭城的正门。据1964年的考古清理情况来看,大金门原为单檐黄琉璃瓦歇山顶,椽子用绿琉璃,大门为朱红双扉,墙体原有红漆。
大金门正北行约70米即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为成祖亲自撰写,记述明太祖的生平事迹。碑亭顶部早毁,只余四壁,故而又称为“四方城”。石壁下部的须弥座上雕刻碗花,可以作为明初南京建筑中须弥座纹样的参考。而四方城顶据专家推测为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
神功圣德碑亭之后向西折行即为神道和石象生,均为蹲坐与站立相间配置。神道转折处有两支望柱,望柱之后立四尊武将四尊文臣。文臣之后为棂星门,棂星门之后为御河桥,单曲拱,原有五座(五龙桥),今只存三座。御河桥后为文武方门,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现存为1998年重建。文武方门北为孝陵门,其东西横墙各有一座角门。文武方门与孝陵门之间的第一进院落东西各设有辅助建筑,如东西六角井亭、神厨、具服殿等。现今的初步研究认为第一进院落东面为神厨,西面为具服殿,都是悬山顶(或硬山顶)。
孝陵门在毁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战火之后,同治重建时改建为了碑殿。孝陵门原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门下有须弥座台基,台基雕栏围绕,前后三出陛,正面踏跺作丹陛(墀道),左右作垂手踏跺。
进入孝陵门便是第二进院落,孝陵殿正坐落于其中。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三层须弥座台基前出月台,同治年间重建,规模已经大为缩小,只有台基尚为明代旧物。
孝陵殿正北行20.40米至陵宫第三道门——内红门,门三券,单檐歇山顶,两侧向北与后面的建筑相连。普通的想法一般会认为内红门之后应为陵宫第三进院落,实际上是连接陵宫与宝城的过道,在建筑结构与功能上与陵宫并无关系。
方城是明楼的台基,下部有雕刻有方胜和绶带纹饰的须弥座台基,方城两侧延展出八字形的影壁墙,与东西两侧的墙壁相连接。方城券门之内有向上相通的踏跺,出门洞后东西两侧有登上方城明楼的台阶。方城之后是与宝顶之间的“哑巴院”。明楼是孝陵土木建筑中的最高点,南面开三拱门,其余三面各开一门,明楼毁于太平天国战争,2008年初,明孝陵明楼保护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年六月十五日,明孝陵明楼加顶保护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7月竣工。
孝陵形制布局与青山合为一体,呈现自然之势,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全景式的布局和宜人的尺度,造就了孝陵形势相异的艺术效果,其严整的布局艺术,一开明清六百年帝王陵寝的布局制度,影响深远。
明成祖攻克南京之后,便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事宜,除了修建在北京的宫殿之外,北京陵寝的修建也是体现其迁都意志的措施之一。永乐五年仁孝皇后薨于南京,永乐帝下令全力营造长陵,十一年玄宫完成,遂命汉王护送仁孝皇后梓宫前往北京下葬。十四年长陵殿完成,二十二年成祖在北伐途中病逝,十二月入藏长陵。嘉靖十七年,世宗改天寿山明代诸帝陵的主殿为“祾恩殿”,殿门名为“祾恩门”。长陵开北京明十三陵之首,此后明代帝王陵寝皆附建于天寿山下,形成了明十三陵。而长陵又是十三陵中土木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故而通过研究长陵留存建筑,以期一窥明代帝陵的建筑式样,并进一步辅助了解官式宫殿建筑的诸多信息。
孝陵与东陵开明代陵寝共用神道之先河,长陵也和十三陵共用一个起点,起点处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白石和青白石构筑,呈五间六柱十一楼式,是我国现存尺度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造型最为精美、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作为大型陵寝空间序列的引导标志,其宏伟的体量、通透精美的雕饰极富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恰如其分。
祾恩门是陵宫第二进院落(主体院落)的大门,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次间各开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进深二间,其营造法式与宋、清不同。祾恩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均为随墙式的琉璃花门。台基栏板上雕刻有宝瓶,三幅云式,望柱雕龙凤,台基四角及各望柱下都置有石质螭首。台基前后各三出踏跺式台阶,中间的御路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下雕海水江崖、宝山和海马,上雕宝山、云和二龙戏珠。
祾恩门之后为陵宫主体建筑祾恩殿,其仿建于紫禁城皇极殿,规模宏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宇建筑之一,也是明陵当中唯一保存的主殿。殿内的大木结构为叠梁式构建体系,具有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殿内金砖铺地,梁柱均为金丝楠木制成,殿内各木件除天花彩绘之外,均露楠木本色。殿堂前檐之下,中央五间各安四抹隔扇门,其中明间为六扇,余四间各为四扇,稍间、尽间各于槛墙之上安装窗扇(每间四扇),明间开间广阔,是明代官式建筑的一大特色。门窗格心均作正方格式。后檐之下,只有明间安装对开式板门一道,左右各置余塞,其余八间及山墙均砌为红墙。檐下斗拱额枋已经后世屡次补绘,已失原本风格。三层月台前的三出踏跺式台阶(三出陛)保存完好,中间御路石雕分上中下三块,下面一块雕刻宝山、海水江崖、海马及双龙戏珠(左升右降),三块石雕四周各雕刻缠枝式卷草纹,月台左右两面三层旁出踏跺,台基后三路台阶均保存完好,雕刻图案同前陛。祾恩殿的形制和做法都属最高级,与北京紫禁城皇极殿、太庙享殿相类似。
长陵留存至今的几处明构建筑对于研究孝陵和明代尤其是明初紫禁城的大型殿宇建筑很有帮助。
《明代宫廷建筑史》的笔记一共写了八篇,主要集中在南北二京宫阙的营建,北京皇城与宫城的大体概况、流变脉络以及孝陵及长陵建筑等方面,原书还有对宫阙营建工程、天坛、明皇陵和祖陵、定陵玄宫的记述,撷取一二不能尽言,待以后继续深入把握~
-
贰十叁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25 22:21:09